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lony (落尘眉影), 信区: Feeling
标  题: 我的生存、意志、目标——赠之励之勉之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ue May 31 19:55:07 2005)

  对于一些事情我不想说太多的言语,我只想阐明我的态度,处事观点,希冀你能花费片
刻小阅一下,在此谨谢!
   我平时多对政治意识形态进行研究和思考,虽然这和我所学的专业似乎毫无关系。我

常认真执着地把这看作是自身的一种使命、一种职责。 认真想一想,这也许是十分荒谬

。因为以我今天这种身份,这种学识,一个手无一物的乡人,一个仅具本科学历的大学生
,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光蛋,却认为自己竟有责任作这样重大的事情,关注以至批判性地思
考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你说荒谬不荒谬? 
   大一初入学时,由于我以前就热爱读 马列的原著。故而图书馆马列的书,《马恩全集
》,以及与马列有关的黑格尔的书,费尔巴哈的书等等,都拿来翻阅。我每天到图书馆的
阅览室去读书。 早上去,晚上回,像上班一样。早上开馆大概6点钟我就到了,先在自习
室里看会专业书籍,8点多钟阅览室大概就开了,中午出来到食堂,花2块多钱吃顿午饭。
6角钱买四两米饭,两块钱可以买碗鸡蛋炖汤。 吃完了下午又回去看书。就这样我在图书
馆读了大半年的书。除了节假日以外,每天坚持去,几乎风雨不误。 这期间还有一些小

插曲,与两位挚友(此二人如果有机会,我当面告诉你)有关。他们都曾在我遭遇危难的
这一年中帮助过我。 
   我在读高中时所面临的现实十分冷酷。初中的恩师不再教我,与重点中学也失之交臂

此后我曾孤身在一个小城市流浪,没有户口,没有金钱,没有任何可以支撑生活的立足点
。唯一有的是青春,是梦想,是一种对于理想及信念的执着追求。 然而这些在当时又具

什么价值呢?我是谁?最多不过是一个流浪的青年冒险家而已!那时我非常年轻,可以说很

轻,在当时那样一种近乎无望的境遇中,一股无以言表的力量支撑了我,给我以慰藉。我
为此感念终身。在现实中是一个流浪汉。 冷酷的社会现实最终未能抛弃我,因为我没有

弃我自己。
   至于我自己,回顾这一段往事,我亦无怨、无愧、无悔。在人生的根本目标上,我并

有欺骗过任何人。 我至今所追求的,与在流浪之时我所矢志追求的目标,是始终如一的!
 那时我最爱读的一本小说就是斯汤达的《红与黑》。我觉得自己的情况和经历颇有一点

于连·索黑尔。 当时曾深深地打动我的,是于连在法庭上被判处死刑时的最后告白。他

: "先生们,我不向你们祈求任何的恩惠。我毫无幻想,死亡正等待着我,而且它是公正
的。我出身微贱,为贫穷所困扼,可是碰上运气,粗受教育,却敢混迹于富贵人所谓的上
流社会少年群中。先生们,这便是我的犯罪行为!" 于连呼唤道:"我爱真理,但是真理

哪里?到处只有伪善,至少也是欺诈。就连最伟大、最有德性的人也不例外。喂,人绝不

相信人。"这些话当时似乎也正是我的内心之声。
   在精神上我所追求的是明道与济世。所梦想的,是祖国及其文明的复兴! 我当然知道

作为孤独的个人,一个人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回顾往事,我还是非常自豪。因为在过去这
些年,我曾行我所志,并且始终如一地志我所行。
   你可以这样说:我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在1998那一年中我备受物质的困窘和精神的
苦恼,可以说输得精光!但是意志上倍受磨炼,在精神上收获极大。 当我坐在不知开往何
处的长途汽车上,在那些孤寂时刻,回首以往数年的往事,我想起这样一首"沁园春": "
浪迹云踪,天涯漂泊,四海为家。挥塞外霜雪,燕山云月,瀛海夜渡,岑岛观霞。风雨消
磨,艰辛历炼,笑渡青春好年华。凭栏处,看无边碧浪,来去淘沙。 而今整装又发,不

