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ainy (段誉), 信区: Green
标  题: 第十七章 希特勒的衰颓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22日07:25:18 星期五), 站内信件

------------------------------------------------------------------------
--------

  1940年6月底以前,德国宛如一个巨人,在欧洲大陆到处横行。它完全控制了
整个西欧,中欧和东南欧,只有西部边上小小的不列颠岛,算是唯一的例外。除了
这个大陆以外的障碍,还有一个对希特勒的霸权起着严重限制的因素,这就是苏俄
的存在。苏俄在德国的东北边界上降下了一道浓密的阴影。希特勒经历了一个胜利
时期。他的胜利似乎可以保证他完全称霸欧洲,甚至征服整个世界也未尝没有希望
。可是,5年以后,他的这场夏夜美梦,终于变成了可怕的恶梦。 
  希特勒的衰颓首先是从大战略领域开始的。这是他一切严重错误的根源。如果
希特勒知道,应该怎样减少由于他的胜利而引起来的恐惧,并使邻国人民相信他的
“新秩序”是一种对他们有益的“仁政”,那么,或许也有可能,他真的能在拿破
仑遭到失败的地方取得成功,真正把欧洲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在德国领导之下的联
合体,并且使其力量发展到足够摧毁外来力量那样强大的程度。可是,希特勒做的
却是自掘坟墓的事情。他的政治路线,可以说是太直接化了。他的政治手腕是高明
的,足以使人生畏,引起邻国的纠纷,但是不能令人怀德,反而增强人们的反感。
在他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学说中,他过分强调的是民族主义,因而使得社会主
义完全丧失了号召作用。如果不是这样,社会主义也未尝不可以在其他国家中吸引
一些劳苦大众。他的“铁拳头”太显露了,而外面的法兰绒手套又已破烂不堪,以
致无法掩饰里面的真象。他在征服邻国以后才来采取安抚措施,这不仅是笨拙的,
而且也是不合逻辑的。随着新的冒险一次一次地失败,希特勒也把错误一个一个地
积聚起来了,直到最后彻底覆亡。 
  希特勒的第一个,也是最严重的一个失败,是他在击败西方其他各国以后而企
图征服大不列颠帝国的计划的破产,也包括企图同它媾和的失败。只要英国屹立无
恙,并且继续进行抵抗,希特勒对于西方的霸主地位就永远无法巩固,而且他自身
还不可能不产生一种不太安全的感觉。当然,仅有一个英国,如果没有同盟国的协
助,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最多只能是妨碍他去收取胜利之果而已。单凭英国
的抵抗和干扰,只能使希特勒的意志产生某种动摇,迫使他采取某些让步的办法来
获取和平。而且,英国绝对没有力量去摧毁希特勒的实力,无法把德军从各个被占
领国家赶出去。不过,这种可能性终于出现了,因为充满着烦恼心情而走上了绝路
的希特勒,居然在1941年6月调头东向,开始发动了侵俄战争。 
  决定进攻俄国,表明希特勒在大战略方向放弃了间接路线。对他来说,这个后
果是不堪设想的。不久之后,由于追逐胜利的心情迫不及待,甚至在战略方面的间
接路线,他也不再顾及而完全抛弃了。这个改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在此以
前,他对于间接路线的运用曾经极其重视,那怕是同比较弱小的敌人如希腊这样的
国家作战,也是认真运用了间接路线的。 

                征服巴尔干 

  当一支数量不大的英国援军在萨洛尼卡登陆以后,1941年4月,德军侵入了希
腊。当时,德军已经集结在保加利亚境内,所以希腊军队的配置,主要是着眼于防
守希保国境上的山地隘路。可是,由于预料德军进攻的路线将是斯特鲁马河河谷(
