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_Soi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artesian (我思故我在), 信区: Black_Soil
标 题: 俄罗斯特种精锐部队:Alpha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Sep 4 11:20:19 2004), 转信
俄罗斯(前苏联)“阿尔法”小组简介
1973年,一架雅克-40型客机在莫斯科弗努科沃机场遭到4名武装歹徒劫持,机上旅客全部沦为人质。虽然在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和内务部队的联合努力下人质获得了解救,但这一事件在苏联国内造成了震荡,也引起了苏联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1974年7月14日,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尤里·安德罗波夫签署命令,在克格勃系统内组建一支专门的特种小分队,其主要任务是打击恐怖主义。这支反恐怖突击队最初被定名为A(Alpha)小组,也就是通常所称的“阿尔法”小组。
“阿尔法”小组对入选的成员可谓“万里挑一”。阿尔法小组的首批成员不超过30人,他们全部是身手不凡的克格勃青年军官,并且全部都是在通过了严格的考试后才得以加入这支最精锐的特种突击队。
“阿尔法”小组在挑选成员时条件近乎苛刻,他们必须符合空降兵的身体条件,年龄大多限制在25至27岁之间,并且身强力壮。最主要的是,阿尔法小组的成员几乎全部受过高等教育。多数来自梁赞空降兵高等指挥学院、莫斯科高等诸兵种合成指挥学院以及边防部队所属的两所军事学院。
“阿尔法”小组的成员必须是知识型的人才,能够在严峻环境中,独立思考和分析情况,提出自己的预测,作出恰如其份的决策。因此,在挑选成员时,阿尔法小组要对申请者的个性、测试和面谈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正确地评估申请者的智力水平。
性格怪僻的申请者根本无望人选阿尔法小组,由于反恐怖特种作战行动所处的独特环境,阿尔法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彼此之间都百分之百地相信自己的同事。这不仅关系着他自己的个人生命安危,而且关系到整个特种作战任务能否完成。
尽管选择的过程非常艰难,但“阿尔法”小组战士们的战斗生涯并不长久。当然,这并不是因为这些反恐怖行家经常牺牲在执行任务的岗位上。恰恰相反,作为训练有素的专家,“阿尔法”只牺牲了极少数的成员。由于人的机体无法承受长期从事这种紧张工作所带来的沉重的身体和心理压力,阿尔法小组的战士到35岁时便成了疲惫的老兵,不得不提前从这份艰巨的工作中退役。
当前,“阿尔法小组”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打击日益猖獗的恐怖主义活动。他们和另一支特种反恐怖部队“信号旗”一道,担负着保卫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的重任。
“阿尔法”的战绩:
1979年7月28日,一名恐怖分子身藏爆炸装置,潜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要求美方外交人员护送他离境,否则就要引爆爆炸装置同归于尽。“阿尔法”小组奉命采取果断行动,迅速制服了恐怖分子,没有造成任何伤亡。
1979年12月27日,苏联入侵阿富汗。当夜,“阿尔法”小组参加了强攻阿明宫殿的激烈战斗。在兄弟特种部队的配合下,“阿尔法”小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戒备森严的阿富汗总理府,但也首次付出了牺牲9名队员的惨重代价。
1981年,在萨拉普尔市,阿尔法小组制服了2名携带冲锋枪将25名中学生扣为人质的恐怖分子,在整个战斗中,没有人质受到伤害。
1983年,在格鲁吉亚加盟共和国首都第比利斯,恐怖分子劫持了一架图-154客机上的57名乘客,“阿尔法”小组再度出击,在毫无伤亡的情况下解救了全部人质。
1986年,在乌法市,“阿尔法”小组又采取了一次类似的战斗行动,使2名恐怖分子中1死1伤,所有人质安然无恙。
1988年,几名武装歹徒在苏联南部地区劫持了一辆大轿车,将车上的31名小学生和1位女教师扣为人质。“阿尔法”小组与匪徒们进行了一天一夜的艰苦谈判,最终使匪徒们自动放下武器,释放了全部人质。(子夜整理)
中国日报网站 2004年8月22日
--
那些伟大的头脑是如何思考的呢?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