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Inf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lee (神雕大侠), 信区: EduInfo
标 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史话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4月14日21:13:07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由当时清华大学等八所 院校的航空院系合并而
成的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
我国的航空高等工程教育,据现有史料考查,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18年的三四月
间,北 洋政府在福州马尾海军学校内附设一所飞潜学校,设立了飞机制造科,学制3年
,其程度与 普通大学相当。该科毕业了一个班的学生共17人,后因经费困难停办。自1
935年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先后在北洋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等10所国立大
学设立了航空高等工程教育的系科。
这些系科的设立是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
列强迅速侵入并瓜分中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人民处于水深 火
热之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神圣领土的侵略行径,强烈
地 激起广大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运动。
为了挽救 灾难深重的祖国,为了使中华民族强大起来,很多爱国青年远涉重洋赴欧、美
学习航空,回 国后克服重重困难,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办航空系科,来造就中国的航空科
技人才。又有很多爱 国青年抱着“航空救国”的强烈愿望报考各大学的航空工程系科。
各高校航空系科的教师们为培养我国航空高级人才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从1936年起至19
49年新中国建立前,共培养了近千名毕业生。他们不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岁月里
参加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 党反动派的斗争,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航空工业和航
空高等教育事业创造了条件,发挥了 重要作用。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创立、发展以
及航 空高等教育的新生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国家把建立新兴的航空工业作为发
展经济和巩固国防的一个重要支柱,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把人民空军和航空工业
的建设提到重要 议事日程。与此同时,中央也极为重视航空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195
1年1月,中国政府代 表团赴苏联,在与苏联谈判援助中国建立航空工业时,就将发展中
国的航空高等教育及聘请 苏联专家事项作为重要内容。同年3月全国高等学校开始进行
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对国内大学原 有的航空工程系、科作了初步调整:清华大学、北洋
大学、西北工学院和厦门大学的航空系 ,合并成立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云南大学航
空系并入四川大学航空系;原中央工业专科 学校航 空科和华北大学航空系合并成立北
京工业学院航空系。1952年5月,根据周恩来总理要办专 门 的航空大学的指示及中央军
委作出的《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议案》中筹建航空学院的决定 ,中央教育部又制定出
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对航空院系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同年6 月中 央重工业部、
中央教育部决定,并经国家财经委员会批准及中央军委同意,正式筹建北京航 空学院。
1952年10月25日,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和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合并
的基础上 ,成立了 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4月改名
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
建校初期,百事待兴。为加速建成北航,采取了“教学改革与基本建设齐头并进”
的工作方针,遵照中央“一边倒”与“先搬过来后消化”的向苏联学习的方针,聘请了
一批学模式进行 了教学改革,建立了成套的教学管理组织和制度,设立了飞机、发动机
两个系,各设置设计、工艺两个专 业,成立了12个教研室、5个专业实验室,开始了对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使教学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在1953年10月正式进入新校址前
,全校师生员工分散借居在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等城内外三个地
点。1953年5月在西北郊海淀区柏颜庄选定校址后,6月1日就在四周没有公路的一片农田
及坟堆土洼上正式动工兴建,数千名建筑工人日夜奋战,半年之内就完成了6万平方米的
建筑。同年10月全体学生及部分教职工即迁居新校,开始正常的学习与工作。计划中的
基本建设任务到1957年基本完成,竣工面积135 245平方米,修建道路64 160平方米
,完成投资3 560余万元。
1954年6月,武光被任命为北航第一任院长。同年,为适应航空工业建设的需要,北
航增设 飞机设备、航空材料两个系以及航空仪表与自动器、飞机电气设备、特种设备、
金相热处理、铸造、压力加工和焊接7个专业。
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会议关于“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
