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ilkywayli (细伢崽), 信区: Feeling
标  题: 在关怀中离去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May 22 12:26:37 2000), 转信

今后,也许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这样一种待遇:保持着人的尊严平静地迎接死亡当你站
在天堂门口
  何阿婆91岁的生日是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关怀科的病房里度过的。老人此刻已
处于弥留状态。这一天,除了特意赶来的儿孙,还有关怀科的许多医生、护士和病友们
,大家特意在老人的房间挂上了漂亮的彩纸彩条,并且准备了一个精美的大蛋糕,尽管
她不可能吃了。夜幕降临,在大家的祝福声中,床上一动不动的老人眼眶里流出了泪水
。次日凌晨,老人安详地停止了呼吸。
  据有关资料和报道显示:目前我们国家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死在医院的病床上,其中
大部分是年轻人或者高干;而普通的老人有三分之一死在路途中,即家里人发现他们不
行了,赶快送往医院,白色的救护车就成了他们最后的归宿;还有三分之一的老人死在
家里。
  对此,作家毕淑敏认为:生命本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但作为中国人,我们画得不圆

  于是,“临终关怀”、“姑息治疗”等等词语和行为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这
样一种意识的确立与培养,对于我们曾经崇尚天命的传统观念来说,显然具有超前和挑
战的意义。         
  有人建议:去临终关怀医院看看吧,人之将死,其言亦善,那里应该是人世间最善
良的地方,那里有许多令人钦佩的故事,能够写出最动人的小说,书名可以叫《在天堂
门口》。
  昆明市内有一条法国梧桐遮掩下的吴井路,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位于此路中段。1
996年7月,以临终关怀为目的的“关怀科”正式成立,毕业于昆明医学院的马克医
生成为它的创办人和负责人。这个不以延长病人生命为宗旨、而是要让人保持尊严平静
地迎接死亡的医疗机构,分别有5名医生、5名护士和8名护理员,主要接收患肿瘤、
癌症、神经系统疾病、老年痴呆等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一般病人的存活期在半年左右

  今年初的一天,昆明铁路局一名84岁的危重病人被送进关怀科,治疗过他的医生
认为:老人可能只有三五天好活的了。但经过关怀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他反而一天
天好了起来,如今还好好地活着。对此,老人的女婿感慨不小:看来,有些时候关怀远
胜于治疗。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建设,关怀科拥有了一幢两层的古式小楼还有一片小小的花园,
温暖的阳光每天可以射入宽敞、清洁的过道里。目前,关怀科拥有40张病床,收留过
400多个病人,其中年龄最小的病人24岁,最大的100岁,许多人在这里走完了
他们最后的人生旅途。与其它病房不同的是,这里的被子和许多生活用具往往像五花八
门的家居用品,这样是为了创造出一种类似家庭的气氛,让病人感觉如同生活在家里一
般。死亡后面的美丽
    病人来到这里,一切治疗从简,因为不少人已疗效甚微。关怀科对病人主要是
关怀和护理。因此,这里的费用大约只是其他医院的三分之一。癌症病人可能高些,住
两个月所花费用大约1万元;其他病人每月费用大约1000至2000元。“现在的
人病不起,住过院的人就会知道,我们的收费不算高,尤其对随时可能去世的老年病人
。”年轻的护士小王说。
  没有善良和爱心的人是很难做好这项工作的。这里的护士往往需要比其他病房的护
士拥有更多的护理知识和耐心。护理员则更苦,她们大都是临时工,每天要配合医生护
士给不能动弹的病人们打针、翻身、洗澡、喂药、喂饭,忍受恶臭为病人端屎端尿..
....即使这样辛苦,她们每月的工资也才300元。所以有些姑娘干了不久就走了

  25岁的曹琦和22岁的李美英都是哈尼族姑娘。她们来自中越边境的云南省金平
县,前者家在阿得博乡上寨,后者家住县兽医站。“来这里之前我们连死人都没有见过
,但现在却见得太多了。”
  对这些陪伴自己走完最后旅程的善良姑娘,病人们心里多数是感激的,所以这里的
医护人员与病人的关系明显比其他地方融洽。护理人员每一次走进病房,躺在床上不能
动的老人们总要高兴地叫她们:“小朋友,小朋友。”
  有时候老人们也会胡乱骂人,但李美英并不在乎:“都是活不久的老人了,想骂就
让他们骂吧,他们说什么自己都不一定记得了,人老了性格就像小孩一样,不必跟他们
计较。”曹琦则表示:“不会关心别人的人很难在这里呆下去,而我会一直工作下去,
因为照顾别人也是我生活的经济来源。”平时,姑娘们经常拿出自己的化妆品给死去的
人打扮一番。“让他们漂漂亮亮地去天堂吧。”她们这样认为。关心我们的明天
  按照国际上一些临终关怀工作的惯例,没有志愿者参与的关怀是不完整的。在关怀
科,目前的志愿者只有昆明医学院的一些学生,他们同时也都是马克医生的学生。
  昆明医学院大二班的杨槐美说:“就说简单的洗澡,我和我的同学们在此之前从来
没有帮别人洗过。关怀别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很难,尤其是面对那样浑身散发
着异味的病人,那些惊人瘦弱的老人们。”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它的意义甚至超越了后者。简单地说,临终关怀是自然死
亡,而后者是提前制造死亡。尽管两者同样死得没有太多的痛苦。
  心直口快的护士长李菊珍说:“说起来我也奇怪,当家属把他们的亲人送到关怀科
来,我们就觉得同他们有了一种亲属关系。我们的工作很难,不但要关怀痛苦的病人,
还必须安慰他们的亲属,以保证一切都顺顺利利,但还有人对我们不理解、不支持。不
到人死,有些家属几乎不来看望他们的亲人,更有些家属竟然逃避交费......他
们也太没有人情味了。别忘了,病人的今天其实就是我们的明天。”
  社会经济不停地发展,人们越来越忙,人情也越来越淡薄,说不清是不是经济压力
让人们少了许多亲情和责任,也说不清这是借口还是理由,总之这样的结果使许多人没
有时间和精力去照料家里的病人和老人。也许将来所有人在最后的日子里都不会有亲人
时时陪伴。真说不清这是不是人类的悲哀。在这种夹缝中生存的中国临终关怀医院,像
挂在屋檐下的一串风铃,一直唱着自己的歌,为濒危的去者,也为疲惫的生者。
  护士长李菊珍最希望的是能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慈善人士的支持,因为目前国家对
临终关怀事业没有正式的经济支持。她认为这项事业应属于全社会的福利事业,而不能
成为一个自负盈亏、自生自灭的行业。投资建设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比建设各种老年
福利院明显好得多,因为它有专业的医护人员。护士长认为:“临终关怀建设得越好、
越规范,对现在还好好活着的人们越有利。等我们老了、不能动了,就会有完善的机构
来关怀我们,否则老年人的痛苦还将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马克医生表示:“资金缺乏是困扰这项事业发展的最大困难,如果哪位大慈善家能
够投资400万元,就可以成立一个以医院为中心的社会服务网络,高质量地担负起至
少50万人口的城市的临终关怀工作。就我们的关怀科来说,如果哪天赚钱生存不再是
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事,我们接收病人的范围就可以扩大到昆明市和云南省以外,去帮
助那些在生命最后旅程中的病人,帮助他们舒适而有尊严地离去。”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70.25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1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