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eak (江海客), 信区: Green
标 题: 五、在巴格达为一张照片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Feb 11 08:31:50 1999), 转信
五、在巴格达为一张照片
一月十二日夜,我突然接到北京的长途电话,当时我已经和指挥我的新华社摄影部失去
联系有一个多星期。摄影部副主任林川批评我没拍到联合国秘书长在巴格达的照片。
伊拉克,这块土地在学者们眼里被看作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代巴比伦文化的发
祥地”。人类于6000年前就在这一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富饶的新月形土地
上,建筑了城市,发明了轮子,创建了灌溉系统,创造了文字以及将各种法律编纂成册。有
证据表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出现的复杂的社会结构要比古埃及早1000年,比中国的夏
朝早1000多年。巴格达作为伊拉克的首都,是阿拉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位于伊
拉克中部,横跨底格里斯河两岸,距幼发拉底河仅30余公里。4000多年前就是一个重
镇,公元762年成为阿拉伯帝国都城,786—833年成为中东地区最重要的文化与贸
易中心。不同肤色和民族:阿拉伯人、库尔德人、伊朗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不同的
宗教信仰: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人们,持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四方杂处,使巴
格达充满奇异的魅力。世界古典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谭》)中许多动人的
故事都以巴格达为背景,因此人们称巴格达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乡。
可如今,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却成了一个硝烟弥漫、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在巴格达,拍照好比上青天。这里英文不流行,出租司机、百姓、士兵甚至连长途电话
台都说阿语。不光是获取信息、交通工具有困难,如果没有伊拉克新闻官员陪同,你根本就
别想背相机上街。且不说军警和便衣,光是革命觉悟极高的老百姓你就对付不了。好在我生
就一张亚洲人的面孔,为了区别于日本人,我的摄影背心缝上了五星红旗,还用中、英、阿
文写上“人民中国新华社”字样。
巴格达数不清的政府各部、国家机关、商店、医院、银行、煤气站、加油站、超级市
场、重要路口、立交桥、集市、广场、车站、机场一律不准拍照,生怕记者把楼顶上的高射
机枪拍了去。荷枪实弹端AK47步枪的士兵满地都是。数不清的眼睛紧盯着你,不时有枪
声划破长空。
所有来巴格达的外国记者全部被当作“客人”住进了拉希德饭店,该饭店与因人质而闻
名于世的曼苏尔饭店遥遥相对。日本记者抱怨一天光食宿就得两百多美元,而且只许在此停
留十天,外出接送全部由伊拉克新闻部负责。
伊拉克不许外国记者携带传真机入境。我只得把我的宝贝传真机扔在了安曼。有人告诉
我说,美联社的多米尼克在美国使馆有台可以用卫星发照片的机器,听得我直走神。《巴黎
竞赛画报》的勃鲁诺坏笑着说他从不用传真机,而跟随日本社会党代表团来访的共同社大河
原利男却的确带进一台底片传真机。我发传真照片却必须依靠伊拉克通讯社,花美元且不
说,要命的是线路根本没保障。1月9日国际穆斯林大会在巴格达开幕,我雇了出租颠前跑
后地折腾了半天,手捧着10寸传真照片传了3个小时就是传不出去,白交了60美元。不
过抱怨归抱怨,可不能让美联把咱们镇了。
13日天一亮,新华社巴格达首席记者老朱就帮我打听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的行踪,可
