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eadlock (陀螺), 信区: Love
标  题: 情感世界的观望者与追逐者——张爱玲、安妮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19日12:43:39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在这个时代知道张爱玲的人也许不比知道安妮宝贝的人多。这个时代读过安妮的人也
许比读过张爱玲的多。毕竟安妮生活在与我们平行的岁月里而张爱玲只是早已泛黄的旧照
片。
  她们的文字都曾是摆在我床头的书。不同的是,现在我留下的,是四本已经熟读的
安妮的书和张爱玲的传记。她们的文字是截然不同其实也是无从比较的。只是在安妮的
文字里我已经读到了安妮,而我需要通过传记去了解张爱玲。
  
  一个在感情世界里冷眼观望,一个在执着追逐却始终找不到彼岸。一个像一架摄象
师一样进行冷静的拍摄和展示,一个在宿命的掌心里追逐,在各种各样的伤痛重发现痛
苦没有声音。
  
  张爱玲是一个冷静的叙述者。她的小说营造的世界就在她的掌心之中。一切都来自
周围,却不是自己的经历。她像宿命一样把薇龙,振保,流苏,曼祯等等不动声色的握
在手里,自己却置身事外。在每一次讲述爱情,误会,堕落,离别或者死亡的时候都是
安静而不动声色的。
  
  《传奇》时代的张爱玲,成就在陷落的上海,她是那个沉闷时代的惊艳。如果说她
的小说是一个传奇,那时的她自己也同样是一个传奇。也许就像大上海和百乐门的霓虹
一样驾家喻户晓,却比前者更加的招摇。张爱玲从来不在自己的小说里露面,而是自己
频频曝光。她喜欢出彩,喜欢华美的服饰,奇装异服,甚至像一个孩子一样有古怪固执
又桀骜的脾气。还有那场妇孺皆知的恋情,那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到以梁京的
笔名连载《十八春》的时候,她已经绚烂归于平淡,像烟花开过以后留给人们的灼伤。
那时的她,依然是把自己藏在文字后面的,并且已经不再喜欢抛头露面。自己的感情,
始终未曾投入到小说中去。到香港,到美国,一直到静静的死在公寓里无人知晓。她编
织了无数破碎的故事,但是,都是别人的。包括那些绝妙的通感和比喻,始终都是写别
人的,唯独不是自己的。
  
  很多时候安妮是被误读的。真正懂得的人不会纠结在绚烂颓靡诡异的欲望和物质中
。安妮在自序中说过很多的故事来自于她的往事。主角始终是一个叫安的女子,林只是
模糊不清的背景。我知道那是她自己。至少是她曾经的灵魂。她是在感情世界行走和追
逐的女子。始终有平静下压抑的激越,她总是露出自己的伤口而让你说痛。
  
  我穿过小说中颓靡华丽的物质,填补寂寞的欲望和疯狂。我喜欢那些平静的叙述超
过突兀的情节。我喜欢她的往事超过幻想。我能从很多的故事中获得她的过往,她的灵
魂。始终漂泊在路上,是害怕寂寞的,感觉着无法逃脱的宿命却又无比天真的期待爱情
。她笔下不让爱人背负罪责的暖暖,满身是伤的蓝,安和安生,畸形执着的未央,对爱
情狂热得几乎毁灭的南生。无一不是她自己。尽管很多是幻想。还有很多是往事。对我
来说,够了。那些文字可以在睡前轻轻的拍打着我,直到那些相通的部分,纵容出我的
眼泪。
  
  与带着作品上门造访编辑的张爱玲不同。安妮的写作,起源于一种需要,那时的她
,还是一个被父母养在家里的孩子。就像很多同龄的人一样,有着早熟而执着的感情,
感觉到很多必须却不能面对面的倾诉。我想成名作《告别微安》绝对不是她的第一篇作
品,只是在网恋开始泛滥的年代,她的异类观点掀起了波澜,进而是广泛的关注。等她
走进传统媒体的时候,已经在网路上有了相当的影响。倾诉的需要注定了她走的是跟张
爱玲完全不同的路,写的是完全不同的字。文字以外的安妮是低调的。谙悉她容貌和生
活的人寥寥无几。人们也无从在文字以外了解她。
  
  
  她们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因为时代完全的不同。在张爱玲时代,没有任何的作家
是她那样敢于招摇和作秀的。年轻的张爱玲,在她老道精妙的小说之外,流露出真性情
而自我的个体。因而获得了成功和轰动。在今天,许许多多人都恨不得脱光了衣服作秀
出名的时代,安妮的低调像苔藓一样蔓延开来,在阴暗或者潮湿的角落获得了共鸣。网
络是她成功最大的载体。而如今她也如同五十年代的张爱玲一样,完成了转变,脱离了
曾经给她光芒的世界。现在网络之于她,不过是家门前的另外一个邮箱。
  
  对张爱玲的阅读,我已经永远的停留在了那个层次上。学校图书馆四卷本的张爱玲
文集里的小说我都看过。散文也有阅读。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被评论者认为最言情的《十
八春》和《多少恨》。《多少恨》让我难过到不能呼吸。因为自己终究是喜欢完满的女
子,看到别人冷酷的叙述残忍,活生生的拆散姻缘,当然不能平静。喜欢《十八春》前
半部分曼祯和世钧的恋爱,那些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是经过爱情喜悲之后,张爱玲的另
一种突破,只是她自己多少是不屑的。
  
  对安妮的阅读仍然继续。只要她还在写。只要她和我都没隐藏所有的往事走进宿命
安排的结局。对她的阅读在我而言是一种对生命的阅读。我能看见她的真情,执着和绝
望。我在文字里可以想见她在深夜独自写作和哭泣,或者站在满天星斗之下低声说这个
世界不符合我们的梦想。曾经和她感觉到一样的,每走完一段路都害怕回过头一切都是
空的,那种惶恐。
  
  安妮说过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语言是有选择性的,对于被选择的那部分读者来说,
犹如当头一棒。其实任何人的语言都是有选择性的,只是所给的范围有大有小,被选择
的人有多有少。这么久了,张爱玲无疑曾经拥有过比安妮更多的阅读者。但是你不能否
认在那群人中除了被选择者还有太多浮华的观光客。安妮在这个时代蔓延开来也遭到不
少的抵触,但是读懂了她的人,在寂寞的深夜里,用同样绝望的姿势与她相互安慰。
  
  张爱玲是过去式。我对她的景仰,尊重和喜爱之余,始终没有共通。安妮是跟我同
在一个时间平面的人。我走在也许是安妮走过的路上张望甚至流连。但我知道我始终是
我自己。
  

--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火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象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9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