在萨洛尼卡东北50公里),结果却掩护着另一条比较间接的路线。德军的机械化纵
队从斯特鲁马河岸向西折转,沿着与边界平行的斯特鲁米察河河谷(斯特鲁马河的
一条支流)开进,而后,通过山中的隘路,进入南斯拉夫境内伐尔达尔河河谷的南
部(在萨洛尼卡以西约25公里)。就在这里,他们向希腊军队与南斯拉夫军队的接合
部实施了突击,并以急速的进攻行动发展着胜利,沿着伐尔达尔河河谷开进,直奔
萨洛尼卡袭来。德军这一机动获得了成功,把大部分希腊军队的退路都切断了,这
些军队当时仍然滞留在色雷斯地区。 
  德军完成这次突击以后,紧接着又实行了一个新的迂回机动。这一次,他们并
不是直接向南方进攻,不是从萨洛尼卡出发经过英军已经设防的奥灵斯普山地再向
南进攻,而是直往西转,穿过蒙纳斯特尔师,继续向西冲去。这个机动一直冲到希
腊的西部海岸为止,从而切断了仍在阿尔巴尼亚境内的希军,迂回到了英军的翼侧
,从后方威胁到盟军残部的退路。这样一来,就使希腊境内的一切抵抗很快地全面
崩溃了。 

                入侵俄国 

  在入侵俄国的最初阶段,希特勒在作战方面还是尽量采用了间接路线的,加上
地理条件的有利,他曾取得相当可观的成就。一个差不多长达3千公里的正面,没
有多少天然的障碍物,使进攻者在实行渗透和进行机动两个方面都拥有充分的自由
。苏联红军尽管数量很多,但分布在如此漫长的正面上,兵力的密度当然很小,因
此,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很容易找到没有加以掩护的地段,可以进行迂回机动以深入
到敌人的后方。同时,在这广大的空间中,城市很少,连结这些城市的公路和铁路
也有限,因而进攻者又有自由选择突击目标的便利。这样,德军终于骗过了俄国人
,使他们摸不清自己真正的进攻方向,无法抗击德军的突击。 
  在战争初期,德国方面使用这种方法夺得了巨大的胜利,可是到后来,由于很
难确定应该朝哪一个方向去发展胜利,德军出就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地位。在制定
侵俄战争计划的最初日子里,希特勒和德军统帅部之间就存在着不同的作战观点,
而且,以后也无法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调和,所以始终存在着意见上的分歧。 
  希特勒的企图是首先抢占列宁格勒,把它作为主要目标,以便确保自己波罗的
海这个侧翼的安全,并与芬兰联结起来。他认为,攻占莫斯科并没有特别重大的意
义。但是,由于深知经济因素的巨大作用,他对于乌克兰这个粮仓和第聂伯河下游
的工业区,也很感兴趣,希望同时加以占领。列宁格勒与乌克兰,彼此相距遥远,
因而使德军必须在两个独立的战略方向上采取进攻行动。这样一来,也就便德国人
的战略性机动失去了灵活性,不可能在中央实施一个战役进攻而同时威胁到几个目
标。 
  勃劳希契和哈尔德则主张把主力集中到莫斯科方向,其目的不仅是抢占敌人的
首都,而且希望在这个方向有更多的机会去消灭俄军的基本集团。他们预期俄军会
用大量的兵力来防守莫斯科的接近路。可是,希特勒认为,采取这样的进攻行动太
冒险了,因为这样可能只是把俄军压迫后退,使他们全面地向东面后撤,反而不能
消灭他们。勃劳希契和哈尔德当然不必使自己去承担风险,于是表示拥护希特勒的
决策,而希特勒也采纳了他们的部分意见,决定要以合围的办法来歼灭俄军的主力
。因此,下一步的目标问题就一直拖延下来了,直到入侵的第一阶段结束时还没有
解决。 
  勃劳希契在同希特勒打交道的时候,总是避免争论,不使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
。对于进攻莫斯科的问题,他决定采取拖延政策,结果愈来愈糟糕,到了战局中期
,他的处境也极其困难了。 
  曾经作出决定,在第一阶段要把主力集中在波克集团军群的地段上,在平斯克