已经成为 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述和向
科学进军的号 召,给全校师生以极大的鼓舞。院党委及时召开了党员代表会议,动员向
科学进军,并成立科学研究部统一规划、领导、组织全校科研工作,召开了北航第一届
科学讨论会,出版《北 京航空学院学报》,由此北航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
1956~1957年,根据我国12年科学规划的要求,北航在国内率先设立导弹类、管理类
以及理科与工科相结合的空气动力学等专业。增设了导弹设计、液体火箭发动机、空气
动力学、无线电设备、航空工程经济、仪表工艺等专业,成立了当时国内航空高等院校
惟一的航空工程经济系。这样就开始有了不同于苏联模式而根据我国航空工业实际需要
自行设置的新专业, 并成立了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力学及喷气发动机原理3个研究室
。
为了贯彻中央提出的提高教学质量、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一时期党委明确
提出“为提高航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而奋斗”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广大学生和青年教职
工认真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对全体教师和各级干
部提出了负起全面培养学生的责任,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工作统一起来的要求,加强政
治理论教育,加强对体育活动的领导;认真贯彻“学少一点,学好一点”的原则,结合
我国和北航的实际修订了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法工作;倡导广大学生要树立“艰苦顽强
、独立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组织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和群众
文化体育活动,使这一时期学校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1958年,在党的总路线和教育方针指引下,北航开展勤工俭学,提倡并实践教学与
科研、设 计、 生产的四结合,开展了航空型号研制工作。全校师生在100天内,完成了
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的研制,同年9月24日试飞成功,并进行
了京沪间2 500公里的航线试飞;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于
同年9月22日在东北白城子靶场发射试验成功;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
“北京五号”,即在安2型飞机上安装了自行研制的无人驾驶控制系统,将该机改装成无
人驾驶飞机,于同年9月25日试飞成功,为我国无人驾驶飞机的发展开了先河。1958年9
月28日至10月16日,在国防部举办的“北京航空学院‘十一’献礼展览会”上,展出了
上述成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陈毅、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黄克诚等党政军
领导110多人前往参观。周恩来总理作了指示,朱德等5位元帅在参观时题了词。结合型
号研制,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地指导高年级学生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不仅提高了教师
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还出
现了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的好风尚。同年,北航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火箭系
和航空无线电系。
1958年新设立解算装置、火箭地面机械与发射装置专业。1959年又设立航空非金属
材料、腐 与表面保护、无线电导航、雷达、遥控遥测、航空原子能发动机设计等新专业
,建立了火箭 发动机、导弹控制系统等研究室,连同前已建立的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
力学、喷气发动机原理及陀螺仪研究室,形成了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的中心。1959年5月
,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 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北航成为全国第一
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 这是对北航成 立7年来工作的充分肯定。
1959~1960年还进行了运动机、高空高速靶机、单人飞行器、伊尔18型飞机无人驾驶控制
系 统、中程导弹、冲压发动机等型号及各种国防新技术研究。与沈阳滑翔机厂共同设计
制造的 我国第一架运动机于1960年试制成功。在高强度耐热钛合金及铝合金、液浮陀螺
、银锌高能 电池、水银引电器、高温电阻丝、化学铣切工艺、电脉冲工艺等新材料、新
元件、新工艺等 研制上也取得了成功。建立了超音速风洞、热应力实验、冲压发动机试
车台、中推力液体火 箭发动机试车台、动态模拟设备及高空实验室等多项重大实验设备
。1960年增设航空核动力 、航空工艺和工程物理系,1961年又设立飞行器自动控制系。
至此,北航已设立了10个系35 个专业。
1961年以后,北航认真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高教60条”,压缩
规 模,修订教学计划,减少学时,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整顿了教学秩序,对在
前3年 “教育革命”中大搞群众运动,违反了教学工作中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规律以
及科 研工作后期战线过长、计划指标过高、速度要求过快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
纠正。在 专业上也作了调整,取消了核动力系和工程物理系,专业数减为25个。调整工
作取得了成效 。这一阶段的室内爆炸成形工艺、全晶体化多普勒导航雷达、28路遥测设
备、0.02微米精度 陀螺动平衡机、浮子式积分陀螺仪等科研成果属国内首创或达到国内
先进水平。还进行了高 空高速靶机的研制和美制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残骸的分析等
