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os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nbipfml (天外飞仙), 信区: Ghost
标  题: 离魂衣5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r  8 20:28:01 2005), 转信

9、 贵妃醉酒
  
  北京的道路一天一个样儿,立交已经修到五环了,大楼像雨后春笋似说冒出来就冒
了出
来,可是戏台子上,服装头面的造型,演员的唱腔却一成不变。
  关起剧院的门来,当今天的演员当年的戏子唱起同样的腔调搬演重复的故事时,这
里的
时光便停止了。
  台上只一日,人间已百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戏台成了传说里的天堂,上台的人就是进入时光隧道,把
百年
沧桑一袖承担,搬演千般风月,万古仇冤。
  于是,情孽冤宿便借尸还魂了……
  
  每月下旬照例是剧团演出时间,是大杂烩,生、旦、净、末,文武全场,戏院一早
贴出
海报来,第一场是文戏《贵妃醉酒》。
  小宛往场子里望一望,稀稀落落的,最多只上了五成客人。她想起若梅英说的,以
前的
角儿上场前先往三楼瞄一眼的故事,不禁感叹,现在别说三楼了,就这一层楼还填不满
呢,
而来的客人中,又有一半是赠票。怎么能怪演员们越来越不专心呢?
  忽然一转眼看见第三排坐着张之也,心里“别”地一跳,他旁边的两位老人家就是
他的
父母吗?也就是自己的未来公婆?
  小宛的脸红了。切,八字还没一撇呢,知道这一声“爸”、“妈”有机会叫没机会
叫呢
。咦,再过去那女孩子是谁?打扮得花枝招展浓妆艳抹的,和张之也说话的样子好像很
亲昵
……
  未待看仔细,忽然舞台上灯光大作,台下却刷地暗下来,再也看不清楚。
  一时紧锣密鼓,幻出一个大唐盛世的繁华景象来:画布上影着亭台飞檐,百花竞艳
,好
一派皇家气象。戏台近外设着雕栏玉砌,花团锦簇,一道小桥横渡,泄玉流芳,锣鼓响
处,
只听娇滴滴一声“呀……”,杨贵妃出场了!只见她醉态可掬,摇曳而行,粉面含春,
媚眼
如丝,台前站定,方一亮相,台下已哄然叫好。
  小宛意外,这杨贵妃的演员平时向来不专心,今天如何竟表演得这样好了?
  “芍药开,牡丹艳,春光无限。好酒啊好酒……”那杨玉环桃花为面,秋火为眸,
手执
酒樽一步三摇地走近了,脚底如踏棉絮,却软而不乱,置杯,赏花,下腰,衔杯,正是
腰功
里的绝活儿“卧鱼”——当是时,演员脸朝上身向后仰,头部渐渐低下,与台平齐,而
后以
口衔杯做饮酒状,接连几次。
  台下人数虽然不多,却多是行家,看到这久已不见的梨园风采得以再现,大觉透气
,顿
时轰天价叫起好来。而当第一声“好”叫出之后,就再也刹不住阐,一阵阵叫好声滚雷
似一
波响过一波,竟要把棚顶子掀翻过来一般。
  团长也被惊动了,眉飞色舞地,连连说:“这姑娘,平时不怎么着,关键时候来一
下子
,还真把人震住了!”一边拍小宛一掌:“丫头,别光傻站着呀,还不准备第二场的服
装去
,误了戏,打你屁股!”
  “说什么呀?”小宛脸红起来,那个演员也比她大不了多少,一样是刚刚分配工作
的,
人家就是“姑娘”,她就是“丫头”,动不动拍头摸脑袋的,连打屁股也拿出来了,真
是气
死人!
  服装间里闹轰轰的,黄盖正对镜画着红色六分脸,《搜孤救孤》的屠岸贾则在上好
了妆
的脸上画红色直道——预示“血光之灾”的意思,秦湘莲吵吵着找不到自己的头面了,
穆桂
英的“大靠”松了一边,检场的在催促下一场戏的主角快做准备……
  正手忙脚乱,团长进来了:“丫头,怎么样了?”
  “人家有名有姓的,不叫丫头!”小宛正色抗议。
  “哟,丫头生气了。”团长呵呵笑,还想再说点什么,忽见凤冠霞帔的人影一闪,
是杨
贵妃下戏了,从门前匆匆经过,忙喊一句:“喂杨贵妃,演得不错,进来谈两句。”
  然而那人头也不回,径自穿过走廊急急地去了。
  团长还要追上再喊,小宛心里一动,忙拉住说:“女演员事多,走得这么急,肯定
有原
因的,你就别追了,免得大家尴尬。”
  团长愣了愣,脸先红了,打个哈哈说:“你这孩子,人小鬼大。”敲了小宛一记脑
壳,
转身走了。
  小宛抚抚脑门,悻悻道:“刚不叫丫头,又成孩子了。”
  顾不得抱怨,忙随了杨贵妃衣影儿赶至后场仓房,果然看到若梅英坐在暗处瑟瑟发
抖,
脸色苍白,连浓妆厚彩也盖不住。
  小宛诧异道:“你怎么穿了这身衣裳?”
  梅英怅怅地抚着袖子说:“这也是我穿过的衣裳呀。”
  “什么?这明明是演员的衣裳,还是新做的,没正式上过戏呢。”
  梅英苦笑:“小宛,你看清楚,这衣裳是旧的,金线是真的,上面的绣花,都是手
绣,
不像你们现在的衣裳平整,可是比你们鲜活,就算隔了一个甲子,料子快化土了,绣活
儿可
还真着呢。”说起旧时风月,梅英颇有几分自得。
  小宛走近细看,又捞起袖子来捻几捻,果然料子绵得多,线脚也细密得多,倒不禁
好笑
起来,原来杨玉环服装,事隔六十年,竟一点改观没有,还是沿用老样子,借尸还魂。

