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jacob (@死猴子·死相), 信区: Exam
标 题: 考研政治理论命题的特点和规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7月25日21:16:45 星期四), 站内信件
(一) 试题命制的基本指导思想
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国家为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而设置的考试。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
优等本科生能达到及格和及格以上的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质,
并有利于各个高等院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为此,教育部考试中心每年统一制订《考试
大纲》作为考研命题的基本依据。
首先,命题专家必须严格按照《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对各个学科知识点的考查范围进行
命题,试题的内容比例、题型比例应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强调试题的考查内容应“依
据大纲且不能拘泥于大纲”。对政治科的命题的考查内容来自于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
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文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
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毛泽东思想
概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邓小平理论概论》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当代世
界经济与政治》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其次,试题应科学规范。所谓科学规范主要是指:试题及答案无政治性失误、科学严谨
,准确无误并尽可能避免有学术上的争议。
第三,试卷有一定的覆盖面和难度控制。所考查的知识点应尽量广泛,分布具有一定的
合理性。同时,保持年度间试卷难度稳定。
第四,有确定的考核知识点,并能体现一定的能力考查目标。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之间知识
点内在的联系,适当加强对综合的、跨学科的能力的考查。
《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对考生的能力考查的目标具体规定了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准确
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第二,正确理解和掌握马
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第三,运用有关原理,辨别理论是非,分
析、论证某一观点的正确或错误。第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
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第五,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
分析所提供的具体材料,引证有关事实,科学地评价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第六
,准确、恰当地使用政治理论各个学科的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理有据、
合乎逻辑地回答问题。这些评价目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对考生知识性、理论素质、辨别
与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理解、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能力的要求。
(二) 政治理论命题的特点和规律
1. 研透大纲修订说明,倾听文章弦外之音,新增和调整的考点必将成为考试命题的重点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颁布的、指导命题和考生复习的纲领性文件。自颁布至今已有十
多年,近几年来考生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考研大纲的重要性,基本上做到了人手一册,并
且也都严格紧跟新大纲来选择复习资料,制订复习计划。但大部分考生对新大纲内涵和
外延并没有研读透彻,忽略了许多隐藏在大纲里的命题信息。
如果我们仔细对照历年大纲的“修订说明”与当年的考试试题,就会发现大量题目均直
接选自“修订说明”中的内容。在1999年统考试题中,文科的两道论述题“全面认识公
有制的含义”、“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理科论述题“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2000年大纲修订说明中提到的“剩余价值的转化问题”、“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的民主”、“社会总资本的再
生产”。2001年大纲修订说明中涉及命题的知识点有:“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及
其现代意义”、“联系和系统”。2002年大纲修订说明中出现的命题知识点主要有:“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
段地租”、“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突出科学评价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以及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贡献”
。这些命题信息均在当年大纲的修订说明中有所暗示和表述,所以考生要善于挖掘和捕
捉考试大纲中修订说明里隐含的命题信息,很有必要对文章字斟句酌。这是因为修订说
明实际上是大纲制订的依据,对考试命题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一项更权威、更精华
的“官方文件”,其中隐含重要的命题信息。除了在大纲的修订说明中阐述的知识点外
,大纲中新增的考点也往往成为考试命题的重点。这一命题规律,往往为大多考生所熟
知。如2002年大纲中新增的考点,即毛概部分的“在中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
项伟大的工程”(文科第7题)、“以德治国”(理科第33题)等。
2. 特定年度有特定考点,有纪念意义并且与大纲考点相衔接的社会热点问题必然成为命
题的重点
政治大纲中的第五个评价目标要求考生“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
的背景,分析所提供的具体材料,引证有关事实,给予科学的评价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
际问题”。这里,“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历史事件如果对当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就往往成为命题的首选。这种情况通常会出现在毛泽东思想概