沼泽地带以北地区,沿着明斯克至莫斯科的公路实施进攻。确实,德军把其装甲坦
克部队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这个方向上来了。波克的左邻为勒布集团军群。他们
从东普鲁士出发,越过波罗的海沿岸的几个小国实施进攻。在战争开始阶段,他们
对自己的右邻,即波克集团军群的富有冒险性的进攻,正好起着掩护作用。此外,
隆德斯特集团军群则在波克的右边,在平斯克沼泽地带以南实施进攻。这样一来,
就使得俄军统帅部很难于判定德军的主要突击方向。 
  按照原定计划,要在波克集团军群的进攻地带内达到合围俄军主力的目的。其
办法是同时采取两个包围性的机动:以古德利安和霍特的坦克部队构成合围的对外
正面,他们分别从两翼出发,沿着指向明斯克地区的向心方向实施进攻;同时,以
第4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的各步兵军构成合围的对内正面,达到在别洛斯托克周围实
现合围的目的。 
  6月22日,德军发动了进攻。这正好比拿破仑入侵的日子早一天。古德利安和
霍特的坦克部队很快突破了俄军的线,急速地向前猛冲,到第6天便在明斯克地区
实行了会师。这时,他们深入俄国境内已达320公里。在他们后面,几个步兵军也
在斯洛尼姆附近实行了会师。但是,他们并未能阻止俄军主力的撤退,俄军从别洛
斯托克那个“口袋”中冲了出来,向后撤走了。于是,德军提出了下一步计划,即
在明斯克附近合围俄军主力。这一次获得了成功,尽管有一小部分俄军在封闭合围
圈之前溜掉了,但还是俘获了30万俄军官兵。这次大包围所取得的成就,立即引起
了一阵乐观热潮,甚至一些对希特勒入侵俄国抱着忧虑情绪的将领,也开始改变了
看法。哈尔德就曾在7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假使我说,在未来14天之内,将会结
束对俄战役,看来不是过分夸张。” 
  可是,德军的进攻却非常不幸地停顿下来了。装甲坦克部队得到命令,在被围
的俄军集团没有被消灭以前,应该驻守原地停止前进。按照原来计划,他们不应该
延误,而要越过明斯克继续深入前进,只留下少量的坦克来协助步兵集团军完成合
围的任务。 
  然而,由于古德利安的果敢行动,德军又一次赢得了已经丧失的时机。他趁着
俄军还来不及调集增援兵力以前,不等待第4集团军的到达,便贸然地渡过了宽广
的第聂伯河。从结果上来看,他的估计是正确的。他利用黑夜隐蔽地把兵力集中起
来,于7月10日以烟幕作掩护,在敌人尚未设防的三个地点同时渡到了河的对岸。
接着,他就直向斯摩棱斯克进攻,于16日到达了那里。这时,德军深入俄国腹地已
经达到640公里以上,而距离莫斯科只不过320公里而已。能使突破深度达到如此遥
远,可见德军进攻的速度确实是很高的。 
  霍特到达斯摩棱斯克北面地区以后,又采取了一个新的合围机动,其目的是切
断第聂伯河与杰斯纳河之间大量俄军的退路。在装甲坦克部队实施进攻时,这些俄
军已被迂回绕过而落在后头了。但是,由于地形条件恶劣,难以通行,加上泥泞填
塞道路,德军的运动发生了很大的困难,合围圈终归未能完全封死,又使相当一部
分俄军得以溜走。尽管如此,德军在斯摩棱斯克地区俘获俄军的总数还有18万人之
多。 
  古德利安曾一再坚持,在俄军节节败退时,必须不断施加压力,不使他们有机
会在某一地区站稳脚跟。他确信,只要不再浪费时间,完全可以率领自己所属的坦
克兵力一直攻到莫斯科。他认为,直接进攻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心脏地区,必能
瓦解整个俄国的抵抗力量。他的观点,既得到霍特的赞同,也得到了波克的支持。
 
  可是,希特勒却作出了另外的决定。他认为,现在应该是实现他原来计划的时
候了,那就是要去占领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他认为,这才是最主要的目标,把这两
