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appydragon (快乐小龙女), 信区: Love
标  题: 爱情符号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21日14:32:44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在符号学的视野里,爱情被“异化”的程度事实上远比任何一个诗人、哲学家
,甚至心理学家想象的都要严重得多。当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爱情变成一个具有无
限扩张力和包容性的符号的时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却一不小心就把爱情的全部荒
谬暴露无遗。

  情书

  即使是在各种通讯手段非常发达的今天,古老的情书仍然没有绝迹——这一点
足以证明,情书存在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表达”。

  与一般的信函书写不同的是,情书的炮制通常是在一种精心设定的情境中来进
行的,时间、场所、信笺乃至书写方式都极为讲究。情书高手、英国伤感作家王尔
德据说至少拥有10种以上不同颜色、尺寸,不同印花图案甚至不同香型的信笺(这
一点与中国唐朝的名妓薛涛相似)。仅此一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情书写作者的一
片苦心,但所有这一切并非仅仅为了取悦对方,从某种意义上讲,情书的信息量极
其有限(潜在文本只有三个字“我爱你”)。但文字却可能极其冗长,尽管抒情性
的铺陈这类几乎所有情书都共有的特征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中心信息的明确性,但
却明白无误地凸现了情书的独语与自述本质。事实上,情书的妙处恰恰在于其自我
书写过程给书写者所带来的迷幻体验。

  已经有无数的事实足以证明情书是一种自我沉醉和想象的有效方式,沉醉于情
书所营造出来的迷幻氛围中,爱情成为一种最为感伤、缠绵、浪漫的白日梦,书写
者也因此顺利地完成了一次不同凡响的自我塑造。当友人问及恋爱过程中哪种感受
最棒时,王尔德想都没想就说:写情书的时候。因为在情书制造出来的爱的幻觉中
,王尔德显得那样优雅、高贵,比童话中的白马王子还要潇洒迷人得多。正因为恋
爱中任何一次面对面的诉说与倾听都不及情书的书写与阅读那样与人们所理解的爱
情相吻合。所以,人们通常会觉得《爱眉小札》中的那种爱情比现实中徐志摩与陆
小曼的爱情更“像”爱情。

  电话的出现一度使情书这一古老品种在20世纪的生存面临很大的挑战,话音比
竟是一种转瞬即逝并且无法永久性把玩的东西。网络的出现使电子情书成为情书的
一个最新版本,并使情书在双方的同步对话中获得了一种交互式的全新特征。

  吻

  这种以交换唾液为基本内容的示爱方式的本质是对语言的封杀,在唇舌的无禁
忌的接触中,任何一种语言都成为不可能同时也是不必要的。就接吻的这一特征而
言,我们可以断定,接吻提示出在情侣关系由言语交流向身体接触转换的同时,爱
情也具有了一种迷幻与沉醉的特点。在接吻中,语言的缺席意味着理智的退场。早
有人断言,热吻中恋人的智力是最低下的——正因为如此,拜伦以及他笔下的猎艳
高手唐·璜征服女人的杀手锏不是甜言蜜语,而是纵情一吻。

  吻虽然是一种身体接触的行为,但其神奇功效和意义却不是生理上的而是精神
上的。古巴比伦时代的妓女们把身体作为公共商品给了她们的顾客,却把吻留给了
自己的情人。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吻最初是一种承诺:同呼吸共命运。尤其是在
医学水平十倒退落后的时代,接吻是一种考验,它喻示着与自己所爱的人共患难—
—为了爱,即使面对可能传染的疾病也无所畏惧。

  很显然,吻作为一种承诺和考验的这一涵义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而成为更进
一步身体交流的前奏。

  玫瑰

  通常情况下,玫瑰对于爱情具有特定的必不可少的修辞学上的意义,也就是说
,它为爱情营造了一种气氛,增添了一种情调。借助于这种情调。爱情得以与贫乏
无诗意的日常生活保持必要的距离,而凭着这种距离感,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
对爱情的浪漫想象与抒情性定位,如果没有了玫瑰,那么,爱情就无所适从。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玫瑰这一人们用来缅怀瓦伦汀并放置在其坟头的装饰物,
一直是情人节里不可或缺之物。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同样是节日礼物,巧克力的重
要性一直无法与玫瑰匹敌(前者永远不可能在2月14日这一天因热销而涨价,而最
新的消息则是巧克力要靠玫瑰来促销),两者之间的巨大悬殊显示出人们对爱情的
非功利性的唯美理解。巧克力毕竟是一种食物,“爱她就吃掉它”,与浪漫情调相
抵触,故很难流行,而玫瑰的不同寻常之处恰在于它的无用(这又让人想起西餐厅
酒廊里昏暗的烛光。)

  很显然,人们对于玫瑰的偏爱源自人们对世俗平庸日常生活的厌弃(至少是不
屑,有时是恐惧)。当人们干脆把玫瑰直接当成了爱情象征的时候,爱情也将不可
避免地面临两种处境:要么被美化,要么成为纯粹的社交工具。没有爱情的玫瑰还
是玫瑰,但没有玫瑰的爱情还是爱情吗?看来,玫瑰真是害人不浅!