论部分,由于可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对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所以这类题目的考点根据年
度的变化而定,在以后的年度里还会成为命题的重点。
例如1999年理科卷第33题“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我国深化
改革有何现实意义?”这恰恰是对20多年前发生的那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的重大
意义的纪念。因为在这场讨论中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工作实现历史性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有着重大
的历史意义。而1998年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20周年纪念,社会各界都对这一史实做
了认真、充分的讨论,可以说,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事件是命题者命制试题的原因
之一。再比如1998年理科卷论述题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这一著作中提出的新理论及其意义”。其实如果考生能及时发现考前头一年即1997年正
是毛泽东这一著作提出40周年,就不难理解为何单独考查一篇经典著作的内容。实际上
,1997年围绕这一著作,历史界进行了多次讨论和纪念活动。但是,当年这样一道记忆
性较强的题目,考生的成绩并不理想。
2002年文理科的论述题:“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如何正
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一正确评价有何重大意义?”如果考生能够联想到2002年
恰恰是邓小平同志逝世5周年的纪念年,对这一知识点的命题意图就很容易理解了。因此
,有着特定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在命题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考生在复习毛泽东思
想概论这门课时,切记不要去机械地进行记忆、背理论,一定要注意掌握那些与特定历
史事件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点。
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这样的评价目标通常会体现在邓小平理论、当
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及形势与政策部分。这些背景知识或材料由于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便于考核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而也是命题的重点,如:1999年试题中,首先
突出了十五大报告以及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反映了许多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如“三
次历史性巨变”、“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20年农村改革的意义”、“一国两制”
、“依法治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九八抗洪精神”、“东
南亚金融危机”、“世界多极格局”等;其次是试卷中也反映了许多发生在老百姓身边
的,大家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如“社会保障制度”、“国际象棋
深蓝战胜卡氏”、“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某鞋厂的营销战略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
2000年政治理论试卷也较好地发掘了一些实际问题背后的理论问题。如:文科第33题,
针对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要求考生运用矛盾学说阐释“巨大成就”与
“负面效应”之间的关系,即在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以发展的眼光
,进一步思考解决这些制约因素的方法;文科第35题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问
题;理科第33题,针对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过于求”的现象,
要求用政治经济学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原理加以分析;理科第34题要求论述邓小平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理科第35题要求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我国的所有制
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与现实的或历史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综合性较强。同时试题
面向改革开放的实际,反映国内外的重点、热点问题。这是学习政治理论课的特定要求
,如试题涉及了“依法治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2010年
国企改革和发展目标”、“全球化问题”、“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问题”等。一些重
大的国内外时事也得到了充分地反映,如:针对“法轮功”问题命制了“相信意念移物
”的哲学题目有助于澄清某些主观唯心论和迷信思想;针对“五八”事件,考核了江总
书记在欢迎我国驻南使馆工作人员大会上的讲话;在国际时事的多选题中命制了“今后
六年中轮流担任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题目,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1999年世界
贸易组织总干事选举是经过南北双方激烈斗争并最终妥协的结果,泰国人素帕猜的当选
显示了亚洲及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2001年试卷涉及了“冷战思维的实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十五届五中全会”
、“《加强台湾安全法》”、“中美WTO协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
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三个代表’重要论断”、“联合国千年
会议”、“西部大开发”、“和平问题”等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强调的是,针对
2000年度社会各界尤其是大学生们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命题组着意设计了有关情境,
力求从深层次上发掘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理论性,使考生能够从一名“研究者
”的角度研究这些问题而非仅仅地作为一名被动的“应试者”。例如,2000年是国有企
业“三年改革”的最后一年,三年的国企改革,取得了巨大实践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丰
