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eak (江海客), 信区: Life
标 题: ●第二部 生存自救歌● (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Feb 8 17:38:56 1999), 转信
第7章:垒筑精神家园
清华园里涌“清泉”1995岁末的一天午饭时,从不在学生食堂就餐的几位老教授突然
来到异常拥挤的学生食堂打菜处,正准备就餐的学生和打菜的大师傅们觉得很奇怪。
“先生们也想尝尝这儿的饭菜味道?”掌勺的大师傅半开玩笑问地这群“不速之客”。
“不,我们看看。”老教授们脸色凝重,既不像是来此参观检查,也不像是闲逛。
哪是来干什么呀?
“有什么特色小炒吗?怎么老是那几个破菜,没劲。”学生们只管打自己的饭菜。这时
有几名站在前边的学生正在跟大师傅们说着话。
老教授们看看这几个嚷着要买“特色小炒”的学生,没有说话。
“给半个豆腐白菜,加一个馒头……”又一位学生来到卖菜窗前。
他话说得很轻,又几乎以快得不能再快的速度买完饭菜后出了食堂。
“追追,快追上去问问是哪个系的……”几位老教授忙不迭地互相催促着,但两位跑得
气喘喘的老先生不一会儿回来沮丧地报告同伴:没追上。
“先生们为什么要追刚才那位同学呀?”大师傅们好奇地问。
“我们听说学生中竟然有人常年一天只吃两顿饭,每次还只打半个菜、一两个馒头,所
以来考察一下到底情况是否真实。”老教授们终于讲出了自己的“秘密行动”。
“哈,你们问一声我们不就全知道了吗?”掌勺的大师傅们觉得教授先生们就是有股学
究气,啥事都自个儿跟自个儿较真。
“你能告诉我们什么呀?”老教授们冲着掌勺的大师傅瞪眼。
“嘿,那你们就小看咱掌勺的了。”一个年轻的大师傅说起劲儿来:“不是海吹,我的
勺上,可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要比校领导和学工部的人清楚得多,谁是富家子谁从贫家来,谁
是本份人谁是败家子,谁今儿个成绩好谁明儿心不顺,我这小小的勺上都记得哩!不信,咱
就说说你们想打听的刚才那位打半个菜的学生……”
“是啊是啊,你说说他是哪个系的?几级几班?”老教授们迫不及待地问。
“我不但知道那学生是哪系哪级,还知道他是四川人,去年考上咱清华后整整乘了4天
车才到了北京。他家贫,来上大学时就背了半袋花生米,身上的那件西服是乡长临送别时给
他的……”
“现在呢?现在这同学怎么生活的?”
“刚才你们不是都看到了,他几乎天天只吃两顿饭,每顿只打半个菜还是最便宜的,打
那么一两个馒头……”
“果不其然,果不其然!”老教授们神情更显凝重,之后,他们又分头到了学生宿
舍……
不几日,校报《新清华》以醒目的位置刊发了这几位老教授以“清华大学侨联”名义向
清华全校和全体清华校友发出了一封援助贫困生的“倡议书”——清华大学——这所全国著
名的高等学府,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成千上万的高级科技人才,全国人民对
她寄予越来越高的期望。“争取在2011年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时,建成世界一流的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这一宏伟目标,正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全校教职工奋发工作的强大
动力。广大清华校友无不关切母校的发展,海外侨胞和华人也时刻注视着祖国经济建设和教
育事业的发展。
清华大学历年招收的新生都是来自全国的好苗子,有许多是各省、市、区的高考“状
元”或前10名,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为把自己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而勤奋学习。
我们还注意到,在全校一万多名学生中,生活处在难以自给的,即平均每月生活费只有150
元者,约占8%,特别困难的学生,即每月平均生活费不足90元者约2%。据我们所知,虽然
学校已采取了许多补助措施,但仍有相当一批学生的困难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他们常为生活
所困扰,影响他们健康成长。听说有一位困难学生每天只能买一个菜,其余两顿饭只吃主
食。这样优秀的学生,生活这样困难,我们心里难受。
我们特向全校教职工和广大清华校友呼吁,希望大家都来为这部分学生的生活困难伸出
援助之手。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捐助一点钱,积少成多,为困难学生排忧解难……
没有华丽,只有硕果。清华人从来都是这样的品质,然而从这发自肺腑的呼吁中,谁能
不为老教授们那殷殷赤子心而激动、而感染!
“老先生们的建议多好,我们清华人都应当像他们立即行动起来,尽自己所能,援助那
些生活还困难的学生。哪怕是每个教职工每人拿出几块钱,让学生们吃上一顿像样的饭,在
考试时不至于因饥饿而昏场嘛!”校长王大中在校务会上激动地站着高声说道:“清华大学
在历史上从来就不是贵族学校。今天,也绝不能让一个同学因家庭贫困而失去学业!”
这是多么庄严的承诺!
那些经济困难的学子们,你们听到了吗?
