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Inf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ks (木克水), 信区: EduInfo
标  题: 西部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探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16 15:12:47 2004), 转信



西部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探析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 所长 教授 刘尧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了西部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西部教育的发展模式
:宏观投资模式和宏观培养模式。

  关键词:西部地区 西部大开发 西部教育 发展模式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为中国西部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
础。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在西部大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
。朱鎔容基总理在《西部地区开发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西部大开发中要确保
教育优先发展,在办好高等教育的同时,加快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高劳
动者素质。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西部的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办?西部教育不能再继续过去应
试教育模式下那种“人才辈出、江山依旧”的局面。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教育要加快
发展,要转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更好地结合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需求和文化的特点,
探索西部教育的发展模式,更好地为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此,本文将在分析西
部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教育的发展模式:宏观投资模式和宏
观培养模式,供大家参考。

  一、西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西部大开发,西部教育要优先发展。为此,必须分析西部教育发展现状。西部地区
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既有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同时又由于受地理
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当然,这种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
于西部经济的制约造成的。经济制约教育,教育又反过来影响经济。西部地区,在市场
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典型的具有共同症状的“贫困综合症”——越是贫困的地区,生产
力水平越低下,对现代科学技术需求不迫切,吸收不了科技人才,越不重视人口素质的
提高,有限的资金只能顾及生存,无法投资教育以求发展;反过来教育落后,人口素质
低下,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贫困。西部要走出贫困,治理“贫困综合症”
是一个历史话题。西部地区“贫困综合症”的治理,不仅影响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充分认识西部教育发展的现状,分
析西部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治理西部的“贫困综合症”,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极
为重要的意义。

  据1989年统计数据反映,我国贫困人口有45.7%在西部,从贫国发生率来看,东部地
区为5%,中部地区为7.8%,西部地区则高达16.8%,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59
2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中,有307个在西部地区,约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51.9%。西部宁、云
、川、陕、甘等地财政补贴县分别占本省总县数的90%、81%、51%、76%、69%。1993年,
全国人均纯收入前10名的省市中,东部占9名,平均收入水平比西部高出近1倍。同年,
中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46.04元,比东部的1398.68元低46.6%,比全国低25%。诸多的
数字都向我们诉说着同一个问题:西部=贫困。因为贫困,投射到教育又会出现一组令人
心酸的数据。

  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西部不仅没有一个省区整体达到“两基”的验收标准,而且
西部广大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两基”工作,还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西
部高教规模普遍偏小,既不能满足西部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公众接受高等教
育的需求;不仅造成受过高中教育的人才浪费,而且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受教育机
会不公平的问题。西部各省区高中应届毕业生大学升学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甘肃
每3.6个考生中只能录1名,居全国倒数第一,而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已接近1:1的比
例。西部教育和人口素质远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目标的要求。

  西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教育投资少,劳动者素质低。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西部9省区6岁以
上人口为22699.54万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281.08万人,占总人口的1.23%,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0.36个百分点,其中贵州、云南、西藏还不到1%。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却
远远高于20.61%的全国平均水平,达26.51%,不识字人口占30%以上的就有西藏、青海、
甘肃、云南、贵州、宁夏6个省区,只有四川和新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然,造成这种
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经济落后教育投资少是一个主要因素。1990年全国29个省市
自冶区(不含西藏)地方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377.52亿元,而西部8省区只有66.5亿元
,仅占投资总数的17.7%,地方财政用于教育的投资显然太少。其结果是许多适龄儿童被
拒之门外。青海省的适龄儿童入学率81.48%,牧区仅为36.4%;另外就是办学条件和教师
工资得不到保障;

  (2)基础教育发展滞后。在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着重“学历”高等教育的现象,从
西部地区1982——1986年的统计资料看,在此期间全区范围内的高等院校在校生数由21
万增加到36万人,增长了70%;而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仅由909万人增加到1048万人,增长
率为15%,特别应注意的是小学在校学生数则由3404万人减少到3277万人,减少了4%,出
现了萎缩现象。1992年统计资料表明,这种不正常现象的结果是:在9省区中每千人中拥
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人口除陕西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除四川
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状况若不能得到尽早扭转,必将对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造成障碍,给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以治愈的疾患,影响到全国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


