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比干湖), 信区: Green
标  题: 我的维和生活之十三——一个铁打的中国警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Jan 24 15:40:33 2007), 转信

http://www.mps.gov.cn/pmi/resupload/00000000000000000129/170005/1165288744359_1.jpg
覃华与当地警察在一起

http://www.mps.gov.cn/pmi/resupload/00000000000000000129/170005/1165288768203_1.jpg
覃华与当地群众在一起 

 
 
                                     范创新

    我的战友覃华跟我一样,是来自湖北的警察。他36岁,是宜昌市公安局西陵分局刑警大队教导员,同时也是刑事侦查痕迹检验领域里的副高级工程师。

    覃华自幼聪颖,16岁就考上了大学。1984年,这个品学兼优得好学生凭借自己渴望成为一名警察的执着以及令人羡慕的高考分数走进了著名的中国“福尔摩斯”摇篮——位于沈阳的中国刑警学院,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警察生涯。他在大学时代就狂热地爱好英语,参加工作以后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他那与生俱来的认真、好学的特点,为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论英语,他已经完全达到了纯粹英语思维的程度;论射击,他是有名的神枪手;论驾驶,他的技术好过许多老司机;论体能,他的身体就像是20岁的棒小伙。

    这一切,使得他最终通过了联合国严格的甄选,顺利入选中国维和警察。

    在东帝汶工作期间,他跟我不在一个地区,但是我从许多渠道听到他的大名。尤其是英国小子伊恩,在跟我谈起覃华的时候连连竖起大拇指,同样作为中国维和警察的我,因此倍感自豪。

    令我们全体维和警察最为感动的是,覃华以钢铁一般的顽强意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覃华是我们这一批中国警队中第一个单独奔赴艰苦地区工作的人。当时他在行李装备还没有到的情况下,面对下派的通知,二话不说,立即奔赴埃奈若地区开展工作,第一个带去了中国维和警察的形象。

    埃奈若地区是东帝汶最高的山区,有着全东帝汶的最高峰。那里山路崎岖,危险重重,经常因为道路塌方而与外界隔绝,有些警察分局,一没水、二没电、三没有像样的商品,可是他却要在那里一住就是几天,其工作和生活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覃华除了团结当地警察当地群众,还和来自五个不同国家的维和警察以及其它十多个不同国家的联合国工作人员和睦共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

    他首先针对当地警察的薄弱环节,发挥自己的特长,起草了埃奈若地区整个任务期间的工作规划,从社区警务、实战技能、警察职责和相关法律等四个方面着手,建立工作基础。然后,他利用自己16年扎实的刑警基本功、深厚的刑事技术功底和良好的英语写作、表达能力,编写了犯罪证据、犯罪现场保护等教材,并根据培训计划讲授《刑法》、《东帝汶临时刑事诉讼法》、《犯罪证据》、《犯罪现场保护》以及《警察职能职责》等课程,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迅速赢得当地警察的信任。

    根据联合国规定,工作满一个月以后便可以享有7.5天左右的休假,但是在打开局面的那一段时间里,覃华以勤为本,抢挑重担,自己连续工作了118天,没有一天休息。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面对危险和困难,迎难而上、毫不退缩, 迅速进入角色。充分显示了一名中国维和警察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专业水准。

    仅仅在开始维和工作的两、三个月内,覃华就已经顺利地打开了局面,成为当地警察心目中的“老师”,其它国家警察眼中的“专家”,老百姓面前的“中国”。

    2003年12月19日,就在覃华来到埃奈若工作不久的一天,接到报告,在Maubisse 地区Horakik 村发生了一起手榴弹爆炸致人死亡的重大案件。这是一起当时罕见的危险案件。案件现场地处偏僻的深山,面对现场附近可能还有遗留的炸弹威胁,以及要爬四个小时左右山路的困难,同去的泰国警察在山脚下选择了退缩,而覃华却义无反顾地走到现场。

    事后,他自豪地说:“面对着现场附近可能还存在着第二颗或者第三颗未引爆炸弹的生命威胁,以及天黑下雨,还要爬山4个多小时的辛苦, 是进还是退? 我选择了前者。我要让其它国家的警察都知道,最危险和最困难的时刻,唯中国人能坚持到底!”

    2004年4月12日子夜时分,有情报指出,埃奈若两大民间组织(KORK 和SH)的1700人即将在MAUBISSE集镇上暴力对峙,极其危险的暴力冲突一触即发。在这个关键时刻,覃华沉着冷静,体现出极其专业的警察素质。以下就是他在处置这一事件中的每一个过程:

    凌晨1:00,覃华指导当地警察制定了紧急处置方案,并向上级申请紧急增援,帝力的副总警监同意派出两个地区的防暴警察前往支援,于凌晨3:00 从各自警区出发,前往事发地点集结。

