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aoxiao (七月压力N大), 信区: Exam
标 题: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7月10日17:17:36 星期四), 站内信件
Ⅰ本章逻辑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践的作用基础动力标准目的
认识构成主体
客体主客体关系
反映、选择、重构认识的发展过程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
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党的思想路线
真理属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检验标准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
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Ⅱ本章新大纲修订情况
2004年大纲与2003年大纲对比
(一)2004年新增加的知识点
1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3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4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
5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理论思维的工具。
(二)删减的知识点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问题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三)2004年修订知识点(只是变换一种说法实质内容不变)
本章没有新修订知识点。
(四)总结
本章增加一节,为第四节,从第三章调至本章。
Ⅲ本章知识点详解及评点
内容评点
(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
起着决定作用。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必
须在掌握了该事物丰富、多样的现象的基础上进行,人的正确思想,科学认识都是由于
实践的需要,并且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适应实践的
需要而产生。实践的需要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实践创造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其
他物质条件;实践锻炼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第三,实践是检
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人的正确认识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判断与检验某种认识
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即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要有一个客观、可靠的标准,这个标准只
能是实践。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实践活动不仅产生认识的需要,同时
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并指导、服务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检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标准,因此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
反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认识对实践有导向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
动,本身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才能充分发挥人对世界的能动改造作用。在科学技
术高速发展的现时代,认识对实践的导向、预测、促进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二,认
识有相对独立性。认识是主体以观念的形式把握客体的活动,认识遵循着自己特有的逻
辑和规律,由于认识的相对独立性,认识可以与实践同步进行,也可以不同步进行,这
是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的体现。第三,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认识的
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
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强
调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只有正确处理好实践
与认识、知与行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从事实践活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也可以换成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由于本章内容十分重要,每年这部分出题率比较高,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认
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还可能以论述题或辨析题形式出现。本节知识点中以
往未考的是: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有可能以不定项选择题或论述题形式出现。实
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以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出过题。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虽然不难掌
握,但却容易被忽视,而且有些命题不太容易答对,比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
命的运动”,很多考生容易认为此命题错误,其实这是正确的,该命题强调的是认识和
理论的反作用问题,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问题。这个知识点也可以出辨析题,如荒谬的理
论和认识,不会产生任何作用。有些人会认为命题合理,这种看法就错了。因为任何理
论,包括谬误都会发生作用。错误的理论,歪理邪说的反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认
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
的哲学基础,具有重大意义。在复习中应该重点加以掌握。要着重掌握认识不断反复、
无限发展的原因;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2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
提出发,认为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
者就没有反映活动的发生。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先验论颠倒了物质与
意识的关系,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物质世界看做是主观或“客观精神”的
产物,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唯心主义先验论有两种形式,即主观唯心主
义的先验论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立的实质是
:反映论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先验论主张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
(2)反映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肯定人们能够在自己的思想、表象、概念和观念中再现现实
世界,即人们的认识可以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图景,主张世界的可知性。不可知论认为
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能彻底认识的,它们或把感觉当做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屏障,或
者把本质与现象割裂开来,否认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可能性,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休谟和
康德。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批驳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是人类的实践,在辩证唯
物主义哲学看来,世界上只有未知的事物,没有不可知的事物,人的认识能力没有原则
上不可逾越的界线。
(3)主体、客体及其辩证法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所以,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能动反映论是和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不可分割的。主体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
下的具有社会性的人,是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着的人。认识的客体即认识的对象,
不是指全部的客观实在,而是指进入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同主体发生联系的那一部分
客观事物和认识对象。辩证唯物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到认识论,从而正确地、全面
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主体受制于客体,客体制约着主体的活
动范围、方式、性质等等,决定了主体的认识内容和范围;另一方面,主体又能动地改
造客体,使客体向主体转化,使之满足人们的目的和要求。只有立足于实践,才能认识
主体和客体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才能全面把握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要注意理解认识的主客体的内涵。主体≠客体,也不等于物质,客体包括精神现象
。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它有三个方面特征:第一
,自然性。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社会性。人
成为认识主体,在于人是社会存在物。第三,意识性即人具有对外部世界及人自身的活
动的意识,这是人作为认识主体的显著特征。认识的主体指的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
动的人,包括个人主体、集团和社会三种。
认识客体有两层含义:从可能性上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认识的客体与
对象,没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从现实性上说,只有进入主体的认识范围并与主体发生
联系的对象才能成为认识客体。认识的客体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
。认识的客体不等于整个客观的、自然存在的物质世界,现还没纳入到人的认识领域、
没有成为人类的认识对象的那部分物质世界,就不是认识的客体。认识的客体,不全是
物质现象,也包括一部分精神现象。注意把握主客体的多重关系,可出不定项选择题。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辩证关系图示
(4)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反映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是区别于机械唯物主义消极反映论的。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之所以是消极的,是因为它们的反映论是直观的反映论,是对世界
照镜子式的反映论,而在这照镜子式的被动反映中,人脑是“白板”,只是印入外界的
信息。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之所以是能动的反映论,这是因为:①把实践引入了认识
论。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全面说明了人的认识的社会性、主体性、能动性,人与世
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②
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论,指出人对世界的反映
过程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3.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首先表现为改造与被
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自然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实践的基础上
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以实践关系为基础,以认识关系为前提。主体的
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作为主体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对于主体活动的方向性、选
择性以及对活动的控具有重要意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即需要与满足需要或
使用与使用的关系;价值关系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
自由的肯定,即审美关系。
4反映与信息、选择的关系
(1)反映与信息的关系
反映就是主体认识客体,就是主体通过一定手段从客体中获取信息,并经过加工、
改造,即信息变换,使之在主体头脑中建构出一个与客体具有同构异质关系的观念系统
的过程。人们要认识事物,首先要从对象中获取足够的、真实的信息,同时还要对这些
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选择、变换和组织等等。
(2)反映与选择的关系
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首先表现为主体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神经生
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这种选择取决于感觉器官,只能选择感觉器官所能及的信息。在
此基础上,人的思维活动还需要进行自觉的、能动的选择。抽象思维所面对作为感性映
象的信息,尽管是丰富的、整体性的,但却是表面的、直观的,必须对它“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把观念信息的现象联系变为逻辑联系,才能成为理性认识。
反映就是人们对信息的接受、保留的过程。掌握一定的信息≠认识事物。认识的能
动性表现为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形成一定的认识。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人所特有的选择机制不但和认识的反映特性不矛盾,相反,它本身就是能动反映的
具体体现,而且人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既要受被反映客体的制约,也要受逻辑思
维方式和方法的制约。如果背离认识和思维的规律进行选择,结果只能导致主观和客观
的分离。
(3)反映与重构的关系
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离不开重构。它是体现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认识机制、认识环节
,是人的认识活动内在具有的,是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表现。在认识
过程中,主体不仅要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而且要按照正确反映客体的要求,把这些
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观念的体系,通过主体的重新组织,重新构造才形成对客观对
象的反映。
4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1)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基本观点
其一,行先于知,由行致知的思想。中国古代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肯
定行先于知,主张由行而致知,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
其二,知之明也,因知进行的思想。我国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不仅承认行是
知的基础和来源,而且又辩证地肯定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其中,尤以先秦的荀子、明
清之际的王夫之和近代孙中山三人的论述最为明确和典型。
其三,注重实效,以行论知的思想。以客观事实、经验和实践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标准,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传统。
其四,知行并进,相资为用的思想。中国哲学史上许多唯物主义哲学都认识到:就
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而言,是行先于知,由行致知;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是知以审
行,因知进行;而就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而言,则是知行并举,相互促进。这是中国
哲学对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一种独特表述。其中,王夫之关于“
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的论述,应该说是很明确、很深刻的。
(2)知行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哲学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十分重视知行问题,在总结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时
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尤其是在中国发展了重行的知行统一观,与辩证唯物主义以科
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知行统一观是内在相通的,很多思想家深刻地探讨了知与行的辩
证关系,既肯定行的作用,也肯定知对行具有指导作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
总结和继承发展。
在知行观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是围绕知与行谁先谁后和孰轻孰重的问题
进行的。很多哲学家只注重一方面,否定另一方面,因而都带有形而上学性。
这是2001年大纲新增的内容。这也是为了加强考生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了解。知行观
不能与认识和实践等同,但有相近之处,特别要把握一些提法。可出辨析题和选择题。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
1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及其特点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
