Black_Soi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hiba (流浪.milan.mm), 信区: Black_Soil
标  题: 前不见古人的波澜壮阔:2003年中国网络媒体评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Dec 26 19:27:44 2003), 站内信件


临近岁末,当我们回顾2003年的中国媒介事件时,网络新闻传播确乎是前不
见古人的波澜壮阔,当它成为民意表达的窗口,当它成为反黄的平台,当它成为
学术打假的利器……人们欣喜地发现,原来网络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领跑者,这
样的意义评价无论多高都不为过,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期国家,特别是在
网络媒体并不具备独立采访的时代情境下。

所以我们要对2003年的网络新闻传播进行一个概要式的梳理,这是记忆的方
法,也是一种思考的路径。 

一、民意表达的窗口 

在五月的一天,新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广州对一位参与防治SARS第一线的医
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巧的是在4月26日,新任国
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对学生说,“我看到同学们在网上写的一些话,
我挺感动。大家对政府的信心越来越强了。”胡锦涛和温家宝在不同的场合承认
自己是“网民”,上网了解舆情,当然不是巧合,这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高层对
网络舆情予以承认和关注,也标志着中文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在舆情反映、舆论
监督方面开始实质性地发挥作用。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你被谁抛弃?——从“候鸟北飞”看深圳的危
机意识》于2002年11月17日发表于人民日报强国论坛。该文以对深圳“爱之既
深”,也就“恨之愈切”的心情历数深圳的缺陷与危机,《南方都市报》公开披
露《抛弃》一文并引发各界进行广泛深入讨论,并用两周的时间以连续报道的方
式关注这一话题,在1月19日,深圳市市长于幼军与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
(下简称《抛弃》)的作者呙中校(“我为伊狂”)的对话在广州举行。2003
年1月26日的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员流尘名为《直面《抛弃》方显深圳排头兵本
色 》的文章说:“从宏观的角度看,这场对话当会留下更深刻的历史印迹,那
就是,这应当是首次互联网上的“声音”引起中国官方的高度关注并正面公开回
应。此番对话为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日益显示的作用写下了浓重一笔,这场
事件让当代中国人进一步认识了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平台,也进一步消除了许多人
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网”的过分敏感。网上固然有流言蜚语,却也不全是洪水猛
兽。对于各级政府充分搞好电子政务,也会带来莫大的启示。”7月29日,以原
国务院体改办综合试点司司长范恒山、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副司长李
海岩两人牵头的七人调研小组到达深圳,并于当晚与官民两个层面的深圳问题研
究者们座谈。网文《深圳,你将被谁抛弃?》的作者“我为伊狂”、《珠三角失
掉竞争力了吗?》的作者“金心异”,也应邀参加了座谈会。 

2003年6月2日,一名叫“飞雪漫天”的网友撰写《七问长安》一文质疑长安
汽车业绩的真实性。文章发表后,长安汽车被交易所临时停牌。长安汽车于6月4
日发布公告,对《七问长安》的质疑进行了澄清。同日,署名“会计打假”人士
飞草撰写了《长安汽车无法澄清质疑》的文章。提问长安汽车:你是否造假?银
广夏第二?6月9日,长安汽车再次发布公告,对相关事宜进行进一步澄清。同日,
飞草再次在某知名专业网络媒体发表文章《再谈长安汽车:圆一个谎好难》,在
文中,飞草先生写道:“一位审计学博导曾对我说,一个谎言需要五个谎言来掩
盖,五个谎言需要25个谎言来掩盖,25个谎言需要125个谎言……审计之道在于
使一个谎言演变为N个谎言,审计师只要突破其中一个谎言,所有谎言都将不攻
自破。长安汽车究竟还需要多少谎言来掩盖真相,我们拭目以待……” 

有评论说,长安汽车是因为网友评论而被交易所临时停牌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难保不会有第二家、第三家……而既然有第一个“飞雪漫天”,难保就会有第二
个“飞雪漫天”或“漫天飞雪”,长安汽车,或者中国的上市公司,在撒慌之前
还是多思量思量吧…… 