  梅英说:“我听说你们今天唱《贵妃醉酒》,心都动了,忍不住,自个儿开了箱子
,换
上衣裳就来了,想跟你们的角儿——啊,听说现在都改叫演员了是吗——比一比,看看
到底
是谁的唱功好。只可惜,台上阳气太重,我撑不了那么久,被大灯照得影儿都虚了。”

  小宛这才想起,刚才在台后看戏,果然不曾见过杨贵妃有影子,回头想想,倒不由
冒一
身冷汗。每天台上搬演着古人的故事,今人的口唱着前人的事儿,谁知道什么时候又会
触动
谁个灵魂的情性,惊动了他来移花接木客串演出呢?台下看戏,台上唱戏,谁知道什么
时候
是人在唱,什么时候是鬼在说?
  忽然前场传来撕心裂腑一声喊:“冤哪——”是李慧娘上场了。小宛看不见,可是
可以
想象得出那李慧娘拖着长长的水袖迤逦而出,一干牛头马面随后追来的样子,李慧娘浑
身缟
素,怨气冲天,咬牙切齿要追讨仇人的项上人头,否则誓不罢休。
  小宛忽然不寒而栗。这样的仇恨是真实的吗?当演员们用心揣摩着这些本不属于自
己的
仇恨冤孽的时候,那些游荡于天地间的一股冤仇之气会不会因此找到共鸣,而于倏忽间
进入
演员的身体?
  那在台上唱戏的,到底是演员,还是李慧娘本人?
  她望着若梅英,战战兢兢地问:“那个唱杨贵妃的演员呢?你替她上了台,她哪里
去了
?”
  “在这儿。”若梅英揭开盖道具的一张帘子,箱堆里,果然躺着一个女子,穿着艳
丽的
杨贵妃服饰,沉睡不醒。脸上红红白白地上着浓妆,因为出现在不合宜的地点,乍看像
只鬼