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形象性和直接性
是感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2)理性认识及其特点
相对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抽象
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抽象性、间
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同一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质的
阶段。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统一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第一,理性认识依
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各种形式都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感性认识提
供的感觉材料,不对感觉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就不能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及其构成
的理论体系。第二,感性认识有待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
片面的认识,它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及外部联系,尚未深入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而认
识的任务在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以指导变革世界的实践活动,这只有在感性认识深
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
互渗透的。感性认识的方向、水平都受到认识主体理性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目标等
的制约,感性认识的结果也必须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成表达出来;理性认识
总是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同时以语言、符号等感性形式为物质手段。
经验论有唯物主义经验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两种形式。唯物主义经验论承认感性经
验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它不懂得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把对事物的感性经验当做认识的全部内容,这种片面性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成为狭隘经
验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唯心主义经验论则认为经验是通过人的主观内省而得到的,它根
本否定了认识的客观来源与客观内容,因而是错误的。唯理论也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之分。唯心主义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基础作用,认为理性认识是人天生就
具有的“天赋观念”;唯物主义唯理论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及理性认识能够把握客
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它否认了感性认识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又是
错误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就是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检验认识
的正确与否,只有通过这一次飞跃才能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这一知识点可以通过
辨析题和选择题的方式来加以考查。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会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否认感性认识的重
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作用的唯理论;另一种是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片面夸大感性认识作用的经验论。教条主义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犯了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
。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是:(1)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
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
造世界的目的。(2)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
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
发展。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坚持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实
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个别的、具体的事情。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际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必须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从
理论原则出发,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成语中的“量体裁衣”和“按图索骥”,就
是两种正反的典型事例。其次,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
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向实践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
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此就必须以对客观事物的事实性认识为基础
,对客体的价值即它对人的有用性作出科学的评价,按照客观事物的尺度(外在尺度)和
人自身的尺度(内在尺度),在观念中建构成实践改造所应达到的理想客体,即形成实践
观念。这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变理论为现实的决定性的环节。再次,要把理论的
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最后,理论必须
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最终把实践观念和行动方案变为现实,还必须通
过人的实践活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
质力量。要使理论为群众所认同、内化,成为自觉行动,必须采取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
作方法,如说服教育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典型试验逐步推广的方法等。
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第一,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辩证运动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环节,它是
理性认识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理性认识是否正确的客观标准。同时,理性认
识的发展也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第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辩证运动
的必然结果,也是实践本身的要求。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能动地变革和改造客观世界,
只有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2)由理性认识向实践发展的前提与途径由理性认识向实践发展的前提:
第一,发现和掌握由理性认识向实践转化的方式和规律,从而运用相应的方法与手
段来实现这一转化。第二,理性认识获得的理论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理
论只有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变为变革自然与社会的物质力量。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发展的途径
第一,根据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并运用符合客观实际的理性认识,来确立实践的目
标。第二,确立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并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
规律确定实践的方案和计划。第三,通过不断地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实践方案和
计划与实践结果协调一致。
4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概念
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能力,指认知性的意识,包括人的理
智、思维和逻辑等因素。人的非理性因素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情感、意志,包括欲望、
动机、信仰、习惯、本能等等;第二类是人的认识过程中不能被逻辑思维所包含的主体
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等。第一类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而是作为一
种精神力量渗透到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并对其发生影响;第二类虽属人的认识能力,但
它同逻辑的、自觉的理性思维相比,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因而在广义上也属
于“非理性”的因素。
(2)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在认识活动中,人的理性、理智和逻辑的因素起主要的作用,是主导的因素。但这
并不意味着否认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或者认为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形
成只起干扰和破坏作用。
1)情感、意志在人的认识进程中的作用。①情感因素对人的认识进程具有重要的影
响。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和生气,对认识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
之,当人对所从事的某种认识活动缺少热情和情感,或情绪消沉时,人的认识能力就受
到抑制,认识进程就受到影响。②意志同情感一样,对人的认识的进行也是一种激发和
调控因素,是认识运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2)幻想、想象、直觉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①幻想、想象不仅可以把复杂的对象纯
粹化、简约化,而且还可以借以进行创造性的构思。②直觉思维能够凭借一些感觉现象
迅速准确地把握事物,促进和缩短认识进程,直觉对于科学创造和发现具有直接的推动
、促进作用;直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其实现的条件还没有考过,这应该引起注
意。重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并不是说可以用非理性因素代替理性因素,要实
现科学的认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理性因素,这是不能动摇的。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可以
表现为不同的作用。特别要注意认识发展过程中逻辑与非逻辑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不要
把认识问题简单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否认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但是在肯定
非理性因素作用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看到非理性因素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同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强调人
应该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则把非理
性的东西看做是人的本质,把人的感觉、欲望、情绪、本能看做是决定一切的东西,并
且否定或贬低人的理性、理性思维的作用,对非理性、非逻辑的东西作了唯心主义甚至
神秘主义的解释,并片面夸大人的非理性因素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非理性主义的错误
在于把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割裂开来,并对立起来。
觉思维对于科学假说和猜测性结构模型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
★5.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认识过程的反
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
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
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着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
经验和知识水平等等因素的制约。恩格斯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
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在
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验、认识、再实验、再
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认识社会生活更是如此。我们党对在中国
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算达到
比较完整、科学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发展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
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
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
6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人类认识的总的发展过程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就是主观和客
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这一矛盾不断产生不断解决,不断解决又不
断产生的过程。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
。
(2)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指:这种统一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
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结合;这种统一是历史的
,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3)认识活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其一,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其二,人的认识受历史
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三,认识主体存在自身的局限
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人的认识能
力提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
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某一理论
、思想、方案等,经过反复实践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对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是没有完成。这是因为,世界及其联系
和发展是无限的,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人的认识也必然
是无限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是2004年新增加的知识点,考生应予的注意,着重把握其方法论的意义。
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值得重视。这与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唯
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与时俱进都是密切相联的。
★7.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思想,能否做到这一点
,是我们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新的
实践指实践活动与时俱进,两者的结合,就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的理论去指导不断发
展变化的实践;同时,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又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不
竭的协力。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
展的科学。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一直到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提出,就是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生动历程。马克
思主义理论正是在顺应时代潮流、应对时代挑战、破解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新的
突破、完成新的飞跃的,同时又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发展规律、推进历史变革中显
示强大的活动力和威力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典范。马
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注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新发展不断补
充和完善自己的一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是用来解决时代