点 评:在网络成为民意表达的窗口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网络的优势所在:
匿名性,传播的便利性和广泛性,资源的多样性……这些都足以有助人们发表言
论、传播信息,而按照“报刊的有机运动”原理,虽然也会有谬误流传,但在受
众的多方求证后,自然会呈现事实的真相。

二、网络打假:董关鹏事件 

8月25日,北京青年报《京城有个“十面博士”》一文称:今年7月,董
关鹏作为教师代表主持了清华学生与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对话活动,一时成为新闻
人物。他自认为有实职的工作有十项之多:院长助理、研究员、CCTV主持人和局
长等等。当天该文以《“十面博士”怀揣两支录音笔》的大篇幅报道被新浪网全
文转载后,水木清华等BBS上出现了该文的转贴,立即有网友对文中董关鹏副
教授的身份和博士学位提出了质疑。8月27日,以学术打假出名并被新华社报
道过的方舟子,在论坛上发表评论:“读过博士而没有获得博士学位,却在其名
片和个人简历中都自称博士,属于欺诈。”此后,方舟子论坛贴出多篇关于董关
鹏“涉嫌行骗”的帖子。9月1日,网友王小宝在《“留英博士”董关鹏行骗铁
证如山:伪造论文和专著》一文中,详细分析了董关鹏先生在清华大学国际传播
研究中心官方主页上的简历。王认为,董的简历是一份非常模糊和暧昧的简历,
在对董关鹏网上简历公布的“主要著作和论文”搜索后,王发现:“连一篇都找
不到”。经过调查,王最后认为“董的5篇中文论文,确定造假3篇,另外两篇
尚待求证。中文著作7部,除去还没有出版的4部,剩下的3部均系伪造。三篇
英语论文均难以考证,真假不详。 

9月10日,羊城晚报发表《“十面博士”:我非“十面”我普通》一文,
文章首先澄清了某媒体关于董的副教授职称的说法,确定董的职称只是讲师,同
时对董的兼职、“副局级干部”的资格等进行了解释。随后还附上新简历上的著
作说明,其中提到了在清华网站上致歉内容等。但没有明确表示是否获得博士学
位以及何时获得。9月11日上午,有记者对网友提供的资料进行了调查,发现
在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页上的简历已被更新了,并用红色标记做了“郑重致
歉”,称:“因本网页作为暂时性网页,制作时间匆忙……故我未能在网管上载
文件以前认真核对,论文和著作在最后发表和出版时,有可能已经编辑修改标题
和期次。原页面所列文章标题一发表期次多为投稿时的约定……由此体现出我个
人对待网页内容不够严谨的态度,而因此给广大关注我们研究的学界朋友、媒体
朋友和网友带来很多不便与误解,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 

奇的是, 9月20日羊城晚报在《至关注:李鬼文章混视听》一文中称:一篇
本报还未刊登的文章居然挂着本报的名号提前在网站“露脸”?这种怪事让人费
解———9月8日和9月12日,搜狐、新浪两网站分别刊登了有关清华大学新闻与
传播学院青年教师董关鹏的文章,文中注明出自当天的《羊城晚报》,但令人莫
名其妙的是———这两天的《羊城晚报》根本没有这两篇文章,《羊城晚报》10
日倒是有关于“十面博士”董关鹏的稿件,但是与网上文章又不尽相同,而且少
了2000多字。问题出在哪里? 原来,记者在采访结束后,董关鹏提出:刊登前
他要看原稿。考虑到文章所述事实的准确性,记者同意了他的要求,并提出只能
对事实部分进行修改,不能动文章的逻辑和结构。9月5日,董关鹏给记者打电话
说已将改好的稿子通过电子邮件传到记者邮箱。但记者在邮箱中并没有找到该信
件。 

