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uatio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cehall (蝼蚁), 信区: Graduation
标 题: 求职进行时②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7月26日14:50:29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求职进行时②
我就交了两份简历
口述者:女生曹煜(北京大学历史系应届本科毕业生)
时间:1999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中国青年报社
劈头而来的寒流让人措手不及,但是街上的人群依旧匆匆,相形之下,一墙之隔的
校园显得宁静而温馨,满眼翻飞的是精致可爱的新年贺卡。不知道作为毕业生的曹煜,
此时的心情是不是也像这冬季的校园。
我们学校从11月20日开始正式的招聘活动,我提前到三角地去看了一下招聘信息,
全是大公司,像雀巢、微软、IBM、宝洁,包括麦肯锡这种咨询公司,中国金融公司、深
圳发展银行,等等,而且日程安排非常满,上午,下午,晚上,都有招聘会。当时我就
觉得压力好大呀。但是看完之后,我还是按原计划去图书馆看书了,心想,无论怎么样
,我一定要保持平静的心情。
20日招聘会正式开始了。我去参加的是壳牌公司的招聘会。壳牌给我的感觉非常好
,它呢,是美国第二大的石油公司,而且来宣传的人是壳牌驻台湾办事处的工作人员,
说话非常逗。他一再说明壳牌为我们提供的主要是个人职业的发展机会,而不是光给你
工资住房。当即发了张表,让我们填好交回去。这张表可以用中文填,我觉得非常好,
而且它提的问题也很有意思,其中有个问题:假如我们在长江沿岸发现了石油,运输工
作由你来负责,你准备怎做?当时我就觉得,人嘛,必须要有冲劲,应该去拼一拼哦,
而且宣传的人说壳牌不限制专业,只发现人才,这着实把我打动了,于是我就决心填一
张表。
后来跟一个同学交流,她是学理科的。我说想进壳牌工作。她就说,告诉你吧,每
个人都这么想。把我打击了一下。我说我不在乎在哪儿工作,全国各地都行,它毕竟是
一项事业。她就说,是呵,我告诉你,人家去年在北京地区就招了8个人,今年还不知道
招几个人。
反正壳牌公司的表我按时交上去了,但是估计希望不大,因为我们这种专业本身竞
争力也不是太强嘛。
后来陆陆续续有非常多的招聘会。当天晚上是国内一家银行的招聘会,那个会着实
让人觉得非常难以忍受。招聘的人说,我也不做什么介绍了,反正单子上都写了,就是
个银行,现在开始面试。你们赶快把表交上来我们确定面试名单,免得人太多了。
当时我们好几个同学都走了。大家回去后,普遍反映非常郁闷,面试名单上要的都
是货币银行班的同学。当天晚上我心情很不好,觉得自己太缺乏专业方面的资本了,书
也看不进去。
接下来有些招聘会,我们也就不那么积极参加了。我觉得,如果是不限制专业的大
型跨国公司,我就认认真真去;限制专业的,我去了也没什么大意思。
这一段来招聘的主要就是大型外企,其中最火的恐怕就是宝洁了,可能也是因为宝
洁的广告做得比较好。但是竞争太激烈了,真是人山人海,看了真觉得难受。而且宝洁
喜欢要学生干部型的人才,问题一般都是:你领导做了什么事情,你怎么策划、组织,
怎么实施的,等等。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大学里做大型活动,碰到这样的问题就很被
动。
今天是雀巢公司来招人,它不限专业,我就去填了张表。表上有这样一些英文问题
:有的人说,一个刚刚工作的人需要努力工作,你认为是不是努力工作是最关键的,谈
谈你的看法;你认为一个刚刚工作的年轻人最缺少的是什么?我回答说除了努力工作,
还要有自信,坚持断的学习、思考,其实这也就是努力工作了。第二个问题呢,其实我
觉得年轻人最缺乏的是验,但是当时我答的是“COOLHEAD”,就是说“一个冷静的头脑
”。后来看见大家,有的答得多,有的答得少,总觉得自己答得不够完美。感觉这个竞
争太激烈了,不知道就凭这样一张表能不能争取上面试的机会,心里暗暗觉得挺矛盾的
。
这段时间我们经常在寝室里发牢骚,我们说现在看来,学计算机的最好找工作,任
何单位都要他,其次就是学经济类的人,但像我们这种,几乎就没有一个单位点名说要
学历史的,只能是我们厚着脸皮上去说:我们能干这样,我们能干那样,估计能有那么
点机会。
毕业生找工作的另一个途径就是我们学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的主页,凡是来要人的