  若梅英淡淡地说,“我让她睡着了。”
  小宛急上前去探了探女孩的鼻息,松下一口气来,不满地看着若梅英:“你这样做
,知
不知道对她的影响有多大?她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睡在这里,而别人都告诉她刚才已经
上过
场了,她非吓疯不可!”
  梅英脸容寂寂,恍若未闻,这时她已经休息好了,魂灵略定,款款站了起来,略一
转身
,衣襟带风,飘然有不胜之态。小宛看着,忍不住又叹一口气,一个人美到这样子,真
叫人
连气都生不起来。
  她又想起一件事:“哎,你是鬼呀,我看到你还可以说是有缘,怎么观众也都能看
到你
呢,你给他们开了天眼?”
  “那没什么可奇怪的,”梅英微笑,“《醉酒》是我唱过的戏,如果是新戏,我就
上不
了。这就像留声机一样,不也是把有过的东西收在唱片上了吗?还有电影,不也是重复
着以
前的东西?鬼和人交流,就好比听收音机那样,只要对准频道,你们就可以收听到我了
。”
  “这么神?”小宛诧异,“不过,你在台上的表演确实好,我从小就在戏台上跑进
跑出
,还第一次看到有人把杨贵妃演得这么神呢,那个‘卧鱼’演得,真是帅!”
  “这算什么?”说起看家本领来,梅英十分自负,“我们的功夫是从小儿练出来
的,什么拿顶、下腰、虎跳、抢背、圆场、跪步、踩跷……都不在话下。当年在北京,
华乐
园、广和楼、中和园、三庆园、广德楼、庆乐园、开明戏院,还有北京最大的‘第一舞
台’
,我都唱过,哪一场不是满座,要听我的戏,提前三天就得订票呢。那些茶房案目,不
知从
我这么捞了多少油水……”
  梅英说得起劲,小宛听得入神,正动心处,忽然梅英一皱眉:“好重的阳气。”转
身便
走。
  “哎,你去哪儿?”小宛要追,却听到门外有人喊:“小宛,小宛,你在哪儿?”

却是张之也的声音,她急忙答应,“这儿哪,进来。”再回头看梅英,已然不见,不禁
怅然

  之也挑了帘子进来,诧异道:“你一个人在这儿干嘛?咦,这女演员是谁?怎么在
这儿
睡?”
  “你出来我再告诉你。”小宛拉着张之也便走,生怕梅英还在屋内,被阳气冲了。

  
  散了场,小宛和张之也走在路上,隔了许久,她问他:“我想问你一句话。”
  张之也一惊,凝目细看小宛。
  小宛起初不解他何以这般郑重,转瞬明白了,不禁苦笑:“你是怕我被梅英附身?

  张之也被猜破心事,不好意思地笑:“你的口气,真像她。”
  “不,我不是她,是我自己要问你一句话。”
  “你问。”
  小宛犹豫半晌,却又说:“不想问了,改天,改天再说吧。”
  张之也其实也约略猜得出小宛想问什么,扪心自问,并不知该怎样回答,听她说不
问了
,暗自松了一口气,故作不经意地说:“你给我的两个号码,我已经查过了,其中一个
是胡
瘸子的,另一个是公用电话,没办法查。”
  “胡瘸子?他为什么要打电话吓我?”
  “不是吓你,是吓他自己。”张之也的表情严肃起来,“我已经调查到,胡瘸子的
孙子
前几天出了车祸,撞断了腿,现在胡家已经是三代残疾了。那孙媳妇儿正吵着要离婚呢
,真
是祸从天降。”
  “车祸?”小宛呆住了,“你是说梅英……”
  “我不知道,也许是巧合。因为如果真是梅英报复,那就太可怕了。你想想,这世
间有
多少不白之冤,如果个个都要报复起来,真不知世上有多少冤魂在作崇呢,那人类岂不
是很
不安全?”
  “之也,我刚才在台上看到你。”
  “我就知道你会偷看我。”张之也笑着,可是笑得有些勉强,忽然问,“小宛,你
想不
想去上海走一趟?”
  “去上海?为什么?”
  张之也展开一张报纸,梨园消息一版头题写着:梨园前辈林菊英八十大寿。
  “林菊英是谁?”
  “若梅英的师姐,当年‘群英荟’的刀马旦。”张之也怂恿着,“她住在上海,地
址我
也弄到了。你要是想见她,我陪你去。弄清楚梅英之死的谜底,免得再疑神疑鬼。”
  “好。我去。”小宛立即便决定了。
  
