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vilion (亭在远方), 信区: Memory
标  题: 又到腊八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an 17 09:09:17 2005), 转信



猛然间,发现今天就是腊八了,跟教研室里的同学讨论的时候,

想到了很多,我想到了以前在家的时候,会有的那种腊八蒜,

现在有好几年赶不上了,好像家里这几年也不做了,我记得以

前的时候,有的人家里做腊八蒜,到春节的时候吃饺子,会有那

泡蒜的醋,酸中透着一股蒜味儿,挺好吃的,说到这儿,我倒想吃

家里的饺子,还好,还有二三天,我可以回家了,查了一些相关资料,

把腊八蒜和腊八粥的传说附在后,

腊八蒜
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
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据老人讲,
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
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
都要在这天算清楚。但是快要过年了,总也不能杀将到人家家里
大喊:"欠债还钱"。中国人总讲个面子和彩头,于是收债的
就会泡上一些腊八蒜送人。欠债的收到了自然心照不宣:年关了,
一年的债务该清算清算了。"蒜""算"同音嘛。
泡腊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
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
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泡腊八蒜为什么得用紫皮蒜?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实,
泡出的蒜脆香。近年来市场上紫皮蒜不多见。用一般的蒜,泡出来,
别看瓣大但口感不脆,发紫。种蒜的又怎么说呢?紫皮蒜低产,比一
般的蒜少收两成,谁还种?紫皮蒜在市场上偶有所见,麦收后就上市
了,价格比一般蒜高1/3。
 泡腊八蒜为什么得用米醋?米醋色淡,泡过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
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而微甜。老醋熏醋泡过蒜色泽发黑,蒜瓣也
不够绿,口感较差,尤其是熏醋,略带糊味,也许这正是它的特色,
其实这只是习惯罢了,好吃不如爱吃嘛!
过去人们都说不是腊八这天泡的蒜颜色不绿。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醋泡蒜的反应就是绿蒜瓣辣酸;醋酸香而辣。


腊八粥

第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家人家,三口人过日子--一个老头、一个老太婆、
一个儿子。  老头和老太婆,一年到头总是勤勤恳恳地过日子:
公鸡一打鸣,老头就起来下地,老太婆就起来点火做饭;老头耪五
更地回来,老太婆已把饭做好,屋里院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
齐齐;吃完饭,老头抽袋烟又下地了,老太婆就搬过纺车,嗡嗡
地纺线。就这样,他家年年打得粮食大囤溜,小囤满,有吃有穿,
日子过得美美的。邻人们哪个不夸呀,哪个不学呀!
儿子呢,才十多岁。爹让他学耪地,他不去干;妈让他学管家,
他不听。他净贪玩。他爹妈想,嗨,还小呢,也许长大了,一懂
得过日子的道理就好了。谁知儿子长成了大小伙子,倒是不贪玩了,
那个馋劲头可大啦!爹妈说劝,他当耳边风;邻人们说他没出息,
他装聋。他想的好:有爹妈干着呢,我不干也行;谁让我摊上个好的
"父母运"呢? 老头和老太婆渐渐地老了。
一天,  老头得了重病,治也治不好,眼看就要死去。临死时候,
二天,  老头把儿子叫到跟前,嘱咐他说:
"孩子,你总要记住哇--'谁家地上耪得勤,谁家粮食打满囤。'
你要再像 从前那样下去,早晚是要受罪的。"    老头说完了就死了。
儿子没把爹的话记在心里,老头死后,他当家,仗着爹留下的房子,
地,还有一囤粮食,就天天吃吃喝喝,玩玩乐乐--越来越放荡了。
不久,他娶了个媳妇。媳妇跟男人一路人。邻人们都骂他们是
"花啦虎",老太婆气病了。
一天,  老太婆倒在炕上,看看也要死去。儿子不听话,就嘱咐嘱咐
媳妇吧。老太婆把儿媳妇叫到跟前,痛心地说:"孩子,你总要记
住呀--'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梁先红尖。'你要跟你男人
那样学下去,早晚是要受罪的。" 老太婆说完也死了。
媳妇没有把婆婆的话记在心里,她和男人更放荡啦!每天日头不
晒屁股不起炕,地里长遍了野草不耪一锄;天天只顾吃呀花呀。
父母留下粮食吃光了,卖地;卖地的粮食快吃完了,不碍--还能
卖房子呢。他们就这样迷迷糊糊地过下去。邻人们都不搭理他们
了!冬天到了。
寒风呼呼地嚎,大雪哗哗地飘。冰天雪地,冷得连只野鸟也看
不见呀。父母留下的三间房子,也不收拾也不抹泥,早就露天了,
风吹雨打日头晒,檩都朽了,就是卖,谁买这样的房子呢?常说
的话--"腊七腊八,到处冻个大疙瘩"。腊月初头这几天,是
冬天最冷的时候啊! 这两口子,挤在墙旮旯里,冻得哆哆嗦嗦直打颤,
饿得耷拉着脑袋眼发花。到腊月初八这天,他俩再也忍不住了,直直
懒腰,把囤拆了。抖抖囤底,弄把粮食,敲敲囤边,又弄把杂粮;
把囤篓当柴,把粮食下锅,熬了半锅杂粮粥喝了。心里一暖和,两人
这才猛地想起爹妈的话。可是晚啦--喝口稀粥顶什么呀!两人连冻
带饿死在旮旯里了。
这件事一个传十,十个传百--大伙都知道了。后来人们每到旧历
腊月初八这天,就有这个风俗:家家五更天起来,把许多杂粮放在
一起熬一锅杂粮粥,这就叫"腊八粥"。在吃"腊八粥"的时候,
老人们总爱对晚辈讲这个故事,讲完了就说:
"那对馋懒的夫妻,不听劝不服说,光凭摊上了好的'父母运',
怎么样?吃光淘净到末了闹顿这样的杂粮粥喝,还是没误了冻死呵!
"接着,老人们便念叨起老头和老婆临死时说的话:谁家烟囱先冒烟,
谁家高梁先红尖,谁家土地耪得勤,谁家粮食打满囤。  






