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uji (拔剑四顾心茫然), 信区: Love
标 题: 校园爱情: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Apr 14 18:42:28 2003) , 转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聂辉华 刘光谱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爱情的文献说不上汗牛充栋,但也
不在少数。但是多数文献要么分析的对象是社会上成人之间的爱情,要么仅仅使用了经济
学的基本概念。目前为止,我们还很少看到能运用比较严谨的经济学框架来分析大学生和
研究生的爱情现象并得出明确结论的文献。本文就试图在这方面做出一个尝试。
一、基本假设
我们下面的分析首先建基于如下基本假设,然后根据假设条件、约束条件和基本原理
来推证基本命题。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把所有谈恋爱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当作“爱情市场”的“交易”
主体。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每个想谈恋爱和正在谈恋爱的学生都可以视作“局中人”(pl
ayer)。
假设1:局中人偏好独特且倾向于多样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和效用函数,譬如,一个女生可以不顾任何世俗的理由,
而仅仅因为“感觉挺好”就可以在瞬间爱上一个男生。这是因为在爱情问题上,局中人进
行选择时所依凭的效用函数是复杂的,并不一定都可以用诸如货币、财富、容貌、声誉等
尺度来度量的。也许很多时候“快乐”成为惟一的尺度。
假设2:局中人是差别化的。
这跟商品“异质性”的假设类似。每个谈恋爱的人都是不同的,表现在知识、相貌、
能力、财富和前途上都是不一样的。
假设3:局中人都面临着一定的约束条件。
每个人都是在约束条件下做出最大化自己效用的选择。这里的约束条件包括时间、金
钱、精力、地理条件等。约束条件的作用,体现在它常常改变最初的选择。
假设4:局中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由于大多数恋爱在一开始并不熟悉的局中人之间开始,局中人之间对于各方的知识、
能力、财富和前途不可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网络爱情时代,甚至连对方的相貌都是一
个问号。即使局中人相互接触之后也难以获取对方比较全面、可信的信息,这主要是因为
两个原因:一是获取信息需要成本,比如要了解一个人的品德,可能要多次跟对方谈话、
进餐,还要努力观察对方的行为表现,这些都需要花费金钱、时间成本。二是由于文化的
问题,在中国这个“熟人社会”,要获取不存在任何诚信问题的完全信息通常是徒劳的。
假如,你的同学正在追求一个女生,那个被追求的女生如果想向你了解对方的人品、才华
、家庭情况,相信绝大多数时候你只会说“好话”而不会说“坏话”。事实上,最了解你
的人,莫过于跟你住一个宿舍的同学!
假设5:“爱情市场”存在进入壁垒。
诗人通常把爱情比做“情网”,就是说一旦陷入将难以自拔。爱情象一种神奇的魔方
,具有使局中人在一定时期疯狂投入的“锁定”(lock-in)效应,这就等于自己给自己营
造了较高的退出壁垒,相对于潜在进入者就是进入壁垒了。更重要的是,由于学生们面对
经过一番博弈已经“成交”的爱情,一般遵守一条“不干涉原则”。即如果不是得到局中
人一方强烈的暗示他/她不喜欢对方,局外人是不会轻易去“破坏”现成的“交易”的。在
一个彼此比较熟悉,相互之间本来没有厉害冲突的校园中,没有人想被人指责为“第三者
”。
假设6:局中人之间的博弈存在较高的“交易费用”。
天下没有无须付出努力和辛劳的爱情。除非一个人的禀赋特别具备竞争优势,比如相
貌超群,或者是家资殷实,又或者是直接或间接掌有大权,否则,需要为爱情投入的东西
是太多了。而爱情的投入通常被认为与产出是成正比的,这就更难坏了天下痴情人。据说
,现在流行的“三从四德”是:说话要听从,上街要跟从,命令要服从,挨骂要受得,挨
打要忍得,花钱要舍得,…恋爱的高额交易费用,就构成了局中人的高额的机会成本。
二、基本命题
命题1:不可能性定理——不完全竞争下,大学生谈恋爱难成“正果”[2]。
经验事实和调查分析都显示,大学生谈恋爱,双方分手的比例很高,至于最后结婚那
基本是没谱的事情。更多的失败体现在“毕业即分手”。为什么局中人一旦脱离校园,爱
情就那么脆弱得不堪一击呢?检索文献,我们发现相当多的分析把焦点放在诸如“幼稚”
、“毕业后工作环境变化”等因素上,我们的分析则另辟蹊径。
首先,大学生谈恋爱的目标函数中带有很浓重的“尝试”情结,这相当程度上决定了
其行为具有“试错”的特点。因为大多数中学都是明令禁止恋爱的,所以学生们把大学恋
爱当作“补课”,试图为以后积累人力资本。
其次,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大学校园“爱情市场”存在严重的进入壁垒,“交易”或
者博弈的局中人在相貌、才华、财富和前途方面又是高度差别化的。所以,校园爱情根本
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一个带有高度垄断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这正是其根本特
征。显然,那些具备较好禀赋和财富的局中人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market power)
。在漂亮女生资源相对多的文科大学,市场接近于垄断竞争;而在那些女生资源非常匮乏
的理工科大学,市场则近似于完全垄断[3];漂亮和优秀女生周围形成的市场则是寡头垄断
的,因为面对这样出众的女生,敢于追求的男生很少,现有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都很少。
由于校园“爱情市场”缺乏激烈的竞争,替代品较少,被追求者(一般是女生)面对
的选择集大为缩小,从理论上讲就不会产生“最优”的选择结果。考虑到局中人的“尝试
”倾向,他们一般不会把财富、名利等功利性的尺度引入目标函数,所以,最可能的大学
生爱情状态应该是:在不完全竞争下,尝试性的恋爱不会使局中人获得自己最满意的爱情
,更不会获得持久的爱情,但由于目标函数的独特性,校园爱情常常能在大学阶段平静地
度过几年。至于毕业分配天各一方,那是我们假设和推证的必然结果,尝试性目标取向的
