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ergTong (你的眼睛走过了我), 信区: Feeling
标 题: 男人的累是自找的吗?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pr 27 09:50:26 2001), 转信
转载于女友网
90年代开始的“解放男性”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几乎每个男人都说
“一年里从不曾有过什么机会提醒社会应当关怀男人”。而女人却说“我
们惯于把爱情视为永远不散的宴会,男人却宁愿匆匆享受‘快餐’式的温
馨,所以你们累,那是自找的”。那么,男人值得同情吗?他们需要解放
吗?
时代不同了,男人不行了?
时代不同了,男人不行了?“伟哥”被爆炒那阵,忽然听到有人大叹
:时代不同了,男人不行了。身边的“怨男”似乎也越来越多,这个叫
“苦”、那个喊“累”:男人要挣钱支撑一个家、要在外面拼搏、有苦无
处诉,回家还要做牛做马看老婆脸色……“你们女人多好,出门可做女强
人、不愿意打拼安心做贤妻良母,能伸能屈、可进可退……”——说这番
话真不乏一种酸溜溜的嫉妒和顾影自怜的哀叹。“女人穿吊带露脐装那叫
时尚,男人穿个大背心怎么倒成了衣冠不整?”——男人已经开始为自己
的“公平权利”如此斤斤计较地“抗争”……
那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这世界“大同”的情景:那时候,“市面”
上红男绿女在各方面都争奇斗艳、平分秋色,如果“主外”的“大女人”
风风火火做着自己的事业,心无旁骛的时候几乎可以忘了还有一个“家”
的存在,闲暇时自然会倦鸟归巢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孩子多半是不能
要的,这多数会成了影响个人进取的最大障碍;而“主内”的那位呢,首
先为了个人价值你也应能够“自食其力”,主持家里的一切任劳任怨、井
井有条,她忙的时候不要用柴米油盐的事情来烦她,闲的时候要让她感到
家庭的温馨和体贴,失意的时候要懂得及时给她抚慰和照顾;同时你还要
时时有跟上我步伐的“危机感”,经济上不占优势,小心“人老珠黄”的
时候她会“花心”……
呵呵,反正“小女人”们多数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如果“小男
人”们亦如此,只想问一句过这样的日子你介意吗?“汝能持否?”有一
首女人的歌唱道:如果你是女人我是男人,你会不会为我彻夜地等?你会
不会原谅一切只为一个吻……
刀耕火种那会儿,男人的优势无疑体现在种种女人体力不及的“壮劳
力”上,如今随着各种技术进步已渐渐证明几乎每个领域“男人做到的女
人也同样能做到”,当然男人们目前仍然孜孜不倦地在权力争夺、商场竞
争或哪怕看看兵器杂志、玩玩电脑游戏上继续发挥着他们的“雄性余热”,
可也渐渐感到原有地盘被点点侵蚀的一丝恐慌。过去的优势不再,“档次
降低”自然发出自怜的叹息,不是“男人不行了”,而是女性已在悄然拓
展着自己的天空。
其实上帝造人原本就是阴阳和谐、大家不过分工不同,若真到了男男
女女谁也不“倚仗”谁各过各的日子的时候,估计那种感觉也未必好得到
哪儿去。男人女人之间从来就不应是一场对立的战争,既然还需要相扶相
携地走下去,还是平心静气坐下来、相互多些理解,有话好好说吧。晓昕
男人真的不容易
有人说,60年代青年造反,70年代妇女挑战,90年代终于轮到了“男
性解放了”,这是真的,而且呼声越来越高涨。男人究竟怎么回事儿?难
道他们生来就要与女人作对?多少人冥思苦索不得其果。
1995年初,我在北美旅行有幸看到一部轰动舆论界的关于男人的电视
片。影片中那一幕幕生动的情景果然发人深省。
那是一个冬日的傍晚,在远离闹市区的某处荒郊僻野,一群男人在篝
火聚会。有的敲着羊皮鼓,有的弹着六弦琴;有的在痛骂上帝,有的在默
念圣经;有的仰天呐喊,有的低头啜泣。“咚咚”鼓声瑟瑟琴声伴着骂声
喊声哭声笑声,汇成一支独特的男人交响曲,在寂静的夜空回荡。它仿佛
倾诉着男人饱尝的千辛万苦,宣泄着男人世世代代内心积郁。“看吧,听
吧,灵魂在这里净化,人性在这里苏醒!”一个铿锵有力而又饱含深情的
男中音在解说。“回头吧,迷途的兄弟!”“让传统文化强加给男人的冤
屈见鬼去吧!”“男人不是机器,同是娘胎所生的血肉之躯!”“女人要
我们怎样活法?我们的归宿在哪里?”“站起来吧,弟兄们,男人解放的
日子到了!”呼声在人群中此起彼落,听起来是那样悲壮,那样真诚,声
声感人肺腑,句句催人泪下。这是真正的“新潮”,是人类历史上不曾有
过的奇观。目睹此情此景,我禁不住思绪纷纷,潸然落泪。我眼前一片朦
胧,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关于男人的故事。我想那些叱咤风云的勇士,那
些锒铛入狱的罪人;那些功成名就却不知天伦之乐的男子汉,那些才华横
