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eak (江海客), 信区: Life
标  题: ●第三部  感受阳光与挚爱● (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Feb  8 17:40:50 1999), 转信

第11章:为了祖坟上的那颗“弯弯树”            

    大千世界,草木繁茂,但到底是否有种“弯弯树”,我没有进行考证。

    但小时候在农村时,我见过荒坟上常有那种长得很奇特的树木,它们一般都为丈把高,
杆枝细弯,皮表粗裂,当然也有个别长得参天笔直、叶茂葱郁的。老百姓有个说法,凡是坟
头长着这种无论是笔直的参天大树,还是只有丈把高的细弯干树,其后代子孙都能千秋万代
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由于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有这种说法,所以在死者的坟头栽棵树木,是
一种被认为是重要的出殡内容。这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如果死者在世时鞠躬尽瘁,那他的后
代便能金榜题名、飞黄腾达,其坟头也能长出根深叶茂的“弯弯树”,反之则休想长出什么
“弯弯树”,只能长些荒草朽木。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已有几千年,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识从来就
没有断过。至于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期望子孙后代出人头地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当
代人比历朝历代的祖先还要看重得多。

    现在比过去条件好了,不管穷人富人,男儿女娃,在读书问题上是平等的。而时代的发
展,国家建设又越来越看重“科教革命”。具有传统重教美德的中国人,自大学门向自己开
放之后,年年岁岁我们都可以看到在高考的日子里,如潮似山的家长们那焦虑地等待在考场
门前的感人场景,也可以从每个周末与星期天里见到父母驮着儿女去补课的匆匆行踪。1998
年7月的7、8、9三日,我天天在上下班时可以看到北京四中校门前那一幕幕你想象得到和
你想象不到的场面:有的家长背着氧气袋在烈日炎炎下的校门外一整天一整天地在等候;百
米之外的某三星级宾馆突然暴满,入住的竟都是本市高考学生与家长……有位家长告诉我,
在这个时候,如果需要家长们为子女能考上大学而去赴汤蹈火、倾家荡产,他说所有的家长
都将毫不犹豫。

    我听后心头感到强烈震骇。难道不是吗?所有儿女都是父辈的希望所在。当人类进化至
20世纪末的今天,这一“定律”仍颠扑不破。尤其是独生子女占绝对多数的中国城市居民
中,父母们为了能让子女上大学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现象,越显突出。在中国广大农村,上大
学则更是“跳出农门进龙门”的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道路。尤其随着高科技越来越强大的冲
击,社会职业的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今天不上大学,明天就没有饭碗我听后心头感到强
烈震骇。难道不是吗?所有儿女都是父辈的希望所在。当人类进化至20世纪末的今天,这
一“定律”仍颠扑不破。尤其是独生子女占绝对多数的中国城市居民中,父母们为了能让子
女上大学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现象,越显突出。在中国广大农村,上大学则更是“跳出农门进
龙门”的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道路。尤其随着高科技越来越强大的冲击,社会职业的知识化程
度越来越高,“今天不上大学,明天就没有饭碗”的现实已经残酷地摆在了人们的眼前。我
们无疑地相信一个事实:每一位大学生的成长路上,他们的父母与家庭则是这个学生最坚固
的脊梁与后盾。而那些经济条件本来就困难的贫困家庭的父母们,他们为了保证自己的子女
能跃进“龙门”和完成学业所付出的代价,更令天公动颜、地母拂泪……

    在渭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偏僻山村,有个驼背的农妇,叫杨秀茹,今年53岁,她和同
为农民的丈夫俩人在一座窑洞内带大了4个儿女。后来丈夫病逝了,杨秀茹一个人靠种地、
卖鸡蛋和挖药硬是让3个女儿、一个儿子全都考上了大学。儿女上大学后,她又以自己那副
瘦弱的肩膀,挑起了4个大学生儿女的全部学费与生活费。杨秀茹的儿女实在不忍心看着自
己母亲那越来越驼的后背和颤巍巍的双脚,便一次又一次想“逃学”与退学。7年前,杨秀
茹刚刚借钱处理完丈夫的丧事,二女儿晓莉从咸阳师专闻讯急回。