提出的任务的;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是马克
思主义者天经地义的历史使命。现实的实际迫切需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
》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
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
新课题。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只能实践去检验和发展本本。现实生活的巨大变化,迫
切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理论去指导新的实践。理论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
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
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三)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1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
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它在形式上是
主观的,但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体现在:第一,人们认识的根源只能是也
必然是客观物质世界。第二,真理虽然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然而真理所反映的内容却是
来自客观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由社会
实践来检验。第三,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真理只能有一个,不是多元的。真理只能是认
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四,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
级性的,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利用,总是受阶级利益的影响和制约。这是阶级对真理的
态度问题,而不是真理本身的阶级性问题。
真理问题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复习时要重点掌握真理的主观
性与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关系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
一标准的原理。真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问题在以往考试中以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题的
形式多次出现。而实践标准原理则三次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主要是考查真理问题上实
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实践标准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2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
、符合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
,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第二,真理所体现的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
识能力是无限的。
认识每向前迈出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
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的世
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指的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条件之
下,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总是具有局限性,是不
完全的。这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认识的广度来说,任何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
客观物质世界的一个阶段、一个局部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近似的。第二,从认识的
深度而言,任何真理都只能达到对事物的一定层次、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并不是两个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个客观真理在人
的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方面或两种不同的属性。任何真理既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
的一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是相互渗
透、相互包含的。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
的成分、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绝对真理
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一方面,真理是一个过程,它永远处于相对和绝对的辩证转
化和发展之中。我们已达到的相对性的知识越来越趋向于达到绝对真理,是从相对真理
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同时,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新属性的发现,已
有的真理性认识暴露出局限性,使人们进一步明了其针对性和适用范围,这又是绝对真
理转化为相对真理。第三,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
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联系的。
从整个人类的认识来看,人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
无限性和绝对性。从每一个人的具体认识能力来看,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人的思
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是有限的、相对的。这样,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性与
非至上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对立统一,它决定了认识和思维成果即真理是绝对性与相
对性的统一。
(3)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者和相对主义者的表现形
式虽有不同,但它们都否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绝对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
一成不变的。人可以一次把握绝对真理,把已经获得的科学真理看做万古不变的教条,
从而窒息了真理的生命力。相对主义者认为真理仅仅只是相对的、可变的,否认在相对
真理之中包含着客观的绝对真理,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从而导致唯心主
义和诡辩论。
3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的具体性有三重含义:
1)真理不是抽象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也就是说,
任何真理都既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
具体的规定,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具体真理的含义,真理与价
值的关系,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问题还可能以不定项选择题或辨析题的形式
出现。如试运用真理的客观性原理评析马赫主义的一段话: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
成”,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主观真理论以真理是“人造
的”、主观的为基本前提,以满足个人主观需要作为真理的标准,鼓吹“有用就是真理
”,貌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尺度,实际上是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根本不同的:第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实用主义则把
个人应付环境的行为称做实践。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结果作为检验真理的
尺度,是指通过实践证明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实用主义所讲的效
果则是指个人的主观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有
用的,是指凡是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指真理的属性和作用;实用主义
主张“有用就是真理”,是把对我是否“有用”,作为真理的依据和标准。真理的绝对
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核心内容。应重点加以掌握。任何真
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这是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运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原理
来说明实际问题可以出论述题、材料题。真理不等于规律,真理是人们的一种认识,规
律则是客观存在。真理是对规律的正确反映。
3)真理是个过程。真理的具体存在是一个过程。把真理如实地看做主体向客体、主
观向客观无止境的接近,看做是历史的发展过程,而不是某种一经达到,便永远不变的
静止状态。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
理的惟一标准。而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所
决定的。1)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
范畴,因此,要判断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在主观的领域内是无法解决
的,而仅仅在客观世界的范围内也不能检验。实践则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2)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
观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一方面同主观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同客观
世界相联系。人们抱着一定的理论观点去实践,由此而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这样就能
把原来的理论认识同客观现实相对照,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的真理性。由此可见,实践
具有双重的直接现实性,不仅它本身是直接现实的,而且它能够使理论成为现实,这就
使它成为了真理的标准。简言之,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并
且只有实践才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惟一标准。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人类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
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这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虽然实践有
时暂时无法判明真理或谬误,但是实践的发展最终能检验真理,肯定实践标准的客观性
和惟一性,也就必须承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和不可知论。实践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任何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可能判明现有的一切知识,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否认实
践标准的相对性就会思想僵化、阻碍真理的发展。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每一种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和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实践的局限性都使实践标准具有一定的
相对性,社会实践的总体及其历史发展又使实践最终可以突破这种局限性,并能判别认
识的真理性,从而使实践标准具有一定的绝对性。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就是
在实践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是与实践标准的绝
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密切相联系的。
(3)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逻辑证明是指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的
正确性的一种逻辑方法,它是探索真理和论证真理的手段。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体现了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掌握这一原理
,可以对“有用即是真理”的实用主义真理观进行正确的评析。应该理解和把握真理问
题上的绝对主义相对主义,这是这一部分内容的难点。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绝对性,绝
对主义否认真理相对性。关于实践标准的问题要着重掌握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
原因及实践标准的现实意义,实践标准的惟一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具体含义。要注
意辨别逻辑证明和实践在检验真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
性的统一,从而防止“左”和“右”的错误。防止僵化。
1)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是相辅相成的。
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
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逻辑思维给实践提供从特殊到普遍和从普遍再到特殊的
推理过程,使具体实践能够充分证实或驳倒某个理论原理。第二,逻辑证明可以证明实
践所无法直接检验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性。第三,逻辑思维给实践以理论依据,从而给予
人们的实践以力量和信心。
2)逻辑证明的作用和实践标准的作用不能相互代替,实践标准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因为:第一,人的逻辑思维是实践的能动的产物。第二,逻辑证明所使用的前提、概
念、原理和逻辑规则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得到
丰富和发展。第三,逻辑证明的思维过程以及逻辑证明所得出的结论还必须由实践来作
最后的检验。夸大逻辑证明的作用并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
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
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此外再无别
的标准;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
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尔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
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
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
的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于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
反正,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
面,起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6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1)价值及其特点
1)价值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
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一个事物有没有价值主要看它能不能满足主体的某种
需要。如果某种事物能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具有对人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于主体的
存在和发展有积极的肯定的意义,这种事物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如果某种事物不能满
足主体的需要,甚至妨碍主体实现某种需要,对于主体有消极的否定的作用,就会被主
体认为是无用的甚至有害的,即无价值。
2)价值的特点:价值关系必然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另一方
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性质、性能。价值是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形成的,所以价值既有
客观性又有主体性。①价值具有客观性。这一客观性是指,价值必须以物质的或精神的
现象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如果不具有某种属性,它们就不会成为对主体有用
的东西。②价值具有主体性。主体的需要及其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
不定项选择题: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表现在()
实践标准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关系,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关系,可以论述
题、材料题的形式命题。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实际遵循的两个原则。这是近年来新增加的
知识点,应加以理解和重视。
不定项选择题:真理与价值的关系表现为()。
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而且人的需要更多的是通过劳动和实践创造出来
的产品来满足的,因此,价值关系更多的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
创造性的关系。
