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_Soi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qbhit (effort), 信区: Black_Soil
标 题: 南方都市报:重申和重温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追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Oct 20 13:18:57 2005), 转信
--------------------------------------------------------------------------------
http://news.sina.com.cn/o/2005-10-20/09327217350s.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09:32 南方都市报
社论
10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发表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政府文告。全文三万多字,重点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主张。有评论认为,这也是近来中国官方使用“民主”一词最多的一份文件,虽然内文多是早已熟悉的内容,但直接且专门表达“民主政治”之命题,也带来了诸多耐人寻味的深意。
深意是不必去刻意寻味的。中国这几十年的社会进步,诉诸生活多元化,诉诸经济市场化,也必然要诉诸政治民主化。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扣应中国现代化转型的逻辑,扣应世界文明的主流方向,也当然应当扣应执政党的政治理想。而且这一民主政治关乎国家前途的阐述与强调,更是中国共产党早在获得执政地位之前的一贯声音。今天的重申,对曾经的重温,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艰辛尽在其中。
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历史,并不产生民主政治的沃土。再怎样的牵强附会,也不能将孟子之言“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理解为我们的祖先是在主张民主思想。近代中国的政治实践,也不能令国人获得满意的民主效果。复辟的闹剧,军阀的纷争,政党的独裁,充分说明民主的口号与民主的建设之间距离遥远。白皮书引用“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之句作论,正说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既要反反民主的大传统,也要反伪民主的小传统。这无疑就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大国情。它决定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乃是需要最最持续的努力与清醒。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治建设,当然是国情之下的选择。但选择的只是不同的路径,而有殊途同归的目的地。因为“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白皮书的这一开宗明义,比更具体细致的建设项目更能体现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追求。只有如此,中国共产党人认知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流弊,但决不否认西方制度对民主政治的既有贡献和整体民主政治的光荣;中国共产党也坦诚自己在民主建设探索中“走过弯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的严重错误,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严重挫折,留下了沉痛教训”;中国共产党也不会争辩和假装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完美无缺、大功告成,而是清醒知晓“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的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尚需扩大。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不同的国情,有着同样的民主要求,也要有同样的建设努力。国情性的特色路径,最终是要走向普适的民主。这一点,在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民众向“政党独裁、主义独裁、领袖独裁”争要民主、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方向讴歌民主之时,就早无疑义。听一听60年前抗战胜利成定局、建国方略需共识的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怎么说——
“民主与不民主的尺度,主要地要看人民的人权、政权、财权及其他自由权利是不是得到切实的保障……中国共产党一向是忠实于它对人民的诺言的,一向是言行一致的,因此它的纲领中的每一条文与每一句语,都是兑现的。我们决不空谈保障人权,而是要尊重人类崇高的感情与向上发展的愿望。”(《解放日报》1941年5月26日文)
“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而努力,所要的自然是真货,不是代用品。把一党专政化一下妆,当做民主的代用品,方法虽然巧妙,然而和人民的愿望相去十万八千里。”“不结束党治,不实行人民普选,如何能实现民主?把人民的权利交给人民!”(《新华日报》1945年1月28日文、《新华日报》1945年9月27日社论)
在那个家国命运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贡献自己的民主主张,抨击反民主与伪民主的一切反动。1944年毛泽东在与谢伟思等人的谈话中,更有明确的表达:“我们并不害怕民主的美国影响,我们欢迎它”;“我们的经验证明,中国人民是了解民主和需要民主的,并不需要什么长期体验、教育或‘训政’。中国农民不是傻瓜,他们是聪明的,像别人一样关心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
什么也没有 什么也不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8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8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