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uiser (一叶扁舟), 信区: Green
标  题: 新中国的生死之战--试论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中)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ul 24 16:15:59 2000), 转信

发信人: redarmy (红军), 信区: News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Jul 24 15:28:25 2000) WWW-POST

3、提前的印度支那冲突

  朝鲜沦落之后,印度支那方向也将吃紧,因为美国可以腾出手来大举南下。据法新社
透露,在中国出兵前夕,美国已经计划把朝鲜半岛交给美国人指挥的多国部队和韩国部队
,继续牵制大量的中国边防军。入朝参战的美国第八集团军大部分撤出,"去保护亚洲的
各个极为重要的地区……包括台湾和印度支那。"(30)即便按照上一节的设想,中美两国
为朝鲜流亡政府的问题逐步发生对抗乃至冲突,美国也有必要和能力提前军事介入印度支
那,以开辟第二战场,对我实行战略牵制。假如美越冲突已经先于朝鲜冲突而存在,美国
则更有必要维持下去乃至升级扩大。

  越南民主共和国(以下简称北越,以区别于南越)于1945年9月2日宣布独立后,他们在
二战时期的盟友美国一度敦促法国给予外交承认,但随着遏制战略的推行,美国对北越的
态度逐渐转为敌视。五十年代初的历史条件与六、七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语,我认为美国入
侵越南的效果也会大不一样。须知到五十年代初为止的北越,还只是地方部队、游击队和
民兵在抗击二战结束后卷土重来的法军,越南南方也没有"越盟"及其游击队配合北方行动
。中国刚刚开始帮助北越组织和训练正规部队,4年后,得到中国炮兵的有效火力支援的
越南人民军终于在奠边府粉碎了法军主力。由于五十年代初双方的实力对比过分悬殊,北
越自身的力量恐怕难以抵抗美、法两国的联合进攻,因而不得不面对两种不利的选择:要
么从红河三角洲撤退,转入西部的长山山区打游击;要么效仿朝鲜到中国去组织流亡政府
,在两广指挥越南国内的游击战。但无论如何,美国都可以从南面兵临我国城下,形成南
、北、中三路进逼,有如"双股叉"增加了一根对准金鸡软腹部的钢尖,变成了一把三股叉
或三叉戟。双方一得一失的转换,就使后方变成了前线,北越变成了南越,我国变成了北
越。毋庸赘述,台湾和朝鲜两个方向上的险情已经让我国"满负荷"运转,三路进逼的含义
可想而知,因此不必进一步设想其细节。从美军踏上印度支那之日起,我们再也无路可退,举国上下
都会积极行动,支持越南的抗美救国战争,尽快组织一支大规模的志愿军入越参战。然而
方案的实施谈何容易!作为大后方的西南和华南地区有一系列不利条件:经济落后,交通
不便;作为新解放的地区群众基础薄弱,国民党残军和土匪数量巨大;解放军的士兵和下
级军官大多来自北方,不适应越南、西南和华南的热带气候;主要的盟国苏联远在几千公
里之外……如此等等。

  而更为严峻的问题在于,我国在朝鲜和台湾两个方向上受到巨大的牵制,无法全力以
赴地向印度支那出动。中美两国的综合国力不成比例,美国在二战中就可以左右开弓,成
功地向欧、亚两个战场大规模出击。相比之下,即便苏联也要等到消灭纳粹德国后再挥师
东向,收拾日本。因此战线拉得越长、越宽,对我们越不利。总而言之,五十年代初期的
抗美援越与六、七十年代不可相提并论,与抗美援朝相比也困难得多,有如被逼到悬崖边
上才开始反抗,只怕为时已晚。这样一种险情,也及时地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4、两超"双鬼叩门"

  假如坐视美国在朝鲜得手而无所作为,美苏两大核强国的关系、尤其它们在东亚地区
的争夺态势将发生重大变化,并给我国造成不堪承受的压力。朝鲜不但在中美之间、而且
在苏美之间都是一个有益的缓冲带,一旦失陷,苏、美、中三大国顷刻间迎头相撞,剑拔
弩张。由于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美国和苏联在整个冷战时期一直将战略重点置于欧洲,
东亚地区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变成争夺的中心。然而当美国兵临城下之时,苏联的安全毕
竟受到直接的威胁,危机意识将愈发强烈。美国学者后来承认,在整个冷战时期苏联都处
于战略上的劣势,而且有一种受西方包围的恐惧感,美国政府以及与之合作的本国学者之
所以常常惊呼"狼来了",主要目的在于向国会多争取防务经费。(31)苏联与美国一样,彼
此不敢正面对抗。苏联在当时可以改善防御态势的应对之策,首先是向其薄弱的乌拉尔以
东地区增兵。美苏双方均力争取得或扩大在东亚地区的优势,军事对峙和军备竞赛就必然
水涨船高了。不难想象从常规武器扶摇直上,到毁灭性的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
水平,形成一种高度恐怖的东亚国际环境,极大地妨碍地区内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次,苏联将打出自己的王牌──确保并力争扩大在东北原有的优势地位,而我们由
于美军在朝鲜、台湾、越南三个方向上的直接威胁,对苏联的依赖程度也大大提高,从而
更容易受其控制。历史经验早已证明,苏联政府自斯大林时代起就有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
倾向。苏援常常与其他霸权主义援助相似,不仅必须偿还(32),而且带有控制性条件,因
此又威胁受援国的安全。例如在五十年代后期,赫鲁晓夫曾提议组成以中国港口为基地的
苏中联合核潜艇舰队,以及在中国建立苏联海军的通讯设施,结果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怒斥
而束之高阁。(33)1950年初在中国政府代表团访苏争取援助期间,斯大林坚持保留苏联在
中国的某些治外法权,例如对东北铁路和旅顺港的军事占领及行政管辖,禁止其他外国人
进入东北和新疆等。我方经过艰苦的谈判讨价,仍然不得不忍辱负重,作出一定的妥协。
毛泽东主席归国后悲愤难平,在中央政治局投票批准中苏同盟条约时弃权以示抗议。众所
周知,苏联最终履行了两国的协议,至1955年完全归还了东北。试想当美国兵临城下之时
,苏联还肯撤走吗?我看恰恰相反,倒是可能得寸进尺,提出新的扩张要求,诸如苏联空
军和陆军大规模进驻东北、为太平洋舰队开辟更多的港口等。我国却进退维谷,凶多吉少
。接受苏方的主张必严重丧失主权,沦为亚洲的东德。苏联的社会政治制度与我相同,通过"老子党
"的身份和强大的驻华苏军干涉乃至操纵中国内政十分方便。在他们早就插进门来一条粗
腿、并乘人之危继续往里挤的形势下,拒绝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一个时期内,苏
联在我国的扩张将愈演愈烈。