搜狐网的工作人员说:他们的稿子来源于董关鹏的邮箱,由于董关鹏也算一
名人,又考虑他个人的信誉,我们也就默认此稿出自《羊城晚报》,没有与本报
核实。 

点 评:网络打假在中国国内并不多见。倒是海外的方舟子在1994年创办世
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主持新语丝网站,担任新语丝社社长。
2000年创办中文网上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揭露了多起科学界、新
闻界等学术腐败现象。新语丝网站在12月13日方舟子发表题为《学术之假人人打
得》的文章,指出:学术是天下公器。针对学术造假,只要在法律许可的言论自
由的范围内,人人都有权利加以揭露和打击。如果超出了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名
为揭露实为诽谤,也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当然,要真正打击学术腐败,光
靠个人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个人并不掌握做出权威定论和加以处罚的权力,
仍需要官方进行调查和处理。诚然,维护科学诚信要制度化、规范化,但是如果
以此为借口而试图剥夺人们进行学术打假的权利,则实际上是在全盘反对学术打
假。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成为学术打假的一个重要平台,而新语丝网站倡导
真凭实据及举报实名制(发表时可保密),这在国内外是独树一帜的。每一次微
小的努力都为净化学术氛围作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国人“CRITICAL 
THINKING”的习惯。另外,在“董关鹏事件”中,网络媒体如何建立与传统媒
体的稿件传输机制,责任与义务的明确倒是一个新的课题。 

清华大学一位教授9月17日给新语丝网站方舟子来信说:新闻主管部门已禁
止媒体报道董关鹏事件,原定报道的报纸都被命令撤稿。到10月10日止一个月开
展“学术道德运动”,要求在职教师查阅自己的学术简历,如发现问题要在10月
10日前上报。看来,在一些信息传输渠道被封时,网络的重任又来了。 

三、网络清洁运动:批判网络色情 

网络色情的正反持剑者中,王吉鹏与木子美以“博客”的方式成就了自己的
辉煌,这一正一邪给人们带来的思考同样惊心动魄。 

6月2日,辽宁渤海大学教师王吉鹏在博客中国发表反网络色情的第一篇檄文:
《性、谎言、一夜情——我看网络社会新闻》,10天后,他又发出了《同城约会
与道德诱奸犯》。6月13日,《网站CEO的下一个称呼:老鸨》, 6月18日,《网
站CEO的下一个称呼:老鸨——谈谈网络色情》,随后,一系列的文章相继推出,
火力之猛,不见古人。6月21 日:《经营网络色情的CEO可判多少年?-----网络
色情的法律范畴剖析》, 6月24日《站直喽,别趴下:十问张朝阳、丁磊、汪
延》,王吉鹏就我国三大著名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是否涉嫌网络色情
经营,以及他们是否限制未成年人进入某些栏目而要担负道义甚至法律责任,提
出了严厉质问,并希望得到答复。6月25日《如何做好此次的涉嫌色情危机公关
-----给三位CEO的建议》,7月10日《网络:请给孩子一个纯洁的空间》、《大
门户为什么不说点真话?――回应中青报记者提问的解读》,7月13日《网络色
情辩论之一:法律范畴还是道德范畴?》,7月14 日《网络色情辩论之二:存在
的可能是合理的,但不一定合法!》…… 

王在谈到“批评色情的出发点”时说:“ 我的本意只是善意的提醒与警醒
式的批评,起到行业里的自我监督、自我警醒并达到自我保护的状态。用所有的
互联网企业普遍间的共识性自律行为,来取代可能马上面临的行政与法律行为。” 
而道德多元化社会里,网络色情伤害的“第一是法律精神。第二是社会强势道德。
第三是未满18岁以下的孩子们。对于这些没有判断力、抵抗力、防御力的群体来
说,这种伤害是显而易见的。 ” 

王吉鹏在《如何做好此次的涉嫌色情危机公关-----给三位CEO的建议》中这
样写道:“客观地说,这两天我写的这些文章如果换成是稍微有点名气的(都不
用象你们这样有名)人,或者是在以批评见长的《南方周末》、央视的焦点访谈
这类媒体正式推出,你们想会造成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是不是有可能所有媒体都
会一轰而上的抢新闻,找线索炮轰你们?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出现这种状况,我
可以试着分析给各位CEO看,一是我的名气不够,虽然说出了问题的实质,但关
注的人、引起重视的程度与那些名人的差距太远…….” 