毫无结果。在伊通社传完两张照片后,我找到住在拉希德饭店14层的共同社河野,在这里
黄种人相见就有一种亲切感,更甭说我们还是北大校友,这老兄也在为联合国秘书长的来访
急得团团传。我们俩约定:互通信息,患难与共。
坐在拉希德空等了一天,什么线索也没弄到,我拖着疲惫的双腿走回分社。首席老朱在
洗菜做饭,我一边打下手,一边给河野拨电话,可老占线。差一刻8点,我决定再试最后一
次,通了。河野张口就问我机场怎样了?“什么机场?”我大惑不解。“哎呀,你怎么还呆
在家里?德奎利亚尔8点到机场。”我扔下电话冲进厨房大喊:“老朱,快开车上机场。”
分社的奔驰230前几天才找回来。偷车的枪毙了。可打碎的玻璃由于禁运全巴格达也
配不上。据说这种1990型海豚奔驰的玻璃只有欧洲才有。我们只好开丰田,可这辆破车
在高速公路上一过80公里就哆嗦。车灯劈开雨雾,引擎盖上蒸汽腾腾。老朱把油门踩到
底,车轮在雨水中飞转,水花四溅,雨夜中持枪站立的军警一闪而过。老朱已经接连三天没
睡觉,此时仍睡非睡地问我:“刚才咱们关了煤气没有?”一边问一边大口大口地吸烟提
神。我故意挪到车座右侧,抓紧安全带,生怕车子一个急转弯,滑出积水的路基。
8点12分,我们驶入萨达姆国际机场贵宾楼,老朱让我先去占位子,他去找地方停
车。足足有二百多记者挤在这里,在贵宾楼入口萨达姆像下的沙发上,横七竖八地躺了十几
个摄影记者。诺大的一个大厅被香烟熏得雾气腾腾,靠墙的地毯上,或躺或坐地黑压压一大
片也是记者。老朱用阿语向伊拉克人打听才知道,德奎利亚尔还没有到。我们俩趁机紧靠在
一起坐在墙旮旯,昏睡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我突然被人踩醒,一条大汉正从我身上跨过去,我的头又晕又重,使劲
抓住一把椅子才站起来。人流正涌向门口,我抄起这把帮我站起来的椅子冲向门口。几十个
人在门厅挤成一团,摄像机、三脚架、铝梯交叉在一起,骂声连天。我用力将椅子按向地
面,一步跨了上去,站在我下面的共同社近藤朝我连竖大拇指。军警已封闭了出口,命令记
者列队进入临时准备的另一个小会场,见联合国秘书长一面。我扔下椅子向墙边运动,紧贴
着墙象壁虎一样往前蹭,直到摸着横在门口的铁栏杆。我像那小胆子的白人记者一样,俯首
贴耳规规矩矩,表示服从命令。就在军警集中注意力推搡一位西方电视记者时,我出其不意
地迈起左腿跨过栏杆,几步小跑追上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一行。尽管听到背后士兵的怒骂和
追赶我的皮鞋声,我佯装不知,紧贴着这帮贵宾往里走。我知道这时没人敢开枪,即使他是
神枪手,也不会来抓我,我后背上大写着“人民中国新华社”。何况身后还有上百名记者正
等着出新闻哩。不用说,我抢到了最好的位置。美联社多米尼克在我后面好几排,他的个头
只有一米七,而我有一米八三。可惜我的闪光灯总是充不上电,没弄几下胶卷又拍到了头,
我用牙咬着照完的胶卷,用右胳膊分开身边的压力,用食指和中指去掏摄影背心里的新胶
卷,可刚到面前,后面一冲,眼看着手中的胶卷顺着前边一位金发女郎的脊背滑落在地。我
用牙缝说了声对不起,艰难地再装上一卷新的。完事之后,多米尼克问我怎么样,我说“绝
了”。
午夜12点,睡眼朦胧的老朱帮我找到伊通社,要求向北京传出这张照片,可他们表示
此时已停止办公,急得我嗷嗷叫。经老朱提醒,我忽然想起我那位北大校友——共同社的河
野,还有他的摄影师大河源利男。午夜1点,我们开车到了拉希德饭店,老朱一个瞌睡把汽
车开上了人行道,饭店警卫紧跑过来看看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共同社很是帮忙,大河源立即将我的底片装上传真机,“AM120”,河野帮我拨电
话要北京,可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就是没有线。老朱已经困得睁不开眼,坐在一旁不住地
吸烟。万般无奈,只好打道回府。
次日,这张传真照片被空运到约旦的安曼,在新华社安曼分社的协助下,终于传到了北
京。
半年以后,我在北京重逢共同社的河野。河野说我的那张德奎利亚尔照片令共同社摄影
记者挨了批,日本报刊用的全是“新华”的。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www-post@bbs.h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