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oversea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us (祝大家美梦成真), 信区: Flyingoverseas
标  题: 新东方魅力——关于一种年轻组合的报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pr  7 16:01:41 2000), 转信

发信人: yyh (阿欢&正在努力上进中......), 信区: AdvancedEdu       
标  题: 新东方魅力——关于一种年轻组合的报告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Nov  4 18:58:05 1999)

发信人: Ufoermann (断线的风筝), 信区: pku
标 题: 新东方魅力——关于一种年轻组合的报告
发信站: BBS 曙光站 (Thu Nov 4 10:50:53 1999)


  俞敏洪站在垃圾桶上。

  寒冷的风从近千人的头上吹过,俞敏洪感到的却是一股热浪
。他大声讲着,也可以说是大声喊叫着,重复着一个哲人的话语
:“heming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
e(从绝望的大山上砍下一块希望的石头)!”我们大家都一样,
比如我和你,我们选定了目标,可是没有人能给我们铺好捷径,
因为成功者告诉我们,只有“god only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这是1992年的冬天,当俞敏洪在北京图书馆的礼堂刚刚开始
他的讲座时,门外近千名无法进入礼堂的听众却高声喊着他的名
字。俞敏洪无法拒绝这种呼唤,他把礼堂里的讲座交给同伴,然
后走到门外,站在一个垃圾桶上,开始了他一生无法忘记的一次
免费英语大讲座。近千双和他一样年轻的眼睛盯着他,他们在这
个瘦弱的老师身上寻找着各自的答案:我能成功吗?

  俞敏洪的回答是肯定的,他总是这样肯定,他相信人的绝望
不是永远的,不是,因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才是人永恒的本能


  可是此时,被众多学生追随着的俞敏洪老师,家无片瓦,身
无长物,只是一个没有正式身份的打工者,走下讲台,他还要为
自己和妻子再寻找一个新的住处,这样的漂泊生活已让他心力交
瘁。但这时毕竟已经是90年代,一个人的才华和气质可以抵消一
切外在的不足,俞敏洪以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吸引着大批想到世界
上闯荡的年轻人,“去听俞老师的讲座!”已经成了他们为了取
得成功而相互传递的一个信息。

  面对这一片站在寒风中的听众,俞敏洪同样为自己感到惊讶
,在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被别人需要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让他
兴奋不已的前景——

  “我要办一所自己的学校!”

  GOAL目标A moment's insight

  is sometime worth lifetime

  of experience.


  (一刻的卓识值得一生的努力)

  所有的人都是凡人。成功者总被人们善良地夸张着,好像他
一生下来就明白了自己的使命,而那些曾和你我一样可怜的小小
愿望则被不断忽略。俞敏洪告诉他的学生,我和你一样,以前什
么也没有,包括让人兴奋的理想,但是人就是这样,一生的过程
就是从一点点希望做起,最后不断扩大希望。我们是凡人,但你
要知道,匹夫也能扭转乾坤啊。

  1999年,俞敏洪和他的朋友们已经扭转了自己命运的乾坤,
他们自己的新东方学校已经被年轻人称做“出国预备学校”,每
年有近5万学生到这里接受教育,一批批年轻学生从这里受到培训
后充满自信地走向陌生的世界,一群年轻的教师在这里快乐地发
挥着自己的才能,新东方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已达亿元,新东
方员工的个人上交所得税在北京已名列前茅。

  可是在20年前,俞敏洪的理想只是考上家乡江阴师范学院,
从此可以不再干繁重的农活。1978年,16岁的俞敏洪高中毕业后
回到家里喂猪种地,晚上在油灯下复习功课准备实现自己那个小
小的理想。1979年,县里办了一个外语补习班,俞敏洪挤了进去
,这是他第一次学习外语。住在30人一间的大房子里,俞敏洪的
感觉就是进了天堂:可以一整天都用来学习了,可以在电灯下读
书了。到了第二年春节,俞敏洪在班里的成绩已经进入前几名,
到了1980年,俞敏洪在自己成绩的鼓动下,开始做起上北大的梦
了。江阴师范已经脱离了他的视野,而北京大学西语系成了一个
18岁农村孩子的理想。

  这一年夏天,连考3年的俞敏洪梦想成真了。

  下一个目标呢?俞敏洪不知道。在北大,俞敏洪说他是苦苦
挣扎了5年,全班只有3个农村来的孩子,他是一个。到三年级时
,俞敏洪患上了肺结核,在住院的半年里,他身心放松地读了近
600本中外名著,这一经历让他至今仍感到受用无穷。在出院回家
休学的半年里,俞敏洪一个人四处游走,一边帮人种地,擦船板
,一边登山览胜。1985年,俞敏洪毕业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师。
接下来是两年平淡的生活,当身旁的同学和朋友忙着准备出国留
学的时候,俞敏洪才想起自己是不是也要试试?他对自己的未来
做了一个简单的预计:还要5年才可以分到一居室住房,收入一般
,一年教三四十个学生,30年也不过是3000多个。这好像太不吸
引人了,可是能做什么呢?除了出国?

