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uowenli (老醋蛰头), 信区: Love
标  题: 爱只是一束刺眼而迷茫的光芒-(流泪的蝴蝶-结)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0月29日22:18:43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在虚无中,爱只是一束刺眼而迷茫的光芒
                -----论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如果要我来选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品,我首先毫不犹疑地选择唐朝大诗人李商
隐的《锦瑟》,我觉得它毫无疑问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成就。当我一次又一次
地读这首诗时,我会觉得仿佛习惯了在黑暗中生长太久的我,一下来到明媚的阳
光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重重的目眩和彻底失去方向的感觉。就在这么一瞬间里,

我的心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实所深深地刺痛。

  有很多文章研究《锦瑟》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心态。可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多
余的。不管当时写这首诗时是为了悼亡还是表达政争失意,都不会影响这首诗的
重要性。对一个大诗人来说,引发一首诗的心境仅仅象一道闪电,是为了抗拒冗
长无聊的生活而向死亡的自毁性堕落。在这光芒四射的一瞬间,在向无限的深渊
下落时所造成的失重中,诗人的感觉穿透了日常的语言世界,进入了生命深处的
永恒涌动中。在这不可遏止的波涛中,天才诗人的歌唱和呼唤就成了诗歌。而这
样的诗一旦完成就脱离了诗人,脱离了写诗时的心境。象一个黑洞,孤立,燃烧
而自足。

  也许,语言有为两类:日常语言和诗性语言。日常语言所刻意设置的是权力
的陷阱。这种陷阱被权力的占有者用来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猎物。另一种则是诗性
语言,在诗性语言中,到处都是时间的陷阱,而我们则象在城市规范的街道上重
复太久,第一次突然暴露在群山和田野之中。这时,自我突然变得象光一样自由,

但毫无质感,于是只能永远处于无限的呈现过程中,没有停顿和终止。我们能感
受的只有回忆,只有天空中飞过九十九只天鹅时在秋天的湖面上投下银色掠影。
在这些光明如镜的时间陷阱中,生活着许多梦游者。不管外面的喧嚣,不论历史
的演进,生和死在这里是不存在的,地老天荒的长存和瞬间的一次心跳,没有任
何的不同。

  我想我对《锦瑟》这种病态着迷是因为热爱存在于其华丽的文词下不可拒绝
的透明之虚无。每当我读《锦瑟》时,我就会陷入一种不可言状的迷茫之中。仿
佛是以爱作为始点,经过了心悸,执著地穿过了一道又一的门后,最后终于抵达
归宿之地。但这经过无限扩张和无限缩小的终点里空无一物,只有象光一样流转
的永恒叹息。

  也许,生命最后的本质不过就是一片空白,一束刺眼的光芒。只有在爱中,
我们才能看到了这些不存在于理性世界中的光芒。它们在我们的焦虑,颓废和病
态的松弛时模糊地闪现。有时,我们会产生错觉,认为在现象之下会有本质存在。

可当我们满怀无限的热情和渴望,一层一层地剥去生命的限制,或是华丽外装后。

我们看到的是在这些烦琐的包装中仅仅是一片空虚的光芒。在这种光芒的照射下,

生命有一种受伤的心悸和紧张,但随即就是一阵彻底的放松,仿佛就是死亡,就
象积攒了一生的泪花,无所顾忌地流淌了下来。

  我总是想起一个诗人朋友,一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时,他神经质地告诉我,
他热爱李后主的诗。在他的幻想中,李后主经常日复一日地站在高台之上,出神
地了望着远方无尽的道路。可是常常却被风吹来的光芒,刺痛手指。后来,在我
们已经数年不通音信的一天,我在《人民文学》上读到了他的几首诗,现在大部
份都不记得了,只有两句让我不忘:“只有空虚的光/针对平原”。我想,诗人也

象李后主一样,被生命最深处的空虚,深深地刺伤了。

  在我中学的时候,我就被李商隐《锦瑟》所传达的如梦如幻,但又是刻骨铭
心的情绪所深深感动。也为其中仿佛自相矛盾,无中生有的提问所迷惑。我反复
想象“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意境,想象生命在这种气氛中的懈
怠与无根。于是我写了几句现代诗来诠释李商隐的原文:


  ~~~~~~~~~~~~~~~~
  沧海月明珠有泪


  你悬挂在明净的天空 
  我生长在幽暗的海底
  对你的思念
  象恒河沙劫后留下的种子
  在我的心中疾病样地生长

  经过日日夜夜的旅途
  我随风暴来到了浪尖
  看到了你,看到了梦中你的笑
  于是,我的思念
  象圆满的珍珠 脱离躯体
  奔涌向你
  而我躯体则向死亡放松
  碎裂 象一声叹息 
  又随潮水退回到无边的黑暗之中
  ~~~~~~~~~~~~~~~~

  蓝田日暖玉生烟

  天空是蓝色的
  水面是蓝色的
  在这个正午
  对你的思念 透明
  但象迷惘的阳光那样
  毫不真实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XiaoLi.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