个目标同莫斯科加以比较,其意义更为重大。实际上,他并不象批评他的大多数将
军所想象的那样,只是单纯重视这两个目标的经济作用和政治意义。看来很清楚,
希特勒是想重演一次坎讷战,而且其规模设想得更大。他认为,由于莫斯科面临着
威胁,已把俄军的预备队吸引到那里去了。这样就使南北两翼的德军更加易于去完
成自己的任务,即攻占列宁格勒和乌克兰这两个位于俄国侧翼的战略性目标。希特
勒的如意算盘是:攻占两个目标以后,即从那里出发,沿着向心的方向向莫斯科发
起进攻。那时,莫斯科似乎就象熟透了的苹果,会自动地落入他的手中。这是一个
高明而伟大的计划。可是,时间因素却影响了这个计划的完成,因为俄军进行了顽
强的抵抗。而且天气恶劣,超出了德军预想的程度。同时,在德军的将领之间,出
现了各种意见分歧。结果自然要使局势恶化。每一个将领都想自己的地段受到优先
重视,希望能把主力集中到自己方面来。这种趋势表明,在希特勒实行其计划的第
二阶段,战略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分歧,因而增加了危险性。 
  7月19日,希特勒下达了关于实施第二阶段进攻的作战命令。根据这个命令,
在第聂伯河与杰斯纳河之间的扫荡战结束以后,应即马上开始进攻。因此,波克属
下的一部分快速部队必须向南卷击,去支援隆德斯特,消灭其当面的俄军部队。与
此同时,另一部分快速部队则应向北卷击,破坏列宁格勒与莫斯科之间的交通线,
以此支援勒布去进攻列宁格勒。这样一来,波克手里就只剩下了几个步兵集团军,
用来继续向莫斯科实施正面进攻。 
  这一次,勃劳希契又表现得很不坚定,不敢同希特勒争辩,以求改变其计划。
他只是一再地论证说明,在开始新的战役以前,装甲坦克部队必须有时间进行机件
维修和兵员补充。希特勒同意给予必要的休整时间。当时,在德军统帅部的高层人
士当中,正进行着关于下一步应该选取哪个方向的讨论,而且在装甲坦克部队完全
恢复进攻以后,讨论还没有结束。1941年8月21日,希特勒终于拒绝了勃劳希契和
哈尔德要求在莫斯科方向实施进攻的意见,并且下达一个新的命令。这个命令的基
本内容和1个月以前的那个命令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对列宁格勒方面已经没
有原来那样重视,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南面,放在隆德斯特的正面上,指望在基
辅地区合围和歼灭俄军。只有等到实施这个战役以后,波克才可以恢复向莫斯科的
进攻。而在此同时,隆德斯特必须向南发起进攻,其目的是要把俄国的工业地区同
高加索这个石油基地切断开来。 
  正在长期争论不休的时候,事件的发展恰好证明,希特勒所作的决定是正确的
。充当隆德斯待左翼的莱希瑙第6集团军,在基辅前面被阻止,大量的俄军部队受
到普里皮亚特沼泽东端的掩护,继续威胁着它的左翼,同时也威胁着波克的右翼。
另一方面,克莱斯特的坦克集团由于采取了一个出敌不意的机动,获得了卓越的成
就。7月底,在基辅以南的白采尔克瓦附近,终于突破了俄军的防线。于是,克莱
斯特转而向南进攻,沿着南布格河与第聂伯河之间的一条走廊前进。克莱斯特的这
个突然性机动,不仅为德军打开丁一条通向乌克兰的通道,而且威胁到在黑海沿岸
展开以对付罗马尼亚战线的俄军后方。8月间,德军到达了尼古拉耶夫和赫尔松。
这是位于两条大河出海处的港口。俄军虽然处于危险境地,但是仍有一部分在德军
封闭合围口之前实行了后撤。克莱斯特实施的这次深远突破,使得俄军在南方的抵
抗体系产生了动摇并全部瓦解了。 
  这些情况汇合起来,足以证明一种可能性:如果克莱斯特即时转向北面进攻,
而从波克的军队中抽出一大部分兵力向南面挺进,这样两个集团采取向心方向实施
突击,那么,不仅可以在基辅周围或其附近摧毁俄军的顽强抵抗,而且有可能将俄
军全部合围,甚至一网打尽。此举一旦成功,德军在下一步进攻莫斯科时,就用不
着担心俄军将从南部地区发起反攻了。所有这些理由,促使希持勒下了决心,即首