正是一石激起千重浪。一时间,素以沉稳著称的清华校园内涌动起了少有的滚滚热潮。
有人说,那是重师生情的清华人心与心撞击的“心潮”。在校领导和众多清华人的直接
关注和参与下,中国高校第一笔专门为援助贫困大学生的基金——清华大学“清泉”困难学
生基金,在清华园宣告诞生。
“今日一滴清泉,明天一片桃李。”1996年4月28日,这是清华大学85华诞之日。
阳光明媚的清华园内彩旗飘扬,歌乐此起彼伏。当校庆的序幕刚刚拉开,王大中校长激
动地向万余名师生和来宾宣布了一件事:请在场所有心中有爱心的人给我们的贫困生们捐上
一份你的爱!说完,王校长第一个来到已经摆在长桌上的一只捐款箱前,庄重地向箱内投进
了300元。“谢谢校长。”一位同学代表走到王校长面前,端正地给他胸前别上一枚精制的
徽章,那上面闪亮亮的正是本节开头的那12个字。
“泉水清清,泉水清清,流到你心田……”美妙的歌声,动人的旋律,把节日的清华园
里的每一寸绿地都催醒了。在校长后面,是望不见边际的捐款队伍,他们中有享誉国际的中
国科学泰斗,有白发苍苍的退休老教授,有刚从国外回国的年轻博导,有专程而来参加校庆
的海外校友或出差顺道回母校“探亲”的国内校友,更有同是学子的青年团员、学生干
部……
“那场面太感人了,那些在清华园里住了几十年的老教职工们都会告诉你,这是自有清
华园以来让人感到真情的少有的动人一幕。”两年后的1998年“五一”前,当我来到清华
园采访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负责人时,这位当年作为“清泉”基金捐款仪式组织者之一的老
师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而感慨道。他说就那一天,他们的“清泉”基金便收到捐款20余
万元。他拿出当时的一份登在《新清华》上的捐款名单,我忍不住将目光从长长的名单上停
在了下面的几个名字与数字上:陈浩凯1000元凌瑞骥1000元李传信1000元顾涵芬10000
元耿涛0.10元熊强5元……
“陈浩凯和凌瑞骥两位都是老先生,也是‘清泉”基金的倡导者,李传信是我们的老党
委书记,他跟上面的几位老教授都是第一批捐款者。捐10000元的顾涵芬是位在教育一线的
老教授,她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全都拿了出来。那位只捐了一角钱的自己就是位贫困生的耿
涛,他本来是受捐者,可那种场面他说太令他感动,他把当时口袋里仅有的一角钱捐了出
来,并郑重其事地在捐款者留名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那一天感人事例太多了,譬如捐5
元钱的熊强,他是个中学生。他在捐出这5元钱时还专门附了一封信,谁看了都会掉眼泪,
他说‘在我15年的人生岁月里,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我常常想,自己能为
社会做点什么呢?当我得知全国著名大学、我心目中的圣殿——清华大学竟有许多大哥哥大
姐姐们连饭都吃不起,我难过极了。我想:他们考上清华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因为生活拮
据,而在营养方面跟不上,就会损害身体,也将耽误学习。因此,今天我把自己上周参加勤
工俭学得来的5元钱捐给你们,希望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帮助某一位大哥哥大姐姐买一
份好菜,从而更有精神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钱虽然太少,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恳请
一定收下……我祝愿清华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老师们的事迹就更生动
了,精仪系的老师还在自己系里设立了一个‘精仪系希望工程’,200多名老师人人捐款,
并用这笔款长期援助本系的几位特困生……”清华教育基金会的这位老师告诉我,清华园内
的师生共同积攒起的这“清泉”济困基金,从那次捐款之日后,学校每年4月28日的这天
校庆日,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全校师生自觉自愿的“济困日”,真是做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
力。
这一校风后来渐渐被校友们都知道了,故现在时常收到海内外诸多校友及他们的亲朋好
友给“清泉”基金捐款。这位老师透露,清华全校贫困生约1100人,在不久的一次抽样调
查中表明,清华现在的普通学生的伙食费平均每人每月280元左右,而特困生的月经济来源
过去不足90元,一般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到120元。如果仅这么点钱,就把它都放在吃饭
上,一日三餐每天才不到4元钱,况且学生们总还要买些生活和学习用品。
目前约有六至七成的贫困生在勤工俭学,约每月增加100至150元收入,加上一部分人
享受学校的“奖、贷、免”,这样就有仅一半的贫困生能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剩下的一半左
右,便是享受“清泉”基金了。清华大学现在募捐到社会各界的的教育基金总额约11亿
元,包括其中的“清泉”基金,学校自有了这项专门基金,每年就可以发放“临时困难补
助”(专发那些因家庭或自己突遇不测的)、“勤工俭学补贴”(学校设立的勤工俭学岗,
一般每天可得12元报酬,另学校加发12元补贴)、“励学奖”(奖励那些生活困难而努力
刻苦学习的,每人200至400元)等约130万元至150万元,这几年清华大学年年这样做,
这笔金额等于全校贫困生平均每人每年享受学校发的贫困补助金达1000元之多。清华园的
学子是幸运的,即使是常年得不到家庭一分钱的经济来源,他们依然可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
存,如果能再稍稍勤快些谋一个勤工俭学岗,那日子将是宁静和平和的。
校长王大中在评价他们的“清泉”基金所产生的效应时,用了这八个字:惠及清华,功
在中华。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www-post@bbs.h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4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