  (3)民族教育落后。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9个省区中有44个少数民
族主要生活在这里。民族自治区总人口达6569.6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3905.11万
人,占民族自治地总人口的 56.03%。少数民族人口占9省区总人口的14.7%,远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但这里的民族教育却十分落后,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各民族中每千
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全国平均为698.12人,而生活在西部地区的主要少数民
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回族584.89人,维吾尔族6
13.22人,藏族 264.7人。民族教育落后导致民族人才匮乏。西北地区的甘、宁、青、新
四省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部人口的30%以上,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却只有9万多人,
仅占四省区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0.2%,占少数民族人口数的0.3%,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
1/3。西部地区必须加强少数民族教育,以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4)女童教育出现“三低一高”。即入学率低、巩固率低,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
低,辍学率高。四川昭觉县的女童入学率只有10—30%,青海循化县女童入学率是30%。
由于受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文化观念、家长受教育水平、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西部贫
困地区女童往往不能上学或中途辍学。这就导致西部贫困地区妇女文盲率很高,严重影
响西部人口的总体素质。

  从上面的现状可见,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致使教育尤其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的中等及其以下教育,伴随地方经济的贫困而走入困境,成为“贫困综合症”的重病区
。对于治理“贫困综合症”古今都有实践和经验。目前,国内流行的观点是:贫困地区
教育与经济能否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已不完全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而是更多地取决
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程度。这种说法从理论上讲似乎无错误,但却忽视了贫困地区
的当前问题是“生存还是发展”,而不仅仅是发展问题。在“生存”的层面上侈谈“科
技是第一生产力”,显然是苍白无力的。笔者认为:在“生存”层面上,“资金是第一
推动力”。对于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尤其是中等及其以下教育,要求与当地经济协调发
展是永远走不出贫困的。国家必须实施教育扶贫战略,为贫困地区的教育注入教育资金
,推动贫困地区的教育优先发展,这才是治理西部“贫困综合症”的一个突破口。

  二、西部大开发中西部教育的宏观投资模式分析

  西部大开发说到底就是要在国家的统一部署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参与下,共同治
理西部的“贫困综合症”。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治理“贫困综合症”的突破口之一
是:国家为西部贫困地区注入教育资金,推动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优先发展。这就涉及
到西部教育的宏观投资模式问题。

  国家已认识到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是西部贫困地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必
须由国家注入发展资金,这也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到目前为止,国家以及由国家组织
的教育扶贫工程主要有:(1)政府扶贫——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基金扶
贫——社会捐资,以“希望工程”为代表;(3)国际组织扶贫——引进外资,以世界银
行为代表。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是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决定从1995年到2000年,利用
中央普及义务教育专款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预计总投入200多亿元,重点投向“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592个贫困县等老少边穷地区,改善这些地区小学、初中
学校的办学条件。整个工程以政府为主投资,政府组织,并动员全社会力量扶持贫困地
区发展教育事业,融化政府在完成本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它的宗
旨是:根据政府关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方针,以民间的方式,广泛动员海内外财力
资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
件,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希望工程是自1989年10月30日开始实施,截止1996
年底,全国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额978287526元人民币,累计支出
为686977179元人民币。全国希望工程款暂存(待拨)291310347元人民币。

  ●为了重点扶持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尽快赶上全国“普九”步伐,原国家教委决定
进一步引进外资,将世行贷款作为我国教育投资的一个有力补充,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更
快地发展。1992年国家教委出面,从世行借贷1.3亿美元,启动了“贫困I”,世行贷款
与国内配套资金之比为4:6,云南、贵州、湖南、陕西、湖北、山西6个省114个县因此
而受益。1995年“贫困Ⅱ”启动,世行贷款1亿美元,国内配套资金为1.2亿个美元。江
西、四川、新疆、内蒙古、广西、宁夏6个省区的111个县因此受益。