富的理论经验,试卷选取国有企业中的冶金企业为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有关原理分析冶
金行业模范邯钢的改革经验和推广邯钢经验的意义,这样既反映了国家大政方针,又立
足于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考查。又如,“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是宣扬迷信者惯用
的一句话,试卷选取这句话作为一种言论,要求考生评析其唯心主义实质,实际上就是
针对“法轮功”等反科学言论的理论批判;再如,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在世纪之交作
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试卷摒弃了要求阐述其意义等大众化题目,而是要求考生分析实施
这一战略的依据,即首先它是党和国家“两个大局”既定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次,
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具备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应当说,
这一命题思路是适合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层次和水平的。此外,还有中美WTO协议在
辩证法上的启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初使用等题目,较好地将政治理论考试的导向
性与理论性结合起来。
2002年的试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央的重要会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
,如“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劳动价值论”、“政党先进性”等问题集中反
映了江泽民《七一讲话》的内容;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
定》以及中共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都在试卷中有所反映。二是国内外的重
大时事,如:美国总统布什宣布退出《反导条约》、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否认
侵略战争的历史的问题、“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元首会议、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
PEC)会议、《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内容。
前几年考研政治教学辅导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即过分渲染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他
们把政治理论课考试看作主要是对形势与政策的考查,于是在教学辅导过程中过分地强
调猜题和押题这样的投机行为。这样的行为一方面不利于反映高校政治理论的教学成果
,同时也不利于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选拔工作。2002年试题一方面较好地体现了与现实
生活中的国内外的重大的历史事件相结合的考查评价目标,另一方面又凸显了对马克思
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各门学科体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重点考查了各学科体系内科学
的或经过实践检验的相对成熟的内容,真正地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此外,考生还要注意:考试大纲中有一些知识点本身可以说是理论重点,在历年大纲修
订中均予以保留,但迄今没有考查或仅以很少的分值考查过。这样的考点应该引起考生
注意。多年未考并不意味着这些考点不重要,相反这类考点一旦与一定的社会热点问题
相结合就可能以大题的形式出现。
总之,政治命题中的理论热点或新闻热点问题要与新颁布的考试大纲所要求的考查要点
对应衔接,才能成为考试命题的重点。考试是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并不是仅根据社会热
点来命题。同时,我们所说的热点也不是面面俱到的,它主要指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方
面的热点问题,文化、体育、卫生等方面的内容一般也不会命制试题。2001年中国发生
的几件在体育方面的大事,如申奥成功、足球出线、成功举办21届大运会都没有成为命
题的对象。
3. 近三年内主观性大题重复考的几率很小,但往年的客观性试题复现率极高,而且可能
原题出现
历年的试题是考生在最后阶段进行模拟训练的必备的复习资料,因此对历年试题的分析
也就成为研究生考试教学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考试中的重要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
重视,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历年真题”对考生的复习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对首次参加研究生考试的考生来
说,对考试总有一些畏惧感,对那些参加工作多年的考生来说,更是如此。政治命题考
核的知识点是什么?知识点命题的方式是什么?主观性试题应该如何回答?有没有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大多数考生都要面临的。每年的主观题尤其
是论述题、材料题都是考生关注的焦点。一般说来,如果对这些主观性试题的答题方法
和技巧没有一个很好的掌握,在客观性试题的45分中如果得不到30分左右,政治要过60
分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方法和技巧如果没有实例做铺垫,同样是纸上谈兵。因此结合历
年的试题、答案要点及其分析来进行复习,是取得政治高分的最优途径。
其次,从近10年政治命题的情况来看,相同的知识点重复考核是命题的一大规律。原因
很简单,作为科学体系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一定的时期内其理论要
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研究生考试命题而言,更是如此。尽管每年的大纲对知识点都
有所修改和调整,但是基本的理论体系中考查的知识点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对这些知识
点进行重复命题就很正常了。
对知识点的重复命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纵览历年考试的主观试题,很容易发现主观题
一般不重复,即使所要考查的知识点,三年内也很少出现相同的情况。但是如果前一年
以主观性试题的方式进行考核的知识点考生普遍回答得不好,而且这一考查要点又是一
个重要的知识点的话,通常在第二年会以客观性试题的方式进行考核。如1999年理科第
34题:试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当年相当一部分的理科考生对依法治国的
必要性回答得不全面,对意义的回答不准确,似是而非,因此在2000年该知识点以文理
科共用的方式对此知识点再次进行了考核。因此对诸如此类的考查要点,考生一定要参
照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考试分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及时掌握和获取这些