大学爱情一旦碰到较为严重的约束条件——地理分布、户口等——马上就会使局中人劳燕
分飞。
命题2:逆向选择定理——恋爱成功但却选良难选优。
优秀的人一般具有“事业高于爱情”的特征,他们更多地为未来的前途奋斗,视学业
和能力为未来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而优良的人则常常试图“学业爱情两不误”[4]。从理
论上讲,如果一个人聪明、勤奋,又决心把别人谈恋爱的时间也放在学习上,他/她在学业
和能力上取得突出成就是自然而然的。
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特性并不会减轻现有竞争者之间的压力,要获得自己意中人的芳心
,参与竞争的局中人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但是这种巨额的投入并不一
定带来满意的结局,因为能最后“成交”的永远只是一对,所以参与竞争的局中人是要冒
风险的。根据“排队配给原理”,社会不一定把物品给予那些最愿意和最有支付能力的局
中人,爱神通常垂青于那些最愿意排队等待的局中人。这意味着,为意中人之战,将是一
场耗时间、耗精力的“持久战”。
问题是,优秀者因为更倾向于事业和学业,所以他们谈恋爱的机会成本应该相对优良
者更高。优秀者和优良者面对的时间约束在数量上是相等的,在质量(成本)上前者高于
后者,如果幸运是均匀分布的,那么博弈的结果必然是优秀者退出竞争,从而使爱情为优
良者获得,这就是“爱情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命题3:局部最优定理——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使自己的爱情效用最大化。
命题2常常使优秀者的恋爱意向受挫,他们争辩说,我们有卓越的能力,锦绣的前程,
如果没有选择我们那是对方的遗憾。但是,第一,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一个人的远大前途常常难以为第三方证实,根据契约经济学的原理,这通常是不可置信的
承诺。第二,就算如此,但对方通过“局部最优化”,仍然可以获得总效用最大的结果。
好比一个女子,在谈恋爱时就找最帅的人,真正结婚时就找最有钱或最有权的人。这种高
度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使大学校园里清纯的爱情夭折的重要原因,甚至可以解释“靓女傍
大款”这种社会现象。记得凯恩斯说过:“在长期中,我们都死了!”(In the long run
, we all die!)沉闷的经济学对现实给出的解释依然是令人沉闷的!
命题4:跨期替代定理——研究生追本科生。
前面分析的基本上都是大学生的爱情,现在我们分析研究生的爱情和研究生与大学生
之间的爱情。
对于研究生而言,他们的年龄已经不再是“豆蔻年华”。一个似乎不太公平但却客观
的事实是,对于女研究生而言,她们面临的人生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因为年龄在上升,而
漂亮程度却在下降,所以每接近下一个时点,她们的选择成本都更高一点,她们比男研究
生更需要更为现实的选择。
而对于男研究生而言,他们面临的人生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因为年龄、容貌对于男生
相对不如女生那么敏感,而伴随学历的上升和能力的增强,每接近下一个时点,他们的前
途都更为锦绣,他们的选择成本相对要低。
两相对比,考虑命题3中的“远大前程不可置信”,所以女研究生嫁给人生贴现率比自
己低的男研究生的概率不是很大,而嫁给社会上有经济实力的男人的概率则相对要大。
男研究生们岂非失望透顶?不。根据迭代模型,理性的结果是男研究生只好追求女本
科生。正是利用时间差和代际成本转移,爱情在两个阶段的学生之间成为现实[5]。
命题5:投资组合定理——同时考察多个对象,分散爱情风险。
爱情是存在风险的,分散风险的一个通常做法是“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即同时考察多个对象。所以,我们常常观察到一个被追求的局中人同时在多个竞争者之
间游刃有余地周旋。也有些风险规避者,在向对方“询盘”之后,一旦遭到明确的拒绝信
号,会马上改变战略行动。如果把命题5演绎的结果,一部分就变成命题3的结局了。风险
分摊定理证明,由于股票之间的相关性,如果将资金用于多于15只以上股票,风险就接近
于零了。不知道这是否意味着,在“爱情市场”上,漂亮的女子要赢得自己满意的爱情需
要考察15个以上的男人?哈哈哈!
命题6:路径依赖定理——持续的追求有可能赢得爱情。
前面给出的命题似乎都是令人悲观的,难道优秀者和有恒心者真的不能获得理想的爱
情吗?当然不是这样。路径依赖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最终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最初选择
的制约,最初的行为常常具有一种自我增强的正反馈机制,甚至会锁定最终结果。持续地
对一个人的追求,会使被追求者形成对追求者的偏好适应,以及较高的转换成本——毕竟
,让一个人持续地追求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会给潜在进入者造成一种无形的壁垒
。从这个角度讲,也许爱情是“追”出来的。如果你对自己的意中人有信心,那么就持之
以恒地追求对方吧!
本文已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第10辑)》
--------------------------------------------------------------------------
------
[1] 本文目的仅在于试图用经济学的方法,为理解爱情打开方便之门,不存在对爱情
的亵渎问题。作者感谢大量为本文提供案例的人。
[2] 当然存在一些与本命题相违背的特殊情况,但本文作者之一认为,在理论分析时
考察特殊情况并没有任何方法论上的意义。
[3] 读者应该注意到,我们定义市场结构是按经济学教科书的一般做法,即从卖方角
度定义。
[4] 一些读者可能不太同意我们的假定,但这并不影响本文下面的分析和论证。
[5] 扩充后的跨期替代和迭代模型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成功男人会找比自己年轻的
女人做妻子。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5.2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