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oversea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annibal (aspirant), 信区: Flyingoverseas
标  题: 不如归去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y 15 15:45:28 2002) , 转信

不如归去

章云(加拿大) 

 
 
  在国外参加中国人的聚会,稍一留神就会发现老人越来越多了。有的来自乡村,敦厚
谆朴,毫无顾忌地操着浓厚的地方口音,说着年轻人不懂的话语,因而很少与人交流,忙
着给孩子张罗吃喝;有的来自大城市,颇有见识,与人谈天甚是投机。但不管来自什么背
景,来到国外的老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呆不长。 

  小张的公公婆婆从东北乡村来加拿大已经8年了,是我知道的老人中出国时间最长的。
他们帮小张把两个孩子从出生带到7岁,上二年级。老太太把做饭洗衣服、整理屋子等家务
活全包了。老爷子很专业地伺弄房前屋后的草坪和后院的一畦菜地。为了冬贮大白菜,居
然还像模像样地在后院挖了一个地窖。后来孙子孙女稍大了点上了学,家里的事少了,老
爷子在附近一个种花的温室找了份工作。那个温室的主人也是一个老人,对他很照顾,只
派一些比较轻松的活儿给他干,他干一年歇半年,休息的半年可以拿失业金,是原工资的
60%。由于小张的丈夫是家里惟一的男孩,当地风俗是老人得跟着儿子过,加上老两口已
经申请了加拿大绿卡,可享受公费医疗保险,我们以为他们一定不会再回国了。谁知去年
老两口执意要回去看看,而且一“看”就再也不愿意出来了。听说现在正在张罗买房子,
要用在加拿大挣的养老金在国内安度晚年。 

  我父母来加拿大一年半时间,帮我照看当时只有4岁的儿子。如今,白天我们上班的上
班、上学的上学,家里只剩下老两口。父亲或在家练练书法,或骑车外出采购些生活急需
品。母亲精打细算,用有限的伙食费换着花样给我们做吃的,久违了的烧卖、粽子等等都
在家中的餐桌上出现了,让我们大饱口福。圣诞节放长假,我们一家驱车去佛罗里达的迪
斯尼乐园游玩。父母亲兴致勃勃,居然独自驾着有轨汽车冲上了路,撞飞了老外的帽子,
不但没遭白眼,反而换回一句“你真勇敢!” 

  本以为这样井井有条的生活能留住他们,谁知国内姐姐发表在地方小报上的一篇《想
爸想妈》的散文,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和对国内几个子女的挂念。他们终于冲破我们的
“层层阻力”回到苏北老家。 

  父母在加结识的王老太比较不幸。她和女儿、女婿相处不好,常来跟我父母哭诉。她
看不惯女儿女婿不用抹布而用餐巾纸擦桌子,外孙用起面巾纸一张一张像玩儿似的,等等
。尽管女儿再三跟她解释这一切,她仍不能接受这种生活方式。老太太丈夫早年过世,她
一个人含辛茹苦的将儿子、女儿抚养大,现在儿子在美国,女儿在加拿大,按说两个国家
跑跑蛮好的,可她只呆了6个月便回中国了。我一同事的父亲李大爷也有类似情况。李大爷
老伴去世后,只身来加拿大的儿子家。小李每天上班,太太开了个洗衣店,两个孩子,小
的只有两岁。李大爷来了一家人挺高兴,谁知老人家根本不会干家务,连碗都洗不干净,
更不会照顾孩子了。一家人忙起来,只得凑乎着吃PIZZA,意大利馅饼或烤鸡。可老爷子对
吃却不含糊,要么不吃,要吃就吃正宗的中餐,弄得媳妇一肚子意见。小李是“妻管严”
,只好给几千块钱打发老人家回国了。 

  赵大妈是从北京来的,女儿嫁了个加拿大白人,有两个孩子。尽管女儿待她很好,给
她好多零花钱,她仍闹着要回去。她的苦恼是跟洋女婿和外孙无法交流。由于文化、观念
上的差异,大妈对女婿有诸多不满,比如他不如咱中国男人勤快,家务活基本不会,即使
帮忙做饭也只能做做三明治、沙拉之类。女婿对她也是一肚子的意见,说她不会带孩子。
这倒怪不着大妈,那个小洋人连中国话都听不懂,怎么带? 

  我的公公婆婆在加一年半时间可说是比较潇洒。他们在国内曾参加合唱团、跳交际舞
,出了国也不甘寂寞。他们翻出了多年不用的网球拍,系上带子斜挎在肩上,骑车找到附
近的一个网球场,不紧不慢地打起了网球。 

  我父母和我公公婆婆回国后得出了一致结论,国外虽好,但不是老人们的久留之地。
来国外看看确有必要,可以见识另一种生活方式、另一种文化;还有加拿大蔚蓝色的天空
、碧绿的草坪,以及善良友好的加拿大人等。但老人的生活还是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自
己的亲情、友情。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172.16.2.21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1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