    一到家,晓莉直奔父亲坟头,母女俩抱头哭成一团。入夜,少了父亲的窑洞平添了几分
冷森。

    女儿突然一板一眼地说:“妈,我不想上大学了,回来帮你种地还债,供弟弟和妹妹上
学。”

    母亲一愣,随后便“噌”地站起身来,说:“家里的事就是天塌下来,你甭管,明儿就
给我回学校去!”“我就不。”女儿第一次强硬地违抗道。“你敢!”母亲火了。第二天,
她趁晓莉不注意时,“哐当——”一声把她反锁在里面。“娃呀,你好好在里头想,啥时候
想通了妈就给你开门。”

    晓莉知道犟不过母亲,只好在第3天背起行李,一路抹泪地回到了学校。

    此事刚过两三个月,杨秀茹因过度疲劳,在抢打夏麦时连人带车从坡上翻进了几米深的
山洼里,被好心人抢救过来送到医院头部缝了57针。从昏迷中醒来的杨秀茹说的第一句话
就是“别给我用贵药”。那是正值三女儿亚梅上高三,女儿看到母亲伤成这个样,发誓再不
上学,不声不响地跑到地里干活。母亲出院后,见此情景,便拖着虚弱的身子骨把亚梅叫到
身边:“孩子,你是不是心疼妈?如果你真心疼,那就去上学。妈要看你能像大姐二姐一样
进大学,啊,听妈的话,快去上学,过几天就要高考了!”亚梅就是不搭腔,也不回学校。

    母亲急了,她又一次使出“关禁闭”的手段,趁三女儿不备时又将其锁在里头。她知道
三女儿脾气倔,便一连3天不给她送饭。第3天晚上,亚梅终于顶不住了,只好流着泪向母
亲屈服。然而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的亚梅却在过后的高考中竟以30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

    “妈,这回你该放心让我跟你一起下地了吧?”亚梅丝毫没有因失利而不悦,相反显得
异常得意地对母亲这样说。母亲呢,只觉得内心很内疚,认为是由于自己的伤病影响了女儿
的考试成绩,于是等新学年一开始,她便走出窑洞,连连找了好几个学校,终算把亚梅送进
了一个高中班复读。但在次年预考时,亚梅再次落榜。母亲这回算是明白了怎么回事,她把
亚梅叫上,然后带她到了已长满荒草的父亲坟头:“梅梅,你今天当着你爸的坟头给我说说
清楚,你这样成心不好好高考到底对得起谁?你说!”亚梅望着母亲悲戚而苍凉的脸庞,终
于跪在母亲面前,哭诉道:“妈,家里这么穷,就你一个干活,我们姐弟4个如果都去上大
学,万一把你累出个啥好歹,我们作儿女的对不起老天啊!妈,我求求你,别让我再上大学
了……

    ”这回轮到母亲心疼了,她蹲下身子,一把搂过女儿,爱抚地为亚梅一边擦着眼泪,一
边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咋不明这理:妈再苦,可要能看到你们一个比一个出息,我心
里比啥都甜你知道吗?如果你不用心,没出息,妈可是一辈子心疼,你该明白这理吧?”

    亚梅一听,顿时伏在母亲的怀里大哭起来。末后,她仰起脸向妈保证道:“妈,你放
心,我一定考上大学!”“这就对了。”母亲搂紧女儿,脸上充满了幸福。

    1994年,三女儿亚梅一举考上了汉中师范学院。同年,最小的儿子赵军也考上了省重
点高中,3年后的1997年,赵军又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轰动了贫穷的偏僻
小山村,当然最高兴的莫过于母亲杨秀茹。尽管杨秀茹现在仍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和身体也显
得过早的苍老,但每每想到儿女们个个如此出息,她终于可以在丈夫的坟头欣慰地说一句:
“孩子他爸,我心头比过去踏实多了,你也可以在九泉之下瞑目了……”