先进行基辅战没,而后再向莫斯科实施进攻。 
  抱着这种见解的人,并不只是希特勒一个。隆德斯特自然也会完全赞同这个观
点。他当然欢迎北面有援军开到,帮助他完成自己面临的艰难任务。同时,他自然
也会欢迎围歼大量的敌军,因为这正是每一个统帅梦寐以求的目标。 
  从战略方面来看,也有充分的理由说明,在向莫斯科发起进攻以前,应使南边
这个侧翼解除后顾之忧,消弭俄军从这个方向实施反突击的威胁。此外,俄军当时
虽然数量仍然颇大,但是机动性却很有限,这又对德军有利。它可以不冒多大危险
而把大量的快速部队从一个地段调到另一个地段,从而逐个地去摧毁俄军集团。不
过,对德军来说,实施这样的机动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他们并没有作好进行冬季
战役的准备。 
  德军进行的基辅战役,包围歼灭了大量的俄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当时,莱
希瑙和魏克斯的野战集团军从正面箝住了大量俄军,古德利安深深突进到达南面,
从后方包围了这股敌军,而克莱斯特则在北面进攻,从第聂伯河的大弯曲处向南挺
进。两支坦克部队在基辅以东240公里的地方实行了会师,封闭了合围圈。这一次
,俄军从合围圈中突围逃出的人数很少,德军最后捕获的俘虏竟比60万还多。不过
,待到基辅战役结束,时间已到9月末尾。当时,道路条件颇差,天气相当恶劣,
虽然没有妨碍德军完成合围任务,但却降低了合围机动的速度。 
  此后,希特勒即把发展乌克兰的胜利当作主要目标,并为此集中了兵力。这样
,他原定的两大目标之一,即攻占列宁格勒,就变成为次要目标了。尽管在实施乌
克兰战役的同时也发起了对列宁格勒的进攻,而且,在列宁格勒方向上也曾集中了
足够数量的兵力去包围这座城市,但是结果并不理想,未能使俄军在这个地区遭受
决定性的失败。这个方向的德军以后便逐渐减少了,因为希特勒虽然拒绝勃劳希契
和波克的建议,没有尽快恢复对于莫斯科的进攻,但同时又迎合了他们的意图,同
意在击毁俄军基辅集团以后把莫斯科方向作为重点。 
  基辅战没的胜利结局冲昏了希特勒及其高级将领们的头脑,加强了他们的乐观
情绪,同时也进一步鼓舞了他们分散兵力的心理。希特勒本已决定,要对莫斯科发
起秋季攻势,但是随后又作了另一个决定,以致使情况进一步复杂化而把兵力更加
分散了。因为他实在抵挡不住胜利的诱惑,既不肯放弃对于莫斯科的进攻又想继续
在南面扩张战果。于是,他给隆德斯特提出了一项极为巨大的新任务:肃清黑海岸
边的敌人,攻占顿涅茨工业地区,并前进到高加索。 
  对莫斯科的进攻是姗姗来迟的,但终于开始发动了,其兵力为3个步兵集团军
和3个装甲坦克兵团,其中一个即为古德利安的坦克兵团,只是这时已扩编为坦克
集团军了。1941年10月2日,进攻恢复了。德军又一次完成了包围机动,在维亚兹
马地区围困了60万俄军。可是,当维亚兹马战役结束时,寒冬已经来临,德军无法
扩张战果,因为通向莫斯科的道路已完全被泥泞封住了。 
  绝大多数的德军将领,都想在自己到达的地区停驻下来,选择有利的阵地进行
防御,以便度过冬天。他们都很明白,拿破仑的大军曾在这里遭到什么结局。其中
许多人还在重读考兰科特关于1812年战争的悲惨记载。然而,在最高层的人士当中
,在那些距离前线和泥泞战壕较远的人们当中,却有另外一种意见。莫斯科象是一
块强力的磁石,对于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也使他们滋长了过分乐观的情绪,认
为攻占莫斯科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但是,和普遍存在的这种意见相反,希特勒本人
对于继续进攻莫斯科的问题,并不那么积极解决。从战争开始以来,莫斯科在他的
眼中始终只是一个并非头等重要的目标。他虽然批准了在10月份向莫斯科发动进攻
的计划,但是仍然还在怀疑迈出这一步究竟是否正确。不过,波克的眼光却始终钉