相关的命题信息。但是在客观性试题方面,知识点进行重复命题的情况就很多了。这种
重复命题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邓小平理论部分一般四
至六年原题出现,而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一般是八到九年原题再现。2002年文、理科试
卷试题中以原题出现的往年选择题数量高达8道,相应分值达到15分,如果再加上相近的
知识点,分值比重要大。其试题重复的具体情况如下:
● 2002年文科第32题与1997年文科第24题几乎完全相同,均是考查“价格、价值和供求
之间的关系”。
● 2002年文科第6题与1997年理科第24题也几乎完全相同,均是考查“相对剩余价值生
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 2002年文科第19题与2000年理科第21题相同,均是考查“产业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
三种职能形式”。
● 2002年理科第22题与1993年文科第18题,理科第23题、1998年理科第18题相同,均是
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问题”。
● 2002年文科第25题与1998年文科第4题几乎完全相同,均是考查“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的根本原则”。
● 2002年理科第11题与2000年理科第14题均是考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 2002年文科第11题与1998年文科第8题都是考查“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 2002年理科第12题与1993年文科第13题以及1997年理科第10题都是考查“一国两制”
的前提。上述情况在近三年的试题中同样得到比较明显的体现。由此可见,重要的理
论问题和以往考题中的“经典试题”都会被再次考查。因此,考生必须加强对历年试题
的重视,在考试中遇到一些相当面熟的题目,做起来自然会游刃有余。
(三) 对考生试卷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下面结合试题的题型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1.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基本上是为实现第一项评价目标而进行命题的,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有关历史
、经济和政治方面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或基本事实的掌握和认识情况。从考生的答题情
况来看,该题型的正确率比较高,但得满分的比例不足10%。由于单项选择题的指向是明
确的,不存在干扰选项,因此在各题型中是难度最低、得分率最高的。
首先,单项选择题注重对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之间关系的考查。如1997年理科政治
试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再
如1994年理科政治试题:投入某种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
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
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比
较、区别。
其次,由于单项选择题强调答案的惟一性,因此在解题时要充分发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任何概念、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对基本概念、基本原
理的各种“限制”条件进行区分。如谈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标志性的术语:前提、
关键、根本点、本质、基本特点、显著特点等。另外一些在试题中出现的关键性的术语
,如:集中到一点;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从根本上说;最大的任务;根本原则;集中
体现等。这些词语规定了答案选项的惟一性、确定性。
2. 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基本上是为实现第一、二项评价目标而进行命题的。从内容上来说,多项选
择题主要用于考查考生是否准确掌握有关的理论范畴、规律和论断或是否对相关内容有
较深层次的理解辨别能力。由于多项选择题在正确选项的数量上是不明确的,干扰项具
有相当大的干扰性,因而与单项选择题相比,其难度大大提高了。如果考生没有真正理
解有关的范畴、规律和论断,就不能准确地把正确项与干扰项区别开来。在各种题型中
,该题型的得分率是较低的。该题型的答题情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的总分
值。
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多选了选项是错误的主要表现。因此,考生在该题型中反映出的
主要问题不在于少选了正确选项,而在于多选了错误选项,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干扰项难
以作出准确的辨别,正确选项选了,错误选项也选了。从直接反映出的问题来看,是考
生排除干扰项的能力不强,但从深层次上看,是对基本范畴、规律和论断等没有真正理
解和吃透。
政治理论课的命题总思路是突出重点、覆盖大纲考查的知识点,而这两个方面的任务是
分别由两类题型来承担的,大题如论述题、材料题的主要任务、功能是“突出重点”,
而小题如选择题、辨析题的主要任务、功能是覆盖考试大纲。多项选择题的命题内容大
多集中在一些对著名人物的主要观点、理论的评价和语义的正确理解。对一些相关概念
,诸如: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同一性和斗争性、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资本和
商业资本、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等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也是多项选择题命题的首选。
3. 辨析题
辨析题基本上是为实现第三项目标而进行命题的,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运用有关原理辨别
理论是非,分析、论证某一观点的正确与错误的能力。由于辨析题往往是一些既有合理
因素又有片面观点的命题,有时很难简单地说是对或错,因此,在解答辨析题时,不必
在开头匆忙作出判断,其判断必须有,但可体现在整个答案之中。其次,辨析题除了判
断以外,还要对所给命题进行具体分析,说明理由、辨别是非,重点是要考生作出正确
的分析,因而该题型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考生答题的情况来看,较普遍地存在以下两大问题:一是对题目所给命题不能作出准
确的辨别,把正确的命题看成是错误的,把错误的命题看成是正确的,或者不能辨别出
命题是否全面,辨别的前提错了,后面整个分析也就无法按正确的思路进行;二是对题
目所给的命题能作出正确的辨别,但却不能运用有关的原理进行分析和说明对与错的理
由,这种情况同样导致不能得分。因此,在解答辨析题时应注意避免单向思维,要尽力
避免把解题简单确定在一个方面,在确定思路时,要进行多维的思考;要善于用正确原
理、概念去指出命题的错误。
辨析题的命题形式主要有:
(1) 命题观点正确。
这类题表面上看似乎不难,既然命题正确,那就把观点正确的理由写上去就行了,但实