(2)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真理与价值作为人类活动中的两大方面,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真理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
;价值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的思维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2)真理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3)真理体现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体现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
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
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真理与价值存在着矛盾,真理和
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它们之间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二者
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促进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
6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反映
论,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的正确认识是在实践
中获得的,人们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性认识,然后再从感性认识到能动
地上升为理性认识,用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并检验真理。实践、认
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
线的哲学根据。党的思想路线则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般原则的具体化,是它在实际工
作中的贯彻、应用和体现。这种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
现。
7.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1)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和发展真理。
(2)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思想路线是否正确,是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关
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党的思想路线完整、鲜明地贯彻了“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明真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路
线不仅为确定和发展党的政治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工作方
法和工作作风。
★8.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主要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本知识点是2004年新加的,考生必须掌握它与十六大精神的融合方面。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必须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
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
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解研究现实中的重
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
律的认识。
(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理论思维的工具
(1)什么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
辩证法,包括自然界、社会以及人的实践活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的认识和思
维活动的辩证法,是以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体系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的辩证
法,也称概念辩证法。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内容和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辩证法
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在表现形式上,二者又是不同的,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人的思
维所特有的。
(2)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辩证统一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中介的。
人的实践活动的辩证法既包含和体现客观事物(主要是自然界)的辩证法,又内化和
升华为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既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又表现出实践辩证法的水
平,同时又指导人的实际行动而作用于整个现实世界。
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不统
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一致的,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辩
证法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就成为辩证思维方法,它是人观念地把握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
工具。邓小平要求我们“照辩证法办事”,就是要求我们把辩证法转化为认识论和方法
论,转化为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人们正确进行
理性思维的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系列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方法所
组成的,其中主要有:
(1)归纳和演绎
归纳和演绎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两种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的结论
、概念的思维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原理、概念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把
归纳和演绎当成认识过程之中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在认识过
程中有各自的作用,也有各自的局限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对立统一的
关系。这具体表现在:
这部分内容出题率较低,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近两年来增加的考点。
要注意把握两者的关系。2000年理科第3题考了这方面的内容。辩证思维是客观物质世界
与人类认识的辩证本性在思维之中的自觉反应,掌握辩证思维的本性,可对恩格斯的这
段话作出评析:“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此处的
理论思维就是指的辩证思维。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作为辩证思维的方法,要求理解
,不作重点要求。
第一,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以归纳得出的结论作为前提。演绎法是一种从普遍
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它只能揭示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关系,
不能揭示共性与个性的对立关系。单纯用演绎法不能揭示个别事物多样化的属性。而要
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运用归纳法。此外,演绎的结果也必须再运用归纳法来证实与丰富
。
第二,归纳法必须以演绎为指导。演绎法为归纳提供一般性的理论原则。规定归纳
活动的方向与目标。同时,归纳所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可靠,它必须靠演绎来修正与补充
。
(2)分析和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在认识过程中比归纳与演绎更加深刻的认识方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
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
各个方面,从中找到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
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这表现在:第一,分析与综合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第二,分析与综合相互联系
、相互转化、相互促成。分析是综合的基础,为了在思维中把握事物客观存在的统一性
,必须先对该事物进行分析,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在对事物矛盾
发展的统一体进行分析时必须有整体的观念,否则就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完整、科学
的方法要求把分析法与综合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3)抽象到具体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逻辑思维中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
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逻辑思维中的具体是许多规定性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
一。作为辩证思维方法的具体与感性具体不同,后者是客观事物表面的,感官能直接感
觉到的事物的具体性。由抽象到具体,是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它包括以下几个
环节:第一,作为这一过程的逻辑出发点的“抽象”。它必须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最一般
、最基本的抽象与规定;第二,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中介;第三,作为这一过程逻辑终
点的具体。它是以一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的具有多样规定性的丰富的总体,是一种理性
具体。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由作为逻辑起点的抽象经由逻辑中介上升到作为逻辑终点的具体,这只是完成了辩
证思维永恒运动的一个周期,人类总的认识和实践过程遵循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辩
证思维中的历史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客观事物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二是指反映客观实
在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如科学史、哲学史、认识史等。逻辑在此指的是逻辑范
畴间的次序、层次、关系等。逻辑与历史一致,指的是理论概念体系的逻辑关系,次序
应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类认识历史发展的顺序。历史是逻辑的基础与前提,逻辑是历
史在辩证思维中的理论再现。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是思维与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在
认识论、方法论中的具体体现。
由于“抽象”、“具体”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不同,因而考生应分析试题中抽
象和具体所指的含义。辩证思维中的抽象是指对事物本质最一般、最基本的概括与规定
;具体是指思维的具体,是事物多种规定性的统一,它不同于对客观事物的感性具体。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辩证的、有差别的统一。辩证思维应对历史事实和经验材料进
行抽象概括,从中提炼出最能反映历史规律的基本东西,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理论的概念
体系。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
1)现代科学研究,一般是应实践的要求,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上提出假说,然后由一
系列的实践或实验对这些假说进行验证,再经一系列的研究形成理论体系去指导科学实
践活动。
2)辩证思维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指导方法。现代科学研究可分为自然科学研
究和社会科学研究,这两种研究都离不开辩证思维方法的指导。辩证思维方法渗透贯穿
于科学假说的诞生、科学假说的验证以及科学理论形成的全过程。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①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
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在确认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具体关系。②辩证思维
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哲学通过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等参与到科
学研究中;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等,
又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及其方法。因此辩证思维方法要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中吸取营
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③在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上,要防止
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用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来否定和取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片面倾向;
另一种是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否定和取代辩证思维方法的形而上学倾向。
Ⅳ常见错误点拨
(1)实践是纯物质的活动。实践确实具有客观性,但并不能把实践看做是纯粹的物质
活动,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创造性,因此,
不是纯粹的物质活动。
(2)实践是纯精神的活动。实践虽然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但又不是纯精神
的活动,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它是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
体的活动,与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思维活动相区别。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
从而具有客观现实性。
(3)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唯心主义不都是不可知论,大多数的唯心主义者也都是
可知论者。
(4)承认认识始于经验就是唯心主义。这是把认识发展过程问题与认识本质混为一谈
的论断。承认认识始于经验,不是说认识来源于经验。从认识发展过程的角度来讲,认
识开始于经验(感性认识),这是唯心主义和维物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5)真象和假象是从不同角度对本质的反映。这是考生极容易出现的错误观点。真象
和假象都是对本质的表现,而不能说成是反映。因为,无论真象,还是假象都是客观事
物自身所具有的客观表现。
(6)真象是对本质的正确反映,假象是对本质的错误反映。真象和假象都是对本质的
表现,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不是对本质的反映。
(7)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因此不能将主观和客观通常是在哲
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上使用,它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观可以是指与
认识对象的关系,相对于客观对象,人的认识活动是主观,主观还可以是指不从客观实
际出发,脱离了客观实际,因而带有主观性。这两种含义都表明主观并不等于主体。认
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活动的对象。认识的客体就其所涉猎的范围来看,只包括纳
入认识活动的客观对象,从其所包括的领域来看,它不仅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而
且还包括精神客体,所以不能把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混为一谈。
(8)真理与规律没有区别。真理不等于规律,它仅仅是对规律的正确反映。规律是事
物自身固有的,具有客观性。真理与规律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
Ⅴ历届真题精选及解析
命题分析与探究本章也是命题概率较高的部分,特别是作为辨析题和论述题占的比
重比较大。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把握,特别是对于实践的把握,对于认识
的本质,认识的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都要加强理解。20
03年分析题,实际考察的是本质与现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认识论
中特别注意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995年文科题)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
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成真知
【答案】B
2(1995年文科题)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
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答案】D
3(1999年文科单选题第4题)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客观性问题,选项A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选项
B是旧哲学的真理观,应排除。“能付诸实践”的认识并非都是真理,把谬误“付诸实践
