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ahn (Dying in the sun, NO...罄竹,丝琴.), 信区: Feeling
标 题: [合集] 中庸者不快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Mar 31 09:34:26 2007), 站内
────────────────────────────────────────
downsman (忘邪126) 于 (Tue Mar 27 21:29:20 2007) 说道:
中国人是讲究中庸之道的,
中庸者,不是天才,不是庸才,不遭会人嫉,不遭会人弃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陶醉于所拥有,醉眼看所无
醉安全的,醉快乐的
但是,不是
很痛苦,很无奈,很悲哀
真的,我就是这样一个
我不是追求中庸的人,
而是,沦落于中庸
出不了头,垫不了底,不上不下
从小到大,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
学习,……
生活,……
工作,……
没尝过意外的惊喜,只品过飞来的苦涩
没得过擦边而入的幸运,只有分毫孙山外的懊恼
意识觉醒的时候,苦涩,苦恼就蔓延开来
我知道,是努力不多,我不是个勤奋的人
我知道,是坚持不够,我不是够刚毅的人
我知道,是天分太低,我不是有灵气的人
我知道,是性格敏脆,我不是很乐观的人
我知道,还有很多,
是我骨髓里的堕落,抽不出,拔不掉
我不在幸福的窝里,也不再最苦的坑里,
没人能入我的眼,我也入不了别人的眼
挣扎,挣扎着的中庸者
看不到边的悬崖,摸得到的身后的凉
合不上的无边,打不开的心扉
────────────────────────────────────────
xiaohair (小孩) 于 (Wed Mar 28 12:06:35 2007) 说道:
没理解中庸吧~呵呵~
【 在 downsman (忘邪126)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国人是讲究中庸之道的,
: 中庸者,不是天才,不是庸才,不遭会人嫉,不遭会人弃
: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陶醉于所拥有,醉眼看所无
: 醉安全的,醉快乐的
: 但是,不是
: 很痛苦,很无奈,很悲哀
: 真的,我就是这样一个
: ...................
────────────────────────────────────────
huataixiang (花太香~着意闻花花不香 香在无心处) 于 (Wed Mar 28 12:08:15 2007) 说道:
那妹妹说什么是中庸啊?
【 在 xiaohair (小孩)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Re: 中庸者不快乐
: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Wed Mar 28 12:06:35 2007)
:
: 没理解中庸吧~呵呵~
: 【 在 downsman (忘邪126) 的大作中提到: 】
: : 中国人是讲究中庸之道的,
: : 中庸者,不是天才,不是庸才,不遭会人嫉,不遭会人弃
: :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 陶醉于所拥有,醉眼看所无
: : 醉安全的,醉快乐的
: : 但是,不是
: : 很痛苦,很无奈,很悲哀
: : 真的,我就是这样一个
: : ...................
:
:
:
: --
: http://www.hitren.com/blog/more.asp?name=xiaohair&id=13686
: 十年前有人问我,大学是什么,我会说:大学是很深很深的学问和很老很老的先生
: 现在有人问我,大学是什么,我会说:大学是睁大了眼睛的孩子,跌跌撞撞的学着长大
: 十年后有人再问我大学是什么,我也许会很怀念,因为大学是我真正无邪笑过和哭过的地方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5.120]
────────────────────────────────────────
xiaohair (小孩) 于 (Wed Mar 28 12:25:17 2007) 说道:
不知道……哈哈~
因为我没看到中庸~
【 在 huataixiang (花太香~着意闻花花不香 香在无心处)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妹妹说什么是中庸啊?
────────────────────────────────────────
huataixiang (花太香~着意闻花花不香 香在无心处) 于 (Wed Mar 28 12:26:56 2007) 说道: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 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
俊叭锏隆�: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
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 在 xiaohair (小孩)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知道……哈哈~
: 因为我没看到中庸~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2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