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Inf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aca (水手), 信区: EduInfo
标 题: 美国名校介绍(1)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Apr 25 12:07:54 2000), 转信
我是耶鲁新鲜人(代序)
在大学校园生活了大半年,我所注意的不光是
当时令我流连忘返的钟楼拱门、雕塑小径,大学对于我来说,
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并不是那些课程、那些分数、那些排名榜的
名次,而是它的「人」──学生、教授、管理人员。这一部份
对我的大学生活影响最为深远,一所真正的好大学并非只有历
史,它每一分钟都生活在「现在」
当我还是一个高中十一年级学生、正处于盘算
是申请耶鲁还是申请别的大学的日子,专门到图书馆找了好几
本关于大学的指南,如饥似渴地读。数据是掌握了不少,什么
耶鲁在全美国排名第三(一九九七年排名第一)呀,录取率是
多少呀,新生SAT(美国高中生全美考试)平均成绩多少分呀
,宿舍情况如何呀,等等。自然还有各种杰出校友的资讯:美
国最近两任总统都是耶鲁大学校友,乔治·布希是耶鲁著名的
秘密团体u骷髅和骨头」的一员。现任总统克林顿与他的夫人
希拉莉就是在耶鲁的图书馆里认识的。著名影星朱迪·福斯特
,《时代》周刊的著名专栏作家凯文·翠林都是耶鲁人……
也随父母造访了一些大学。前年秋天耶鲁大学
的「开放日」,我和父母驱车数小时去了一趟。校园中金黄暗
红的落叶遍地,阳光斜照那些黄褐色巨石建成的古色古香的巍
峨建筑物。十七岁的我深深地被耶鲁的名气、它的美丽和庄严
,以及夕阳西下时站在校园中央向四周环视时那种凝重的历史
感所吸引住
好大学每一分钟都活在现在
现在,我是耶鲁大学的「新鲜人」(Freshman)
──这个通常用来称呼一年级新生的词儿,透出一股朝气。在
耶鲁上了大半年多学,才恍然悟出那时对耶鲁了解是多么肤浅
。天天生活在这环境中,我所注意的不光是当时令我流连忘返
的钟楼拱门、雕塑小径,尽管我有时下课时,听到悠扬钟声在
校园上空回汤,也仍然感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寥远意境。我现在
所认识的耶鲁,是鲜活生动的,它有时喧闹,有时恬静,有时
严肃,有时滑稽。它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并不是那
些课程、那些分数、那些排名榜的名次,而是它的「人」──
学生、教授、管理人员。这一部份对我的大学生活影响最为深
远,但这一部份,恰恰都是那些大学指南中所反映不出来的。
一所真正的好大学并非只有历史,它每一分钟都生活在「现
在」,这些u现在」,对我的大学经历影响最为深远,却从大
学介绍材料中、书本中读不到。
因此,这本书,能为你──一个想深入了解这
些大学的读者──提供的,只能是一些较为肤浅的材料。我可
以告诉你一些数据,可以描绘某所大学的外观和历史,它的教
育宗旨,它的轶事趣闻,甚至可以为你提供关于它学生和教授
的某些方面的信息。尽管我这样细心地为你搜寻、撰写出一本
对这些大学的介绍,告诉你它们各自的特点,但最终,如果你
真的想深入了解这些大学的话,你必须亲自前往这些大学拜访
,也许在那里住一段时间,去听一两堂课或参加一个派对,也
许与那里的老师和学生们交谈。只有这样,你才能够了解这所
大学有血有肉的故事。
下面我想先向你讲几个我在耶鲁的「有血有肉
」的片段──这都是我当时自那些大学材料中无法读到的。
October2,1998大学校里的小学院
耶鲁的「住宿学院」(residentialcollege)系统是
仿照著它英国的先辈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模式,在本世纪初建造
的。学生们一入学先被学校随意分配到十二个住宿学院中的一
个,从二年级开始就被指定一个「住宿学院」,一直住到毕业
为止。校方不无自豪地说这种系统使耶鲁学生既享受到了大学
的设施气魄,又得到了小学院的亲密温馨。
的确是这样。我们新生一入学,各自的「住宿
学院」就派了高年级学生来给我们当顾问,在学习上、生活上
照顾我们,又在学院里组织了各种社交活动。我的「顾问」是
一个四年级名叫燕妮的女生,长得非常清秀,英语系的,是女
生橄榄球队的队长。她学习成绩好,大三时还去过英国的伦敦
经济学院留学,对留学的步骤知道得非常清楚,鼓励我们也去
留学。在选课上她对我的帮助倒并不大,可是我每次见她脸上
都挂著的甜美的微笑,让我相信一有难题就可以去找她,令我
感到心里踏实。
每个学院都有一个学监和一个院长,都住在学
院住宅里,前者管学生的学习,后者管学生的生活,让我们在
为自己是u耶鲁学生」自豪的同时,也为自己是这个住宿学院
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住宅学院风格各异,设备不同。有的学
院如摩尔斯(Morse)大而现代化,建筑据说没有一个直角;还
有的,如我所在的卡尔洪(Calhoun)则像小巧玲珑的园林。所
有的学院都有自己的食堂、电视房、钢琴室、健身房和图书馆