    母亲总是最伟大的,在贫困生的庞大家庭群体中,像杨秀茹这样以其瘦弱的躯体和浩瀚
的母爱,编织与恩泽着一群儿女们的大学,并非少数。在北国辽宁的阜新蒙古自治县红帽子
乡,有个同为母亲的农妇,在过去12年间极其困苦的条件下,竟靠养鸡的双手,将6个儿
女送上了大学。这6个儿女分别是:长子魏广平考入北京大学电子计算机系,现在美国密执
安大学攻读博士;次子魏广利考入北京工业学院光学系;长女魏秀玲考入东北大学自控系;
二女魏秀霞考入阜新师范专科学校;三女魏秀云考入辽宁银行学校;小女魏秀娥考入辽宁中
医学院。

    魏家六兄妹的母亲叫侯俊荣,现年62岁,但是从她那张满是白发和布满绉纹的脸上,
以及佝偻的身影,你几乎找不到这个年龄的妇人们应有的任何风韵。除了苍老,便是一种残
烛的感觉。然而又有哪一个风韵依存的同龄妇人可以像她那样分享如此多的幸福与宽慰?没
有。这一切,只属于侯俊荣一个人。

    侯俊荣跟渭北的杨秀茹一样,都是山村农妇加文盲,她们自然都不比城市那些有高等学
历、有丰厚经济条件的贵夫人有什么高明之处,在培养自己的子女方面却有独到之处。

    那就是无法用价值观衡量的精神力量。

    魏家的兄妹6人不属于“计划生育”的超标范围,因为母亲侯氏生儿女时还没有到全党
大抓人口生育的年代。但如此多的子女毕竟是个沉重的负担,而孩子们的母亲侯俊荣,字不
认几个,理懂得却不少。大儿子头一个上大学,当母亲的侯俊荣格外看重,她说不出啥大道
理,但知道“头羊”的作用。所以为了解决大儿子广平上大学的费用,那时没有家庭副业的
侯俊荣就靠打草换钱。1斤干草可以卖3分钱,10斤鲜草只能晒1斤干草。广平上北京到学
校报到时拿了家里给的150元钱,这正是母亲打的5000斤草换来的。

    另一件东西广平现在即使在美国读博士仍一直留在身边,那就是母亲用144块边角布亲
手一针针缝成的那床褥子。大儿子上北大时还没有赶上“并轨”,学校收费没那么多。但后
来几个孩子上学时就不同了,除了学校要收取的不同费用外,娃儿的生活费也逐年随着物价
的猛涨而直往上蹿,侯俊荣真的感到了沉重压力,有时手头好不容易刚积攒三五十元钱,大
娃儿小娃儿一分就见不着啥数。大女儿秀玲印象最深刻,她在上大学时就遇到了家里一分钱
也拿不出的窘境。母亲侯俊荣头一回急坏了,因为前天她刚刚从信用社贷的钱才给了秀玲的
几个弟妹交学费了,这会儿哪有人再借钱给她嘛!秀玲默默地含泪看着快急疯了的母亲满头
大汗在屋里翻箱倒柜,可还是没找到一样值钱的东西。“这可咋办?这可咋……”母亲一边
凄苍地将自己的头往土墙上撞,一边嘴里绝望地念叨着。突然,秀玲听母亲“哈哈”大笑起
来:“有钱了!这回有钱了!”母亲说完这话,就拼命用双手猛抠那面土墙……秀玲吓坏
了,以为母亲疯了,便带着哭腔扑过去拦住她:“妈,你别这样,我不上大学了好不好!我
不上了……