  俞敏洪开始在外授课。他在一家民办学校中创建了外语培训
部,而且名声日隆,和那些听他演讲的学生一样,俞敏洪也在为
出国留学奋斗着。1991年,他辞去了北京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务,
从此也告别了一种平静的生活。这一年他29岁,他的目标是挣一
笔学费,然后像他的同学和朋友一样到美国留学。他的积蓄不断
增加,追随他听课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直到那场寒风中不得不让
派出所民警出来维持秩序的露天大讲座,俞敏洪为一个目标的清
晰而再一次兴奋不已。

  “我是一个年轻人,我要有自己的事业,我要去办自己的学
校。”俞敏洪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打工的学校,然后,在一间
10平米透风漏雨的小平房里,开始了“新东方学校”的创业。

  几年后,俞敏洪在欢迎新东方新学员的演讲中,当他阐述新
东方校训的时候,不无骄傲地讲起创业的艰难:“新东方创办的
整个过程是从一点点希望做起,最后不断扩大希望的过程。新东
方最初只有10平方米漏风的违章建筑办公室,但是现在新东方有
几万平米的教室和办公楼。它的发展过程是充满艰难的过程。在
1993年冬天新东方成立的时候,我自己拎着糨糊桶在零下十几度
去贴广告,把糨糊刷在柱子上,广告还没贴上去,糨糊就变成冰
了。更要命的是,当新东方在1994年有一点发展的时候,就跟别
的单位产生了竞争,一有竞争,就产生了麻烦。比如说新东方的
广告员拿着广告去贴的时候,就有人拿着刀子在等着你,说你敢
贴我就敢捅了你。新东方的广告员是被人捅过的,进医院缝了好
几针。我最喜欢的是教书,但是假如我只教书别的都不去做,新
东方也不会有发展。所以任何事情都是你不断努力去做的结果,
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你不要把它想像成不可克服的困难。在这
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只要你勇于去克服它!”
而新东方的校训就是: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办手续,租教室,投入全部积蓄购置设备,贴广告,疏通各
种关系,一年十几次和妻子为重新寻找一个住处而奔波。在筋疲
力尽中,新东方终于迎来了第一批学员。只有13人,但是这13人
给俞敏洪带来了欢欣和鼓舞。在回想后来遇到的困难时,生性乐
观的俞敏洪都当成了一种有意思的回忆。比如那个冬天经常停电
的晚上,俞敏洪发给每个学员两支蜡烛,灯灭了,蜡烛点燃了,
窗外寒星闪烁,教室里烛光摇曳,俞敏洪笑着说:“你们看,这
样的困难我们根本不怕,只要我们这样面对,以后还有什么事情
能让我们绝望吗?”

  新东方就这样发展着,壮大着。1994年,俞敏洪已经投入了
20多万元。这时出国留学的机会也来了,但是出国留学已经脱离
了他的视野,他的眼前是一个更为诱人的教育大市场。新东方在
北京已经是一个响亮的牌子,几千名学员挤在新东方的教室里,
他们带来了信任带走了鼓励,在新学期开学前飞向美国和加拿大
的航班上,新东方的学员不期而遇已成了家常便饭。

  这时候,俞敏洪说:“我有了一种感觉,我觉得自己是一块
料了。”

  俞敏洪不仅要做一个教师,一个校长,他还要做一个教育家


  DESTINY命运The future belongs

  who believe in the beauty of

  their dreams

  (未来属于那些坚信他们美好梦想的人)

  1994年的一天,俞敏洪一个人爬到长城上,痛哭一场。

  没有什么具体的原因,只是太苦太累,太多的烦恼,还有孤
独。

  俞敏洪是一个凡人,凡人就有凡人的苦恼。出国的朋友回来
的时候,互相谈起各自的状况,有人笑着对他说:“你怎么成了
个体户?”俞敏洪张大嘴巴说不出话,那点刚有的教育家的自尊
像是被人一巴掌打到了泥巴里。