。但许多学院有自己的特殊之处:卡尔洪据说有一个桑那浴室
(尽管我到现在都没见识过),而伯克利(Berkeley)则有错综
复杂的地下通道。
一进学校,新生们就被打上了他们学院的烙印
,刚相识的人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你是哪个学院的?」
校规与教规的冲突
不过,最近,耶鲁的「住宿学院制」受到质疑
。五名保守犹太教派的新生在今年年初联名起诉耶鲁校方,要
求同意他们住在校外。这是违反校规的。这五名学生们声称他
们的宗教不允许他们住在「充斥著性、酗酒、毒品和异性的校
内」。而校方则声明「住宿学校制」是耶鲁最重要的一个制度
,是耶鲁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
岁以上的人和已婚的人除外。他们反问,为什么有宗教原因的
就不行呢?校方则表示如果犹太依学生起诉的话,他们愿意奉
陪到底。这场案子,看来会越闹越大,甚至可能进最高法院。
坦白地说,我是耶鲁「住宿学院制」一个衷心
的拥护者。我最要好的朋友和大部份认识的人,都是卡尔洪学
院的。耶鲁这一制度,让我这个新生在有洋洋五千人的大学校
里不至于旁徨,相反很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 指 导 研 究 」 ─ ─ 「 指 导 自 杀 」 ?nbsp;
「指导研究」(DirectedStudies)这个耶鲁为新生
开设的项目,我上耶鲁以前就听说过。我在十一年级暑假一个
全美学术夏令营认识的一个同伴,上了耶鲁后考入了这个项目
,隔三差五地写电子邮件给我,有时炫耀在课上读的名著,有
时抱怨功课太忙。我被耶鲁录取之后也报考这个项目,居然被
录取了。
「指导研究」在耶鲁历史悠久,也是在美国高
等院校中有名的项目之一。每年申请的学生几百名,从中选出
一百二十名。参加此项目的学生在一年级时上三门全年的课程
:一门文学,一门历史与政治,一门哲学。三门课都是分成研
究课式的小班,各由一名教授来教,每星期一节讲课、两节讨
论,学习内容按时间顺序,纵览西方文明从古希腊以来两千多
年中重要思想家的著作。因为这些课给学生的阅读量大,而且
每个星期五需要交一篇论文,学生给它起了个外号,叫「指
导自杀」。
「指导自杀」!听起来吓人,不过我学起来还
是满津津有味的。第一学期主要是学古希腊、罗马著作,文学
课里读荷马、维吉尔、阿维德、萨福的诗歌,哲学课则全是柏
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理论课主要还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不过也读了罗马的政治历史学家西塞罗、泰塞提斯等等。阅
读量确实大得惊人,在学期初买书时一张桌子上几乎都摆不下
。「每个星期要交一篇论文」听起来也很吓人,但教授和蔼可
亲,而且要求和题目说得都非常明确,还允许学生们如果遇到
疑问或困难的话到办公室来谈谈。这下我心宽了许多,多写几
次也得心应手了。每到星期四,在别的学生都松了一口气开始
为周末娱乐活动作准备时,只见一群睡眼惺忪的「指导研究」
的学生,还在电脑房里握著咖啡杯彻夜苦干。规定星期五上午
十一点必须把论文交到教授的信箱里去,有的学生一直拼到十
点五十分才大功告成──我也有一次是这样。
结成一个亲密集体
在上了七个多月的「指导研究」以后,我对这
个项目越来越著迷。它的内容正合我口味。钻研亚里士多德,
饭桌上和朋友的话题全是关于他写的《物理》和《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文体庞杂,艰涩难懂,而我们则为每一点自以为
的理解和发现由衷兴奋。我们也曾为文学课上老师某个观点争
执得面红耳赤。「指导研究」的模式也非常理想,我喜欢这种
小的「研究课」,班上大家都认识,教授则有机会给所有学生
作个别辅导。在学期末了,我们的哲学教授还把所有的弟子请
到家里去,真正见识他那一学期都在课堂上津津乐道的小女儿
和黑猫。
最主要的,我喜欢「指导研究」是因为这个项
目里的学生们是一个亲密群体。上的课都相同,我们的知识面
大致相同,在一起时永远有话题可谈,为我们的友谊一开始就
打好了基础。的确,我在耶鲁最要好的朋友都是指导研究的「
难友」们,在一起议论某个老师性格古怪,或是哪段文章文笔
精彩,都能心领神会。这也曾遭到一些非「指导研究」学生的
指责,说这个项目鼓励参加的学生们心高气傲,自以为非常聪
明目中无人,只愿意与「自己人」交往,抱成小团不理会别人
。这种指责也确实不无道理。不过,在我看来,在校园里,背
景相同、理想一致的人组成小团体这是难免的。
采访一位著名摄影家
我参加了耶鲁校报工作。有一次,我接受任务
去采访一位「耶鲁贵宾」,美国著名摄影家罗勃特·弗兰克。
以前我对摄影这一行一无所知,对弗兰克的大名也从未知悉。
编辑简单介绍说,弗兰克先生这次到耶鲁来举行讲座,播放他
拍的新影片,还要演讲,机会特别难得──因为他近年来很少
作公众露面,所以编辑派我去记录他这次讲座的内容。讲座是
晚上七点钟开始,我想七点到那儿,拿录音机和笔记下来不就
行了?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6.24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