  水溶听到女儿的决定,有些意外:“怎么从没听你提过?”
  “谁说的?我几次都说过要去上海玩的嘛,只不过你们一直不放心我自己出门,现
在我
都已经工作了,总该放我出去玩几天了吧?”
  妈妈却有几分猜到:“是不是跟那个记者一起去?”
  “是呀,不过,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啦,就只是玩几天嘛。”小宛撒娇,明知妈妈会
错了
意,却不想多解释,误会自己是约男朋友旅游总比让他们知道真相好,如果照直说自己
是受
一只鬼差遣去上海调查梨园旧梦,还不得把老妈吓死?
  半夜里,忽然下起雨来,淅淅沥沥地,像一个女人幽怨的哭泣。
  小宛又在讨好东东,百折不挠地拿一块肉骨头引逗它:“东东,好东东,来呀,跟
姐姐
玩呀,让姐姐抱抱,姐姐都好几天没抱你了,不想姐姐吗?”
  东东禁不住诱惑,摇了半天尾巴,却始终不敢近前。
  小宛无奈,望着空中说:“梅英,行行好,能不能不要时时刻刻守着我,让我跟狗
玩一
会儿行不行?”
  梅英没有回答,电话铃却适时响起来。
  小宛接起来,又是那个声音尖细的女人,不说话,只是一个劲儿地哭,伴着窗外淅
沥的
雨声,有种阴郁而潮湿的味道。小宛想起张之也说过的,可能是幽灵们听说她开了天眼
都来
托她帮忙的话来,顿觉寒意渗然,战战兢兢地安慰:“别哭,你到底是谁?有什么事需
要我
帮忙,直说好吗?”
  “不要跟他走。”
  “跟谁走?你能不能说清楚点,每次都这么没头没脑的,叫我怎么帮你?”
  “水小宛,你要帮我!”对方忽然直呼她的名字,声音凄厉起来,“你不帮我,我
就死
!”
  “别!别!”小宛反而有些放心,既然以死相胁,那就是活人了,“原来你没死呀
!”
  “你!”对方气极,“你盼我死?”
  “不是不是。”小宛自觉说错话,连忙解释,“我的意思是说,原来你是个人……
不不
不,你当然是人,我的意思是说……你千万别死。有话好商量,你到底找我什么事?”

  “不要跟他走。”
  “跟谁走?”
  “你明白的。”
  “我不明白。”小宛又有些不耐烦了,“喂,你是个人就不要装神弄鬼好不好?人
不是
这么说话的。”
  “你怎么这样儿呀?”对方哭得更惨了,“你们怎么都这样呀?为什么要这么待我
?为
什么呀?”
  “我怎么对你了?我让你好好说话嘛,你有什么事直说嘛,我能帮一定帮,你别搞
怪行
不行?”
  “你太伤我心了,你太残忍了,你怎么能这样?人怎么都这么自私呀?”
  咦,控诉起全人类来了,这样听起来,又不像是人在说话。小宛只觉精心交竭,几
乎要
哀求了:“小姐,你到底是人是鬼,能不能好好说话,这样绕圈子很累人的。”
  “不要跟他走。”
  “你是不是就会这一句呀?你要再这么说话我就不玩儿了。”小宛再也撑不住,只
觉烦
躁郁闷得想大喊大叫。是谁呀,这么折磨人?“我求求你,你好好说话,好好说话行不
行?

  “不要跟他走。”
  小宛忍无可忍,挂电话拔插销一气呵成。可是,电话里的声音凝重得要滴出水来,
那带
着哭腔的,受了天大委屈的质问仍然一遍遍响起在耳边:“你们怎么都这样呀?为什么
要这
么待我?为什么呀?”
  如果在往常,小宛会当是有人开玩笑,可是对方在哭,是压抑得很深却仍然压抑不
住的
那种哭腔,小宛听得出,那是真的伤心,伤心得要自杀了。难道,除了若梅英之外,真
还有
另一个贞子存在?
  10、 上海的风花雪月
  
