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_Soi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ongyun (冬云), 信区: Black_Soil
标 题: 看点高兴的吧,全当苦中作乐了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Mar 21 10:49:59 2005), 转信
总理感动网民 网络成为政治决策与民意表达平台
时间:2005年03月21日10:11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两会”期间,本刊第11期封面文章《向总理提问》表达了网友的愿望:“去年答记者问,总理以美国30名学生的来信为开场白。真希望今年总理能上网来看一看,以网友的提问作为开场白。”
这期杂志出版后的第二天,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的开场白说,“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竟然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被屏蔽广告]
我觉得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
也许这只是巧合,但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总理与网络民意互动的效果。哪怕只是巧合,它的出现也有着必然性,它出现的必然性在于温家宝将了解网络上的民意作为自己对记者会的一个准备。温家宝将网友提问作为“其实关心两会的是全中国人民”的注脚。网民将温家宝的这席话视为政府直接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的一个证明。
高层决策与底层民意的互动,并非始自今日。政治是决策者与民意互动的结果,自古至今,政治行为无不追求社会成员的认同,一切政治,概莫能外。当代中国的政治,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把是否能够得到人民的赞同和拥护视为死生之本。现在,网络正在成为政治决策与民意表达相互沟通的一个直接平台。
早在2003年,当SARS传播演变为一场危机事件时,国家主席胡锦涛忽然出现在广州街头,他对一位参与防治SARS的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这是人们第一次得知中国国家领导人通过网络获得信息。这一信号不仅透示了新一届政府勤政、亲民的风格,而且给人以互联网已经开始实质地介入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的印象。
所有使用网络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网民”。高层人士成为网民,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至少可以表明其对影响社会的新技术的接受态度和乐于了解的愿望。而事实上,当一个人成为一个网民,他事实上拥有了一个了解世界的最开放的窗口。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生活,而且现在它正在变成一种政治。
网络是最少过滤的信息中心,是最没有修饰的意见平台。在这里,各种信息充分展现,各种意见开诚布公。公民通过网络发布自己个人生活的所有感受,也发布关于社会政治的一切见解,从而使网络成为最具交互性的沟通渠道,也成为最具广泛性的大众媒介。
网上生活属于每个人自己,而不能由他人代劳。一个人成为网民,事实上就进入了一个自己面对并处理所有信息的场境。他的信息世界无限宽广,而不仅仅取决于别人为他所定制了哪些信息;他也获得了倾听所有人的意见的机会,而不再仅仅只能听到有限的耳语进言。听到真话,见到实情,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一种必然。
网络是一个最广大的参政议政场所。在这里,一个人可以看到各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但无论赞同还是反对,你看不到对手,只看到对手的意见,你不能不把注意力从“他是谁”转向“他说了什么”,从而关注一个又一个意见的内容。这正好是一切讨论的基础,也是一切交流的前提。
社会结构的民主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网络是一个天然的民主设置。传播技术的任何一次进步,都带来信息民主化的结果。书写技术为人人可做精神漫游开创了可能,纸张的发明降低了进入知识世界的门槛,印刷术的普遍使用使思想传播摆脱了贵族控制,电讯技术打破了传播的地域界限,网络技术让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可以直接面向全体人发言的可能。
从网络变成中国人的基本生活开始,参政议政就一直是网络上的热点,它显示了人们对公共生活的关切,真实言说的可能疗治了所有的政治冷漠。自政府积极进入网络世界,积极建设“电子政务”,网络开始成为政府积极利用的一个平台,它不仅意味着政府对办公技术的改进愿望,更意味着政府对网络政治上的功能的正视。
网上意见调查、网民投票在许多网站进行,网络论坛成为最热门的开放空间,政府官员与网民交换意见的新闻不时有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网民中征集提案与建议,这些都显示网络作为一种直接民意渠道正在发挥作用。在西安,网上参政热潮得到了政府的积极回应,网民发起的“市政府执政10大教训”评选活动,就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肯定与接纳。
总理感动网民也许只是中国网上民意走向春天的一个起点。在很多人心中,网络的“正式程度”还是一个问题,一些地方的政府网站也近于摆设,但网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方式和民意表达渠道,还有一个“生活化”的过程,当人们对待网络在心理上就像纸本公文一样自然,网络也会像纸本公文一样被给予一个“正规”的认定。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8.12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