工作。研究室的设置经过调 整后 确定为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力学、航空喷气发动机
、陀螺仪表及惯性导航、无人驾驶飞机 控 制技术、液体火箭发动机、无线电导航、自
动控制技术、航空核动力及测试技术等10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教学工作中断,当时在校的4 968名学生全部停课,学
校 停 止招生,广大干部、教师受到严重迫害,教学、科研和学校各方面工作遭到全面
破坏。1971 年开始招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到1976年
共招收普通班学 员4 558名(学 制3年)、进修班学员1 067名(学制1年)。由于学员文化
程度参差不齐,各门课程起点低,又 以“ 阶级斗争”作为主课,违背学校教育的客观
规律,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使得人才培养质 量和数 量都严重下降。广大教职工为
维护教学科研正常秩序进行了各方面的斗争和抵制,在极其困 难的条件下,想方设法提
高教学质量,坚持科学研究。相继开展了高空高速靶机、高空无人 驾 驶照相侦察机、
歼6飞行模拟器等型号研制并且承担了200多项的课题研究,还率先在国内研 制成功全金
属蜂窝机翼胶接工艺及设备、X—6000吨橡皮囊成形液压机及X—1200吨立式橡皮 囊深压
延液压成形机、无氰镀镉钛新工艺、700 °C温度自补偿电阻应变片及高温粘结剂、 无
侦5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及其地面设备、涡喷11发动机等项目,在国内处于领先地
位。 “文革”期间研制成功的很多项目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奖励。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通过拨乱反正,北航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逐步转向正常
, 出现了欣欣向荣、全面发展、质量与效益同步增长的景象。
1977年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1978年又恢复研究生招生。1978年北航按6大
类21个专 业 组织本科生招生,它们是:飞行器设计类,含飞机设计、有翼导弹设计、
飞行器高空设备3 个专业;航空工程数学力学类,含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航空结构
力学与强度2个专业; 航空发动机设计类,含航空发动机设计、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2个
专业;航空材料及机械制 造工程类,含航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航空非金属材料及成形
工艺、金属腐蚀与防护、航 空焊接、飞行器制造工程5个专业;航空自动控制类,含航
空陀螺仪表与惯性导航、航空仪 表与传感器、航空液压气压附件、航空电机电器、飞行
器自动控制5个专业;航空电子及计 算技术类,含遥控遥测、电子计算机、雷达与导航
、微波技术4个专业。
1978年7月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1月恢复制造工程系的建制。
这一年制定了北航8年(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组建了无人机研究所,恢
复了空 气动力学研究室,成立了发动机部件研究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
略决 策 ,北航的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根据中
央提出的“调 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精神,学校在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
作的基础上,开始 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 “文化大革命”使党的
肌体受到严重损害。为了摆脱多年来“左”的思想的束缚、影响和林 彪、“四人帮”假
马克思主义谬论的毒害,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 一 致,北航
于1979年下半年集中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讨论的补课,从1980年至19 83年
,又先后召开过7次100人左右的扩大的党委学习会、8次400人左右的基层干部学习 会,
举办过200多人参加的经济理论读书班和有227人参加的《邓小平文选》读书班,组织了
中央关于“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应努力办成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指示的学习和讨论
,使 党员干部的思想逐步从“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对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
主义的思 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伟大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对党中央的信任、拥
护和爱戴,保 证了学校党组织的团结一致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执行。
学习和讨论也为明 确办学方向,即把北航建设成为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以工
为主,理工结合,重视 管理的社会主义的重点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大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
基础。
1979年学院党委调整和加强了领导班子的建设,贯彻执行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
负责制, 初步克服了党政不分的倾向,建立起院长办公会议和党委、教学科研、后勤三
个方面的办 公会议制度,逐步加强了院行政领导的职能,以有利于工作着重点的转移。
同年,设立了院学术委员会,围绕认真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总要求,修
订了教学 计 划,成立了第一、第二基础课部(1984年对外分别称应用数学与应用物理系
和机械工程与电 气 工程系),开始试行学分制教学,对外语、高等数学课采取分班教学
,提出外语教学4年不断 线,积极酝酿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教改试点;加