”,导致实践的失败就是证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因此D是惟一正确
答案。
4.(2003年第3题)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
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源。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
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
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答案】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1995年文科题)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
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E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
【答案】ACDE
【解析】主体和客体的问题应是认真加以全面理解的问题,不要把主体与客体的问
题与主观与客观的问题相混淆。主体与客体不存在主从关系。
2(1997年文科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
【答案】ABCD
【解析】此题实际上要考生学会一种正确地认识问题的方法。因为任何语言、文字
都可能有它的局限性,另外任何语言、文字都有其说话的背景,因此要善于把握问题的
本质,抓住所谈问题的关键,否则,很多问题都会纠缠不清。
(三)辨析题
1(1997年理科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
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
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
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
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解析】这道辨析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同时还涉及到客
观真理的内容。此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考生如果不认真思考,就有可能将“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理解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此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就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循着这一思路答题必然导致错误的答案。
2(2002文科31题)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案要点】(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
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
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
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解析】这道辨析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该题难度不
大。对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大多数考生是熟知的。因此回答此题所运用的原
理都能够较完整地表述出来。在答题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恐怕就是对题干中古希腊哲学家
的命题本身作出较全面而精练的分析说明,则是不太容易的。有的考生会抓不住关节点
,胡乱说一通,而得不到高分。解答类似这种辩证关系的题,一定紧紧抓住矛盾的两个
方面,缺一不可,忽视或过分强调任何一个方面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至少说是不全面的
。
3(2002理科第31题)对于右图,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这表明,
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
理的惟一标准。而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所
决定的。1)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
范畴,因此,要判断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在主观的领域内是无法解决
的,而仅仅在客观世界的范围内也不能检验。实践则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2)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
观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一方面同主观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同客观
世界相联系。人们抱着一定的理论观点去实践,由此而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这样就能
把原来的理论认识同客观现实相对照,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的真理性。由此可见,实践
具有双重的直接现实性,不仅它本身是直接现实的,而且它能够使理论成为现实,这就
使它成为了真理的标准。简言之,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并
且只有实践才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惟一标准。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人类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
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这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虽然实践有
时暂时无法判明真理或谬误,但是实践的发展最终能检验真理,肯定实践标准的客观性
和惟一性,也就必须承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和不可知论。实践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任何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可能判明现有的一切知识,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否认实
践标准的相对性就会思想僵化、阻碍真理的发展。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每一种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和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实践的局限性都使实践标准具有一定的
相对性,社会实践的总体及其历史发展又使实践最终可以突破这种局限性,并能判别认
识的真理性,从而使实践标准具有一定的绝对性。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就是
在实践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是与实践标准的绝
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密切相联系的。
(3)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逻辑证明是指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的
正确性的一种逻辑方法,它是探索真理和论证真理的手段。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体现了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掌握这一原理
,可以对“有用即是真理”的实用主义真理观进行正确的评析。应该理解和把握真理问
题上的绝对主义相对主义,这是这一部分内容的难点。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绝对性,绝
对主义否认真理相对性。关于实践标准的问题要着重掌握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
原因及实践标准的现实意义,实践标准的惟一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具体含义。要注
意辨别逻辑证明和实践在检验真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
性的统一,从而防止“左”和“右”的错误。防止僵化。
1)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是相辅相成的。
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
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逻辑思维给实践提供从特殊到普遍和从普遍再到特殊的
推理过程,使具体实践能够充分证实或驳倒某个理论原理。第二,逻辑证明可以证明实
践所无法直接检验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性。第三,逻辑思维给实践以理论依据,从而给予
人们的实践以力量和信心。
2)逻辑证明的作用和实践标准的作用不能相互代替,实践标准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因为:第一,人的逻辑思维是实践的能动的产物。第二,逻辑证明所使用的前提、概
念、原理和逻辑规则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得到
丰富和发展。第三,逻辑证明的思维过程以及逻辑证明所得出的结论还必须由实践来作
最后的检验。夸大逻辑证明的作用并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
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
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此外再无别
的标准;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
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尔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
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
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
的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于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
反正,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
面,起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6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1)价值及其特点
1)价值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
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一个事物有没有价值主要看它能不能满足主体的某种
需要。如果某种事物能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具有对人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于主体的
存在和发展有积极的肯定的意义,这种事物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如果某种事物不能满
足主体的需要,甚至妨碍主体实现某种需要,对于主体有消极的否定的作用,就会被主
体认为是无用的甚至有害的,即无价值。
2)价值的特点:价值关系必然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另一方
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性质、性能。价值是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形成的,所以价值既有
客观性又有主体性。①价值具有客观性。这一客观性是指,价值必须以物质的或精神的
现象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如果不具有某种属性,它们就不会成为对主体有用
的东西。②价值具有主体性。主体的需要及其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
不定项选择题: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表现在()
实践标准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关系,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关系,可以论述
题、材料题的形式命题。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实际遵循的两个原则。这是近年来新增加的
知识点,应加以理解和重视。
不定项选择题:真理与价值的关系表现为()。
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而且人的需要更多的是通过劳动和实践创造出来
的产品来满足的,因此,价值关系更多的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
创造性的关系。
(2)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真理与价值作为人类活动中的两大方面,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真理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
;价值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的思维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2)真理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3)真理体现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体现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
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
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真理与价值存在着矛盾,真理和
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它们之间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二者
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促进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
6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反映
论,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的正确认识是在实践
中获得的,人们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性认识,然后再从感性认识到能动
地上升为理性认识,用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并检验真理。实践、认
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
线的哲学根据。党的思想路线则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般原则的具体化,是它在实际工
作中的贯彻、应用和体现。这种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
现。
7.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1)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和发展真理。
(2)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思想路线是否正确,是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关
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党的思想路线完整、鲜明地贯彻了“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明真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路
线不仅为确定和发展党的政治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工作方
法和工作作风。
★8.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主要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本知识点是2004年新加的,考生必须掌握它与十六大精神的融合方面。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必须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
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
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解研究现实中的重
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
律的认识。
(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理论思维的工具
(1)什么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
辩证法,包括自然界、社会以及人的实践活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的认识和思
维活动的辩证法,是以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体系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的辩证
法,也称概念辩证法。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内容和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辩证法
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在表现形式上,二者又是不同的,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人的思
维所特有的。
(2)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辩证统一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中介的。
人的实践活动的辩证法既包含和体现客观事物(主要是自然界)的辩证法,又内化和
升华为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既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又表现出实践辩证法的水
平,同时又指导人的实际行动而作用于整个现实世界。
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不统
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一致的,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辩
