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oversea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iheng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做四有新人), 信区: Flyingoverseas
标  题: zz一个HUST同学的总结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Mar 16 09:24:22 2006), 转信

偶未来的校友,呵呵

结束了。算是一个了结 
 
 

1.我的情况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0204班 本科

加权:91.7/TOP 1

T: 640/4

G: 550/800/4

华中科技大学学习特优生,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换生,连续一等奖学金。

没有论文,但是有两份Research Summary。

有两个小型软件项目,和自己的专业方向联系不大。

院长亲自为我提交了SUNYSB的推荐信。其它学校推荐信都是我起草,推荐人签名。推荐人中,一名是系主任(教授),一名是我的一个项目的导师(讲师),一名是系里一个副教授。

申请学校专业方向:

 

cornell
 BME-Medical Imaging(MRI)
 
UMN
 BME-Medical Imaging(fMRI)
 
Iowa State University
 Bioinfor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Ohio State University
 BME
 
StonyBrook
 BME-Biophotonics
 
Purdue University
 BME-Signal Processing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BME-Medical Physics/Imaging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BME
 
University of Iowa
 BME
 
Columbia University
 BME
 
USC
 NeuroScienceGraduateProgram
 
Clemson
 Bioengineering
 
NCSU
 BME
 
PSU
 Bioengineering
 

 

申请结果:

14所学校中:

Offer:1

AD:1

Rej:0

Interview:1

WaitingList:?

 

 

2.申请过程

05年8月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之后,我就开始选校。最开始,我拿着那份US RANKING 2005的list,找到专业排名,从JHU开始,一个一个的去学校的网页上看。我主要是看各个学校的faculty里面有没有搞图像或者信号处理的老师,同时要看这些老师最近的论文都是什么时候发表的,都与什么相关,其次,还看他招的中国学生数量。这算是我的初选。我把JHU和 PURDUE的 两个老师的论文仔细看了一下(看摘要),接着,向心仪的两个老师发出了很长的套磁信,但是没有回音。后来陆陆续续又套了很多老师,除了一个西北大学的老师回了信,其他的基本没有回信。大概8月11日,我开始写PS的初稿,同时开始自学matlab的GUI设计技术。

9月份,我意识到了申请竞争的激烈程度,于是把第一轮选的学校淘汰掉了排名靠前的几所,包括JHU,UCSD等。然后开始第二轮套磁。这一次,我只套华人老师。现在看来,这个策略是正确的。我先后收到CORNELL, UTAUSTIN,UMN等学校的一些教授回信,这些老师普遍对我表现出极大热情,纷纷要求我申请,同时都要求我学习一些课程。我也积极回应,同时把我在第一轮套磁期间完成的一个简陋的matlabGUI发给他们,希望进一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在这一轮套磁快要结束的时候,Tania说他发现了一个华工的老师,在SUNYSB,我当时一看他是搞光学的,不是特别感兴趣,就把那封发了N遍的信给他发了过去。结果,他第二天就回了信,说很想招我。当时我在xucheng师兄鼓励下,等到半夜3点左右,给他打了电话过去。电话中,他说了很多鼓励我的话,同时还要求我去学习一些光学课程。我答应了。这个老师就是Prof Pan,最后给我全奖的潘老师。

9月底,考虑到在NUS有太多不便,加上实在不想继续被新加坡人歧视,我放弃了NUS的certificate,回到华工,开始着手准备申请材料。这个时候,我已经敲定了最后的14所学校中的10所。9月29号左右,我敲定了PS。10月,完成了PS之外所有材料的写作。但是为了能够增加得奖的机会,我有意推迟了寄送材料的进程,转而去补做我的暑假实习,花了一周时间做完之后,连同先前做的两个matlabGUI,写了第一份Research Summary,加进申请材料。此后,开始批量生产材料。10月底,我补上了另外4个学校,敲定学校名单。