  鉴于美国牢固地控制了台湾,中国的处境已经可以称为前门驱狼、后门进虎、虎狼齐
入。与此同时,如果美国不容忍苏联在东北的成功,我们还将继续沉沦。美国不敢象当年
日本把沙俄逐出东北那样与苏联火并,那就只有从中国其他地区取得"补偿"一条途径,如
联合国民党从海上向华东和东南大规模登陆,或在印度支那大举进攻。根据历史经验来看
,两超既可能各行其是,也可能象德、苏两强在1939年暗中合击波兰那样对分中国,反正
两种选择均不影响苏联改善对美防御态势。这样的国际协议一旦得逞,我们将腹背受敌而
陷入绝境。在中美苏三角中,中国历来属于一个弱角。美苏在东亚迎头相撞后,彼此既互
不相让又不敢正面"强攻",唯一的选择就在于从侧翼"迂回",倾全力向中国推进。我们如
果由于不救朝鲜而丧失回旋余地,最终被两超的强大合力挤扁,将是咎由自取、无可抱怨
的。

  5、结局:扩大的朝鲜战争

  综上所述,中国的安全环境因美国占领朝鲜而全面恶化,安全形势随之急转直下。在
接连不断的险情中我们迟早要被动迎敌,打一场变相的、扩大的朝鲜战争,但完全丧失了
回旋余地和控制能力。战场将延伸到国内,甚至国内战场上升为主战场。由于战争加封锁
的长期重压,国民经济非但没有发展,反而会超负荷运转而持续衰退乃至崩溃。在战争和
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新中国的政治稳定将难以保持,国家民族有可能为两超所肢解。当然
天塌不下来,地球照样转,但我们的政府和基本群众恐怕不得不重新上山打游击了,民族
的复兴大业不知要推迟多少年。显而易见,这场毁灭性灾难的代价远远超过历史上的抗美
援朝。

  本文绝非危言耸听,事物的内在逻辑决定了这样一种可怕的结局,不管它是否完全在
当事各方的预料之中。就东亚国际安全而言,独立自主的朝鲜构成一片不可或缺的缓冲区
,起着维持均势、预防冲突的关键作用。一旦被其他国家占领,周边大国之间的关系便骤
然失衡,种种矛盾迅速激化。这种天下大乱的局面如果分不出胜负,就无法恢复和平,从
而在不同程度上损害当事各方的利益。朝、中两国自然成为主要的牺牲品,北极熊在远东
地区扩充军备将提前拼垮自己的经济,地缘冒险家山姆大叔也骑虎难下,体验比越战更惨
痛的挫败。就我们的国家安全而言,独立自主的朝鲜构成一道不可缺少的屏障,一旦被其
他国家占领有如城门失火。须知在现代条件下地理因素的作用大大下降,鸭绿江根本构不
成人类行动的障碍,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几千人的一个步兵团,一个小时内就用舟桥全部渡
过了汉江。所以,无论从国际、国家哪一个安全角度来看,朝鲜半岛的命运都有牵动全局
的战略潜能。假如我国对美军越过三八线之类天大的"周边事态"反应迟钝,甚至麻木地袖
手旁观,国家安全形势就要不可避免地发生连锁反应而全线告急,观火者最终反遭焚身之
祸。此情此景也颇似"失街亭"的战例,蜀军主将马谡自作聪明地主动放弃了作为"五路总
口"的前沿要冲,而去困守路口后面的一座"不成险阻"的孤山。(34)结果被魏都督司马懿率大军轻而
易举地展开围攻,断了水道而陷入绝境,终于一败涂地。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本文对结局的估计还远远不够。出于分析的需要,南北夹击、朝
鲜冲突、印度支那冲突、"双鬼叩门"几种主要险情基本上是相互剥离、分别模拟的,但总
体未必等于局部的叠加。如果多种险情同时存在,就会相互影响,产生一种难以逆料的总
体效应。与此同时,当事各方也需要制订总体性的应对之策,从而影响外部的总环境。局
部既可以相互促进从而加强总体效应,也可以相互抵销从而减弱总体效应,本文相信朝鲜
危机将使各方的矛盾激化,因而基本认同前一种趋势。在每一种险情中,新中国内乱和美
苏直接冲突的事态由于预期的机率不高,都没有包括在设想之内。但在预测总结局时,这
两种最严重的事态就可能超出各方的控制能力而爆发,甚至合而为一。那种高度复杂的危
局也超出本人的智力和知识限度太多,实在不敢贸然作进一步的推断,免得文章失控。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教研室教师,解海南,1999年6月 

--
消灭美帝,捍卫和平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attleship.bbs@smth.]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