  我国当前在地区的三种教育扶贫主要形式,从扶贫的规模和力度上看,政府是教育
扶贫的主体。教育资源应由政府来配置,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西部教育目前是
政府行为,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主要由政府来配置,也只能主要由政府来配置。“国家
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实践证明,政府作为教育扶贫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认为,国家以扶贫的形式,集中财力在一段时间内扶持西部教育的做法,虽然取
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不能解决西部教育继续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资金
短缺问题。西部教育既然目前主要是政府行为,政府就应从教育财政制度、教育投资体
制和投资方式上,有一个长期的、全面的规划,对西部教育实施非均衡投资战略,并通
过立法的形式确定对西部教育的经常性投资比例,使对西部教育的非均衡投资体制走上
法制化轨道。通过非均衡投资体制,保证全国教育相对均衡发展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
度的。

  另外,西部大开发中应理顺西部教育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不利于西部教育发展的
分散投资管理体制。笔者同意有些学者提出的相对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所谓相对集中
的投资管理体制,指教育的投资应由中央(省)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其中中央(省)
政府应在整个教育投资中承担较大的比例和义务。我们其所以支持这种相对集中的投资
管理体制是因为第一,有国际成功的经验和普遍的做法。如日本1881年中央政府对义务
教育的投资占教育投资的10.2%,1960年上升到48.4%。第二,相对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
可以避免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统得过死,难以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对教育投资积极
性的缺陷,又可以消除高度分散投资管理体制不具有有效保障各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的弊端,从而有利于教育投资的动态管理与分配,有利于全国教育持续稳定均衡的发展


  相对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有利于中央(省)级政府集中财力采取非均衡投资战略,
为西部教育的发展提供经常的、稳定的经费保障。这里我们是站在全国的立场,从中央
政府对全国教育非均衡投资的角度提些建议,省及省以下各级政府可以仿此办理。

  我们建议中央政府应将对西部教育的投资列入教育财政经常性投资规划和计划,并
以专款形式直接下达到县。这笔专款应包括西部教育经常性补助专款;西部扫盲教育专
款;西部地区民办义务教育补偿专项等。

  ●西部教育经常性补助专款

  为推动西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西部省
区的教育实行经常性的专项拨款制度,在国家教育经费中,设立“西部教育经常性补助
专款”。按照一定的标准,以专款的形式直接拨给西部地区的贫困县,专门用于这些地
区设置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培训师资,从而保证西部地区儿童入学和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

  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财政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可用于发展教育的资金较
少。所以这项专款还要用于免收西部教育中特困儿童的一切学费,并提供一定数量的补
助,以降低他们入学的教育成本,减轻西部地区特困家庭的负担。

  我们建议,把现在实施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经常化、制度化,逐步转
化为“贫困地区教育经常性补助专款”,在西部可称为“西部教育经常性补助专款”。

  ●西部扫盲教育专款

  与西部教育关系密切,并直接影响西部教育持续发展的是西部地区的扫盲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整个教育事
业的“重中之重”。据1990年统计,西部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率为26.51%,高于全国1
5.88%的水平,第四次人口普查,西部人均受教育年限为5.47,低于全国6.26的水平。文
盲率居高不下,必然导致贫困和对教育认识不到位的双重危机,阻碍教育的发展。因此
,国家要与“西部教育经常性补助专款”相配套,设立“西部扫盲教育专款”。该项专
款用于西部地区的成人扫盲教育,包括建立乡村一级的学校及教学点,教师队伍的建设
和教学设施建设,教学活动的开资和免除扫盲对象的学费并提供适当补助等。我国政府
目前已实行由道义性扶贫向制度性扶贫转变,这就意味着作为扶贫重要内容的扫盲教育
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政府有责任设立“西部扫盲教育专款”,并将其法制化。