所幸的是,一周后,传统媒体也在跟进报道(从7月4日晚直到7月10日上午
10点,“博客中国”被黑,时间跨度长达6天,中间只有几次短暂的间歇)。7月
2日 21世纪经济报道做了《门户网站短信收入飙升背后:涉险色情网站?》的报道,
7月10日,中国青年报以《新浪搜狐网易被点名 一网民质疑三大网站挣“黄”钱》
为题作了报道, 9月8日出版的总第147期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是:谁在
制造网络情色?由同名文章及《反黄:蚂蚁与大象的较量?》,《当色情遭遇网
络一种主张:网络也分级》和《色情插上网络之翼》等组成。 

互联网媒体实验室方兴东支持王吉鹏的文章和观点。他说,“博客中国”发
起这次互联网“反黄”争论,也是经过几个月时间的研究和准备。四个月后的11
月11日一早,方兴东打开“博客中国”的页面突然变得非常缓慢。首页还可以打
开,但是文章打开就奇慢无比,几乎不能。尤其是进入后台上传文章,根本无法
成功。致使所有博客都无法登录上传文章。“木子美冲击波”来了,“博客中国”
访问量突破10万,在三大门户的全面光照下,与木子美一起,制造了这场 “木
子美冲击波”,它让国内的博客网站承受了一次数量级上升的大冲击,威力可想
而知!方兴东评说到:“木子美的“崛起”才使得“博客”家喻户晓。中国博客
走向何方,令人感慨。” 不过,“‘博客’在中国就是以这种方式走向了大众,
实在是出乎意外,也显得情理之中。”有意思的是,他特意将11月1日到30日的
“博客中国”悉数列举了出来,却有炫耀之嫌。 

木子美早在6月19日,就开始在网络上公开自己的私人日记,自称“过着
很自得的生活”的她“工作之余又有非常人性化的爱好——做爱”,于是日记一
如她在在某画报上开设的性文字专栏,通体都是性的爱。身为记者,当然懂得
“新闻策划”的技巧:在文章中曝光了她与著名音乐人王磊在一家酒吧中做了一
次不太成功的爱,并公开发表了出来,以此提高注意力,然后才有11月10日《新
闻周刊》和11日新快报的报道,以及《时尚健康》 11月号的文章及《名牌》杂
志(10~11期)的访谈和照片,如此密度实属罕见。另外,虽在博客上关闭了个人
主页,却于11日在榕树下发表《激情书(一)》,并于12日发表《激情书(二)》,
凭这两篇文章当上了“状元”,还开通了贴着照片的个人主页。新浪读书频道则
推出了《遗情书》的书籍版阅读。后又有搭东风的《遗情书》一书欲出版又被列
为禁书。 

曾经提供反黄斗士王吉鹏舞台的“博客中国”成了“性爱日记”的乐园,这
真充分体现了网络的包容性。曾几何时,反黄运动的急先锋王吉鹏在接受《IT时
代周刊》记者专访时,不无忧虑地对媒体进行了批评,“这是中国主流媒体全面
走向堕落的表现,它们面对一个已经影响了千千万万人,尤其是孩子的事实视而
不见。正是它们的‘失语’,‘博客中国’才被推到了前台。”  “ 反黄,我
们大家别无选择!”  博客的一个工作人员周永德11月7日贴了一篇文章叫做
《封杀木子美》称:“ 坚决封杀木子美,不是封杀她推动的性开放,而是性开
放、色情合法化将导致的疾病传播还没有解决。封杀她描写的性交换场景污染了
网络风气、博客风气,而吸引眼球后,她却出版与“下半身写作”没有多大关系
的书,去讨好纸读者。”红脸黑脸都在扮着,这是不是时代的反讽? 