证法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就成为辩证思维方法,它是人观念地把握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
工具。邓小平要求我们“照辩证法办事”,就是要求我们把辩证法转化为认识论和方法
论,转化为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人们正确进行
理性思维的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系列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方法所
组成的,其中主要有:
(1)归纳和演绎
归纳和演绎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两种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的结论
、概念的思维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原理、概念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把
归纳和演绎当成认识过程之中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在认识过
程中有各自的作用,也有各自的局限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对立统一的
关系。这具体表现在:
这部分内容出题率较低,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近两年来增加的考点。
要注意把握两者的关系。2000年理科第3题考了这方面的内容。辩证思维是客观物质世界
与人类认识的辩证本性在思维之中的自觉反应,掌握辩证思维的本性,可对恩格斯的这
段话作出评析:“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此处的
理论思维就是指的辩证思维。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作为辩证思维的方法,要求理解
,不作重点要求。
第一,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以归纳得出的结论作为前提。演绎法是一种从普遍
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它只能揭示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关系,
不能揭示共性与个性的对立关系。单纯用演绎法不能揭示个别事物多样化的属性。而要
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运用归纳法。此外,演绎的结果也必须再运用归纳法来证实与丰富
。
第二,归纳法必须以演绎为指导。演绎法为归纳提供一般性的理论原则。规定归纳
活动的方向与目标。同时,归纳所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可靠,它必须靠演绎来修正与补充
。
(2)分析和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在认识过程中比归纳与演绎更加深刻的认识方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
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
各个方面,从中找到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
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这表现在:第一,分析与综合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第二,分析与综合相互联系
、相互转化、相互促成。分析是综合的基础,为了在思维中把握事物客观存在的统一性
,必须先对该事物进行分析,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在对事物矛盾
发展的统一体进行分析时必须有整体的观念,否则就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完整、科学
的方法要求把分析法与综合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3)抽象到具体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逻辑思维中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
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逻辑思维中的具体是许多规定性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
一。作为辩证思维方法的具体与感性具体不同,后者是客观事物表面的,感官能直接感
觉到的事物的具体性。由抽象到具体,是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它包括以下几个
环节:第一,作为这一过程的逻辑出发点的“抽象”。它必须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最一般
、最基本的抽象与规定;第二,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中介;第三,作为这一过程逻辑终
点的具体。它是以一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的具有多样规定性的丰富的总体,是一种理性
具体。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由作为逻辑起点的抽象经由逻辑中介上升到作为逻辑终点的具体,这只是完成了辩
证思维永恒运动的一个周期,人类总的认识和实践过程遵循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辩
证思维中的历史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客观事物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二是指反映客观实
在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如科学史、哲学史、认识史等。逻辑在此指的是逻辑范
畴间的次序、层次、关系等。逻辑与历史一致,指的是理论概念体系的逻辑关系,次序
应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类认识历史发展的顺序。历史是逻辑的基础与前提,逻辑是历
史在辩证思维中的理论再现。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是思维与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在
认识论、方法论中的具体体现。
由于“抽象”、“具体”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不同,因而考生应分析试题中抽
象和具体所指的含义。辩证思维中的抽象是指对事物本质最一般、最基本的概括与规定
;具体是指思维的具体,是事物多种规定性的统一,它不同于对客观事物的感性具体。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辩证的、有差别的统一。辩证思维应对历史事实和经验材料进
行抽象概括,从中提炼出最能反映历史规律的基本东西,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理论的概念
体系。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
1)现代科学研究,一般是应实践的要求,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上提出假说,然后由一
系列的实践或实验对这些假说进行验证,再经一系列的研究形成理论体系去指导科学实
践活动。
2)辩证思维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指导方法。现代科学研究可分为自然科学研
究和社会科学研究,这两种研究都离不开辩证思维方法的指导。辩证思维方法渗透贯穿
于科学假说的诞生、科学假说的验证以及科学理论形成的全过程。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①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
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在确认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具体关系。②辩证思维
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哲学通过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等参与到科
学研究中;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等,
又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及其方法。因此辩证思维方法要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中吸取营
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③在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上,要防止
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用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来否定和取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片面倾向;
另一种是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否定和取代辩证思维方法的形而上学倾向。
Ⅳ常见错误点拨
(1)实践是纯物质的活动。实践确实具有客观性,但并不能把实践看做是纯粹的物质
活动,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创造性,因此,
不是纯粹的物质活动。
(2)实践是纯精神的活动。实践虽然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但又不是纯精神
的活动,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它是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
体的活动,与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思维活动相区别。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
从而具有客观现实性。
(3)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唯心主义不都是不可知论,大多数的唯心主义者也都是
可知论者。
(4)承认认识始于经验就是唯心主义。这是把认识发展过程问题与认识本质混为一谈
的论断。承认认识始于经验,不是说认识来源于经验。从认识发展过程的角度来讲,认
识开始于经验(感性认识),这是唯心主义和维物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5)真象和假象是从不同角度对本质的反映。这是考生极容易出现的错误观点。真象
和假象都是对本质的表现,而不能说成是反映。因为,无论真象,还是假象都是客观事
物自身所具有的客观表现。
(6)真象是对本质的正确反映,假象是对本质的错误反映。真象和假象都是对本质的
表现,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不是对本质的反映。
(7)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因此不能将主观和客观通常是在哲
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上使用,它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观可以是指与
认识对象的关系,相对于客观对象,人的认识活动是主观,主观还可以是指不从客观实
际出发,脱离了客观实际,因而带有主观性。这两种含义都表明主观并不等于主体。认
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活动的对象。认识的客体就其所涉猎的范围来看,只包括纳
入认识活动的客观对象,从其所包括的领域来看,它不仅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而
且还包括精神客体,所以不能把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混为一谈。
(8)真理与规律没有区别。真理不等于规律,它仅仅是对规律的正确反映。规律是事
物自身固有的,具有客观性。真理与规律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
Ⅴ历届真题精选及解析
命题分析与探究本章也是命题概率较高的部分,特别是作为辨析题和论述题占的比
重比较大。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把握,特别是对于实践的把握,对于认识
的本质,认识的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都要加强理解。20
03年分析题,实际考察的是本质与现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认识论
中特别注意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995年文科题)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
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成真知
【答案】B
2(1995年文科题)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
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答案】D
3(1999年文科单选题第4题)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客观性问题,选项A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选项
B是旧哲学的真理观,应排除。“能付诸实践”的认识并非都是真理,把谬误“付诸实践
”,导致实践的失败就是证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因此D是惟一正确
答案。
4.(2003年第3题)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
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源。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
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
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答案】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1995年文科题)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
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E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
【答案】ACDE
【解析】主体和客体的问题应是认真加以全面理解的问题,不要把主体与客体的问
题与主观与客观的问题相混淆。主体与客体不存在主从关系。
2(1997年文科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
【答案】ABCD
【解析】此题实际上要考生学会一种正确地认识问题的方法。因为任何语言、文字
都可能有它的局限性,另外任何语言、文字都有其说话的背景,因此要善于把握问题的
本质,抓住所谈问题的关键,否则,很多问题都会纠缠不清。
(三)辨析题
1(1997年理科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
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
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
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
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解析】这道辨析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同时还涉及到客
观真理的内容。此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考生如果不认真思考,就有可能将“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理解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此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就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循着这一思路答题必然导致错误的答案。
2(2002文科31题)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案要点】(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
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
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
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解析】这道辨析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该题难度不
大。对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大多数考生是熟知的。因此回答此题所运用的原
理都能够较完整地表述出来。在答题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恐怕就是对题干中古希腊哲学家
的命题本身作出较全面而精练的分析说明,则是不太容易的。有的考生会抓不住关节点
,胡乱说一通,而得不到高分。解答类似这种辩证关系的题,一定紧紧抓住矛盾的两个
方面,缺一不可,忽视或过分强调任何一个方面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至少说是不全面的
。
3(2002理科第31题)对于右图,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这表明,
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答案要点】(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
果。2)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
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
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3)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其
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
是由主体决定的。
【解析】这道辨析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本质,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此题命题的形式独具特色,这种命题方式在考研命题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它似乎增
加了难度,而实际上只是一种陪衬的作用。关键的问题还是考查考生对“人的认识结果
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观点的理解上。此题如果仅仅要求说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能动的反映”这一观点的话,应该说没有难点。但是题中说的是“人的认识结果”,回
答认识结果由什么决定,必须要说明认识过程。而要根据题中甲、乙两人对同一事物的
两种不同认识说明认识过程,就又必须说明主体在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从而会造成对同一客体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又由于