际上,解好这类题还是不容易的。主要有两种情况决定了它有一定难度。
第一种情况是命题观点尽管正确,但需要作重要补充。如:1998年文科第23题:“唯心
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考生在答题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没有认识到唯心主义也是一朵花,只是简单地认为唯心主义是不对的,不能成为花,
也不能结果。按这样的判断思路来说明,就会把唯心主义哲学说成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的认识论,不能结果实,从而完全否认了它产生的必然性,就不能全面地回答问题;二
是认为唯心主义哲学也结果,但唯心主义哲学又是不对的。按这样的思路来回答问题,
就导致了把答题的重点移到了“结怎样的果”的问题上。有相当部分的考生就认为唯心
主义也结果实,只不过结的是“苦果”、“恶果”、“毒果”、“对人类有害的果”。
这样的回答显然不符合答题要求。在答题中反映出的上述问题,实质在于对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没有牢固地掌握。
第二种情况是试题提出两个表面上矛盾的观点,但实际上都是正确的。如:1997年文理
科通用的一个辨析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
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这一题表面上看是我国宪法的规定和列宁的话前后矛盾,实则
一致。前者说明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宪法规定政治权利不
受教育程度的限制。而后者是指文盲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国家政治
生活,因此不能充分享用宪法所规定的各项民主政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正是从这
个意义上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这二者结合起来恰恰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
质,使公民所享有的民主权利与行使
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2) 观点错误。
这一类辨析题的特点是进行错误的归纳和概括,“以偏概全”。例如1997年理科第23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该题涉及的命题“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是一个正确的观点。因为,个体在认识活动中,由于生理、心理、经验、知识、能
动性的发挥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各有不同,因而会出现认识上的个体特征和差异性。“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蕴涵的哲理正是反映了人认识上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而不
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该题的概括,实际上是一种张冠李戴的错误概括,即把“公说公
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张冠李戴地套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身上
。
(3) 既有合理因素又有片面观点。
这类辨析题往往是寓是于非或寓非于是,是辨析题最常见的形式。在解答此种形式的辨
析题时要注意下列特点。
第一,要全面指出命题的合理因素和片面观点。1998年文科卷第25题:在中国,没收官
僚资本就其革命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的。这是一个不全面的命题,要求考生指出其不
全面的地方,并全面地回答问题。考生在答题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是不能全面地认识没
收官僚资本的性质,在辨别上只是简单地作正确或者错误的判断。因此,讲了具有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就不讲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或者是相反。其中绝大多数考生
在答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时所作的分析,都只是把没收官僚资本与作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任务联系起来,并分析到此为止,不再继续分析下去
,这样就不能把整个分析引向全面。
第二,指出命题的倾向。一般来说,在这类题中,虽然既有合理因素也有片面观点,但
要求考生指出命题的主要倾向。例如:1988年文科政治试卷辨析题:社会生活是复杂的
,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本题要分成两方面进行回答。第一,肯定其合
理因素,指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在
社会发展中起作用的,既有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物质要素,也包括社
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精神要素和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第二,阐述其错误,指出最终
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力量,只能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是
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那种把决定作用和影响
作用混合起来的多元论观点是错误的。因此该命题的基本倾向要论证“决定社会性质和
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它是与唯物史观相对立的,其基本倾向是错误的。
第三,命题是由二个以上的句子组成,通过错误的推理,得出片面的结论。一种是前提
正确,用不正确的方法推导出错误的结论。如2002年文科第32题: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
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这道题就具有代表性。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
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
素。另一种情况是试题前提虽然有合理的因素,但不完整。再如2000年理科第31题:19
28年有人主张,既然中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那么革命本身就是无产阶级革命。首
先,应指出这一试题推理根据不对。毛泽东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
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1928年时主要的敌人仍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中
国革命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第二,该题对前提的概括也不够完