溢却英年早逝的好男儿;还有我自己的父老兄弟,以及许许多多生活在我
周围的普通男人……
我这才发现,我对男人的世界原来是那样的疏远和陌生。是啊,每年
一度的“三八节”都在呼吁政府必须保护妇女,却不曾有过什么机会提醒
社会应当关怀男人。仿佛男人个个是钢铁的汉子,无须呵护,无须关爱。
“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有话不多语,这究竟是男人们自作自受呢,
还是性别文化强加于男人的禁忌?男人“顶天立地”到何时?男人是否能
够永远承受“背水一战”的苦境?这一切,虽曾引起学人的思考,但答案
总是含混不清。而今,男人自身开始觉醒了,终于有勇气触及“男性解放”
的话题。
男女截然不同的角色模式、行为模式、思想模式乃至语言模式成为
“规范”,一代又一代地继承。直到今天,男人们多半只配谈论职业、技
术、科学、政治、汽车、球赛之类的“无情”话题;而情感交流、心理宣
泄、温存爱抚、休闲健美等等,则是女人的特权与专利。他们的事业生涯
或许辉煌灿烂,但内心世界却显得荒凉空寂,乃至整个生命都可能过早枯
萎——因为他们自身原本不曾孕育过新的生命。孤寂无奈中的男人也会如
饥似渴地企盼女性的爱抚,但那不过是寻觅一位“替代母亲”,一旦满足
了感情的“温饱”,他就将重返无情的竞争天地。
西方一位心理学家中肯地指出:如果妇女解放的目标是寻求女性在社
会与政治上的权力地位的话,那么,男性解放的焦点则是重建男人的内心
世界,确立他们在家庭的应有位置,从而使男人获得精神上的新生……
面对自己的女人,男人很累。身体的累,姑且不论。男人膀大腰圆、
臂力无穷。苦力没什么,更苦的是心灵的累。男人志向受挫,前途黯淡,
而难有回天之力,累不累?男人妻儿受苦,囊中羞涩,而难有生财妙方,
累不累?男人女友出走,傍向“大款”,而难有回转之意,累不累?浪漫
的爱情被交易的侃价替代,神圣的诗歌被出卖的低廉糟蹋……木木
我这样的男人
“我的脚步想要去流浪,我的心却想靠航,我的影子想要去飞翔,我
的人还在地上,我的笑容想要去伪装我的泪却想投降——,我这样的男
人没有你想象中坚强——”
这是郑智化流行甚多的歌曲中我最喜欢的一首但我也怕它因为
它把我精美的面具扔得远远的。
女性在失去母系社会后,一直都在诉说着自己的不幸,可男性打小就
被教育成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只有混出息了,才能找个好媳妇。
记忆中许久没流过泪了。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流泪是前年,在上海与女
友过年的我因不满她的某些行为,一怒之下年初二就返回了北京,当我刚
进家门接到她的电话时,泣不成声,因为我已决定与她分手,可多年的感
情就此了断令我心痛异常,一股自己防不胜防的悲伤如潮水般涌来,打我
个措手不及,根本没容得我再去伪装,便把我的灵魂赤裸裸地暴露在了女
友面前,当时她也蒙了。后来她告诉我,没想到像我这样坚强的人也有如
此脆弱的时候,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真的没有想象中坚强。
宪法早就赋予我自由了,可社会并没有,我并不能在这个社会的法律
及道德范围内为所欲为,真实地展露自己,最可悲的是自己还常常意识不
到这点,只有灵魂的深处,还记挂着。
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有个贤慧的女人,大家没有忘记。可一个成功女
人后面的一群男人,却被成功女人耀眼的光环所遮掩。
趁着三八节快到了,妇女们高兴,我大声疾呼一下:关心关心我们男
人吧!如果我再“面”点儿,恨不得再喊一句:可怜可怜我们吧!建明
只要一点就足够
真的很抱歉,本来妇女节快要到了,想写一点文字批判男人一回,给
女同胞们长长志气的。但想来想去,还是算了,男人就算有一万个不好,
古往今来已经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了,直到动笔的时候,我心里还在回响着
一句话:男人真的很可怜。
其实男人也需要关怀。”真要感谢这句广告词的作者,虽然我不知道
他是谁,但我敢肯定,作者肯定是男人,因为只有在经历了事业上的成败、
生活中的悲喜之后才会发出这句让千万男人想凄然泪下的感慨。曾在一篇
文章中读过这样一段章节:在一个夏天的黄昏,从敞开的楼房窗户中望过
去,每家的厨房里竟是清一色的男子汉们光着脊背挥勺炒菜做饭。读了之
后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很沉重。“把男人赶进厨房”似乎成为某些
现代女性提高社会地位的最大举措,而“找个借口不回家”则成了男人们
唯一无力的反抗。在单位里,若是有某人说在家里从不做饭或很少做饭,
众人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无限羡慕的表情。回家不做饭不洗衣服成了一件