点 评:木子美成了新锐人物,她的大胆与出位将会在时代留下一笔,更是
网络世界里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可以想见的是,李子美、王子美还会前仆后继,
而王吉鹏的后继者呢?我们在敬佩他的勇气的时候,我们会做些什么?网络在中
国之兴盛发达,网络色情之蔓延心知肚明的不在少数,但真正成为斗士的又有几
人?更何况有那么多专门研究网络传播的学者?王木方  11月12日在天涯社区的
文章《博客无常:方兴东、王吉鹏与木子美――博客圣经里的上帝、耶稣与犹大》
中提出的观点有一定参考价值,他写道:方兴东等人是博客世界里所谓上帝(哈
哈),而王吉鹏和木子美则是不折不扣的博客帝国里的耶稣与犹大,没有犹大的
突显怎么能还原耶稣的伟大。其实质意义在于博客不是商业利益或者是社会利益
的后花园,情感式文字、个性化生存方式也是博客的存在之一,只有这些东西加
进去,才会使博客深入到广泛大众之中,才会使博客成为影响民众的一个事业。 

四、网络轮回 

200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上,网易董事长丁磊以10亿美元身家荣登
榜首,而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陈天桥则以4.9亿美元排名第六,另一
家著名的中国网络公司搜狐的创始人张朝阳以2.7亿美元排在第20位。2003年九
十月间,在NASDAQ的股票市场上,这三只中国网络股先后涨到了三年来的最高点,
搜狐每股42美元,新浪43美元,而一直被视为老三的网易则摸高到了令人血脉贲
张的72美元。从广州电信局的一名普通职员到中国首富,32岁的丁磊只用了六年。
据说,网络游戏+手机短信成了目前普适的赢利模式。 而另一个背景是:2001
年,中国移动正式支持sp提供网络短信服务,也就是移动梦网服务。方便了大家
使用无线服务,却也滋生了网络色情。特别是短信支付的方便,使网络色情之火
正式呈现燎原之势!因为有了短信这一支付平台,无形的网络色情产品,通过电
子形式进入到有需求的用户手中。各种门户和sp通过这一移动平台大肆敛财,不
管不顾用户的身份,现在一个小学生都可能成为各门户网站的注册用户。所以一
些风险蕴含其中,今年10月21日发表在《经济学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已经肯定
地宣布:网络泡沫重现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事实上,新浪、网易、搜狐
股价上涨如此之猛,已经让颇多观察者认为背后不无炒作可能。 

11月05日千龙传媒有一篇文章格外引人注目:《BBS社区也能赚钱 “西祠胡
同”打破亏损宿命》:2001年之前,西祠基本上处于无收入的状态。2002年短信
留言开通,2003年1月1日又推出VIP会员服务(注册用户每个月交纳5元人民
币成为西祠的VIP会员,享受西祠的增值服务),西祠首开全国BBS收费之
先河。今年推出的收费“漫画宝”业务,又成为新的盈利点。西祠去年一年的总
收入是170万元左右,成本大概在70万元左右,盈利是100万左右。在收入组成当
中,广告费约占60%,短信业务约占30%,还有约为10%的是网络运营收入,这
和一些门户网站的盈利模式很是相像。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游戏将成为西祠营
收的新增长点。西祠胡同可能会开发专门社区网站游戏产品。业内人士称,游戏
的研发,意味着西祠胡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讨论版,它开始向多元化、多
功能方向发展,对利润的追逐是西祠胡同进军游戏的原始动力。 

点 评:很多时候,网络富豪的财产真像是“虚拟财产”,其不确定性无以
言表,互联网在中国的商业化八年也是悲喜交加的八年,当BBS成为注意力经济
的核心,当网络门户在售卖自己的独家新闻时,那时才可以说财产更真实,也更
持久。  