单位的信息都写在那个主页上,我们可以上网去看。我经常去看,也没有什么收获。我
自己勉勉强强选了几家,甭管怎么说,先寄了简历过去。
这期间,很多人关心我们,系里也开了会,介绍了往届的分配情况,今年的分配形
势,使我们放了一些心。老师说由于我们专业比较偏,在留京方面学校还是放得宽一些
,虽然我们是15%的留京名额,但是只要能找到单位接收,一般都还是能留京的。
不过我觉得在整个求职过程中,我个人还有些缺陷,就是主动性不够强,但心态比
以前成熟多了,我尽量不去想结果,没那么乱七八糟的着急呀,胡思乱想的。
上次文章出来后,在沈阳电视台的那个师兄大概看到了,专门打电话给我们系里的
同学。他说:不管什么公司,不管什么单位,你都要去试一试,人家不要你,纯属正常
;要你,是你的意外收获。还有,不要死盯着外企,可以考虑一些其他单位。
他当时找工作也非常艰辛。他去参加一个招聘会,只有七个公司收了他的简历,其
他公司都不要他的简历。后来有两个公司通知他去面试,他说他竟然想这两个公司是不
是特别差呀,心理都有点变态了。每天回宿舍就是发牢骚,搞得寝室关系也很紧张。
现在一切都过去了,当年的一些梦想,进外企呀,留北京呀,有3000块钱的工资,
有住房呀……都成为过去了,在哪儿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他说。
还有一个94级的师兄也打电话给我。他跟我分析了一下今年的形势,进中央国家机
关,留京都比较严峻,但是也有有利的方面,因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外企将大量
进入,无论什么部门,都需要我们这种名校出身的大学生。以前中国是关系社会,以后
融入世界了,外国人是不讲关系的,这是游戏规则,所以作为名校大学生,有这方面的
综合素质呢,以后的发展机会也是有的,不一定非要留北京,你找一个自己觉得有发展
的地方就行了。
我们都做好了分不出去的准备,但我觉得也不要过于消沉,还要树立起信心努力拼
搏一下,对我来说,自己还要加油,不管将来怎么样。
现在我就交了两份简历,都是不限专业的公司。
过几天,广州日报社会来招人,这是我的重点单位,因为我觉得跟自己专业比较对
口,不过也有一点担心,他们会不会只要中文系的学生?。
编·者·按
一位读者在看过上一期的“求职进行时”之后,给报社发来邮件,大意是“觉得这
篇文章很亲切,就是身边发生的事”,同时又说报道“给人的感觉整个儿是:就北京好
,就业就在北京。为什么不多到地方上来,听听更有代表性的声音?”
我们很高兴听到这样的反馈,因为这也给了我们一个解释的机会。由于操作性的原
因,我们选择了一个在北京上大学的外地女孩,我们认为她的学校和她的专业特点可能
会使她在求职过程遭遇一系列的矛盾,而一个年轻人如何应对这些矛盾,最终在个人发
展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上做出恰当的抉择,正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希望,真实地展
示这样一个过程,对其他的青年人也有借鉴意义,同时也使学校、父母和社会各界,了
解年轻人求职中所面临的压力与困惑。
既然是个体,一定是有特殊性的,譬如曹煜在北京上学,周围的环境必然加重她的
“北京情结”,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在倡导“只有北京好,其他地方一无可取”,也并不
是“在迎合大中城市里的人的口味”,这种局限完全是因为它的真实决定的,即使不是
“北京”,选择别的地方,也都可能有同样的结果。
曹煜还在选择当中,有可能她最后的选择与她的初衷并不一致。这段时间,她在不
断地经历思想斗争,外界的各种意见都可能影响她,所以我们也借此一角,把这位读者
的意见转达给她:
曹姓姑娘的求职进行时,其实也是她自己造成的尴尬。既然是大学生,有知识有文
化,干吗非得在北京求职?其实中国这么大,哪儿都有她的发光发热之地。与其在那儿
高不成、低不就,倒不如出来找个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工作。
(蔡双燕整理)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
----
--
★淡忘的,不仅仅是回忆,
还有,曾经刻骨铭心的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6.6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6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