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Inf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lsila (临●又开始忙了), 信区: EduInfo
标  题: 教师为什么不愿意上公开课?(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Nov 24 18:42:49 2005), 转信


教师为什么不愿意上公开课?

作者: 朱寅生| 2005-11-24| 来源:中国教育报

------------------------------------------------------------------------
--------

【内容提要】:

  [案例]

  开学伊始,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推荐两至三名教师在本学期内分别上一节公开
课,各教研组须在两周内把上课教师名单上报汇总统计。两周后,全校九个教研组
竟有四个组因不能凑齐人数而迟迟不能上交。为此,学校曾特地设置了对公开课的
奖励方案,即上公开课将与年终考核挂钩,凡校级公开课考评加5分,区、市级公开
课考评加10分,并额外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然而老师们对此并没有什么积极性。


  语文组张老师的一番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上公开课太烦了,去年为了上一次
区级公开课,足足花了我一个月时间来筹划准备。现在的公开课必须要用多媒体,
为了制作课件,我还几次请了相关专家来救场。课件、教案、教具等一切就绪后,
还得让学生事先“准备”充分,在课堂上反复演练彩排,倾听多方意见,再修饰加
工,乃至于最后掐着秒表来计算安排上课时间,最后总算没有“砸场”。

  即将退休的李老师是位资深的高级教师,似乎也言之有理:我还有几年就告退
了,现在是年轻人的舞台,当由你们年轻人来展示。教美术的王老师见解更为直快
:我是教美术的,画画是我的强项,“表演”我不会。再说,我又不求“什么”!
外语组教研组长也颇有苦衷:这种耗时费力、失真、虚假的“形象课”、“表演课
”,让很多教师对公开课没有兴趣,所以每次为了完成任务,或婉言劝导,或强行
摊派,总之,像讨债一样!

  后来,学校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新上岗的或本年度需评职称的老师必须
开设一节公开课,并宣布本学期举行一次中级职称教师“教学大比武”,“比武”
的主要形式就是“公开课”。如此这般,上公开课的人数指标总算完成。但要参与
的老师均一脸无奈,其他老师则一片释然。

  [原因]

  从案例来看,很多教师都不愿上公开课,他们都有各自的理由,学校虽然出台
了相关的奖励方案,但教师们并没有因此表现出积极性,最后只得用一些变相的强
制性措施来保证公开课的推行。我想问题的存在既有教师消极意识的原因,也有当
前公开课本身的局限性因素。

  对于老师来说,最本质的原因是思想意识没到位。自认为是学校编制人员,谁
也不能拿自己怎么样,所以耗时费力、报酬低微的事情能不做就尽量不做,有一种
消极隐退的思想。其次,部分教师教研意识淡薄,教学理念传统守旧,只求按部就
班,循规蹈矩,不求拓展进取、与时俱进,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再
就是虚荣心的表现,一些老师不能容纳批评意见,而公开课的评价,少不了批评建
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为了维护“尊容”而“明哲保身
”。

  对于公开课本身来说,也凸现了背离教学规律的现象:

  1.当下很多公开课,往往是反复演练准备了很长时间,乃至于用分秒计算上课
的时间,甚而能做到讲完最后一句话时,恰好是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这样耗时费
力、精雕细琢的课是现在公开课的主流而被广泛宣传效仿。也正是这样的课,让那
些在课堂上有创新发展意识的老师对公开教学望而却步,敬而远之。

  2.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已成为公开教学的必要条件,然而过于强调多媒体的运用
,也会存在与教学的实际功效相背离现象。譬如,在黑板上本可以用粉笔一秒钟就
可以画好的一条线,偏要花上十倍的精力用多媒体展现在屏幕上。如此公开课,使
得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对多媒体教学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进而对公开课
敬而远之。

  3.公开课的职能异化、泛化也导致了老师们对公开课的不屑和回避。公开课的
根本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教学规律,是一项重要的教研活动。而当前很
多学校及教育机构的专家赋予了公开课很多职能:把公开课作为评定教师教学成绩
、选拔教学能手、晋升职称及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这样“一课定性”的现象
让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时如履薄冰,避之不及。

  [思考]

  公开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教研活动,公开课存在是合理
的,也是必要的。然而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公开课教学渐渐陷入了误区。有人
认为现在的公开课就是一种“表演课”、“形象课”,有很多虚假、失真成分,应
废除这种公开课的形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极端偏激的想法,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要正确审视公开课。

  1.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墨。叶澜教授提出,一节好课
应该是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应实实在在,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
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应该是真实的课,是不加粉饰、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
课,它不可能尽善尽美。其实,“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课堂教学中最
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能正视问题,才能回归到教学的本真。唯有真实,课堂
的教学研究才能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唯有真实,示范指导的意义才能发扬光大
;唯有真实,课堂教学评估才能客观公正。真实,是公开课的生命。

  2.多一些研讨示范课,少一些评估比赛课。公开课的主要功能是探讨教学规律
,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因此,要强化对课堂的“研究”
意识,彰显教师的个性探索,淡化评估职能,不要把公开的课堂作为教师选拔赛的
舞台,作为考察教学的依据,否则就背离了教学的本身价值而流于形式。

  3.公开课要随堂化。时下观摩公开教学,很少有随机听课的自由。能听的课,
要么是经过精心准备、演练娴熟的“保留节目”,要么是提供事先经过选择的“节
目单”。这些课的共同特点是比较完整,比较浓缩,能比较充分地展示教师的教学
技艺。然而这样的公开教学所展示的经验、成果往往是“逢场作戏”,很难移植到
日常教学实践中去。因此,为了发挥公开课的实效性,公开课就应该向随堂课转变
,开放课堂,打通教师之间的课堂壁垒,使他们之间可以随时随堂相互听课。公开
课随堂化,不仅对教师起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督促教
师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9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