五、理念冲突:李希光事件 

去年4月29日,广州电视台《都市在线》栏目邀请李希光做了一期访谈节目。
谈到网络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人大应该立法禁
止任何人匿名在网上发表东西”。他的观点是:“网络本身应该和传统媒体一样,
都应该受到严格的版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网上任何人写东西要负法
律责任。你不能因为是网上,你可以发匿名的东西,你就随便对别人进行人身攻
击,这同样要承担名誉损害权责任的。至于网上传播甚至可能比印刷媒体传播还
要快,还要广,而且它造成的伤害,有时候是不可弥补的。因为大家上一个网页,
可能这个网页一辈子就上一次,即使你在这个网页进行更正了,但是读者不可能
再回来了。”“所以我就建议,我们国家的人大立法机构对网上的名誉侵害应该
给以严惩。同时我建议人大应该立法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网上发表东西,包括传统
媒体,应该提倡用真名,不用笔名发表文章。这是全球化时代、身份认同时代。
利用假名发表东西是对公众的不负责。” 

此“旧闻”在6月5日的南方周末以《“李希光事件”前后》为题作了长篇报
道,同时配文《网上舆论的光荣与梦想》, 对李希光的建议多有不和之声。 
国家行政学院杜钢建教授认为,“网络实名”的主张缺乏基本法律常识,没有
“言论自由”的宪法观念。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者喻国明教授也表示,用实名来
限制网络巨大的发展可能性,做法过于简单。网络实名仅仅可以存在于一些特定
场合,比如商务等与实际利益相关的、必须查验身份的情形下。中国人民大学社
会学教授周孝正也表达了不满,“简直是开历史倒车”。 

李希光在《“李希光事件”亲历记——李希光答《中国记者》编辑问》中说:
“我今天对网上匿名还是实名这个话题,毫无兴趣。因为,禁止网上匿名是非常
不现实的,在法律上和技术上都行不通。如果,这样把我的话引用出来,其目的
很清楚,是要我惹怒众人,成为众矢之的。”不过在自己署名后特此注明说“更
多的文章请看www.media.tsinghua.edu.cn”。有意思的是,《中国记者》编辑 
x x x在6月12日致李希光的信中说:“如果专家们是在了解事件来龙去脉、了解
“主人公”思想的情况下所做的评论,那么引述是客观的;但如果他们的评论是
基于记者先入为主的陈述,那么这是一个框定了评论走向的议程设置。 专家们
所讲的都有道理。但如果将这些道理加诸于一个被扭曲的议程,那么就会产生客
观性的问题,并成为记者倾向性的倍加乘数。 如今,在国内的媒体上,所谓
“滥用良知”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这一方面,客观地说,南方周末并不是最突出
的例子;那些定位“高端”,处在创始期的报纸更是如此,更喜欢如此。 全面,
客观,如此简单的新闻原则,在中国实现起来为什么这么难?”还对南方周末记
者报道后特别注明“以上采访内容均有录音或书面记录”评价说:“这有点儿立
此照存的味道。按理说,一个真实的报道,只有言之有据,就算可能惹麻烦也不
用标谤信源真实。这种特殊的说明多少有些孩子气。在网络上断章取义引起讨论
不是什么难事。作为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编辑,我自认可以用任何人的讲话作出
与其意愿相悖的结论。这不是狂言,只是有悖我奉行的职业操守和专业主义。” 

点 评:把一则“旧闻”做成轰动全国的新闻,我想这当然是好的“议程设
置”,而且这样的设置对社会是有益的。之所以网络成为民意表达的一个重要渠
道,显然其匿名性是功莫大焉,这不仅是与网络的开放性一致,也是与中国的国
情相一致。 

