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oversea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Flyingoverseas
标  题:   严酷的麻省理工学院 ================!(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1月02日12:27:41 星期六),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TNews 讨论区 】
【 原文由 IOU 所发表 】


 作者: 破庙丑和尚  发布于 10-17 13:44  

------------------------------------------------------------------------------
--
 
   
  严酷的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美国私立研究性学院,
世界著名的科学技术教育和科研中心,校址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简称MIT。 MIT创立于1
861年,创办人罗杰斯。办学方向在于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现有教
职工7500人,学生近万人。学生来自美国各州和世界97个国家和地区。   

  从任何方面来说,MIT都是世界上一所无与伦比的高等学府,其最突出的标志是造就了
一批声名盖世的科学家。首先发明磁存储器的扎伊·W·弗莱斯特、人工智能的先驱诺尔伯
特·威那,以及曾举步月球的4名宇航员。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美国颇有影响力的《纽
约时报 》称其为“全美最有声望的学校”。   

  学风严谨,以“酷”著称 

  一谈到麻省理工,人们就习惯于将它与哈佛大学相比,这并非只因为二者相距甚近,
更主要的是哈佛的名气也非一般所能比。多年来,两所学校间的竞争从未中止过。1870年
,哈佛曾企图兼并麻省理工,此后又作了多次努力,但终未如愿,其原因未见有人考证,
但美国有句俗话说:“麻省理工的学生不会读,哈佛的学生不能算。” 由此可见,二者特
色相距甚远,一文一理,很难捏在一块儿。哈佛的学生个个自傲自信,从外表看,衣著考
究,风度翩翩。而麻省理工的学生恰恰相反。原因很简单:没有时间。在哈佛,学生们的
最大困难是如何才能进来;而在麻省理工,最使学生头疼的是怎样才能出去。    

  麻省理工——“染满鲜血的混凝土” 

  麻省理工学生的负担重得吓人,在这儿学习被比喻为“从消防水管中找水喝”。要想
毕业,必须拿满360学分,少1分也不成。例如,航天工程这门课,每周最少授课时数为14
小时。课程如此之多,负担如此之重,迫使学生个个变成了“咖啡因摄取狂”。因为若不
如此,就无法连续几天几夜在实验室操作或赶写论文。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很多学生一
直到毕业也未曾跨过波士顿大桥一次。因此,学生们把呈深红和灰色的学校建筑比喻为“
染满鲜血的混凝土”。    

  麻省理工——“疯癫精神病院”,还是“麦加圣地”?

  在麻省理工,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没有市场的。这里的学生性格外向开放,思维敏捷活
跃。但令人不解的是,他们并不爱学习,这在美国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多数学生希望尽
早离开学校,在一家不错的公司谋得职业,争取在22岁便成为百万富翁。计算机是麻省理
工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形象地说,在这里学生与计算机的关系就如同匈牙利人与红辣椒的
关系一样。学生们常常和计算机一“玩”就是半夜,通宵达旦在这里早已不足为奇,这也
正是麻省理工学生个个面色倦怠的原因所在。  

  在美国,有人称麻省理工学院为“疯癫精神病院”。对不知内情的人来说,第一印象
或许如此。然而,麻理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独特的教育方法。它“最基本的注意点是研究
,即独立地去探索新问题”。例如,有一门课是这样进行的:学生们每人得到一个装满弹
簧、电机等元件的箱子,课程要求简单明确——自行设计、装配一台机器。恰恰是这种奇
异、怪癖、与众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一大批献身教育事业、顽强拼搏且成绩卓著的科学家
。也正因为如此,它成为全世界有志青年衷心向往的“麦加圣地”。 

  麻省理工在电子学、核科学、航空和航天学、计算机科学、光谱学、生物学、化工、
造船学方面均取得重大科研成就。在生命科学、地学、材料科学和通讯等跨学科领域进行
了大量研究工作,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为美国的科学界和企业界培养了大量人才。 


   
  [From: 218.84.137.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0.46.78.175]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72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