  这时他找到了一个惺惺相惜的朋友——杜子华。杜子华更像
一个漂泊的游侠,研究生毕业后他游历了美国、法国和加拿大,
凭着对英语的透彻领悟,在国外结交了各色朋友,也得到了一个
个让人羡慕的机会。但是他在国外呆的时间越久,接触的人越多
,就越感到民族素质提高的迫切。而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资
只有教育,其他的投资只能改变数量,只有教育投资才可以改变
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档次。1994年的一天,在北京做外语培训的
杜子华接到了俞敏洪的电话,几天后,两位在北京英语培训领域
各负盛名的“教育家”会面了。在这次见面中,快乐的俞敏洪讲
述了新东方的创业和发展、对未来的设计、对人才的渴望,当然
,也讲到了钱。但聪明的杜子华听出来了,钱是重要的。但在俞
敏洪的眼里,钱只是一个事业的自然产出,而事业才是最大的渴
望。这次会面改变了杜子华单打独斗的游历节奏,从此在新东方
一呆就是5年,在他的履历中,这是在一个地方停留得最长的一次


  1995年冬天,俞敏洪飞往北美。这时他的财富积累让国外的
同学也感到了惊讶,但是有一种孤独总是跟随着他,有一种隐隐
的迷惑总是困扰着他:“我到底要到哈佛、耶鲁上学,还是要把
新东方办下去?教GRE、TOEFL倒底算不算一个事业?Made money
(挣钱)就是这样吗?”他要到那片一直让他耿耿于怀的土地上
走一走,看一看,和他思念的同学朋友侃一侃。俞敏洪来到加拿
大的温哥华,这里有他曾在北大共事的朋友徐小平。这时的徐小
平已经在加拿大生活了10年,稳定而富足。俞敏洪不经意地讲着
自己的经历,文雅而富有激情的徐小平却坐不住了:“哇塞,敏
洪,你真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啊!”俞敏洪笑了。“敏洪,就冲你
那1000人的大课堂,我也要回国做事!”俞敏洪还在笑,心里却
被朋友的肯定震动着。

  别了徐小平,俞敏洪又来到美国,找到了已经进入贝尔实验
室工作的同学王强。1990年,几乎是身无分文的王强来到美国,
只有文科教育背景的他3年竟拿下了计算机硕士学位,并且成功进
入了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在留学生中,可以说是一种成功的
典型。俞敏洪住在王强家里,喝酒聊天,聊来聊去,曾和俞敏洪
一同在北大当教师的王强竟觉得又被他勾起了教书的欲望。白天
,王强陪着俞敏洪参观普林斯顿大学,让王强震惊的是,在图书
馆、餐馆、商店里,只要碰上个黑头发的中国留学生,竟都会向
俞敏洪叫一声“俞老师”。这可是世界著名的大学啊。王强后来
说:“我真受了剌激。”俞敏洪说,你不妨回来吧,现在国内与
你走的时候不一样,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了。

  北美的旅行让俞敏洪感到了一种安定,从别人经过苦苦奋斗
而获得的富足生活里他看到了自己同样苦苦打拚的价值,他终于
认定了自己从事的这份事业是不应该犹豫和怀疑的。回到北京,
他一头扎进那间还在漏风的办公室,他感觉到了,散居天涯的一
队人马将在这里重新聚首,他将和朋友们一同做起一个somethin
g beyond money(超越于金钱之上)的事业。

  不久,徐小平、王强站在了新东方的讲台上。1997年,俞敏
洪的另一位同学包凡一也从加拿大赶回加盟了新东方。新东方像
一个磁场团聚起一个年轻的梦想,这群在不同的土地上刷广告、
洗盘子、做推销、当保姆、苦学奋斗而终于出人头地的年轻人已
积蓄了一种需要爆发的能量。王强说:“在美国留学,我们体验
了一种大孤独,但我们可以战胜大孤独,就什么也不怕了。”

  PERSEVERANCE毅力There is no

  substitute for hard work

  (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辛勤的工作)

  在新东方学习,你能得到什么?

  每年近5万年轻的学生被这里吸引,只是因为可以获得一份超
过2000分的GRE成绩单?一次超过600分的TOEFL考试?在GMAT和T
SE考试中的高分?一份有把握的留学申请文件?

  就像金钱一样,这只是一个人在奋斗后的自然产出,而更为
珍贵的,是你知道怎样和自己的毅力对话,向自己的极限挑战,
通过今天的冲剌,你会重新发现自身的力量,获得让你自己都可
能惊讶的自信。俞敏洪说,新东方要让学员从这里带走一种美好
。徐小平说,新东方学员到这里,一半是学英语,一半是听我们
侃大山的。人生奋斗苦不苦?苦。光是把英语学好,就让你脱掉
一层皮。但是新东方的讲课,幽默、enjoy(愉悦),每个老师都
寻找每一个机会阐述人生奋斗的含意、价值,让每一个上过新东
方课的人不仅觉得能得到最好的英语培训,beyond that,他还能
获取精神的力量。

  侃什么?从毅力到自信,还有,展示它们的方法。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是新东方的校训,但新东方告诉你这
并不是一句空空的大话。