  ●西部民办义务教育补偿专项

  西部教育中的义务教育属于纯公益性事业,按照经济学理论分析,义务教育具有纯
公共产品的性质,因而完全应由政府保证财政上的支持。至于富裕地区的人民希望自己
的子女享受到一定标准以上的更好条件的教育而愿意出资支持教育,那是“锦上添花”
之举,断无不可之理。在西部地区为了鼓励民办义务教育的发展,弥补国家财力之不足
,政府应当设立“西部民办义务教育计偿专款”,为西部地区的民办义务教育提供制度
上和物质上的保障。这项专款要实行教育经费单列,按接受民办义务教育的学生数划拨
到学校。这项专款的实施,可以鼓励更多的有识之士在西部地区创办民办义务教育,接
收西部地区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入学,减轻政府的负担,官民结合,推动西部地区义务
教育的发展。

  三、西部教育宏观培养模式存在的根本问题

  西部教育和人口基本素质状况远远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目标的要求。同时我们要反
思,传统的西部教育是否满足了西部对教育的需求。显然,全国统一的脱离西部实际的

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宏观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西部对教育的需求。当教育对改变西部
人民的生存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太多帮助时,教育就变得毫无吸引力。这就是西部
教育宏观培养模式存在的根本问题。下面以中等教育宏观培养模式为例,进行具体的分
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我国西
部已初步形成了与普教相适应的职教体系。担负着为“四化”建设输送合格产业大军的
责任,在西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但是,目前西部职业教育体系仍存
在较多的弊端,与西部现实情况脱节,西部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西部职教仍停留
在步履维艰的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根本的问题是:宏观上没有深刻地解决好西部教育与西
部经济的关系,微观上没有积极协调也西部普教与西部职教的关系。我们应当根据西部
的实际情况研究西部教育,把西部教育办成既有利于国家,又有利于西部;既提高西部
人口素质,又发展西部经济;既为国家输送高级人才,又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中、初级
建设人才的两不误教育。

  可是,陈旧的人才观影响西部教育曾一度片面追求升学率,出现了西部教育与西部
经济建设脱节,西部教育无助于西部发展的现象。西部教育向两极发展:一极在追求高
学历,另一极则弃学、逃学、新文盲增多,挫伤了西部办教育的积极性。我国百分之二
十四的人口在西部,这百分之二十四的人口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才资源,不可忽视。把升
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极端主义的。如果依这种观点,我们现在把西部教
育从升学教育象荡秋千一样,荡回到职业教育,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话,将
会使很多优秀人才被埋没,形成新的人才割据,造成人才浪费。这也是急功近利思想,
从长远讲对中华民族的腾飞有害无益。另一方面,“自己办自己”的自力更生教育,将
会使西部教育滑向与西部经济相应的“落后教育”轨道上去,带来西部教育的更大危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西部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然经济解体,市场经济正在
形成,西部产业格局由单一走向综合,产业结构趋于多样化,科学技术已渗透到了传统
的生产方式。西部经济的变化要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有相应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
,在无任何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我国西部经济却持续落后于东部。这一客观现实告
诉我们,进一步发展西部,除了继续调整西部生产关系、产业结构,增加西部资金、技
术、劳动力投资外,更重要的是增加智力投资,提高西部生产者的智能素质。为了适应
这一状况,西部中等职业学校(班)已遍布城乡。可是,宏观上一哄而起,盲目追求数
量,结果数量上去了,质量下来了。学生没有了上学的积极性,西部人失去了办学的积
极性。这种一哄而起追求数量的作法,也给西部的经济造成损失。

  综上所述,若宏观上片面强调西部的职业教育,淡化西部的升学教育,将会造成人
才资源的浪费。从微观上看,普通学校只教文化知识,以升学教育为目的;职业学校以
职业技术教育为目的。因而造成了普通学校毕业生无职业知识、技能,成为不合格的从
业者。而职业学校的学生不重视文化课学习,影响职业技能的提高,加上一些职业学校
办学思想的错误,也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劳动者。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西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合理分家的结果,即属于宏观培养模式问题。为了解决好这
一问题,西部应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有生命力的西部教育宏观
培养模式。

  四、西部大开发中西部教育宏观培养模式构想

  西部大开发中,西部教育要改革以往职教与普教分家的宏观培养模式,建立职教与
普教有机结合的宏观培养模式,实现西部学生“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术”的培养目标