当时有保研的机会,我仔细想了一下,考虑到系里已经明确说,保研不去会有严重后果,加上我又想保外校,怕保上不去影响后面的弟弟妹妹,于是放弃了保研。

11月22号,寄出全部材料。寄出全部材料后,我开始做毕业设计(已经跟老师说好了),12月19号,把做的东西给老师看了之后,老师已经口头上同意我完成了毕业设计。随后,我把毕业设计的内容写成一份Report,寄给了已经套上的老师。同时,我又跟系里一个老师联系了一个项目,并立即开始做项目。

这期间,为了留一条后路,我去应聘锐捷和华为,无一例外都被刷了。但是我们系里一个挂了很多课的同学却顺利拿到了offer。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反思的结果,我决定全力投入系里的那个项目,锻炼MFC编程能力。这样,即使没有offer,我来年考研或者找工作应该更有竞争力。

此后,我埋头项目,一直到了2月3号上午,完成项目,同时写好了报告。也就在这天早上,我收到Prof.Pan的信,问我是不是愿意去。我于是迅速把报告翻译成英语,然后当作我的第二份Research Summary,寄给了包括SUNYSB在内的10所学校,要求小米把材料加到我的申请材料中去。同时,把这份RS又发给了已经套住的教授。

2月4号早上,收到了石溪的offer letter。在这个时候,UIOWA的小米告诉我入围了,WPI说已经把decision letter寄了出来,其他学校到仍没有消息。

 

3.对石溪offer的分析

       这个offer,我觉得,更多是依靠了Prof.Pan的校友关系。导师是华工校友,首先从个人来说就排斥了清华北大中科大。但是最初吸引住Prof.Pan的是我的排名和GPA。此外,我的两份Research Summary,虽然内容并不专业,但是一眼看过去,还能够蒙住一些不做软件的老师。

       这个offer是套来的。如果不套,肯定没有。但是,我套的前提是,首先,我的数字指标应该和清华北大中科大的人差距不大;正如Prof.Pan所说:“这个排名还不错。”其次,我在长达数月的套磁过程中,一直坚持做东西,不断给Prof.Pan以刺激,使他觉得,我确实是真心想跟他,并且,虽然不如清华学生,但是敬业精神还不错;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做的东西,使我能够有实力跟一些研究生竞争,让招生委员会的人认为我虽然技术不好,但是尚有潜力可挖。Prof.Pan在跟我第一次电话时就提及,他只能说服委员会相信华工也是好学校,其他方面还是要靠我自己。他还说,去年他也帮过一个华工光电系的本科生,但是由于那个同学自身条件不够硬,最终还是没有通过。

 

4.关于陶瓷的专题

       这次申请的最后结果很让我失望,因为我没有在套磁这个重大问题上做出我正确的行动。主要是没有继续套一些已经套到的老师。我认为,对于大多数像我这样只有一个GPA的本科申请者来说,效仿清华北大中科大那样去“裸申”,很难拿到好offer。这是一个历史问题。清华北大等传统出国名校在一辈又一辈的人不断努力之下,在海外为自己的母校赢得了非常好的名声,这是一个巨大的无形资产,使得凡是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具有相同或者相近背景的情况下比来自其他学校的申请者具备更大的竞争力。例如,我校电信系事实上已经占据了McMaster和UMN的ECE,连续几年发offer。基本上每年电信或者提高班的前几名,只要想去,基本都没有问题。但同样是提高班,去年,已经拿到CCIE的xucheng却在和一名清华学生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没能拿到斯坦福的全奖。为什么呢?简单一点说,我们的GPA在某些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华工的学校或者老师眼里看来根本不值一文,而大多数本科生又恰恰没有像样的论文等可以证明自身实力的东西。于是,很多学校的老师宁愿招一个清华的二流学生,也不愿意冒险招一个他不了解的学校的毕业生。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能够发表论文,或者做出其他一些能够证明自己潜力的东西,比如程序。在没有论文的情况下,我认为,套磁成了决定申请成败的决定因素。只有通过套磁,才能够获得与教授直接交流的机会,以便让他相信自己不俗的实力;也只有通过套磁才能够设法扬长避短,将自己的整体竞争力最大提升。