令男人们感到最幸福的事,真是可悲。
女人们认为“你是男人你就得坚强,就得去上班挣钱养家,下班分担
家务”,男人们便实实在在地成了“妻管严”。也就有了缩在床底嚷“男
子汉大丈夫说不出来就不出来”的笑话,男人自嘲这叫能屈能伸。女人们
却嚷嚷中国已没有真正男子汉,孰不知,男人早已在女人的罗嗦、“狮吼”
和眼泪的三重攻击下消尽了阳刚之气。
我有一挚友张某,在外是位小有名气的作家,虽有个“家”的名头光
辉耀眼,可是一只秃笔却写不出金银首饰彩电冰箱来,外面的世界是一天
比一天繁华,他的妻子未免有些悻悻然,便隔三差五地河东狮吼一番,弄
得好友整日灰头土脸小心翼翼。直到有一天他再也忍无可忍,数年忍气吞
声攒下的屈辱一下子爆发,七尺男儿抱头痛哭,揪着自己的头发往墙上撞,
其情其景令人不忍目睹。
在生活当中,人们往往认为男人是一堵墙,能挡得住风雨,男人是一
头牛,不怕死不怕累,男人是一块钢,永远属于支撑者。但却忽略了一个
事实,男人也是人,也有脆弱时时袭击那颗层层包装起来的心。男人受伤
的时候不像女人那样扑在丈夫的怀里大哭一场,男人只有拼命工作来摆脱
痛苦,男人宁愿不流泪而流血。但男人流泪的时候,就说明他心中所受的
伤要远比流血所受的伤还要严重。
有人曾搞了一项调查,调查的内容是哪个国家的男人最适合做丈夫,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男人最适合做丈夫。因为中国男人有许多优秀
的传统,顾家、忠诚、大度、家庭观念较强,且负有责任心。生活节奏越
来越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男人背负的压力也越重,我不否认女人也
有这样那样的压力,但相比之下,我们的社会还是赋予了女性较为轻松的
环境。
所以,男人真的有一点点可怜。很想值此“三八”佳节之际,对亲爱
的女性同志们进一言:在方便的时候,请多给男人一点爱、一点关怀、一
点温柔吧。不要很多,只要一点点就足够了。浩月
男性是性别解放的同盟军
妇女解放运动孤立于男性解放之外,几乎是在美国独有的现象。在那
里,对传统性别角色的置疑似乎只是女权主义者的革命之举,而男性自然
被置于女权运动的反面了。但在欧洲,情形有所不同。例如在瑞典,妇女
解放运动被称为“性别角色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男人不是对立面,也
不是旁观者,而是名正言顺的同盟军。男人也渴望从专门“主外”和充当
事业拼搏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以分享女人那份拥有家庭生活的自由。瑞
典、挪威等国法律规定父亲享受“生育假”,丈夫必须与妻子平等地承担
家务等,足见性别角色革命的深入性。因此,瑞典妇女参政比例居世界之
首,就不足为奇了。
70年代末,敏感的美国男人们开始审视“男人问题”,并著书立说,
逐渐形成“男性学”的基础。90年代,成百上千个男性自助与互助群体遍
布美国的东西海岸,悄然发展成为势头强劲的“男性解放运动”。
美国“男性解放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沃伦·法瑞尔在其《解放了的
男人》一书中说:“如果孤立于男人之外的妇女解放运动真的能达到两性
平等的预期目标的话,那么现实早就不该是今天这个样子了。君不见,男
人依旧面临强大的社会压力,只能去充当全职政治家、全职企业家之类的
角色而不能选择做全职父亲或全职幼儿园保姆;那些冒死亡之险的职业几
乎是清一色的男性领域;男人还是‘自杀性别’‘囚犯性别’、‘暴徒性
别’;1920年时,美国男人的平均死亡年龄只比女性早一岁,而到1990年
时,男人却平均比女人短命7年。”
可以说,美国的男性解放运动正是从公开承认男人的痛苦开始的,因
为这种痛苦被社会忽视得太久,也被男人自身容忍得太久了。当女权主义
多半把女性的苦难归咎于男权统治时,男性解放论者却不认为男人的痛苦
是妇女的过错,而认为传统的社会文化即压迫了妇女,也不曾保护男人,
痛苦的女人和不幸的男人都是被同一根性别文化链条捆绑的奴隶。因此,
妇女的解放和男人的解放应当是同一场革命,即人性的解放。一位澳大利
亚的男性解放研究者说,21世纪男子汉解放运动的目标是寻找男人的精神
自由和心理健康,是让男人对婚姻、家庭、职业、友谊都感到更为自信与
轻松,是帮助男人获得更为充实与平和的内心世界。许多美国人相信,男
性解放运动的发展还将有助于父亲重返家庭,以治疗罹患已久的“父爱饥
渴症”。
--
摊开你的手掌
爱情线很长
于是我相信我的未来
会幸福富有像个君王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ty365@0451.com]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8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