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动力不仅是无产阶级,还包括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
族资产阶级。另外,这时候主要的革命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不再属于资产阶级
,而是属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因此这个革命又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4. 论述题
政治理论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的共同特征。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来
看,社会科学需要用辩证的、联系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实际问题,而且
实际的社会生活也存在着大量历史的、现实的依据,这无疑为政治理论的命题也提供了
丰富的素材。论述题主要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认识、评价或论述某些
社会现象或问题的能力。该题型的基本要求有:一是要运用有关的理论或原理来分析问
题,要从理论上进行说明;二是要对某些社会现象或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错误是
什么,为什么是错误的,即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三是要适当联系实际,要从
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认识来理解一些理论观点。
考生要掌握论述题的结构,从分析结构入手解题。尽管论述题的命题形式多种多样,但
其结构总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要求阐述原理;二是要求联系实际。按照这两个要求,
在答题时,一般应分为两部分:先简明地阐述原理,然后再联系实际。如1998年理科第
27题:“试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阐述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中怎样不断增强主体认识能力。”这是一道要求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分析作为
认识主体的人怎样增强认识能力的题目。考生在答题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不了
解认识主体是怎样的人,不知道认识主体具有怎样的特征,只是讲认识主体是人,这就
不能按照正确的思路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二是没有突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新的事
物,是一场新的革命,没有突出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主体认识能力提高提出的
迫切要求,因而对怎样增强主体认识能力就缺乏分析的基础;三是对怎样增强主体认识
能力的分析不够全面,不能从基本理论的内容出发来展开分析,从而使这部分有很大发
挥余地的内容没有能发挥好。这些反映了相当一部分考生离开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就难
以根据题目要求和自己的理解来进行发挥,或者发挥的内容与题目要求不相符合。这样
,前面的原理部分不了解,反面的内容又不能很好地发挥,该题的得分就比较低了。
论述题的命题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要求指出依据,如理论依据、现实依据等〖HTSS〗。如2001年文理科第35题:世纪
之交,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试述中央在此时提出实施这一战略的依
据,以及实施这一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你认为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
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回答此题很明显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西部大开发主要是为了促进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它的战略依据是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第二,实施西部大开
发对于经济协调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应处理好的关系:西部与中部、东部地区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
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等。再如1998年文科卷第28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城市土地征收使用费,并按不同地段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试析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这是一道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我国
现实经济问题的题目。考生在答题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地租
理论是什么,当然也就回答不出对城市土地征收使用费的理论依据;二是不了解我国的
土地制度是怎样的制度,不知道地租是怎么回事。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许多考生在回
答时完全背离了题目要求。如有的考生回答,收取土地使用费的理论依据是矛盾的普遍
性和特殊性原理,有的则说是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甚至有考生说,理论依据是邓
小平一再教导我们,在不同的地方要收取不同的费用,等等。这些违反常识的错误在答
题中有较多的反映,出现这样的情况充分说明了考生对基本理论内容的深挖掘程度还不
够。
二是要求考生运用辩证观点分析实际问题〖HTSS〗。如2000文科第33题: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
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题目实际上是要求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三个原理正确分析和认识改革中的巨大成就和负面效应的问题。要
求考生认识到在实际的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施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是正面效应
和负面效应并存。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存在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这对矛盾是不可避免
的。再如1993年理科第33题: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运用对立统一的学说,分析社
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此题要求抓住对立统一的学说来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要分成两方面阐述。首先,要指出两者相对立的一面和两