  (一)西部“普教职业化”模式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西部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我们可在初中、高中进行
两次“分流”。这两次“分流”的第一流分别流入高中、大学(升学教育)。第二流经
过一年的职业教育后流入西部的各行各业(职业教育)。这里就涉及到中学的修业年限
问题,可按下面两种方案分别情况进行实施。

  第一种:“延长中学修业年限,进行职业教育”。此方案适应于西部边远落后地区
和智力较差的学生占多数的学校。请看下图:



  第二种:“压缩文化课学习年限,挤出一年时间进行职业教育”。此方案适应于西
部大中城市和西部相对发达地区及文化课好的学生占多数的学校。请看下图:



  当然,除上述两种方案外,也可以交替进行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限于篇幅,这
里不多赘述!

  实施以上两种方案,不是要求每个学校都要设较齐全的专业和专业课教师队伍,否
则同样造成浪费。社会上的职业千头万绪,我们不可能在每个学校都进行有关职业教育
。对此,解决的办法有两种:

  第一种:每个学校可根据情况,设有关专业,请有关行业的技术人员兼课,或要求
本校文化课教师兼任专业课,不需配备过多的专职专业课教师。这样会有很大的灵活性
,今年社会甲职业需要人员,就请与甲职业有关的人才任教,培养这方面的学生。明年
又可根据需要改换专业,不受任何限制。


  第二种:每个学校都设二、三个固定专业。学生在文化课学成以后,可选择自己喜
爱的专业离开原学校到新学校去接受职业训练。毕业文凭由毕业时所在学校发给。但这
项活动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一般在一个市、县内为宜。条件允许的地区,可在扩大
的范围内进行。

  (二)西部“职教专业化”模式

  前面谈了“普教职业化”问题,下面再谈“职教专业化”问题。在普教职业化问题
解决之后(指一年的职教后),职业学校(指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责任就是对进行
过一般职业教育的在职人员和未参加工作,而将要从事较复杂职业的人员进行培训和再
培训。办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化。修业年限可根据需要长短结合;教学形式可统一教
学,也可接受某些起指导后,借助某些工具去自修,有些专业也可以直接参加实践;教
师可以是专职的、兼职的,也可以采用电视机、录音机、录相机、计算机、多媒体、互
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专业设置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可设保留性专业,也可设需求
性专业,需要那方面的人才就设那方面的专业。培训任务完成后,不需要这个专业或学
校则可取消或停办。这时的职业学校可以国家办,乡镇企业办,社会团体办,私人办及
股份制联办。它的生存与发展应在政府的统一法规指导下,由社会需求自然调整,形成
有生命力的生态平衡。请看下图:



  职业学校专业化的突出特点是:①职业学校已是专业学校,只为谋职业开办。②职
业学校不再开设文化课,或者说不专门开设文化基础课,需要时由专业课教师补充一部
分。③灵活多样,适应性强。④投资小收效大。

  (三)西部教育宏观培养模式

  西部普教与职教有机结合后,职业学校成为西部继续教育的重要阵地。相应地西部
教育宏观培养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请看下图:



  按上述构想办学,既解决了前述存在问题,又发挥了国家办学的主导作用;既充分
调动了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又合理利用了人力、物力、财力;既使教育与社会生产直
接见面,又体现了教育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既消除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又推动了
西部教育和经济的结合与发展。一定会出现一个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教育为人民的生
动局面;一定会有力地消除盲目教育所造成的学非所用、学而无用的浪费现象,使西部
有限的教育投资收到最大的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尧《农村教育发展模式构想》[J]中国人民大学《职工教育及其他各类型教育
》1990.1,26—29

   [2]刘尧《农村应持续进行综合扫盲教育》[J]《九三陕西社讯》1993.1,9—10

   [3]刘尧等《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J]中国人民大学《中小学教育》1998.11
,36—40

   [4]刘尧《对治理“贫困综合症”的教育学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8.6,9
—11


--


         "超越美国",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即使不从社会主义必须战胜
    资本主义的角度出发,而仅仅从爱国主义的立场来考虑!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成功!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33.8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6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