强了对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 逐步使全院科研项目纳入国家计划和航空工业部科研规划
,召开了院第四届科学讨论会。
1980年3月召开了全院第二次实验室工作会议,由此持续开展了有组织、有领导的
为期3年的 全 院实验室整顿验收工作,为80年代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9月,学
校对飞行器设计与 应用力学系05大班的104名新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加强学 生能 力
培养的教改试点。在整个试点过程中,都贯穿着教师讲授为主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原则
, 大力精简讲授的教材,压缩讲课时数,安排自学时间,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
性。同 年学校形成拓宽专业、按学科划分专业类的设想,把几个相近的专业合并为一个
专业类,按 专 业类招生和培养,按专业分配,在同一专业类中,不同专业约有200学时
的不同的选修课。
这一年院长沈元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1年初恢复航空工业系统工程系后,学校形成了8个系、10个专业类、27个专业的
格局:
(1)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有1个专业类:材料科学与工程类,含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
金属腐蚀与防护3个专业。
(2) 无线电工程系,有1个专业类:无线电工程类,含微波技术与天线、导航、雷达、遥
控遥测4个专业。
(3) 航空自动控制系,有2个专业类:航空自动控制类,含飞行器自动控制、航空陀螺与
惯 性导航、航空电器工程、航空仪表与测试4个专业;流体控制与操纵系统类,含流体
控制 与操纵系统1个专业。
(4) 发动机系,有1个专业类:发动机设计类,含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
2 个专业。
(5) 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有2个专业类:飞行器设计类,含飞机设计、有翼导弹设
计 、高空设备3个专业;航空工程力学类,含固体力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3个专业
。
(6)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有1个专业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类,含电子计算机、计算机
软件2个专业。
(7) 航空制造工程系,有1个专业类:航空制造工程类,含航空焊接工程、飞行器制造工
程、机械加工工程、机械制造自动控制工程4个专业。
(8) 航空工业系统工程系,有1个专业类:航空工业系统工程类,含航空工业系统工程1
个 专业。
1981年,国务院批准北航为首批学位授予单位之一,有11个博士专业点和17个博士
生指导教 师,并有28个硕士专业点。从这一年起,北航招收的研究生均为学位研究生,
并相应地制定 了一整套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的规定与办法,招生规模也逐步
扩大。
1982年,院党委举行扩大会议,提出全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振奋精神,挖掘潜力
,有所作 为,全面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调整与改革相结合,在调整中提高。
中心点是沿着 把学校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方向,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
研水平,各项工作 都要围绕这个中心统筹安排。这一年在部党组和市委大学部的直接领
导下,进行院级领导班 子的调整工作,具备干部“四化”条件的院党政领导新班子6人
,平 均年龄为52岁,为开创北航的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3年是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头一年,学校把以改
革的 思想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与整个过程,始终抓住培养又红又专的高质量人才
作为指导 思想和基本任务,提出从学校作为教育单位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而系统地
改、坚决而有 秩序地改的改革思路,进行机构改革、干部调整和定编工作,将18个部、
处、办调整为16个 , 39个科室合并成为16个,52名部、处级干部减至36名,66名科级
干部减至46名,取消秘书长 、教务长、总务长职务设置。与此同时开始以食堂科改革为
中心的后勤单个科室改革试点。 在按 党章规定对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和计算机科
学与工程系进行试点后,当年10月开始全面 改变系的领导体制,实行系主任负责制,将
系党委改成 系总支。这一年还制定了1984~1990年北航发展规划。同年学校增设了应用
数学、机械设 计和钣料塑性成形工艺专业。
进入80年代后,学校科研工作在“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应努力办成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
心” 的方 针指引下,科研专职机构逐步恢复并得到发展,科研面向从单一承担军口任
务逐渐拓宽,承 接了很多民品 任务,并开展高新技术的预研工作以及面向国民经济主
战场的科技开发工作,科研项目大 量增加,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北航研制成功的
无侦5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含无人 飞 机整机、涡喷11发动机及遥控遥测信标三合
一地面控制和机载设备)于1981年装备了部队。 这是北航第一个交付部队使用的自行研
制的飞行器整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3年以 北航为主研制的歼6飞行模拟器经
过国家鉴定交付空军使用,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 台 歼击机型飞行模拟器(获国
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制成功了非正弦正交函数(walsh函数)遥 测系统(获国家发明二
等奖);还研制成功了伞翼5号及蜜蜂1~3号系列超轻型飞机。由宁 晃教授指导的博士研
