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xpebble (彼岸*后现代助手), 信区: HITPHP
标 题: 心理辞典: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4年03月02日13:31:44 星期二), 站内信件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交朋友不是让我们用眼睛专挑选那十全十美,而是让我们用心去吸引那志同道合。
--罗兰《罗兰小语》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彼此留下的印象,叫“首因效应"亦称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双方往后交往的依据。正性的、良好的印象,希望继续交往,增进关系;
负性的、不好的印象,则拒绝继续交往,使关系了结。你若问他为什么?当事人似乎很难
说得清,只是笼统地感到“喜欢“或“不喜欢“。
首因效应是人之常情,人人都有其切身体验。但是,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是美
国心理学业家洛钦斯于1957年首次进行的。洛钦斯设计了四篇不同的短文,分别描写一位
名叫杰姆的人。第一篇文章整篇都把杰姆描述成一个开朗而友好的人;第二篇文章前半段
把杰姆描述得开朗友好,后半段则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第三篇与第二篇相反,前半段说
杰姆孤僻不友好,后半段却说他开朗友好;第四篇文章全篇将杰姆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
洛钦斯请四个组的被试者分别读这四篇文章,然后在一个量表上评估杰姆的为人到底友好
不友好。其结果见下页表。
显然,篇幅的前后是至关重要的,开朗友好在先评估为友好者为78%,在后则降至18%
,首因效应极为明显。
在结交朋友的时候,第一印象总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心理学上告诉我们的道理,可是
你千万不要把第一印象变成对朋友挥之不去的“终影“,因为踏入这一误区,很多人的所
谓友谊中途夭折。
现实生活中,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在许多场合,如出差在车船上邻位旅客,入学遇见
同班新同学,出席会议初次邂逅的与会者等。虽然对人家的个性品德等一无所知,但却由
对方的衣着、容貌、谈吐举止表情等方面,留下印象,并与之结交成朋友。
比尔走进公关经理室就对副经理戴伊颇有好感,他干脆利落的工作作风,风度翩翩的
仪表,尤其是对比尔十分热情,当他抬头打量比尔时,戴伊便喊道:“嗨!小伙子你好,
请坐“。随后带着他熟悉了公司的各个部门,还重点介绍了室内情况,比尔对此感恩不尽
,认为戴伊是个讲义气的朋友。而另一室的工程师劳德鲁普脸色阴沉沉地,手里正忙着设
计,抬抬头连声招呼也没打,比尔在心里给劳德鲁普下的定义是“呆板、不热情,肯定是
个冷血动物。“
此后,比尔碰上事:就以此为“尺度“进行衡量了。
可是过了不久,戴伊利用比尔的信任和年轻,让他在众人面前跌了一个大跟头。比尔
后悔莫及,为什么要为戴伊卖命。而为他挽回损失的声誉的,恰恰是工程师劳德鲁普,他
揭穿了戴伊的诡计,为比尔洗刷了不白之冤。
比尔之后痛责自己,不该“先入为主“以一时的好恶来取舍朋友,直到那善于伪装的
“朋友“把自己推入陷阱,可是此时后悔已经迟了。
社会复杂,人在与人交往时,因功利性,而心怀叵测,这种人到处都有,当朋友对你
好时,不要沉湎于其中;当朋友对你有些冷淡时,也不要过分计较。“知人知面,不知心
,画人画虎,难画骨“,每个朋友背后的“目的性“大多一时难以确认,所以还是以静观
动好。俗话说“路遥之马力,日久见真心“。
否则,以过早的表面印象取舍,下结论,会使你结交下“地雷式“的朋友,酿成灾祸
。也会使你错过真诚的朋友,遗憾终生。
与“首因效应“相近的还有另一种现象叫“近因效应“。
对朋友的长期了解中,最近了解的东西往往占优势,掩盖着对该人的一贯了解。这种
现象,心理学上叫“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人的社会交往的又一偏见,它对人际关系,特别是友谊生涯,产生的影响
极其微妙,轻者闹一番别扭,彼此不愉快,重者还能酿成悲剧,断送友谊。
心理学者洛钦斯做了这样的实验。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对甲组
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倾特点,然后介绍内倾特点;对乙组则相反,先介绍内倾特点,后介绍
外倾特点。最后考察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结果与首因效应相同。洛钦斯把上述实验
方式加以改变,在向两组被试者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它作业,如做一些数字演算、
听历史故事之类不相干的事,之后再介绍第二部分。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者,都
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应明显。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
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
同样重要。
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心理现象相当普遍。张林与李萌是小学的同学,从那时起,
两个人就是好朋友,对方非常了解,可是近一段李萌因家中闹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时
张林与他说话,动不动就发火,而且一个偶然的因素的影响,李萌卷入了一宗盗窃案。张
林认为李萌过去一直在欺骗自己,于是与他断绝了友谊。其实这就是近因效应在起负作用
。
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
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
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
生不良后果。因此,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
是非,更不可报复对方。
--
与心灵对话,为生命喝彩。
——欢迎到心理咨询中心(HITPHP)版!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9.32.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