    ”不想母亲脸色一沉,说:“谁准你不上大学呀?啊,你这死丫头,说呀!”秀玲只好
说:“咱家没钱就别……”母亲不等女儿说完,就像变戏法似的从土墙里取出一大包东西:
“这不是钱嘛!死丫头,你点点!”这回惊呆的是秀玲,可不是一大包钱嘛!但她马上发
现:“妈,这钱早没用了!”“啥?这可是我跟你爸结婚时我悄悄藏的呀,怎么会没用?”
这一夜,娘儿俩一惊一咋的没少劳神,不过有一点还是让她们很开心,那就是第二天她们把
这些建国初期的钱币拿到银行还真兑换了一笔现款,这使上大学的秀玲缓了一难。儿女们还
在一个接一个地上大学,可土墙里不可能再出现“奇迹”了。打年轻时就手脚麻利的侯俊荣
思忖着老靠地里的几亩庄稼和自己零打碎敲也出不了大钱,得想点法子“致富”才行嘛!做
生意是不成的,那是大老爷们干的;打草吧,钱来得太少,累死累活,也就百八十块,救不
了大急。养鸡吧,听说有人养鸡能当“万元户”、“十万元户”哩,对,咱也试试!于是,
没有文化的侯俊荣选择了认为最适合她的副业——养鸡。头一年,她养了80只,纯收入
150元;第二年养了100只,收入728元。有了前两年的经验,侯俊荣开始“宏图大略”起
来,第3年一下养至2000只,第4年增至3000只……侯俊荣乐了,她成了远近闻名的“养
鸡大户”,更重要的是,她靠鸡崽生下的蛋换来了可供儿女们上大学的钞票!就这样,侯俊
荣这位目不识丁的农妇,前后12年间成功地将全家6个儿女全部送进了大学,并又让他们
一个个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她还让大儿子越洋到美国读了博士。值得一提的是,侯俊荣不仅
依靠自己那对长满老茧的双手使儿女们圆了大学梦,而且难能可贵是,她用自己的双手一针
一线地为每一位上大学的儿女都缝了一床用144块布角拼成的褥子。她以这独特的方式告诫
儿女们:啥时候都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个苦孩子。

    我下面要讲一位下岗女工为了上大学的儿子所付出的艰辛经历。

    她叫陈秀凤,儿子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秀凤原来是哈尔滨恒丰纸箱厂工人,1995
年被下岗,那时她才40岁,按厂里规定,只有35岁以下的人仍留在厂里,她陈秀凤是“老
龄”,厂里发了200块钱就把她和一大群姐妹兄弟打发回了家。开始陈秀凤还觉得下岗就下
岗,正好儿子快要考大学了,丈夫为了还掉过去借的几万元债而日夜在外面开出租车,自己
离岗回去撑个安宁的家也不算是件太过不去的事。可就在这个时候家里出了大难:1996年
春节初三,出车的丈夫被一群抢车的歹徒把车子抢跑后又残忍地焚尸并抛至在几百里外的荒
野……

    一个完完整整的家庭,一下遇到如此打击,失去工作和失去丈夫的陈秀凤,面临丈夫留
下的一大笔债务和一个正要考大学的儿子,度过了浑浑噩噩的无数个黑夜白昼,那颗惨遭重
创的心灵无人能安抚。

    “妈,高中毕业后,我不准备考大学了……”一天,儿子轻声地对母亲说。

    陈秀凤仿佛一下清醒起来:“为什么?你怎么能不上大学?”

    “我已经17岁了,我要自己养活自己,不能再让您辛苦了!”

    在陈秀凤的眼里,儿子仿佛一夜间就长大了。那一日,连遭打击的她,有一种对儿子的
特别感激,因为是儿子的话使她重新扬起了生活之帆。陈秀凤觉得自己该到振奋起来的时候
了。她一面坚决制止儿子的打算,一面开始寻求自己的谋生之路。

    陈秀凤来到劳务市场,经过一段周折终于被一家餐馆聘用当洗碗工,月工资400元。她
觉得这已经很满足了,加上原来厂子里给的200元,母子俩有600元钱便可以紧巴过日子
了。

