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Inf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lsila (临●戒骄戒躁), 信区: EduInfo
标  题: “导师”变成“老板” 谁把师生关系功利化(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Dec 10 10:12:19 2005), 转信


“导师”变成“老板” 谁把师生关系功利化

作者: 叶锋、刘丹| 2005-12-09| 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

------------------------------------------------------------------------
--------

【内容提要】:高校学生,尤其是研究生都习惯性地称自己导师为“老板”。调查
表明,研究生们采用这种称呼是出于尊重依赖、流行从众、经济要求、反感排斥和
服从敬畏等五种原因。那么,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到底什么样的关系才是健康和正常
的呢?

    “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高校教师名片上的头衔十
分显赫,但对于其中有些老师的研究生来说,其最主要的身份却是“老板”。

    眼下,高校学生,尤其是研究生都习惯性地称自己导师为“老板”。调查表明
,研究生们采用这种称呼是出于尊重依赖、流行从众、经济要求、反感排斥和服从
敬畏等五种原因。那么,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到底什么样的关系才是健康和正常的呢
? 

“老师”为何成“老板”? 

    每天上午9点,上海交通大学三年级硕士研究生小杨就会赶到实验室,开始查找
资料,做实验,撰写报告,要到晚上10点多才最后离开……   

  相关阅读:博士生和导师,谁陪养了谁?我的读博经历!

    导师每个月给小杨300多块钱的补贴。“要到外面做家教,拿钱远远比这个多,
可为了完成论文,没办法,总得跟着‘老板’做”,小杨这样说。 

    小杨说,他们实验室里十一、二个研究生,无一例外地称自己导师为“老板”
。记者了解到,对理工科研究生而言,这种称呼格外盛行。 

    “因为导师经常可以拿到课题,有课题就有经费,学生拿钱帮导师做课题,多
少有点打工的性质,叫‘老板’是自然而然的事”,小杨这么解释道。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一位硕士生也表示,在文科研究方面,导师不太布置课题
,也没有经济上的“资助”,而只是在论文方面给予指导。“同学私底下将导师称
为‘老板’,大家都这么称呼,感觉很顺口。” 

    在全国高校中,“老板”的称呼已很普遍,但很多“老板”属下的研究生却牢
骚满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生说,跟“老板”做事很忙,要做很多实验,但
有些实验的技术含量很低,纯粹是为老板赚钱,还要对付很多老板派发的琐事,比
如指导本科生,甚至是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家务事等,“很多时间都不是花在学术
上”。 

  相关阅读:研究生对导师老板暗火重重:请别让我打小工了

    有的研究生还坦言,虽然替“老板”做事,但“老板”在学术上给予的指导却
少之又少,“一个老师带几十个研究生,平均下来与每个人交流的时间非常少,导
师还时常要在国内参加大大小小的会议,有时一年还要出几次国,其间我们只能通
过电子邮件或网上聊天与导师进行交流,难得碰上头。” 

    华南师范大学的几位研究人员近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心理大会”上
公布了一项“研究生为何称导师为老板”的调查。调查以广州5所高校随机选取的4
95名研究生为对象,发现大多数高校研究生都称呼导师为“老板”,他们采用这样
的称呼主要是出于尊重依赖、流行从众、经济要求、反感排斥和服从敬畏等五种原
因。 

    负责这项调查的赵青表示,“老板”一词在高校校园内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研究生对导师的经济要求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有时师生关系甚至嬗
变为“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老板”称谓折射新时期的师生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邓赐平十年前曾在华东师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去年开始指导研究生,他对当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变化表露出几分诧异:“我在读
研究生时期,从来没有听说有人叫导师为‘老板’,包括我在内,导师只带两、三
个研究生,我们经常在一起畅谈,既探讨学术上的疑难问题,也讨论人生、理想等
励志话题,”邓赐平说,“那种美妙的感觉我至今还时常回味”。

  相关阅读:导师的权利有多大? 

 

一位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已不足为奇怪 

    长期关注高校教育问题的学者熊丙奇认为,在我国高校,从“老师”到“老板
”,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称谓变化,实际上已折射出当下高校师生关系简单化、功利
化的倾向。 

    眼下,高校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师生间促膝畅谈、齐
头攻坚的情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研究生对导师的“劳动力输出”,帮导师做课题
、查资料、清理杂务、甚至做家务……而导师则无心也无力帮助研究生打好基础和
开展深入研究。 

    如今,要做到“桃李满天下”并不难。研究生导师们每年招收的硕士生、博士
生越来越多,但却有不少导师连自己的学生都认不全。一则在高校内盛传的笑话可
见一斑:有位导师叫来一批学生帮他搬家,搬完家后,导师问其中的一个学生“你
是哪个班的?”殊不知这位学生就是他当时所带的研究生。 

   

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是否在变味?

 

    熊丙奇说,导师之所以被称为“老板”,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利益驱使”和“
彼此回报”。他解释说,当下很多师生关系已被“异化”——学生需要导师提供项
目与经费,以使他们完成论文和获取学位,他们并不在意老师是否能真正给予学术
上的指导;导师需要学生参与课题,成为自己“项目组”的“劳动力”,至于学生
能从中学到什么,以后成长为怎样的人,他也并不在意。这样一来,学生希望投靠
课题多、项目大的“大老板”,而“老板”则希望找到听话、勤快乃至“有后台”
的学生。 

    去年,上海某高校就曾发生过几位研究生不满导师的“剥削”而集体将其“炒
掉”的事。有的导师让研究生帮其著书,自己却不进行任何指导或把关。学生为了
表示“无声的抗议”,竟连篇累牍地抄别人的著作,引发著作权官司,让导师的丑
行最终暴露出来……这些看似荒唐的事,但在赤裸裸的“员工”与“老板”的关系
中是不足为怪的。

  相关阅读:清华梦的粉碎——写给清华大学的退学申请

应使师生关系摆脱功利化 

    在国外一些高校的理工和管理类学科,研究生一般要通过导师领取奖学金,平
时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并获取经费和补助,因此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将导师称为“
老板”。“老板”一词也一度出现在欧美国家的高校中。 

 

    “老板”一词出现在国内高校中本并不足为奇,但熊丙奇表示,欧美高校中导
师雇学生做项目,都发给学生合理的报酬,并且会在其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还
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决不影响学生的学业”。

    记者发现,其实很多老师并不愿学生当面叫自己“老板”。而那些对被称为“
老板”处之泰然的教授们也有自己的无奈。一位博导感叹,现在大学普遍偏重于科
研,而且多以量化的形式进行考核。很多教授戏称自己搞科研相当于农民在挣“工
分”,但挣“工分”所能使用的资源又很有限,而学生资源显然是最容易“开发利
用”的。 

    不久前,上海大学制订《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职责》,其中明确规定:导师不
得把研究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对于未履行育人职责的导师,学校将给予通
报批评、暂停招生,甚至取消导师资格等处分。这一规定一时广受好评,但也有不
少人对应如何界定“廉价劳动力”而产生疑问。 

    许多研究生坦言,其实他们很愿意主动帮助导师做事,不计较报酬,想锻炼自
己的能力,只是不希望导师以“搞研究”的名义把自己当作赚钱的工具。 

  相关阅读:导师和研究生为什么互相看不顺眼 

    “老板”无奈,学生也无奈。熊丙奇指出:“大学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它除了
要有学术和业务的氛围,更要有人文和道德氛围。‘老板’是一个过于功利化的符
号,大学的改革应该摆脱功利化,重新设计并发展健康共进的师生关系。”(完)



--

                        欢迎访问elsila的博客
                      http://elsila.bokee.com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9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