  是个暮春的下午,莺飞草长,暖日方暄。若梅英由青儿陪着,从汽车上缓缓下来。

  车门开处,先探出一双穿着黑缎镶水钻的高跟鞋,接着是旗袍掩映下的半截小腿,
然后
全身都出来了,立刻吸引了满街的目光。
  “胭脂坊”的老板胡瘸子早已是笑迎迎地掬了两手站在门前了,他的镶着珊瑚顶子
的瓜
皮帽在阳光下一闪一闪,黑毛葛背心口袋里掉出半截金表链子,上面坠着小金镑,随了
他的
激动不停地叮当作响;
  穿燕尾服的绅士停了他的手杖——那时叫司迪克的——站在街树的掩映下向这边遥
望,
叹息着这为什么是条喧闹的街市而不是一个华尔兹的舞场,那样他就可以大大方方地走
过去
向她邀舞;
  做女学生打扮或是女写字员打扮的小姐们眼含了妒意,远远地避到街的那一边去,
向卖
糖炒栗子的小贩讨价还价,嗔骂:“看什么呢?还不算钱?”却趁机将栗子多抓了几颗
进纸
袋;
  小贩们的眼光飘过女学生的头,手忙脚乱地装了栗子,才忽然发觉上当,计较着:
“这
里哪止半斤,小姐你不要太大方哟,多少加点钱啦……”一边说,眼光却只是管不住,
仍然
一阵阵向上飘出去,飘出去……
  青儿这时候也从另一边下了车,举过伞来将梅英的全身遮住了,梅英这才款款迈动
步子
,依依行来。
  而整条街的人,不由自主都一齐轻轻叹了口气……
  
  上海,城隍庙街口,小宛看着假想中的若梅英冉冉走近,不由自主,轻轻叹了口气
,这
就是古诗十九首里《罗敷曲》写的情形吧:
  一个女子的美,美到这种地步也就算到了尽头了,难怪会遭天妒。
  蓦然间,看到若梅英站住,回过头来,对着自己嫣然一笑,招了招手。小宛心神恍
惚,
本能地迎上去。
  张之也叫:“喂……”
  然而已经来不及。小宛追上去,撞在一架迎面过来的小推车上,车主顺势一推,车
上的
东西滚落下来,银的挖耳勺,绣的荷包,瑞士表,珐琅盘子……七零八碎地滚了一地。

  小宛狼狈至极,一边道歉一边弯下身来帮忙捡拾。车主是个矮小的上海女人,立即
大呼
小叫不依不饶地撒起泼来,拉住小宛咒骂索赔。
  张之也忙拦在小宛身前,指着那女人说:“我明明看到你是自己故意撞上来的,还
赖人
!我们去管理所讲清楚。”一边亮出记者证来。
  女人悻悻:“记者怎么啦?记者就可以撞坏东西不赔?”一边喋喋不休着,一边却
捡起
东西准备掉转车头走了。
  两个人的争吵小宛一概听不到,她手里抓着一樽嵌照片的旧相框,呆呆地站在那里
,仿
佛三魂走了七魄。
  女人转身欲去,看见那钗子,劈手来夺:“还我东西!弄坏了要你赔。”
  小宛如梦初醒,拉住女人说:“我买你这个相框!”
  “你买?”女人站定下来,上下打量小宛,故意做出不屑的样子,“你买得起吗?

  “一个破相框,最多五六十年,也算不上什么古董,十块八块的,有什么买不起?
”张
之也明知女人将漫天要价,忙提前封口。
  果然女人大叫起来:“十块八块?我给你十块八块你给我找这么一个相框去!你看
清楚
,这是银的,纯银,镂花的,起码有上百年历史……”
  “上百年?你不看看她穿的衣裳,是礼服,四十年代的……”
  “我没跟你说照片,我说这相框……”
  “我就买这照片。”小宛打断她,“你把这相框拿回去,这照片给我,多少钱?”

