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ekai (月少*甜蜜的事业), 信区: Man
标 题: 中国美女100年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4月22日20:18:33 星期一), 站内信件
路的麻包 shit@21cn.com
二十年代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其实一直有比较一致的传统美女标准。
中国的美女,向来有两类:掌上跳舞的赵飞燕是美女;林黛玉可以倾国倾城,薛宝钗也是后宫待选……20年代,上海得西方风气之先,有"东方巴黎"之誉。所以那时候的中国美女大都在上海。
到了20世纪的20年代以后,薛宝钗的名字换做电影明星胡蝶,而另一个女明星张织云干脆给自己起个艺名叫楚楚。
这个时期的时尚风格,女性的年龄很重要。少妇有少妇的特点,年轻女孩有年轻女孩的特色,几乎是泾渭分明。
三四十年代
所谓20年代,30、40年代,对于上海的时尚变迁而言,其实是个不确实的概念。30年代的到来并不如此刻世纪末迎接千禧年的时尚潮流那样自觉和明显。
事实上,对于上海,20年代中期,有个无形的重要蜀限。此后,这个城市经济发达,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都市化生活模式,时尚的发布、演绎相对有与世界诸大城市趋同的规律。上文所述的20年代的现象,应该是比较接近早、中期。而20年代的后期,其实已经开始形成了所谓30年代的时
尚风格。
至于40年代,之所以归入30年代,是因为战争。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使上海也无可避免地陷入战争的艰难之中。在物资贫乏,人心仓皇的时候,又谈什么时尚或时髦?战争使生命轻于鸿毛,连美女也不例外。
五十至七十年代
虽然,30年代是旗袍登峰造极的年代,但有研究者指出,50年代初期才是上海"全民"穿旗袍的年代。
50年代中期以前,上海女性的穿着打扮基本沿袭40年代的风格,即所谓《红岩》里的江姐式,其实也是40年代的款式,江姐身上那件旗袍外的毛背心,更是编织专家冯秋萍30、40年代在上海的首创。然而,到了60年代,职业妇女中穿旗袍的人已经很少了,相应地,代妆的人更少。
八十年代
翻开当年的电影杂志--那十年是中国电影的黄金岁月,《大众电影》的发行量曾超过800万份!
电影聚焦了所有的时尚热点,今天已难以想象其盛。杂志封面多是红极一时的女明星;张瑜、陈冲、刘晓庆……衣裳的颜色赛过彩虹:泼辣的黄、刺激的红,各种艳丽而含混的杂色。那时的美女,浑身泛滥着色彩,喜气而亮丽。
九十年代
90年代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每一个人为了美丽不惜使出浑身解数。化妆手法越来越高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要不惜代价,每个人都可以是美女。
美女的身高逐渐向职业运动员靠拢,纤长得令大众不得不仰视。这是一个人人都有表演欲的时代,美女非得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才能出于同类拔乎其萃。
“品味”和“格调”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品格--时尚如是说,不同价值的品牌暗喻着不同定位的生活,而各色香水,据说能像石蕊试剂显影种种不为人知的回忆和梦想。时尚令女性全体总动员,制造美丽渐渐发展成一项朝阳产业,并且正加速向去层深处航行。
世纪末,经典美女形象已成为过去。今天人们评判美女的标准也不再那么整齐划一。同一位女性,人们对她容貌的评价常常会有截然相反的意见。但毋庸置疑,女性对美的孜孜以求,会使得美女形象永远作为人文景观的一抹重彩在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 ┏━━━━━┓ ┃ \\\\//// ┃
┃ (-●●-) ┃
为人民服务 ┃ \ / ┃ 主动投币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pe6.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64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