    凌晨5:00,覃华在确定已经有增援力量出发的前提下,带着埃奈若地区警察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跋涉于6点半左右赶到了集结地点,又迅速于7:30之前完成了相关各部负责人战前紧急部署,警力分成五个小组,主要目标锁定KORK组织,以阻截的方式迫使他们快速通过MAUBISSE 集镇。与此同时,其他警力将SH组织阻隔在另一山上,强行远距离分隔,避免两派别正面接触,并将集贸市场临时性关闭,对周围的道路清场。 

    上午8:00 左右,覃华配合埃奈若警察总局副局长一起主持召开战前动员,确保所有参战警察各就各位。

    9:00 左右,葡萄牙维和部队巡逻路过,为了保证安全计划万无一失,覃华立即与指挥官进行交涉,请求他们支援。指挥官表示他们不能介入此事,覃华又拿出联合国的规定据理力争,最终说服了他们,请求他们部署在岔路口上,起到分隔的作用,作为警察力量的后盾,但不具体处置现场。事后证明,葡萄牙部队的力量在这次事件中起到无法估量的积极作用。

    11:30左右,KORK先头队伍分乘20余辆摩托车大呼小叫地抵达了MAUBISSE。随后,KORK的主要人员分乘15辆汽车也来到现场,还有大量步行的成员在后,局势变得异常复杂,当谈判即将达成一致意见时,总有其它成员狂呼乱叫,煽动对立情绪,要冲击报复被此时被阻隔在山上的约700名SH成员。

    15:40, 埃奈若警察总局局长接到帝力总部副总监指示:强行驱散人群。覃华此时沉着冷静,当即告诫总局长:慎用武力,紧盯事态发展,谈判劝离,避免流血冲突,尽量和平解决此类大型群体性事件。

    16:35 ,双方达成初步一致意见, KORK 成员准备撤退时发现汽车汽油不够。为使他们迅速撤离,消除重大安全隐患,覃华主动支付了他们的所欠的汽油费。

    17:00 ,局部混乱发生,正在此时一个SH 组织成员的车辆偶然路过并陷入KORK成员包围,有人开始爬上车殴打车上的SH成员。由于事先部署严密,当地警察迅速介入,用警车将此人带离至警察局,隔离保护。

    18:00,KORK的车辆开始分批撤离.

    18:30,覃华和埃奈若警察总局局长等上山与SH组织头目进行对话,一方面对其今天的克制行为表示赞赏, 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依靠警察和法律解决争端的重要性。

    20:30,全部的KORK成员离开MAUBISSE。

    至此,无一人伤亡,无一物被毁。

    纵观上述处理步骤,无不显示出覃华作为一名优秀警察的职业水准。

    后来,赶来支援的英国警察特伦斯-杜宁感叹不已,向覃华表达了敬佩之情,还专门致信给帝力总部,客观地反映了在埃奈若地区工作的这名中国警察的出众能力。覃华因此而受到了副总警监的表扬。

    覃华本人迅速表现出过硬的技术功底,也很快引起了帝力总部对他的注意。总部曾邀请他到帝力参加任务区最高层次的刑事技术交流活动,覃华借此机会也收集了相关的国际刑事技术资料,与外国同行进行充分的交流。这期间他与两名来自澳大利亚的刑事技术专家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经常在一起探讨刑事技术领域的专业问题,展示了高素质的中国刑警形象。

    覃华顺理成章地担起了埃奈若地区大要案侦破指导工作的重任。每一起大要案,不论路途多么遥远,他都会亲自赶到现场进行指导并具体介入。

    经他亲自出现场处置、指导的重、特大案件分别有:2003年12月14日HATOUDO 13岁少女被强奸案;2003年12月19日 MAUBISSE 手榴弹爆炸致人死亡案;2003年12月21日埃奈若前印度尼西亚军事人员咖啡林非正常死亡案; 2004年1月13日,HATOUDO  15岁女中学生可疑自杀案; 2004年4月29 ,HATUBUILICO 山腰杀人案等。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一般刑事案件现场。

    这一个个案件的告破,无不凝聚着覃华辛勤的汗水。

    覃华在跟我谈及自己的工作时说:“我和你一样,都是独自在地区工作的中国警察, 我们的一举一动自然也就会打上中国的标签,所以,我不能给中国人脸上抹黑。”

    2004年2月23日到3月8日,这是覃华在到达东帝汶连续工作118天之后的第一个假期。他本该借此机会饱览澳洲风光,休闲放松,但是他经过慎重思考,决定利用这个难得的假期到澳大利亚的达尔文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一来了解澳洲社会底层的社会现状,二来以志愿者的形式展示一名当代中国青年积极献身社会的风采。在十六天的休假期间,他首先参加了澳大利亚环境保护组织的志愿行动,然后又参加了“帮助无家可归者”活动,最后他又结合自身的职业特点,参加达尔文市社区法律援助中心的志愿者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他很好地宣传和展现了中国青年警察的形象。

    正是由于他平常养成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使他一次次战胜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困难。