  张之也气笑了:“小宛,你买椟还珠怎的?”
  “买照片?”那女人翻翻眼睛:“那不行,我这照片和相框是配套的,必须成套卖
,没
有二百块钱,是说什么也不会出手的。”
  “二百块?我看二十还差不多……”
  不等张之也说完,小宛已经取出钱来:“就二百,我买了。”
  张之也一愣,看住小宛,若有所悟。
  那女人料不到小宛这样痛快,倒犹疑起来:“其实二百块算便宜的了,这相框,这
作工
,这花纹,要搁在国外,那应该进博物馆的,卖给老外,两千他也得掏……”
  这次,连旁边围观的人也都笑了,纷纷打趣:“行了大姐,这不是在中国吗?谁家
没个
旧相框旧照片的?二百块不少啦,您就别贪了便宜再卖乖啦!”
  女人讪笑:“我收购这个也要本钱的,你以为多大便宜呢?这是早年兴隆旅馆老板
私藏
的物件,他孙子前些日子搞装修,把祖宗的珍藏捣腾出来,上个月才到我手上呢。”
  “兴隆旅馆?”仿佛一根针刺进心里去,小宛蓦然间惊出一身冷汗,已经清楚地明
白,
是若梅英,是若梅英引她到这里来,让她一步步踏近故事的真相的,“请问这位阿姨,
兴隆
旅馆在什么地方?”
  “那是老名字,现在早翻了重盖了,你们是来找老上海感觉的吧?我知道,现在跑
到上
海来怀旧的人特别多……”女人收了钱,态度好很多,热心地说清路线,推起车子走了
。已
经走出好远,却又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回头补了一句,“啊,那个旅馆,现在改成宾馆
了,
叫海蓝酒店。”
  海蓝?!张之也和小宛呆住了,那不是他们刚刚定下的酒店吗?
  尤其是小宛,震荡得一时话都说不完整了:“之也,看照片。”
  张之了接过来:“干嘛对这张照片这么上心啊?”
  “你不是一直想见若梅英吗?”小宛炯炯地看着张之了,“这个就是啊。”
  “若梅英?”张之也大惊,仔细端详,“有这样的事?”
  照片上,一男一女,女的梳着当时著名的爱司头,对着摄影机抿嘴而笑,笑容虽然
有些
稚气拘促,但已风韵俨然,活色生香,仿佛吹一口气儿就能从照片上下来似的;男的穿
长衫
,手里捏着顶礼帽,儒雅中透着英气,风流俊逸,玉树临风。
  张之也赞叹:“真是一对璧人。”
  “如果这个男人就是张朝天,我就明白梅英的心了。”小宛仍然没能从刚才的震撼
中走
出来,指着路口说:“是若梅英引我过来的,我刚才看见她就站在那里,还有我奶奶…
…”
  “你奶奶?”
  “六十年前的我奶奶,就是青儿。”
  “又胡说了,你奶奶又不是鬼,你怎么会看得见?”
  “可我的确看见了,还有胡瘸子呢,他的店就在那儿,店名叫做‘胭脂坊’,连那
个牌
子我都看得清清楚楚。对面是家卖糖炒栗子的……”
  张之也没一句废话,拉起小宛就走过去,径直问老板:“请问这里以前是不是一家
布庄
?”
  “那是五六十年前的事儿啦。”店主呵呵笑,“从解放,这儿就改了卖糕点。”
  “那家布庄叫什么,您知道吗?”
  “知道,名字怪好听的,叫胭脂坊。”
  ……
  张之也和小宛面面相觑,她竟然真地看见,看见发生在六十年前的上海的旧时风月
。怎
么会?莫非,她的眼神可以穿越时空?
  小宛失魂落魄地站在街头,一时无言。之也沉默半晌,勉强说:“先不理这些,还
是赶
紧找到林菊英再说吧。”
  
  七问八问地来到林菊英家住的那个弄堂,一进堂口,两边涮碗洗菜的人的眼光就立
刻齐
刷刷飘过来,眼光中夹杂着弄堂人看大厦人的敌意,和本地人看外地人的鄙夷,一种窥
视,
一种抗拒,一种在热情和冷漠中徘徊的犹豫,似乎不知道该对这两个衣冠楚楚的外地人
视而
不见好,还是拿出家主的身份来招呼两句。
  小宛对着门牌号打听一个坐在小马扎上摘豆角的中年妇女:“请问25号是这里吗
?”
  “是这儿。你找谁?”
  “林菊英老奶奶。”张之也搭腔,取出名片来,“我是从北京来的。打过电话的。

