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eqi (杀情), 信区: Green
标  题:  [转]抗战狙击手30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Jun  4 16:31:10 2003)


早饭之后,二连向西北方开拔,朝着指定的防御地域进发。

队伍行进了一段,走在前面担任值星官的二排长,扯起了嗓子:
“‘枪口对外,齐步前进’,预备……唱!”

“……
我们是铁的队伍
我们是铁的心
维护中华民族
永做自由人!
……”

歌声从一百多条嗓子里蹿出来,在冬日的阳光里飘来荡去。

萧剑扬走在队列中,也唱得很起劲儿。
他打心眼儿里喜欢这歌,特别是中间的那几句词儿:
“装好子弹,瞄准敌人,一枪打一个……”————太对自个儿的脾气啦!

边唱边走,他不觉地背紧了肩上的步枪。
---------------------------------------------------
小注:

1.麻栎 —— 山毛榉科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广布于我国各地,在南京附近的落叶、常
绿混交林带有大量分布。

2.蹽 —— 偷偷溜走(在东北话中常用)。

3.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 —— 我们所熟知的黄埔军校,在其发展史上有过多个不同的
正式名称。
1924年在广州成立之初,叫做“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1926年3月,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927年迁到南京,11月15日,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28年5月15日更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
1929年9月10日更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

4.连附 —— 正式的名称是“连部附员”,连长的助手,不是副官。跟“副连长”也是两
个概念。 

5.连长的手旗 —— 当时的连级指挥官手中有一面小指挥旗,称作“手旗”。接过连长的
手旗,即继任连长一职。

6.毕连长教的这首歌,叫做《救国军歌》,冼星海作曲,塞克作词。
1935年夏,冼星海从法国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在一次上海学联到郊区救亡宣传的活动中,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双方对峙不下
,气氛十分紧张。
这时,年轻的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满腔激愤,当场仅朗诵了
两遍,倚着墙只用了5分钟就谱成了曲。
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起来,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
,很多人边唱边流泪。(感人啊!)

抗战爆发后,这首歌在中央军的部队中也广为传唱。比如汤恩伯第13军的战地服务团,就
在士兵中教唱这首歌。

这首歌的旋律简洁明快,雄壮有力,曾激励过无数中国人奋起抵御外侮。
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到这个网址去听听。 
http://www.china1840-1949.net.cn/xuezhu/music/

7.瓜批 —— 四川方言,相当于网友们常用的SB。 :)

8.唐司令长官 —— 当时的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他曾于1937年11月27日对报纸发表
讲话:
“本人奉命保卫南京,至少有两件事有把握:第一,即本人所属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不
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第二,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人付出莫大之代价。”

9.圆蛋蛋样子的手榴弹 —— 英国的米尔斯(Mills)手榴弹。
它于1915年由英国炸药工程师Mills设计而成。它的许多设计思想(比如发火机构和延期机
构),被后来数十个国家的上百种手榴弹所采用,影响深远。
米尔斯手榴弹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使用。

当时中国的中央军部队并不是以米尔斯手榴弹为主要装备,但在一些军官的手中保有少量
的该种手榴弹。比如据史料记载,南京保卫战中,在教导总队的连级军官的身上,就见到
过该种手榴弹。

--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4.10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1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