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_Soi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mao (秋水长天), 信区: Black_Soil
标 题: 一个农学教授的控诉:几多良种才能顶一篇论文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Oct 21 08:31:49 2005), 转信
农民创造实实在在的效益,分量不及一纸论文。面对国内科研界高涨的SCI热,一位农
学教授有些心寒
“教授不谈SCI,纵做研究也枉然”。国内学术界对论文的追风热潮让从事应用研究
的农业专家颇感无奈,培育良种,推广农技,为农民做实事,到头来却顶不上一纸论文
。
一次科研评估的遭遇令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陈学森如梗在喉,“我得替‘农哥们’说句话
。”
10月1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学森谈起9月份参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的经历
。他所在的组负责对中山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8所高校的基础生物学类实验室进行评估
。专家组一路走来,话题每每不离论文。陈学森心里却在疑问,SCI能包打天下吗?
对华中农业大学实验室的评估工作是争执的起点。该实验室先后培育出14个农业良
种,编写了24种农技推广手册,为三峡库区移民发展果树蔬菜,尤其是柑桔产业作出重
要贡献,给农民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说到SCI,却顿露寒酸,SCI论文仅9篇,影响因
子点数不过30。相比之下,中山大学实验室论文有200多篇,影响因子超过600点。
当陈学森为华中农大据理力争时,一位名校教授不客气地反问,“几个良种能顶一
篇paper(论文)?”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下,那些给农民带来高产的良种显得如此轻飘飘,
最终华中农大实验室仅评倒数第二。
学科不同,研究定位不同,为什么非用一把尺子量呢?陈学森想不明白。农业院校
从事农业应用技术研究,重在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农业专家会研究果品如何能长得更大
、更好看,这对农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发表文章却不怎么容易,并且此类专
业杂志的影响因子往往很低。
与其他学科不同,农业科研面向一个弱势产业,农技成果大都无偿转让。多数地方
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农业院校教师许多时候还要担当农技服
务推广之责。“我们的老师都是在凭自己的良知做这些事,这不是一篇论文就能涵盖了
的。”陈学森说。
职称、学位、排名等等都与论文挂钩的现实,让很多科研人员难以安下心来干事业
。农业院校一直提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现在他们却不得不说,还得把论文发在SC
I上。
SCI评价体系本身也有很多缺陷,单纯追求论文量,也是目前学术界抄袭剽窃、弄虚
作假现象频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陈学森呼吁,要对不同学科、不同的科研人员建立相应的科学评价标准,别再搞“
一刀切”式的评估了。
新闻背景
SCI(ScientificCitation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
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板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
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
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进入SCI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
影响因子:SCI选录刊物的依据是文献分析法,即美国情报学家加费尔德提出的科学
引文分析法。该分析法以期刊论文被引用的频次作为评价指标,被引频次越高,则该期
刊影响越大。在一定时期(通常是前两年)内,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被已经进入SCI刊物
的论文所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物这一时期内的论文总数,即为该刊物的影响因子。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1.6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