认识结果的差异,归根到底仍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影响,
但不是由主体所决定。如此逻辑、完整地回答此题,对于理工科的考生而言,是有难度
的。通过此题告诉考生在复习时,不要只停留在对原理作表层的把握,而要将所包含的
深层内容及其逻辑关系揭示出来。
(四)论述题
1(1996年文科题)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下述观点:在科学活动
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
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
。
【答案要点】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能动地指导实践。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
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总是受一定思想的支配,带着头脑中已有的思想开始的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人们的哲
学观点决定着世界的基本看法,也决定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活动的结果。科学活动是人们有目的的探索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须以正确的哲学
理论为先导,并根据一定的理论来制订计划、设计方案、分析结果、总结经验,得出新
的结论。科学活动如果脱离理论的指导,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不可能取得成功。理论有
正确与错误之分,用来指导科学活动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论。“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
”一般是指带着某种错误认识或先入之见去歪曲客观事实的做法,它与以尊重客观事实
为前提、以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科学活动不能混为一谈。以避免“带着有色眼镜
看问题”来否定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是错误的,在实践中完全排除已有的理论认识也是
不可能的。
2(2001年文理科共用题)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
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
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
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
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
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
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
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上述科学发
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答案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
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
,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
准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
论,取代了旧理论。(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
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
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
与新的事物。
3(1998年理科论述题第27题)试论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阐述在我国社会主义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怎样不断增强主体认识能力。
【答案要点】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作为
认识主体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特征。认识主体是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
。当代社会生活的急速变化,使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社会主
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场新的革命,迫切需要增强主体认识能力,同时也为
主体认识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不断增强主体能力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拓展自己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改善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各方面潜能
;以恰当的方式把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结合起来,使个人主体上升为社会主体,突破个体
的局限性;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体的含义和特征以及提高主体能力的基本途径。前
一问题较易回答;后一问题要求联系实际,并带有理论的综合性,有一定难度。但只要
紧扣题意,并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其他有关原理加以分析,也不难作出正确回答。
主体既然具有社会性,那就要把个人的和社会结合起来,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体既
然具有意识属性,那就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和思维方法,如此等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主体能力。此题给考生留下了联系实际,
进行发挥的余地。
4(1999年理科论述题第33题)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
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
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
有真理性。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
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
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2)坚持实践标准,对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
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
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践标准,
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闯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
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把改
革推向前进。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
不断完善。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
原理。首先要从理论上阐明这一原理的内容,把这一原理的论据表述清楚。这就是答案
要点(1)的内容。其次,说明这一原理对深化改革的现实意义。答案要点(2)说明了这一
原理对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大胆创新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推进和完善我国改革
的三个方面的意义。
5.(2003年第34题分析题)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
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
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
: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
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
所视,而遣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伯乐之子
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
如摞起的酒曲状。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
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臬相马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臬相马在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答案要点】(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
面。(3分)(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
本出发,生搬硬套。(2分)(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
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
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4分)
Ⅵ本章内容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A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表明作者强调:
A知对行的指导作用
B知行并进
C没有知就没有行
D先行后知,重在行
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看法实质是主张
A.真理都是相对的
B.真理是因人而异的
C.真理都是绝对的
D.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
4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5.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
B.能动的反映论
C.科学的反映论
D.机械的反映论
6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A把感觉作为认识的起点
B把科学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C承认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客体是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B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C在人的活动之外存在的一切事物
D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其中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A本质
B基础
C动力
D升华
9有些人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
了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物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0感觉、知觉、表象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或物理过程进行
时、空度量,所得的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
A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的
B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的
C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的
D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的
12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
A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
B主体属性
C客体属性
D意义
13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
A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符合
B主观认识是否清晰明白
C主观认识是否和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D认识和理论是否一致
14有些人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
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物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活动中属于人的意识活动的有
A工程师设计图纸
B学生学习知识
C遇到强光眨眼
D作曲家创作乐曲
E听到巨响把头转向刺激声源
2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事例有
A农民培育新品种
B公安人员侦破刑事案件
C运动员进行球类比赛
D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核试验
E大学生到乡镇企业进行社会调查
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E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C坚强的意志
D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
E基本途径是实践
5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
A通过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C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D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E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6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
A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B现象是易逝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C现象是表面的外露的,本质深藏在事物内部
D现象可以靠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无法把握
E现象是可靠的,本质是不可靠的
7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任何真理都具有的两重性
B两种根本对立的真理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相互联系,并能够转化的真理
E表明正确和谬误二者的对立和统一
9违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会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犯
A.经验论的错误
B.唯理论的错误
C.经验主义的错误
D.教条主义的错误
E.诡辨论的错误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论、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相互关系是
A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B思想路线是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应用
C政治路线决定思想路线
D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E认识论是政治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三)辨析题
1感性认识与事物直接相联,因而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是可信的。
2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类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
以“真理的美名”。
3人们只要参与实践,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4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
5真理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就是规律。
6既然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因而认识的正确与否是无法检验的。
(四)分析题
1依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教条主义和经验
主义。
2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又必须反对以教条主义的
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
3“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试说明这段话阐述的哲学思想,掌握这
一哲学原理有何现实意义?
4为什么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想,掌握这一原理
有何意义。
(五)材料题
1下面是选自《实践论》中的材料。
材料1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吃一吃。
材料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
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材料3
制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合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
的结果如何而定。
材料4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
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
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
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2)分析材料4、5,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是什么?
2下面的材料是有关真理的标准论述。
材料1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
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材料2
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
这也是真理的惟一标准”。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为什么?
