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oversea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Term (状态:掉线了), 信区: Flyingoverseas
标 题: 已无身份优势 非理性“海归”时代终结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2月07日16:00:38 星期六), 站内信件
报载,在北京某著名企业开出最低年薪20万元且上不封顶的高薪岗位的“诱惑”下,千
余名“海归”陆续在该企业网站上注册名字和简历,掀起中关村新一轮的海归热潮。据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某处长披露:今年以来,中关村平均每天诞生两家“海归派”企业
,截止到上月底,科技园区共有1357家“海归派”企业,其中,34.5%的创业者是博士,
48.4%为硕士。正在建设人才高地的上海,更是“海归派”的首选城市。2001年,上海吸
引海外留学人员比上年增长了95%。在此落户的近2000家“海归派”企业,几乎占据了全
国“海归派”企业的半壁江山。到今年9月,上海已吸引海外留学人员3万多人。
但是,与此相映照的是,在今年夏天上海一场招聘会上,竟然出现某些留学回国人员在
求职时不敢提自己是“海归”,而企业在招聘广告中也不再打出“有海外留学经历者优
先考虑”的字眼。
人民网12月3日发表曹林的文章称:透过各类数据统计和纷繁芜杂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
计划经济时代具有非理性特征的海归时代已经终结:昔日推动“海归派”归国创业的民
族情绪已经被经济理性所替代,政治感召被利益驱动淹没,爱国热情被创业理想填充;
海归派不再只是爱国主义宣传的摆设和道德楷模,而是被纳入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
改革的创新体系前沿,成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主力军;政府、企业、社会对“海归派
”的迷信和盲从也被一种理性化的审视和选择所替代。非理性时代“叶落归根”的海归
情结已经变成全球化浪潮中人才健康有序流动的一个基本环节。
文章说,据中国社科院最近发布的“中国留学归国人员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海归
派”选择回国看重的是个人的发展,78.8%的人选择了更能发挥本人才能的职业。这与昔
日计划经济下泛政治化的海归形成强烈的反差。冷战思维笼罩的政治气候中,学成归国
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媒体作为典型宣传时往往带有明显的民族情绪,海归更多
是爱国热情的驱使和政治身份的考虑。张五常教授近日在评价国内某著名发展经济学家
时说:中国欠他的太多啦。早年这位蜚声国际经济学界的哈佛留学生的政治化海归终结
了他的大师生涯——国内的经济发展不能为他提供理性的制度平台与技术平台。
而在“全球经济低迷,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经济时代,归国创业是经济理性考虑和市
场利益驱动的产物。不久前,美国加州就业发展局发布的统计表明,今年上半年硅谷就
业市场持续低迷,月平均失业率为7.55%,创下了18年来的最高纪录。与此形成鲜明对照
的是:中国经济正以年均7%以上的发展速度快速增长,成为吸引海外留学人员的巨大磁
场。身为美国美华轻型航空公司董事长、怀揣11项美国专利回国的董大为说:“我回国
主要是看重中国的大市场。同样的产品,国内生产的成本是国外的1/10,产品竞争力一
下就提高了数倍,当然要回国创业。”
文章说,从另一个角度看,政府、企业、社会对于海归派的评价和选择也趋于理性。据
了解,目前稍有名气的英国大学都有300—500名中国留学生,就连位置偏僻的山区大学
,也有20—30人。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后,中国派出的留学生近40万人之多,其中有14
万多人已经学成归国,从某种程度上看,海归市场已经告别过度稀缺状态。留学已经失
去了“海归稀缺时代”过度的身份优势和神秘感,在某种意义上更带有寻找新发展救命
稻草的悲壮意义。社会对海归派的仰视和迷信也就让位于一种谨慎和理性选择的态度。
从而对海归的认识也不是仅仅停留于身份的光辉和名牌大学的牌子,更多是对专业对口
和实际能力的关注。不服水土不识中国国情的海归劣势也成为企业招聘时的考虑。“海
归”不再是人才市场上一个热炒的概念化花瓶。
海归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的确,凭借对西方的先进技术、西
方的风险投资、西方先进的商战理念、丰富的中西沟通经验和人际关系资源的把握,海
归派在中国加入WTO的大环境下创造了神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寻求更大的发展,迫
切需要一大批具有海外工作经验、熟悉中国国情的复合型中高级人才,“海归派”正好
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正如国家人事部部长张学忠评论所言:“中国正以蓬勃的姿态,迎
接新一轮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热潮的到来。一个潜力无边、大有作为、足以让留学人员展
示才华的舞台正在呈现。这也预示著一个理性海归时代的来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66.104.133.14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