    2004年4月29日,埃奈若所辖HATUBUILICO地区TALHUIANA村的山腰处发现一名成年男子的尸体,现场周围有大量血迹。覃华像往常一样迅速带领当地警察前往现场指导现场勘查和案件侦破工作。道路崎岖不平,他一共开了三个半小时左右的车,才到达了HATUBUILICO 警察局。不过,警察局距离现场还得有七,八个小时左右往返的崎岖山路。山路静静地横在他的脚下,是留在警局“遥控”指挥?还是亲临现场?他后来对我说:“据我所知,中国警察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两个字。”

    他马不停蹄地爬山,熬过了3个小时以后终于抵达了现场。随后,他有条不紊地指导当地警察紧急处置现场物证,安排警力现场访问,通过寻找证人辨认尸体以确定尸源。最后又安排警力保护现场,将尸体送往总部进行解剖。

    此时天色已近漆黑并开始下起了小雨,就在覃华往回赶路时,感觉到自己脚上陆战皮靴变得格外沉重。他拄着拐棍又走了十里多山路。这时他的右腿肌肉开始痉挛,左腿膝关节半月板充血水肿,无法弯曲承力,他当时一下子坐在泥地里,即使再坚持,也站不起来了。覃华的敬业精神感动了当地警察。他们一直陪伴着覃华,将他搀扶着带到十几里以外的HATUBUILICO 分局。此时,已经接近子夜时分。  

    覃华在自己身受重伤的情况下,拖着两条剧痛钻心的伤腿,又主持召开了案件碰头会,经过分析,明确了案件性质,锁定一名犯罪嫌疑人。他接着对下阶段的工作进行了部署,最后还忍住伤痛驾车带着一名重要证人返回到埃奈若警察总局。

    回到住处,已是凌晨3:00左右了。

    这次严重的腿伤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天才得以恢复,这期间,覃华每天仍然坚持工作。疼痛难忍的伤腿时常将他折磨得汗如雨下,但是他像一个铁打的硬汉一样,从不叫一句痛。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覃华以顽强的毅力与伤痛拼搏的同时,一个更加沉重的打击降临到他的身上……。

    2004年5月4日,覃华从同学那里偶然获悉父亲可能病故的消息,他难以相信这个事实,第二天,在他反复电话追问下,家人不得不告诉他这一噩耗:年仅六十岁的父亲于今年3月16日因胃癌突然离开人世,从发病到逝世,总共还不到一个月左右时间。一生总是先为别人着想的父亲,在弥留之际对覃华的母亲和妻子留下的遗嘱竟然是:不要让儿子影响国家的工作,不要告诉他这件事。

    覃华的父亲是一名老工人,一生正直、刚强,正是父亲那高尚的人格魅力塑造了今天的覃华。

    远在海外的覃华,还有一个悄悄的愿望埋藏在心底:回国以后,他想利用难得的假期陪伴老父亲重温一趟宜昌-北京-沈阳的老路。当年父亲就是沿着这条路北上,将覃华送到中国刑警学院就读。后来,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北京故宫、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沈阳……。
 
    孝子覃华是多么想完成自己这个小小的心愿啊!而今,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噩耗传来的当天,覃华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走回宿舍,在房间里失声痛哭,女房东听到这撕心裂肺的声音,一时间不知所措,只是惶惶地在门外大声地叫他的名字“覃!”。

    此后的几天里,覃华终日以泪洗面,父亲的身影总是在他的泪眼中忽隐忽现。

    他后来含着泪对我说:“我的父亲在弥留之际不愿意让我知道这个噩耗,是为了让我能胜利完成任务,为国争光。我不会让他失望。”

    即将回国的前一个月,覃华又拟定了一个大型的调查计划,再一次长途驱车甚至步行前往所有的警察分局和偏远派出所,在当地警察中开展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目的是从中获取宝贵的反馈信息,一是检验自己前阶段工作效果,二是从中发现当地警察急需的警察业务知识,重点还是放在刑事犯罪侦查方面。

    他最后一次起草了相关培训教材,最后一次完成了大规模培训活动,然后将所有资料交给后来的其它国家的维和警察们,以利于埃奈若地区警察的未来发展。

    结束任务以后,我和覃华一起返回祖国。在回国的路上,覃华跟我谈起难忘的8个月的维和岁月,他说:“作为一名警察,尤其是中国维和警察,我无怨无悔,但是,作为一个儿子,我对父亲充满了愧疚,因为,无论我为他做什么,都为时已晚……”

    刚说完这句话,泪水,从这个钢铁汉子的双眼中喷涌而出。

    覃华,以他钢铁般的意志实践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他不愧为一名优秀的中国维和警察。

    覃华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在东帝汶这片远离祖国的热土上为世界和平书写了大大的“中国”二字,伟大的祖国有理由为拥有这样的优秀儿女而自豪!  



--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 John F. Kennedy 
一个真正善于施教的人,要使青年生长和发展完全,一定是十分透彻地充满了敬人的态度。
最好的生活,就是创造性的冲动占最大的地位,而占有性的冲动占最小的地位。
一切使人成为伟大的,都是从要得到好东西的尝试中产生出来的,而不是从同以为坏的
东西作斗争而产生出来的。 —— 罗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1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