(2)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材料2。
3.下面的材料是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和认识论的问题。
材料1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
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
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材料2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
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
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
。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
根据材料1和材料2说明: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2)强调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发展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D
3. A
4. C
5.A
6.B
7.D
8.B
9.D
10.C
11.C
12.A
13.A
14. 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D
【解析】CE两项都不是人的意识活动,而是人的生理活动的表现。E项是干扰项,容易
把它也选上。
2【答案】ABDE
【解析】A项体现的是生产实践,B和E项属于社会关系方面的实践,D项则是属于科学
实验,因此,这四项都属于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运动员进行球类比赛,则不属于人们
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所以除了C项都是应选项。
3.【答案】CDE
【解析】由于抽象和具体两个范畴具有多种含义,因此,一定要在具体的文章,具体的
语言环境来确定它们的含义。在本题中,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是指真理都有
其具体的内容,都不是空洞的,而不是指抽象概括能力而言的。真理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因
此它又不是指的具体的形象。因此AB两项都不合题意。
4.【答案】ABE
【解析】此题考生容易把所列选项全部选上。因为意志坚强、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
当然都会对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起作用。但是,题干中的一个关键词是考生容易忽略的,
即“正确”二字。要想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就不能泛泛地讲坚强的意志和敢想敢干
的革命精神。因为如果指导思想不正确,意志越坚强、越敢想敢干,最后的结果可能越
事与愿违。因此,特别提醒考生:一定要注意审题。
5.【答案】CDE
【解析】这道题也是要注意审题。有些考生容易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往往不注意
题干,而是看选项的话正确与否,以此来确定选项。比如这道题的A项和B项,从字面上看
都是正确的,所以有些人可能把5项都选上。但是他们没有很好地看好题。题目要求回答
的是,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怎样做,而AB两项所讲的都是如何实
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即如何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
的问题。
6.【答案】ABC
【解析】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不在于现象可以认识、可以把握,而本质不可认识和把
握;也不在于现象可靠,本质不可靠。虽然本质不是靠感官直接把握的,但是从某种意
义上说,由于本质把握的是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方面,它甚至比现象更可靠。
7.【答案】CDE
【解析】题目所列选项中的AB两项,一个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感性认识,一个
是对某种现象发展变化趋势的一种描述,都不是对于事物本质的揭示。本质是指事物内在
的稳定的联系。
8.【答案】AD
【解析】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这是真理具有的两重性。而绝对真理和
相对真理又是可以转化的,所以AD两项是应该选择的选项。
9.【答案】ABCD
【解析】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不会直接导致诡辨论的错误。
10.【答案】ABCD
【解析】认识论、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具有一定的关系。E认识论对于政治路线具有
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不是认识论是政治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反而是政治路线是认
识论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题的各项选项都需要认真加以分析才能答好。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感性认识直接与客观事物相关联,但是感性认识只是认识到事物的
外部联系,表面特征,还不是事物的本质,因此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必须上升到
理性认识,经过科学的抽象,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才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命题夸
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答案要点】一种认识之所以是真理,不是人造出来的,也不是因为真理有用,
人们才称其为真理。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凡是真理性的认识由于
它包含了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而会对人有用,但不是因为有用,就可以
得到真理的美名。人的认识具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是说人可以脱离客观事物,根
据自己的需要去创造真理。
3【答案要点】形成正确的认识,确实必须通过实践,这只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必要
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参与实践,只构成了认识的重要环节,还必须实现认识过程的
第一次飞跃,即从实践到认识。而要想得到正确的认识,必须掌握大量丰富的材料,在
此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即经过科学的抽
象,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4【答案要点】论断错误。谎言是对于事物的有意歪曲,或者是有意地颠倒是非,
是对事物的错误认识,这是谬误,谎言与真理是不能混淆的。谬误与真理之间可以转化
,但并不取决于谬误被多次重复和被承认的程度。但是,谎言多次重复,就会产生以假
乱真的作用,因此要善于识破谎言。
5【答案要点】真理具有客观性,是就其内容中包含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内容而言的,并不能否认真理是人们的一种认识,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的结果,是正确
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真理是指人们的一种正确认识,而规律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内在
的固有的本质的联系,不依人的认识为转移,真理是对规律的正确反映,但不与它相等
同。
6【答案要点】论断错误。这是用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的错误
观点。实践标准具有绝对性,一方面是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除此之外,
没有其他标准;另一方面是说,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对于某一阶段、
某一时代的实践没有得到确证的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得到检验。
(四)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活动的
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起始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离开感性认识提供的丰富材料
,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
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虽然重要,但它只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还没
有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以指导实践活动。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要用概念
等理性形式来表达,并在理性认识的参与、指导下进行。理性认识包含着感性认识,理
性认识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要借助语言文字等感性形式来表达。
(2)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形而上学地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而感性认识则是靠不住的。唯心主义的唯理
论否认理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认为理性认识是人脑固有的,是天赋观念,完全颠
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唯物主义唯理论虽然承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
认为感性认识不可靠,结果使理性认识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认识来源上
离开了唯物主义。②同唯理论相反,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是可靠的,而理性认识则
是靠不住的。唯心主义经验论否认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把经验看做是第一性的东
西,必然导致唯我论。唯物主义经验论虽然承认感觉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切
知识的源泉,但却把认识停留在感性经验范围,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
,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底。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场新的伟大实践,必然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解
决新的实践任务,必须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认真研
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理论。既要敢于实践,大胆探索,又要有科学的态度,
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经验主义。
2【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已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其基本原理具
有科学性,不坚持它,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
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哲
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存在决定意识。
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
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了严重挫
折,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
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答案要点】这段话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强调了精神、意
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批判的武器是指精神因素,思想观念的作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也就是说精神的、观念的作用再大,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不能实现对于客观世界的
改造。批判是不能光靠思想作用的,而必须依靠物质的力量来实现。但是理论、精神有
巨大的作用,可以通过对群众的武装,转化为物质力量。革命的理论一旦武装了群众的
头脑,并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的实践活动,就能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这一原理对于指
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我们不能停留在对理论、方案
的认识、批判、设计上,纸上谈兵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必须付诸实践,必须脚踏实地,
从事实际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才能改变落后的面貌。同时,革命的理论,正确的政
策,如邓小平理论,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旦武装了群众,变为改革开
放的具体行动,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用这个理论武
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面临的根本任务。
4【答案要点】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就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这一矛盾不断产生不断解决
,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的过程。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是在这
个过程中实现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指:这种统一是具体
的而不是抽象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结合,这种
统一是历史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
合。坚持这一原理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要使思想跟上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只有
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避免出现“左”的或右的错误,才能制定出符合
客观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
(五)材料题
1【答案要点】
(1)材料1,作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材料2,作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
3,作者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2)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
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大脑加工厂”的改造制作工作。
2【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不同的,材料1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
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材料2则认为,有用才是真理,检验认识是
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就看是否能使我们得到效果。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愿、是否符
合人们的需要、是否对人有用作为标准。对人有用,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产生某种
效果的理论、观点,并不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不能称其为真理。例如谎言
和骗术对于野心家和骗子都会产生效果,但它们永远不是真理。
3.【答案要点】
(1)材料1中说明了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的第二次飞跃,这与我党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相一致的,从群众中来,与从感性
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相一致,到群众中去又与用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相一致。
(2)强调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发展,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20.224.1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56.84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