Tania今年密歇根的offer就是她坚持套磁的结果。Tania无意中发现了密歇根这个教授的网页,随后和后来要她的教授有过数次信件来往,Tania通过展示自己编写的Matlab以及VC程序,说明自己本科在医学图像处理方面的积累能解决地震学方面一些涉及到图像数据处理的问题。最终,Tania说服了密歇根的地球物理学教授,奇迹般拿到了fellowship。除了密歇根,Tania还套了一些学校,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Tania还顺利拿到了俄亥俄大学的RA。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我的申请结果。由于在申请的中前期我对套磁并不重视,我总相信,那些排名靠后一点的学校一定会要我,因此,即使是在89月份套到了像Cornell这样的学校,我并没有继续套,结果,我只拿到了一个offer。

那么,如何进行套磁呢?

我认为,套磁的具体做法有两种。第一种,就是Tania这次采用的方法,即通过浏览网页等方式获取积极信息,进而确定套磁对象,展开套磁。另外一种更好的方法,则是通过阅读文献,寻找到专业领域中

比较厉害的几个人(一般遵守金字塔规律)。然后,再仔细分析自己的长短,确定套磁对象,逐一发去套磁信。根据对方反应,进行进一步的套磁。也就是说,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如何确定套磁对象。之所以推荐后一种,是因为这样的套磁更有针对性。

       比较重要的是如何进行“进一步的套磁”。这一步,我认为是因人而异的。以生物医学工程为例,由于在软硬件方面有较多研究,加上软件设计成本较低,因此软件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特别是一些专业软件方面的知识,我觉得是BME最大的突破口。医学图像软件设计就是这样一个突破口。这个领域要求学习者了解数字成像原理,同时还要求对C/C++/VC++或者Matlab具有相当的掌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凭借对于这个领域的了解,可以套很多领域的教授。Tania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

       但是,我在这里总结的`套磁方法,比较适合像我这种没有论文的本科生,对于研究生而言就不是很合适了,因为研究生理应凭借自己的论文和研究去套磁。这个方面我没有发言权。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研究生也是需要套磁的。

       最后我想顺带说一下关于专业方向问题。首先,本科学习的东西,只是基础,不能因为在哪方面有较多涉猎就放弃对其他方向的观察,否则将失去很多机会。我这次套到的老师,是做光学方面工作的。我读了一些论文之后,发现所谓的“光学方面”的工作,其实牵涉到了电路设计,光路设计,界面软件开发,驱动程序开发,数字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等方面的内容。我的本科真的只是给我打了个基础,让我在听到一些专业词汇时不时那么陌生而已。但是当初我差点因为潘老师是“搞光学”的,而放弃对他的套磁。

 

5.朝花夕拾

       申请是一个让我成长的过程。

收到NUS的exchange Offer时,我想,这下,即使GRE挂了,有这段经历,鬼子应该也会相信我的英语实力了,没准,还能搞到一封推荐信。最初,我就是带着这个目的去竞争NUS的。

8月,我来到NUS,很快适应了学习和生活。NUS的校园网非常好,对于我初期看学校网页提供了方便。但是,到了后来,由于我还要学习几门课程,逼迫我从申请中分心,再加上经济窘迫,我心理上开始出现不适应性。在这期间,又经历了两次被歧视的事件,我干脆不去上课了,专心搞申请,学习matlabGUI。

那时最想念的是华工,父母,还有Tania。每天都辛勤工作到晚上6点左右,给父母和Tania打电话。我本科前几年都没有回四川老家过年,因为我不想回去。但是那时,我恨不得能使用“回城”魔法。我开始写日记,把带过去的杨绛的《我们仨》看了又看,希望从那里找到一些温暖。 我开始反思自己出国的想法。

 

我的数学不是很好,这个对于做基础研究的人来说是一个硬伤。而出国,就是出去做基础研究。。。这就是一个讽刺,也算是我因为年轻而作的一个赌博,现在,我只能让时间去宣布赌博结果,充作我人生的学费。
 

--
             
              追求卓越          超越极限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人生终将辉煌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33.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4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