  “啊,你就是那个说要采访我们奶奶的记者?”那妇人看了名片又看看张之也,再
在小
宛脸上迅速转一圈儿,抬起头来很大声地说:“你们这些记者呀,大老远的跑到上海来
采访
我们奶奶,今天来一个,明天来一个,奶奶年龄大了,哪里禁得起?看你是北京来的,
又不
好不让你见……”罗哩罗嗦地,打量着弄堂里的闲人们都听清楚了,才带了之也和小宛
上楼
来,扬声叫唤:“奶奶,来客了。”
  在小宛心目中,一直以为林菊英既是成名的老艺术家,家中一定相当豪华排场。哪
知进
了门才知道,竟是逼挤寒酸的模样——不成套的零星红木家俱,缺口玻璃杯,没有空调
,只
有一架落地电风扇在摇,墙壁上的招贴画互相叠着,大概是遮盖漏洞……唯一显示出主
人身
份的,是镶在木相框里的几张剧照,和半扇玳瑁嵌的已经斑落的旧画屏。
  正打量着,林菊英从里屋出来了,倒是收拾得干净清爽,头发抿得一丝不苟,精神
也还
很好,并不像七八十岁的老人,提起梨园旧事,立刻激动起来,是那种典型的戏剧性格
,举
止言谈都较常人夸张:“现今知道‘群英荟’,知道我林菊英的人已经不多了。要说当
年…
…”
  “现在知道您的人也很多。”张之也拿出看家本领,满面春风地说,“您是著名的
京剧
艺术家嘛,要不我们怎么能凭一张报纸找到您?”
  “艺术家。哼哼……”林奶奶笑了,“就拿唱歌的说吧,现在的演员,刚出道的叫
歌手
,成了名的叫歌星,唱了好几年还没名没利的,老得退了休的,就叫艺术家了。要是我
能选
,宁肯当歌星去。”
  小宛笑起来,这奶奶恁地幽默。
  张之也仍然安慰着说:“但是京剧的确是一门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遗产,
对于
那些著名的老艺术家们,老百姓至今也是家喻户晓的,像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马
连良
……”
  一句话更加撩动了老奶奶的痛神经,忽然沉下脸来:“人生如戏,戏弄人间哪。马
连良
的《海瑞罢官》,不起眼儿的一出戏,也还算不得马的抗鼎作,可是竟然引发出一场‘
史无
前例’出来。牵三扯四地,由此冤死了多少伶人戏子……啊,那个时候,已经叫人民演
员了
,现在,又拔一层高儿,叫艺术家。有什么用?来场运动,还不是头一批当炮灰……”

