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ebramble (绝对在乎你), 信区: Feeling
标 题: 情感陪伺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4月14日15:32:0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情感陪侍愈快乐愈堕落
“红尘世上繁华,只有我寂寞”,黄耀明的歌词里充满自怜自怨的味道,但这个世界上
寂寞的绝不止他一个。人们对寂寞的耐受力倒真是大大不同,有人还能撑得住,有的就
不得不借助于各式各样的“寂寞解药”了。其中,“情感陪侍”是来得最快的一种:何
时何地,男人女人,时间长短,聊天娱乐……什么都行。当然解药有价:白天每小时2
0元,夜里每小时30元,回报是“都市繁华你不孤单,身在他乡你不寂寞”。
这一派温馨可人的感觉,源于买卖双方共同营造的自欺欺人的幻像。
“情感陪侍”自然是舶来品之一,证据是报道中众多有关业者在提到从事这种业务是言
必称这在国外已经很流行,并且也很受欢迎。但这类服务一译成中文的“情感陪侍”,
便带有明显的暧昧成分。陪侍是工作,情感是感觉,对于一个计时收费的陪侍员来说,
让她在工作时间对客人产生关切的感情,就好像是让一个吃大锅饭的医生视病人如亲人
那样,未免有些自欺欺人。都市繁华不孤单也好,身在他乡不寂寞也罢,广告腔十足,
但听不出一点的亲切。“他很谨慎地问记者平时喜欢做什么,对什么话题感兴趣,因为
他很担心话不投机客人不高兴会不付他钱,据他说他还没看见有谁从这事上挣到很多钱
,被客人涮了的倒有不少。”这也许能代表陪侍员们的普遍心态。客人只是生意上的买
家,真正的朋友家人的感情呵护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客人也不可能真如广告中所说
“倾述内心深处的孤寂”,因为对面仍不过是个陌生人。
“洋陪侍”们基本都是心理医生或者高校教师,便仿如家庭医生和家庭律师一类,双方
能过持续长久的业务关系,最终产生真切而务实的“业务感情”。但对于这一点国内的
同业者们很少提及,当然对自己不利的事谁愿意说呢?那么做实在太难了。看看记者侦
察到的陪侍员们都是什么人:高校在校学生,不想依靠家庭自己挣学费,还说“如果被
父母知道,一定会打断我的腿”的;自己有工作,想兼职捞点外快的;外来打工没找到
工作,走投无路,说“只要能给钱就行的”……在种种诸如此类的境遇中,我们很难找
到什么“情感”发生的可能性。至于日二十夜三十的大众价格,更让“情感陪侍”显得
自相矛盾。说这个价是“情感”的价钱吧,这份情感来得未免太过廉价;若说是“陪侍
”的价呢,又令人不可理解:我自己出钱请一陌生人喝茶打球看电影,临了还要付她钱
,真无聊到这种程度吗,还是有些犯贱?当然双方一谈便生出感情的情况也不是绝对没
有,不是还有一些人业余做“陪侍”是为了多认识些朋友吗?只不过一旦真有了这种朋
友,甚至恋人的感觉,但不是陪侍业务内的工作了,至少不应该再收费了吧——我还没
见过跟朋友聊天游乐要付钱的。陪侍时不能产生感情,有了感情就不再叫陪侍,这便是
黑色幽默的宗师约瑟夫·赫勒所说的:“这里面只有一个圈套,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
一男一女,外出独处,又“情”又“陪”又“侍”的,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先天不足
的“情感陪侍”注定会被一些人利用,并因此受到牵连。就好比色情网站被禁止,有人
就想出了“情色”网站之类的玩意儿。情感陪侍终究难脱干系。
当价钱与情感混为一谈时,就成了一种虚伪,甚至是欺骗。一边与你温情脉脉、轻声细
语,一边心里大骂时间怎么过得这么慢,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拿到钱走人的绝对有,而且
可能还不少。
余非
转自北京晚报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70.19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2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