而对于李希光的矢口否认,我们自然是无话可说。在一次讲座上,我的同学
向他问及这次风波,我则问及他对董关鹏的评价,却是说:“我不回答这个问
题”。对于中国记者杂志来说,喻国明在采访中的观点当然可供参考:知识群中
的公众人物应该具有更大的承受力,拥有话语权的公众人物必然会受到社会关注,
这些关注有好有坏。“如果没有非常严重的人身攻击,个人应该选择忍受。这是
一个公众人物必须要有的心态。” 

六、 其  他 

1、 网络媒体论坛 

 200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于2003年10月10日-11日在北京成功举行。本次
论坛由CCTV.com组织承办,是国内网络界最高层次、最大规模的专业论坛    论
坛的主题是“中国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论坛签署了《中国网络媒体的社会责
任——北京宣言》,提出,中国的网络媒体及网络媒体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严格自律、恪守媒体工作者的职业
道德和良知,肩负起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昌盛、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责任。 

而7月20日出版的《IT时代周刊》 在封面故事《反黄斗士》中针对王吉鹏反
黄运动指出:像此次‘博客中国’通过具有极强倾向性的专题策划来发起反黄运
动,已经使它具有了媒体的特质。凡是媒体都具有商业禀性,而‘博客中国’一
直宣称是非商业的博客网站。一个社区,却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初衷承担起媒体的
责任, 

这当然不是一个好现象,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应担当起这个责任。
  

2、 网络短信息服务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和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均在12月6日召开
的的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上透露,中国的互联网上网用户数已超过7800万,居世界
第二位。 据胡启恒介绍,2003年,中国的互联网内容与服务提供商和电信运营
商在短消息、IP电话等互联网服务合作机制方面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据报道,全
球每3000万条短消息中,我国占了900万条。以收费的内容服务为代表的互联网
服务方兴未艾,互联网产业生态链开始形,网络增值服务经营模式的探索开始取
得有效进展,新一轮宽带网络建设和应用正在兴起。 

11月19日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热点调查报告》显示: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
中,18-24岁的用户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2.8%;其次是25-30岁的用户,为29.1%;
31-35岁的用户占15.8%;35岁以上的用户占16.6%;18岁以下的用户较少,只有
5.7%。可以看出,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大部分集中在18-30岁的年轻人,他们追
求时尚,喜爱与朋友沟通,是网站短信息服务的主要用户群。用户使用网站短信
息服务的原因: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中,因为“方便”而使用这一服务的用户占
到33.7%;23.2%的用户是为了“享受娱乐”;21.8%的用户是为了“获取相关信
息”,例如天气预报、时事新闻等;因为“网上提供的内容丰富”而使用这一服
务的用户占到16.9%;还有8.5%的用户是因为“追求时尚、好奇”;“可以群
发”、“便宜”、“速度快”等也是用户使用网站短信息服务的原因。 

点 评:《中国互联网络热点调查报告》中,用户对网站短信息服务的建议
主要集中在内容、费用、速度以及操作等几个方面。其中关于内容的建议较多,
包括“内容再丰富一些”、“内容要健康”、“内容更新要快”、“增强娱乐
性”、“内容要有一定的专业性、个性化”、“内容要精致、有内涵、有深度”、
“增强内容的实用性”、“减少广告”等 

3、 思考:互动现象 

综观2003年中国网络新闻传播事件,无一例外体现了网络媒体与传统新闻媒
体的互动,在李希光事件中,由网上帖子导致报纸的议程设置,而董关鹏事件则
由传统媒体的稿件通过网络传播引发网友的质疑而起,网络扫黄运动则纯粹由网
络发起,传统媒体跟进而成。正如我们在开篇所说,网络已成为民意的一个重要
窗口,因此在媒介联动中,网络并不只是一个跟随者,在很多时候完全可以成为
舆论的集散地与聚集地,并通过传统媒体扩大其效果,影响社会民主进程。 

在传播学里有一个理论是“媒介间议程设置”,实际是谁指引谁的问题,在
2003年,我们欣喜地看到,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跟着网络奔跑,这种时候,
网络的意义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但愿这种趋势在2004年更明显,更有力量!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1.7.155.10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77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