  老人家说着说着激动起来,双手抖颤着,犹如窦娥喊冤:“惨哪,那可真叫个惨哪
!我
这辈子都不会忘,那是1966年的8月23日,在北京太庙,几百名文化人集体挨斗,荀慧生
,老
舍,若梅英,全部都被押在太庙前跪着挨批……”
  “若梅英?”小宛和张之也蓦地紧张起来:“若梅英也在里面?”
  “在,哪能不在呢?几百个文化界名人哪!齐齐跪在太庙前,看着戏衣成堆地被点
着,
烧成灰烬,那是戏人们一生的心血呀。若师姐的头被人家摁着,看大烧衣,烧到她自个
儿的
箱子时,她哭得那个惨哪,那么傲性的人,当时就软了,使劲儿地磕着头,叫着:‘别
烧我
的戏装,要烧烧我,别烧我的箱子!’”
  隔了近三十多年,老人家忆及当年惨况,犹自惊心,她扎撒着手,凄厉地模仿着若
梅英
当年的惨呼,寒冽至极。
  小宛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老人眼里仿佛有一团火在烧,怪异地亮着,情绪完全沉浸在回忆中:“若师姐当时
的样
子,就像发了疯,不顾红卫兵小将的鞭打,一次次往火里冲,要抢救那些戏衣,她越冲
,那
些小将就打得越凶……那次大烧衣,逼死的,可不只是若师姐,还有不知多少文化名人
因为
不堪羞辱而自尽,大作家老舍,也是罹难者之一,在第二天就投了太平湖……”
  “若梅英,也是在那次批斗中死的吗?”
  “也是,也不是。”老人皱紧眉头,“若师姐到底是怎么死的,一直是梨园中的一
段悬
案,谁也说不清。那天批斗,我和她紧捱在一起下跪,大烧衣的时候,红卫兵打她,我
还帮
着求饶。可是后来,张朝天突然出现了……”
  “张朝天?!”小宛和张之也再一次齐齐叫出声来。
  “你们也知道张朝天?”老人抬起眼来。
  “他是不是若梅英的情人?”
  “你怎么知道?”林菊英诧异,“他们俩的事儿,连戏班子的人也很少知道呢,她
就私
底下跟我说过几次。”
  “我……”小宛犹豫一下,“我奶奶当年是若梅英的衣箱,叫青儿。”
  “青儿?”林菊英皱眉苦想,“好像是有点印象,挺懂事的一个小姑娘。若师姐嫁
后,
她也离开戏院了,后来说是去了北京,原来是你奶奶,那也算故人了。那你知不知道若
师姐
的女儿现在在哪儿?”
  “若梅英有女儿吗?”这次连张之也也惊呆了。
  林菊英点点头:“若师姐可怜呀,她因为张朝天负心,一气之下嫁给了那个广东军
阀,
跟去了广东。大太太不容她,想方设法地设计她,若师姐无所谓,成天除了吃烟就万事
不理
。那军阀很快对她厌倦了,可没等撒开手,自己暴病死了。还在孝里,大太太就将若师
姐赶
出了家门。可怜若师姐当时已经大腹便便,投奔观音堂生了孩子后,就把孩子扔在那儿
了…
…”
  “观音堂?”张之也一惊,“是哪里的观音堂?又是哪一年的事?”
  “具体时间我也说不来,解放前吧,不是48年就是49年。地址我倒记得,是广东肇
庆。

  “赵自和嬷嬷!”这次是小宛和张之也不约而同,一齐出声。
  张之也更加紧张地追问:“那是不是一间自梳女住的观音堂?”
  “是呀,你又怎么知道的?”林奶奶更加奇怪,“你们两个小人儿,知道的事儿好

像比我还多。”
  小宛蒙住脸,事态的发展越来越出乎意料,比她想象的还要传奇,原来赵嬷嬷竟是
若梅
英的女儿,难怪她说过在批斗若梅英时会觉得刺心地痛,伤天害理。她向若梅英举起鞭
子的
时候,竟不知道,她鞭挞批斗的竟是她亲生母亲。如果自己告诉她这一事实,她怎么承
受得
了啊?!
  张之也接着问:“若梅英后来有没有再见过张朝天?”
  “没有。”林菊英肯定地说,“若师姐离开广东后就来了上海,一直跟着我在剧院
打杂
混日子,到处打听张朝天的消息。可是没有人知道。直到太庙大烧衣,我们被叫到北京
挨批
,在批斗会场上见了面,才知道他原来在北京。张朝天是保皇派,不在挨斗之列,不过
杀鸡
给猴看吧,他就是那只猴了。他和一帮子保皇派被推出来,若师姐看到他,突然就发了
狂,
可劲儿往前冲,喊着:‘我要问你一句话!我要问你一句话!’那些小将抓住她的头发
往回
扯,头发连皮带血地被扯下来,她也不管不顾,仍然一个劲儿往前扑着,喊着:‘我要
问你
一句话!我要问你一句话!’……”
  我要问你一句话。小宛忍不住掩住脸哭泣起来。只有她知道,若梅英要问的那句话
是什



--
饭卡没钱了,mm没有了!

我就是传说中的灌水之王--灌穿肠~~

http://ark.hit.edu.cn/luntan/attachments/f7gM_zPjO6A==.gif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5.5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74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