  钻戒

  爱情与石头的关系微妙,曹雪芹用他的石头喻示着生命与爱情的荒凉与虚无,
而现代人却用另一块更小且更精致的石头,映照出爱情的辉煌与永恒——这指的是
钻石。

  将钻石与爱情联系三起差不多是19世纪中期以后的事情,其恒久与高贵的品质
被那些卖石头的人夸大和渲染以后,钻戒很快成为爱情的等价象征物几乎流行了整
整一个世纪。回想人类最初发明戴戒指的年代(大约在数千年以前),戒指既非石
头也非金属,而是植物,而植物所蕴含的生命与活力为之赋予了非凡的含义。

  钻石戒指取代植物指环的第一个重要的质变在于它把一种“价值”的观念注入
了爱情之中,其昂贵和稀罕的属性使爱情等级化了——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对冰
冷毫无生命感,但却恒久如一的石头的崇拜,实际上暗示了人们情爱理念的蜕变。
对鲜活、饱满生命力的崇尚与感念让位给了对某种日渐抽象化的“永恒”理念的执
迷,这其中暗含着某种程度的爱的恐惧。 

  给《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过“爱情”条目的日本人今道友信在谈到爱的本质
时举了这么一个例子:菊花是美丽的,虽然会凋谢,但其美丽却一糗 其生命活力
,而一朵塑料做成的菊花,不会凋谢却与美无关,它看上去永远美丽,实际上却一
钱不值。

  仪式

  如果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么所有踏着红地毯走向婚礼的相爱的男女都
是不折不扣的敢死队员。几乎每一个相爱的男女都指望通过婚礼这一仪式来升华他
们的爱情,但仪式一旦具有了压倒一切的意义,爱情可能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场
“秀”。

  可以肯定,仪式是先于爱情而存在的。在生殖的需要高于两情相悦的时代,古
埃及人“做爱”的体式是必须朝着东方的,对方位的敬畏一直是生殖仪式中最具象
征意义的内容,此理中西相通,千古不易。不然时至明清,文人行房事,何以要耐
着性子又是焚香又是赋诗,不也嫌麻烦!在人类的情感方式中,仪式崇拜堪称终极
崇拜。所以,当一切的爱情都最终指向婚姻的时候,仪式变得举足轻重,否则,又
怎么能将爱情进行到底?

  现代爱情的出现是以仪式的衰落为前提的,对仪式的反叛也几乎成了五四以来
时髦青年的重要标志。这一点倒应验了大哲罗素的一个说法:情感越纯越好,仪式
尽成负累。罗素在教堂里结过三次婚,有没有爱情他说记不清了,让他枯木逢春的
是他的第四个妻子——他的女秘书。这一回没去教堂,据说非常相爱。罗素在中国
有很多崇拜者,也有不少知音,放浪不羁的郁达夫发挥了一下罗素的观点:爱情是
自己的事情,仪式是做给别人看的。他的警告是:把自己的事变成别人的事,没有
好结果。结果一语成谶,他与杭州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映霞的婚礼也算是办得有声有
色,但最终还是好景不长。同样“没有好结果”的是徐志摩,他与名缓陆小曼的豪
华婚礼堪称当年一大盛事,风光一时,但旋即就灰飞烟灭了。

  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王妃轰动全球的世纪婚礼似乎说明了一个多少令人不快的
事实:爱情越靠不住,仪式就越堂皇。五门十年代人们的恋爱时间特长,条件成熟
,火候一到,搬到一块儿,这婚说结也就结了。80年代以后,人们在恋爱上越来越
吝啬时间,可在折腾婚礼这件事上却不厌其烦,选个日子翻翻皇历说起来也是个传
统,可找辆车接新娘也要弄个“1999”之类的靓牌则有些荒谬了。对仪式的倚重显
示出现代爱情脆弱的一面。这也是一个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形式一旦压倒内容,
那人们拥有的也只是一个空壳。

  安全套

  沈阳市的计划生育部门把安全套自动售卖机装进大学校园时,遇到了不小的阻
力,一些社会人士深感不安,但学生中却有不少人为此叫好。

  在人类漫长得难以丈量的爱情史中,20世纪安全套的出现,可以称得上是其中
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划时代事件。摆脱了生育之累之后,爱情第一次显露出其无限魅
力——写过《性心理学》一书的蔼理斯因此把爱情称为一种享受。安全套的出现也
使爱情与婚姻的分离有了可能。《美国人》一书的作者布尔斯廷注意到,自从安全
套出现以后,美国人的青春期迅速地提前了。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在他们的高中
时代就已经有了很丰富的爱情体验,但他们的父母为了避免因为爱的冲动而引起“
不必要麻烦”(那时候堕胎无论是在医学上还是在道德上都不怎么“安全”),不
得不在20多岁才开始他们的恋爱期,而其顺理成章的一个结果就是结婚——这也是
五六十年代这个国家离婚率骤增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很多好东西一旦用滥了就会变成坏东西,曾经解放了爱情的安全套,在今天
极有可能已经把爱情推向了深渊。人们觉得有了安全感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但
是,人们多半不太愿意看到这样的事实:当安全套变得很容易得到的时候,爱也就
变得很容易了,而太容易到手的东西,是不是有点贱呢? 

新周刊





--
我高兴
我快乐
呵呵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21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