究生高歌发表的《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设计原理及方法》论文,解决了 航空发动机多年
来燃烧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并在现有国产发动机上得到应用,是我国航空技 术上的重大
发明(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
1984年,北航被列为全国“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5所高等院校之一,并成为被国务院
首批 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全国22所大学之一。
1984年,在前一年机构改革、干部调整、人员定编和制定学校七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经过 第十次院党代会、教职工代表会等反复酝酿讨论,并征求一部分中老年教师和职工
意见,制 定了《北航改革工作方案》。经航空工业部批准并明确北航为部内院校改革试
点单位。改革 方案提出:改革必须促进学校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实现;主要目的是提
高教育和科学水平 , 培养出质量高、品种多的人才,研究出高水平的科学成果;中心
环节是教学、科研等业务改 革;方法是从管理改革入手。当年改革方案中提出的措施都
取得了进展,制定并实施了《关 于扩大系级单位自主权和加强系主任负责制的十条措施
》、《关于干部职级待遇的暂行规定 》和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工作规范及考核办法
,严格控制人员编制。这些改革措施推动 了发展规划的落实和各项工作,调动了各级干
部和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这一年也 提出了加速北航教改的方案,方案提出一切教学改
革都不能离开办学指导思想,即一个根本 任务(培养人),两个中心(教育中心和科研中
心),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教改的具体实施应贯彻“五改一
展宽”的要求。五改为:把灌输知识型的教学改 为 培养能力型的教学;把“抱着走”
的教学改为学生独立自主的教学;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改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
导(启发、诱导)的教学;把分割式的教学(即德、智、体相互 分割,专业课和基础课分
割,各学科之间、各教学环节之间、教师之间等相互分割)改为融 合一体的教学;把单
一的课堂教学改为多种环节互相结合的教学。一展宽就是把窄而尖的专 业扩展为宽而厚
的专业。同时提出在全校推广05大班教学改革试点经验,在教学内容掌握 上要 求通过
“讲一、练二、考三”(即讲一部分,练一部分,考全部分的方法);要提高平时成绩 在
学期总成绩中的比重。根据中央教育部《关于做好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名称整理和调
整 工作 的通知》和航空工业“保军转民”扩大专业面向的精神,这一年还对金属材料
等18个专 业的名称作了调整。
1985年7月,院党委通过《关于实行院长负责制的决议》,并经航空工业部党组批准
,北航 试行院长负责制,12月制订了院长负责制条例,次年1月正式开始实行。
1985年北航全面开展教学改革。在多年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并推行以弹性教学
计划 为基础的全面加权学分制,把德育、智育、体育全面纳入教学计划;把教学内容分
成必修、 限修、任选三类;把完成德、智、体教学活动的“量”与“质”均折算成学分
来表示,以保 证德、智、体三育的统一和基本规格与因材施教的统一。新的教学计划和
管理办法重视学生 的个 性发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把严格
要求和放活管理统一起来。这 一年成立了信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工业外贸、英国语
言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新专业并开始 招生,成立了工程系统工程系。
1986年召开了全院科技工作会议,会上在总结“六五”科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交
流了工作经验,制定了北航科技工作的若干管理条例,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了开放、搞
活 、竞争的科技工作方针,要求按基础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科 研课题、开发实用性强
的课题3个层次开展科技工作,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动员 全 校教职工行动起来开创科
技工作的新局面。当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航具有教授、副教授任 职资格的审定权,并
批准北航作为全国高校第二批教师职务评审试点单位 ,全面开展15个技术职务系列的职
务评审工作。通过职称改革使学校技术职务结构有了较大 变化:1985年前全院有教授4
5人,副教授293人,具有其它高级职称的24人,合计362人,讲 师811人 ,工程师380人
,合计1 191人;至1987年全院具有各个技术系列的高级技术职称的共有860 多名,其中
教授113人,研究员10人,副教授493人,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189人,讲师、工程师
等1 239人;年龄结构等也趋于合理,促进了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发展。
这一年成立了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高等教育研究所。
在1983年全院初步定编的基础上,1987年又进行定编工作,全院教职工人数从1982
年的4 427人,减少到1987年的4 327人,而这5年共补充了750人(其中40岁以下
的有713人) ,并开始 执行离退 休制度。通过控制教职工编制,促进人员合理流动,补
充了年轻人员,调整了人员结构,实 现了航空工业部要求北航的控编指标。当年还开展
了对各类人员的考核工作,考核采取 自我 总结考核、群众监督评议与领导考核审定相
结合的办法。定编、人员考核、职称、工资等人 事管理改革的开展,将北航管理改革不
断引向深入。
1988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航空学院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年经国家
教委 批 准,北航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机械学、航空陀螺及惯性导航、飞行器导