苦毕竟志难达。逞英雄怀抱,驰骋宇宙,人生百岁,漫作虚花。往事轻弹,无限来者,更
向高峰迈步伐。莫等闲,把辞章填过,再作搏杀"。 当时我形同穷丐,却竟然还有这样一
种诗情画意,而且豪气如此。岂不可笑哉! 
   我离家之时身上几无分文,随身的一个小书包,里面只有几本书。一本是列宁的《哲

笔记》,一本是马、恩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有一本黑格尔著、贺麟翻译的《小
逻辑》。 这三本书当时令我入迷,是让我每天冥思苦想的主要精神食粮。这三本书,我

直保存和苦读了许多年。这三本书中蕴涵的若干理念,塑造了我如今的基本哲学观念。我
从这三部书中悟出了很多道理。 可以这么说,《哲学笔记》和《小逻辑》教导我掌握了

学方法。 《德意志意识形态》则塑造了我的社会历史观念。列宁的《哲学笔记》中有191
5年列宁在瑞士伯尔尼流亡时研读黑格尔《逻辑学》所作的一些笔记,表明列宁对黑格尔

逻辑思想怀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但是,列宁的研究工作没有作完。 在读这部笔记时,我

生了一种想法,就是试图把列宁这部曾考虑要写,而没完成的书写出来。也就是说,建立
一个关于辩证逻辑学的新体系。 这一设想当时颇令我为之着迷。那时我白天流浪,晚上

读书,一边读一边不断地思考和写东西。
   在市场经济时代,流行文化销蚀一切。但是尽管如此,经典仍然是经典。经典是人类

秀文化中最精华的结晶,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人世沧桑的风吹雨打! 这三本书

是经典。一本是列宁对西方哲学思想的总结(《哲学笔记》),一本是黑格尔对方法论的总
结(《小逻辑》),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是第一篇),是马克思对西方历史哲学的
总结。我的体会是,它们分别代表了19-20世纪欧洲哲学方法论和历史哲学的最高成就。 
我个人认为,20世纪西方的各种现代思潮,无论是现象学或语言分析哲学,无论是新历史
主义或非决定论或文化史观,在哲学高度上,从来没有超越它们,至今也未能超越它们。

   我当时读书已不感觉很困难。我那时记忆力好,理解力极强,读书的效率非常高。 马
克思、恩格斯可以认为是19世纪知识最渊博的人物。也是人类文化史上,可与亚里士多德
、达·芬奇、黑格尔相比美的百科全书式人物。读他们的书,如果你真读进去,你就不知
不觉地要深入到去了解世界史、哲学史、经济学史、自然科学史甚至数学史。 《马恩全

》的注解也编得不错。包罗万象,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索引。我现在获得的很多学科知识
,逻辑学的、历史学的、经济学的、哲学的、哲学史的、美学的、生物学的、地理学的,
基础都是在那时通过刻苦的研读而获得的。
   今天我们同龄的很多年轻人似乎很少有人还会去钻研马克思。马克思死去已经120多年
了,可他的理论并未过时。一种伟大的思想体系,正如一种伟大的艺术作品,历久弥新,
永不会过时。 老子过时吗?孔子过时吗?释迦牟尼过时吗?《圣经》过时吗?柏拉图过时吗?
亚里士多德过时吗?不,永不过时。在艺术和学术上,只有创新,但是没有过时。所有的

峰都是永恒的高峰,永远是后来人的典范。 马克思的思想是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典化的社

科学思想。对于中国人,它今天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国教教义。但是,它是一个深刻的社会
分析工具系统。它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对于研究社会问题,我认为至今仍是不可取代的。

   写到此我仍未回答今天你聊天时问我的几个小问题,我认为这些在平常的生活交流之

就会慢慢了解,我更想让你知道的是我的思想,我的态度,我不知道你看完之后有何感想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对任何人皆坦诚包括我今天和你说的任何言辞,从你要和我聊天
起始,我已将你当作益友,权且到此,望有机会面商言是!
此致吾友

张甲子, ailevu@163.com
2005-5-31 
ps:我以后也许就告别这里了,谢谢紫丁香陪伴我这么多年!
--
北极光女神



※ 修改:·alony 于 Jul 22 09:13:56 修改本文·[FROM: 219.217.254.101]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17.254.10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