    后来,餐馆里有位专门负责拎泔水脏桶的男打工仔嫌活又累又脏而溜了,陈秀凤找到老
板说由她包下这脏活。老板正愁没人干这份差使呢,于是答应每月多给陈秀凤150元。为了
这550元的钱,陈秀凤每天就像是在拼命。

    这年,儿子在她的勉励下终于考上了北航。可没等陈秀凤送走儿子缓口气,丈夫欠下的
3万元债务的债主找上门来了。“已经过半年了。这是说好的事——还不了,房子就归我。
等你什么时候有钱了,可以赎还嘛。”债主早已不耐烦了,就这么一挥手,便使陈秀凤唯一
的栖生之地也失去了……那一夜,陈秀凤想往河里一跳就万事了结,但她放心不下刚进大学
门的儿子。

    为了儿子她必须活下来。为了儿子4年的学业必须活得好好的。

    城里的房子租不起,陈秀凤只得到郊区的一个农民家与房东合住了一间房,一切都为了
省几个钱。而所有这一切远在京城读大学的儿子并不知道,母亲在被赶出自家门时,唯一求
到的是让债主帮她接一下儿子的来信,这样她可以留下原来的地址而不被在外的儿子知道已
经发生的变故。

    刚刚有了栖身之处的她为了能每月按时给儿子寄生活费,马上又开始了寻找工作,以前
那餐馆由于她换了郊区的住处就无法再上班,陈秀凤便在城乡结合部的一家浴池谋到了一份
搓背的活。刚到浴池上班时,面对顾客那高傲、鄙视和挑剔的目光,陈秀凤真想甩手走人,
但最后还是强打着笑脸留了下来。那时的她已经顾不了自己的脸面和自尊,她唯一想到的是
自己有份工作,而儿子能把大学上好这是她全部的精神寄托与力量支柱。

    第一个月发工资,她给儿子寄去了300元,并特意写信说她在一家商场站柜台,工作还
算不累,待遇也挺好什么的说了一大堆,意在让儿子花她的钱少心疼些。但即便陈秀凤编织
的如此“好境”也不长久,她干活的那个浴池因有人举报说是从事色情被查封了。

    陈秀凤第三次失业了。

    这可怎么是好?那些日子里,陈秀凤急得天天往外寻找工作,可偏偏哈尔滨市的下岗人
员一拨又一拨,好像这个世界就不再有她可以谋生的饭碗了。一日,陈秀凤在市里不知跑了
多少家劳务市场,累得她实在支撑不住了。她不得不在马路边上捡了张旧报纸垫着坐下歇
歇。望着车水马龙的闹市,她陈秀凤无奈地低下痛苦与自卑的头颅……

    嗯,这是什么?“……一浙江修鞋匠靠在城市里几年修鞋挣得的钱,在家乡盖起一座楼
房,并使全家走上了小康。”陈秀凤看着看着,忍不住拿起报纸读了起来。对呀,人家乡下
人跑到城里修鞋还发了财,咋我们城里人就不能也当一回修鞋匠?也发它一回财呢?陈秀凤
的这一发现不亚于当年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的“牛顿定律”,她顿时眼前一亮,拾起旧报纸大
步融入急急赶潮的人流。

    陈秀凤尽管什么苦都吃过,可她自己觉得若在人后干再脏再累再低下的活都不在乎,可
当她头一回摆摊时,面对那么多行人看着自己,特别是偶尔还碰到几个熟人时,她真的有些
抬不起头,更主要的是由于起初并不熟悉修鞋技术,一向麻利的她对自己在众人面前表现出
的那笨手笨脚的活计羞死了。第一天,拿锤子的右手酸得直不起,而被锤子砸了不知多少下
的右手则早已皮开肉绽……