者相统一的一面。这种统一具体体现在两者在对立
和斗争的同时,也吸收对方的长处,加强自己。然后,联系实际,这部分要紧扣原理,
从“对立”与“统一”两方面来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进行分析。
三是要求阐述某一理论、观点、著作的重大意义。这类题往往是附在一些题的后半部分
,作为副题出现的。如1994年文科第27题:试述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明的关于事物
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1996年理
科第28题:试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及科学回答
这一问题的重大意义;1998年理科第28题:试述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这一著作中提出的新理论及其意义;1999年理科第34题:试述依法治国的必要
性及其重要意义。
四是评述某种观点。这些观点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HTSS〗。如1995年文科第27题:
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述以下论断:“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
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此
题观点正确,但需要说明,第一,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
统一。第二,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
规定人的活动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把可能性变成现实,则取
决于活动着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
范围内进行并与主体历史形成的素质密切相关。第三,当今时代正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
,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
求,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青年的正确选择,循此前进,是一定可以大
有作为的。
再如1992年文科第32题: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评析《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
的资产阶级》一文中的下列内容:“资产阶级也明明知道此种民主革命的成功诚然是资
产阶级的胜利,然而幼稚的无产阶级目前只有在此胜利之奋斗中才有获得若干自由扩大
自己能力之机会……”。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
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上述引文所反映的是陈独秀在
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革命的领导阶级问题上的错误观点。答题时应首先指出来。该题是论
述题,而不是辨析题,只有在先指出陈独秀的错误观点之后,才能进行论述。在指出陈
独秀的错误观点之后,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性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已不
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然后从革命的阵线、革命的领导者和革命的前途分别加以
论述。最后还应根据陈独秀的观点,分析陈独秀这种错误观点的原因、错误的表现及导
致的消极影响。
5. 材料题
材料题基本上是为实现大纲第五项目标而进行命题的。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
能否根据所掌握的有关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给予综合、归纳,并
进行科学的评价。该题型的基本要求有:一是要阅读理解材料所表达的意思,并从所给
材料中获取信息、对材料进行鉴别、比较和综合概括的能力;二是回答材料题的一个根
本要求就是不要离开材料,要运用有关的知识,对材料本身或材料提供的观点给予正确
的评价、分析;三是由于材料题所含的信息具有隐蔽性,其选用的材料又反映不同的态
度或立场,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差别,这增加了这种题型的难度。考生要能根据材料和
题目的要求,引申出自己掌握的有关基本知识或观点。
从近年来考生答题的情况来看,较普遍地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相当多的考生对材
料本身不能很好地阅读理解,归纳不出材料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因而对一些就材料本身
提的问题也不能圆满地回答;二是对有关的国内、国际的背景材料缺乏全面的了解,或
者根本就不知道有关的背景,这样对材料本身反映的一些问题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另外,有些考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没有掌握,对一些观点的评价和分析就显得有些无的
放矢,当然,对要求引申的问题也就不能很好地回答。因此,考生首先要善于从提问和
材料中提取信息。材料题虽然很灵活,但是,其提问和材料却提供了解题的线索,这就
要求在解题时,不能径直按照考生本人的想法、认识去答题,而是应从材料本身中提取
信息。其次,要善于归纳、引申。从
提问、材料中获取信息只是为解题提供了思路、素材,但是,材料题还要求对所提供的
材料进行概括,考生要运用所学原理和材料“对号入座”,加以归纳和概括。
总之,政治理论科考试,是对考生的一次全面考核。根据近年来试卷评阅中反映出来的
问题,以下两个方面应引起重视。
一是必须着重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从考试的角度来讲,考查考生对基本理论的掌
握情况始终是考试所要达到的最主要的目标;从命题的指导思想看,突出的是对基本理
论的考核;从题型看,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日趋减少,需要做理论分析的内容日益增加
;从题目形式看,出题的方式越来越活,角度越来越多;从答题的要求看,基本理论的
比重越来越大。所有这些都说明,考试的基本导向是要考生着重掌握好基本理论,而不
是靠临时的死记硬背。考生在答卷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是:基本理论和原理掌握不扎实
,没有真正理解,对整个问题的分析缺乏理论基础。因此,考生必须在对基本理论的掌
握上多下一些工夫,只有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在考试中才具有发挥能力的
基础。如果在平时学习期间不能掌握好基本理论,到临考前去钻研数十万字的考研复习
资料,这往往造成所花的时间与所得到的收获不成比例。
二是必须着力提高逻辑分析水平。政治理论
--
大家小心啦————————————猴专家灌水来了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34.15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9.8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