另一个传说 腊八粥与佛教传说 
汉朝时,每年农历十二月必定要举行年终腊祭,因此农历的十二月
又叫"腊月"或者"蜡月"。在腊月初八日所煮的粥,就取名叫"
腊八粥"。  对于"腊八粥"的来历和传说很多,各地说法不一。
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有关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 
 传说释迦牟尼逃出王宫到迦嘟山当了和尚以后,学习经典,在深山
之中苦度了6年。他学经完毕的时候,正是腊月初八日,也就是一般
的佛教所说的"释迦牟尼得道日"。 
又根据《因果经》记载,释迦牟尼因6年苦行,无暇顾及个人衣食,
每天只吃一些麻麦,常年不得温饱。在他学习期满时,已是衣杉褴履,
瘦骨嶙峋,容貌好似枯木一般。他疲惫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河畔,
向村人乞讨。村中一牧牛女子,用钵盂煮牛奶给释迦牟尼吃,使释迦牟
尼很快恢复健康。佛教兴盛以后,为了纪念这件事,就规定这个日子为
古印度人民"斋僧"和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 
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腊月初八施舍这件事逐渐变成了熬煮
"腊八粥"的习俗。我国一些佛教寺庙里熬煮"腊八粥",就纪念
尼连河畔牧牛女子救济释迦牟尼的故事。 
随着佛教的兴盛,腊八粥也流行到民间。有钱人家的腊八粥要用
几十种米豆果料熬成,亲朋好友之间还互相赠送。穷人也要在这一天
用小米红枣熬一锅粥应应时令。传说"腊八不喝粥,明年会更穷"。
清朝时,皇宫里喝的腊八粥是雍和宫的喇嘛熬好后进贡的。 
  一过腊八,也就开始过年的准备了,但对穷人来讲,还债的日子也逼近了,因为从这时候开始,讨债的会陆续上门。

还有几个传说
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一说,西晋时有个
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
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
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
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
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
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说,岳飞遭奸臣陷害,被扣军粮,百姓闻讯,户户送去粥饭,
岳军混合而食。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以后这个日子,百姓们都要煮
腊八粥,怀念岳飞和岳家军。宋代最盛行喝腊八粥,无论宫廷、官府,
还是寺院、百姓家,都争相煮腊八粥。《武林旧事》载:"十二月八日,
即寺院与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亦叫"五味粥"或"八宝粥"。
还有一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给财主放羊,经常挨饿,一天他在
房间里发现一个老鼠洞,想抓只老鼠烧熟充饥,便伸手去掏,掏到深处,
发现里边有大米、玉米、豆子等老鼠的积粮,他把这些杂粮煮成一锅粥,
吃起来十分香甜。后来当了皇帝,山珍海味吃厌了,腊八这一天想起当
年的一锅杂粮粥,就命御厨将五谷杂粮煮粥而食之,并赐名为"腊八粥"。            


附:腊八粥的做法 
材料:糯米1杯、小红豆100克、葡萄干、花生仁、莲子、红枣、桂圆干、松子各50克、砂糖300克 
  作法:1、糯米洗净,浸泡一个晚上,小红豆洗净,浸泡约4小时。
  2、小红豆、莲子、花生仁放入内锅,烟叶水6杯,移入电锅中,外锅加水1杯,蒸至开关跳起;加入糯米,外锅再加水1杯,续蒸至开关跳起;再加入红枣、桂圆干,外锅加热水半杯,继续蒸至开关跳起,再拌入松子、葡萄干及砂糖300克即可。


--
 我来唱一首歌,古老的那首歌,我轻轻地唱
     你慢慢地和,是否你还记得,过去的梦想
        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你我为了理想 
          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乐
              但愿你曾记得 永远地记得
                 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 修改:·pivilion 于 Jan 17 09:11:04 修改本文·[FROM: 210.46.68.101]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0.46.68.10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