  在如何办理签证的讲座中,徐小平老师向他的学生这样讲解
着坚持和自信:

  一个女生申请自费到美国留学,遭到拒签,因为她几乎有全
部拒签的典型理由:“没有足够的资金”,她没有奖学金,一年
学杂费需要1.5万美元;“移民倾向”,她的哥哥在美国读博士,
至今没有回国;“学习目的不明”,因为她去读MBA的学校,是非
常一般的大学,而她在国内的学校却是名牌;她的托福只有550分
,没有GMAT成绩,口语一般,不可能在签证窗口的几十秒钟内打
动签证官。在这种条件下,她可以结束了。但是徐小平说,等等
,我们重新试试:

  “资金不足”是拒签的两大理由之一。但是,没有奖学金,
并不意味着“我”没钱。在这个问题上最重要的,不是出示银行
存折,而是展示有“有钱”的感觉。她在后来的申诉信中告诉签
证官:她去年挣了20多万,他的丈夫也挣了很多,你要证明吗?
我可以给你……你的回答要充满自信,足以唤醒签证官对有钱人
的“羡慕”,让他心服口服给你签证。

  “移民倾向”是另一个大理由。如何证明你会回自己的祖国
?只说“中国改革开放前途无限”是不够的,这太空洞,好像与
你没有具体的联系。你必须要有个性,你可以告诉他:“作为一
个小学校的MBA,在美国有什么“钱”途?我在中国是这么成功,
而中国对MBA的需求又是这么热切,我花这么多钱学习难道是为了
放弃在自己国家的机会而在美国找一个洗碗的前途吗?”“哥哥
在美国又怎么样?哥哥在读博士,我为她自豪,但为什么你因为
我哥哥的成功就要惩罚他更杰出的妹妹?如果你因为其他原因拒
绝我也就算了,但是我的失败只是因为我哥哥在你们国家的成功
,这是一个我无法接受的事实!”

  这个时候,你充满激情地告诉签证官开放的中国将有多少了
不起的机会:“我还没有去呢,就几乎想回来了!”结果是,签
证官看完她的申诉信,告诉她:“YOUR LETTER CONV INCED ME。
(你的申诉信说服了我)”这个事例的结论是,你不是去乞讨什
么恩惠,而是去证明你的杰出和自信。

  在新东方的讲座中,另一个靠毅力与自信而成功的经典案例
是王强在美国的一次经历。只接受过文科教育的他要申请计算机
硕士课程,这似乎是一种天方夜谭。

  “我的对面坐着矜持的洋人教授,那位即将决定我命运的矮
胖的计算机系主任。从那副雅致的老花镜片中,我读出了他多少
有些无可奈何的耐心。我知道,他是想让礼貌来宽慰我驱车200英
里后疯狂高涨的幻想和在他看来完全没有根基的狂妄。这是一次
后来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的自我推销。

  “他:我看了你瞪
就事业的梦想。

  曾经拎着糨糊桶一个人在寒冷的北京四处刷广告的俞敏洪对
今天的一切并没有多少得意,他开自己的玩笑说“我是一个农民
”。自称农民的俞敏洪对合作的理解更为简单:“小的时候,家
里很穷,有一次我得到两颗水果糖,你知道,那时这对一个农村
的小孩子是多么珍贵。可是这时来了两个小伙伴,我把糖剥开给
了他们两个,我舔糖纸。”俞敏洪讲到这时哈哈大笑,然后说,
和这些哥们儿一起干,高兴,我们是教育家啊。

  新东方已经是一只大船,在今天,他们看不出谁能跑到他们
前面,但这对他们不是值得称道的幸事,而是一种恐惧。在没有
竞争压力的地方,自己的退化是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因
此他们警惕地注视着自己,他们总要在世界各地奔走。俞敏洪说
,我们总是找时间到世界上走走,因为我们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
,我们的目光不可能总是停留在这座大楼里。还有,我们总有新
的设想。

  新东方已经是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奇迹,但是它还想奔跑,
就像新东方一位年轻的教师每次在结束他的阅读课时总要讲的那
个故事:

  静谧的非洲大草原上,夕阳西下,这时,一头狮子在沉思,
明天当太阳升起,我要奔跑,以追上跑得最快的羚羊;此时,一
只羚羊也在沉思,明天当太阳升起,我要奔跑,以逃脱跑得最快
的狮子。那么,无论你是狮子或是羚羊,当太阳升起,你要做的
,就是奔跑。

  是的,奔跑……

  (摘自1999年第11期《中国青年》作者:王 林 邱四维)


--
※ 来源:.BBS 曙光站 bbs.ncic.ac.cn.[IP: 159.226.41.99]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FROM: 162.105.17.23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ljff.bbs@smth.org]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3.77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