    日子长了,有一天一起在街上摆摊的一位小师傅向她建议,如果想多挣点活,就得到人
多的地方比如大学门口什么的,那儿人多,大学生们好动,又远离家人。陈秀凤一下想到了
自己的儿子,对呀,他们当大学生的鞋袜是破得最多的,何不上校门口去!陈秀凤说搬就
搬,到校门口一摆摊生意真红火,特别是下课时和周末节假日里,学生们成群结队地围起来
要求修鞋。看着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们,陈秀凤呢,像是见了自己的儿子,既心疼又喜爱:
“你们只管拿来,有钱的给多少算多少,没钱的算阿姨做了人情……”没想陈秀凤的实心实
意,更使大学生都喜欢来找她。积少成多,小生意的收入也还可以,陈秀凤除去自己的必要
生活费外,每月给儿子寄的300元钱又有着落了。

    陈秀凤从此与大学结下了好缘。许多与她一样的下岗或做其它小买卖的人也曾在大学门
口设摊做活,但最后留下的并不多,唯独陈秀凤一干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大学门。他们不理解
陈秀凤为什么能在同样的地段、同样的生意上却做出与众不同结果?

    其实那不同点正是因为在陈秀凤的眼里,那些大学生们就好比是她自己的儿女,也正是
她发自内心的那份爱,才使得学生们都喜欢上了这个热情服务的“陈阿姨”。

    “陈阿姨”后来成了“陈老板”。

    新年开学,陈秀凤发现她原来摆摊的那个大学的学生们也搞起了修鞋一类的勤工俭学活
动。她知道参加这一活动的都是些跟她儿子一样的贫困生,所以主动地放弃了自己的摊位。
不过她并没有离开校门,经历了放假和开学的两个高潮,陈秀凤发现学生们买箱用包特多,
尤其是一些外地学生,放假、开学时,身上少的也有那么一两个箱包。这可是个好市场呀!
如果在学校附近开设一家专门从正规渠道进货的箱包店,价格和款式上又能与年轻人合拍,
生意一定不错。这时的陈秀凤已经有了不少经商意识,她拼凑了2000元钱,从十几里外的
一个箱包市场批进了十几个包,第一天就在校门口卖掉了6个,第二天又跑到另几所大学门
口,不想手中的货全都脱销了,虽然她出手的价格比商店里的要便宜得多,但毕竟还是赚了
不小一笔。

    就这样,陈秀凤批一回卖一回,学生们也知道“修鞋陈阿姨”变成了“卖包陈阿姨”,
批发商们也慢慢把她看成“大户”客客气气待她。一日,陈秀凤又一次来到箱包市场,一位
浙江温州的箱包厂经销科长把她叫住了:“大阿姐,我们看你做生意蛮好,想请你当我们
‘金龙箱包厂’的业务总代理,在哈尔滨开个箱包行。你愿不愿意?”

    “我?我给你们开箱包行?先生你没搞错吧,我可只是个下岗后摆小摊的呀!”陈秀凤
吃惊不小。

    那温州人笑了,说大姐你再看看这个包怎么样?

    “这、这不是我前阵子给一个老板瞎比划的包样吗?”陈秀凤做梦也没想到,她半个来
月前试着让人问问有没有她想象中的那种款式的一个包样,现在竟成批地放在了她面前。

    “没错,这正是你设计的。我们只是在用料和装饰上稍稍改了一下,看看,这款式我们
刚上市就有不少人订货!”温州人说得有鼻子有眼,但绝不是假话,“我们这个箱包行,实
际上你是设计者加经销商,我们是生产厂家,利润嘛按营业额分成,你看怎么样?”

    还有什么说的,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你不吃也是白不吃!

    不久,陈秀凤的“金龙”箱包行正式开业,她特意还雇了3个同为下岗的女店员,自任
总经理。箱包行开业之后,生意果真像温州人预测的那样好。此时的陈秀凤,被这意外的收
获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1997年春节,陈秀凤怀揣3万元巨款,怀着不同寻常的心情,敲开了那位占她房子的
债主的大门。

    “钱一分不少地还给你,你必须马上将我家的房子腾出来!”陈秀凤强忍着不让泪水从
自己的眼眶里流出。几天后,当她以主人的身份再次回到失而复得的房内时,久溢在眼内的
泪水夺眶而出……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www-post@bbs.h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5.68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