航控制系统5 个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 党的十三大召开以后,广大师生员工对如
何深入进行北航各方面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 形势 需要极为关心。学校党政领导组
织有关部门、团体分别就如何实现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的办 学目标、深化管理改革、进
一步完善院长负责制、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进一步改善 财 政收支状况等问题
,展开全面的研究、讨论,形成了“北航深化教育改革的总体设想”,并 在1988年4月
召开的北航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报告了总体设想的思路和内容。之后又经副处级 以上干部
讨论和校教代会三届四次会议审议,1989年3月在全校提出北航“深化管理改革 总体构
想”。其基本点是以建立一校两制的新体制为主线,逐步开展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并 按
分步进行、逐步到位的配套改革的原则提出了6条措施。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10年间,
北航已在五个方面发生了重要转变:办学面向已由单一的面向航 空转 变成以航空、航
天为主,面向整个国民经济;学科结构已由单一的工科结构发展成为以工为 主, 理、
工、文、管相结合的多科性结构;学生层次结构由以本科生为主,转变成为有访 问学者
、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双学位生、助教进修生、研究生班学生、本科 生
、专科生及以单科进修为主的岗位培训生等多个层次,初步建成了各种不同规格的人才
培 养环境;由 以教学为中心,转变为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的多功能办学模式;由封闭
办学,转变为开放型 办学。10年间北航采取多种形式,逐步扩大和加强了国际交往与学
术交流。先后与7个国家 与地区开展了科技合作与交流,进行科技项目合作研究,召开
双边学术研讨会,互派访问学 者, 参加学术会议,联合培养研究生等;与20个高校和
研究机构签订了正式协议,聘请了36名教 授 、专家为北航名誉教授、顾问教授或兼职
教授;来校讲学、学术报告、参观访问、商谈合作 事 宜的外宾逐年增多,1988年达40
0多人;从1979年到1988年选派出国进修、访问及学习的有7 83 人,其中学生79人,很
多师生均学成回国,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也扩大了北航 的影响。
1989年北航又被列为“八五”期间全国14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并被航空航天部授 予
“有重大贡献的单位”称号,成立了航空航天部科学技术研究院北航分院及宇航学院。
这一 年“ 研究生拔尖人才的培养”、“北航优化本科教学过程的改革”、“材料力学
优秀教学质量与 优质课程建设”等3项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根据1985年版教学计划修订的1990年新版教学计划于同年在本科新生中开始执行。新版
教 学计划进一步落实全校统一的德育教学计划、加强基础的指导思想和“前三年按专业
大类打 好基础,后一年按需调整专业方向”的思路组织教学,专业由33个专业组并为1
7个专业类 ,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的环节也有所增加,并适当增加课内负担,标志着教
育改革又向前 推进了一步。
从1986年到1990年的“七五”期间,北航的科技工作又有新的发展。科技面向大大
拓宽,科 研任务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科技经费成倍增长,1988年度科技经费首次超过年
度教育经费, 1989年度科技经费名列全国高校第五位,五年科研经费总和达10 867万元
,是“六五”期 间的3 .47倍;获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七五”期间共获得国家及省
、部、委科技成果奖148项( 其 中国家三大奖14项);科研与教学密切结合,提高了教学
质量,促进了人才培养,五年全校 新开课296门,60%新编教材来自科研成果的支持,8
0%本科生毕业论文和100%研究生学位论 文都是结合科研进行的;科研工作还为培养拔尖
人才提供了条件,并促进了新学科与新专业 的建设,五年新增硕士点17个、博士点9个
、博士导师29名、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4个(含1 7个专业);建立了老中青结合、师生
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的科技队伍,形成了三种类型 的科研组织机构,成立了航空航天
部科学技术研究院北航分院,全院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 格局基本形 成;紧密结合科
研建设一大批有特色的研究基地,5年科研设备新增值3 050万元,全校仪器 设 备固定
资产达1.2亿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5个专业实验室获世界银行贷款;科技开发、 横
向合作和创办科技产业初见成效,5年中与20几个省市、地区和航空航天厂、院、所建立
协 作关系,5年累计科技开发经费达2 395万元;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及合作有了进一步
发展。
90年代,北航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1991年召开的第十二次校党代会上确定了把北航建
设 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大学的奋斗目标。会议认为
本世纪 的最后1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北航建设发展的关键时
期,要动员 全校党员,团结广大师生员工为实现上述目标而努力奋斗。
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后,全校各级党组织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
导,认真 贯彻党的十四大以 及各次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北航各项工作取得了新 的成绩。
为了实现北航的发展目标,学校党政领导及各部门在不断地认真总结改革和发展经
验的基础 上制定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综合改革纲要》,并立足于学校整体改革和长远
发展,逐步在 发展战略、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研究、管理改 革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明确、完整的办学思路和工作方针,并积
极付之实施,这就是:
在发展战略上,提出“三部一市两面向”,即学校要为航空、航天、民航三大部门
服务,要 为北京市服务,同时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以及国际上可合作的部门和单位,
走产学研合作 办学的道路 。在这一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在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上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在学科建设上,根据学校“具有航空航天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相结合的社
会主 义科技 大学”的性质,按照“加强基础、保军转民、发扬特色、拓宽更新、支持
重点”的指导思想 ,搞好学科布局和重点学科群的建设。
在队伍建设上,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战略地位。解放思想,敢于启用年轻人,提倡
政策上要 宽松、工作上压担子、生活上关心、思想上要有感情投资,采取措施使青年教
师热爱事业, 热爱北航,稳定地在北航工作;同时要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
才。遵循“提高质 量,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改善条件、加强管理”的方针,全力实施
跨世纪人才工程。
在人才培养上,遵照“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两条原则,突出“厚基础、
宽知 识、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和注意个性发展”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培养能面向
未来世界 , 把握环境变化,适应工作转移,具有创造品格,以研究、开发、设计为主
的多层次、多规格 的专门人才。
在科技工作上,坚持“打基础上水平,抓联合争工程、促转化创效益”的方针,发扬“
团结 协作,联合攻关,知难而进,奋力拼搏”的光荣传统,实行“改革、开放、搞活、
竞争”的 激励政策,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四个层次合理配
置人力资源。
在内部管理改革上,按照“一校两制,分流发展,以系(院)为基点,因系(院)而异
”以及“ 理 顺机制、练好内功、强化管理”的思路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管理
科学化,机构综合 化,小编制完成大任务”进行组织机构调整。
经过40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与发展,北航已逐步由单科性的航空
学院,发 展成为 具有航空航天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相结合,主要为航空、
航天、民航服务,同时 面向 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综合性科技大学,形成既是教育中心
,又是科研中心的格局和本科生教 育与研究生培养并重,同时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并接收
博士后研究人员和访问学者的多层次和 多规格的教育体系。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
院、管理学院、宇航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 系、 电子工程系、自动控制系、动力系、
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制造 工程系、应用数学与应用物理系
、机械工程与电气工程系、社会科学系、外国 语言系、工程系统工程系等16个院系,3
6个本科专业,46个硕士学科专业点,20个博士学科 专业点,4个博士后学科专业流动站
,5个国家重点学科。
1992年12月,全校共有本专科生6 149人;在校研究生1 212人,其中硕士生1 035人
,博士 生177人。全校教职工4 132人,具有教授等正高级职称的228人,具有副教授等
副高级职称 的77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元、高为炳、高镇同等3名教授。40年来 共
培养各 类毕业生34 550人,其中博士生176人,硕士生2 563人,本科生29 888人,
专科生1 80 7人 。这些人才分布在航空、航天和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已经在国家科技和
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并成为重要的技术骨干力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19
52年建立以来,与社会主义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经历了 曲 折的发展过程,并在自
身演进与变革中,逐步形成了独有的办学特色及优良的传统,为祖国 社 会主义建设事
业尤其是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原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林宗棠 在北航十
二次党代会上代表部党组讲话中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国内著名的重点大学 之一
,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我国的四化建设和航空航天工业
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北航,就没有我国的航空工业。”对
北航 的工作做了充分的肯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团结一致,奋力拼搏,满怀信心地为把
北航建设 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
斗。
--
欢迎大家光临EduInfo版
中文名称:教育论坛(原它山之石)
所在区域:工业大学
精华区正在整理中,请提宝贵意见!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3.5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25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