在莫斯科上面,他早已充满了攻克这座名城的野心。他极力主张继续进攻,并且一
再强辩地说明:当敌对双方都已处在精力衰竭的边缘上时,意志力比较优越的一方
常能争得主动而在会战的结局中取胜。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两人都支持波克的意见,
因为他们是早就主张集中全力进攻莫斯科的。但是他们也已知道,继续实施进攻的
取胜机会已相当少了,只因为他们曾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说服希特勒作出进攻莫斯科
的决定,所以现在也不愿意承认这一点。隆德斯特和勒布是反对进攻莫斯科的。隆
德斯特甚至还提出建议,认为要退回到波兰的出发阵地之上。不过,他们的观点没
有引起多大的注意,因为他们是在另一个方向作战,对于莫斯科的进攻并无直接的
关系。 
  这样一来,德军便在1941年11月重新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但因为德军的企图
和他们沿向心方向实施的突击并没有什么保密,俄军进行防御的任务反而简单化了
,只要把预备队集中起来,逐个挡住德军的突破即可。12月初,德军的进攻受到顿
挫,接着,被迫向后撤退。俄军开始转入反攻。希持勒撤掉了勃劳希契陆军总司令
的职务,亲自担任了直接指挥德军的职责。他的这个行动产生了双重的作用:一方
面使勃劳希契代他作了赎罪的羔羊,另一方面则乘机把军权更全面地掌握到自己的
手里。 
  在俄国南方,德军的突进于11月23日达到了顶点,攻占了顿河边上的罗斯托夫
城。这正是通向高加索的大门。可是,在进攻过程当中,由于部队只能沿着泥泞的
道路调动,几乎把燃料消耗一空,因而在1个星期以后,当俄军从深远翼侧实施反
突击以进攻德军的交通线时,德军进入罗斯托夫的先头部队便不得不匆匆撤离。 

  在1941年的战役中,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最适当的判词恐怕可以
说是“自然条件的原因促成了他们的失败。”他们的兵力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方向
。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最高阶层当中缺乏统一的观点,另一方面则是盲目乐观带
来的后果,由于进攻开始时期在各个方向上都取得了胜利,使他们陷入了欲罢不能
的境地。这就使他们不是选准一条单独的作战线,去同时威胁几个目标,而是力图
分别在几个方向上实施进攻。而且,每一方向上的进攻目标又过于明显,致使防御
者比较容易地加以掩护和防守。还不仅如此。每当进攻者的方向显得十分明显的时
候,他们的补给线通常也就陷入了更加危险的境地。 

             一九四二年的俄国战局 

  1942年,德国人手中的资源已使他们不能象前一年那样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了。
可是,希特勒仍然不肯听信一部分将领的忠告,不愿改取守势以巩固他所获得的地
区,更不能采纳隆德斯特和勒布的建议,决不肯撤退到波兰境内去,尽管这些意见
在战略上是有道理的,但是对于希特勒来说,无异于要他承认失败:“吃得太多,
无法消化。”为了挽回已经失去的面子,满足自己的个人野心,并且依照他本能的
感觉,希特勒执意要以进攻来解决问题。虽然手中的工具已经有限,他还是企求获
得更多的结果。 
  由于兵力缺乏,不可能在整个战线上全面发起进攻,他决定把力量集中在南面
方向上,其目的是要夺取高加索的石油,并切断俄国人的石油供应线。如果说这是
由于不得已而作出的决定,表明希特勒放弃了在莫斯科附近摧毁俄军主要集团的企
图,那么,希特勒的愿望仍然很明显,想以间接的方法来摧毁俄国人的抵抗,那就
是割断他们的高加索石油基地。这个算计可以说是高明的,而且也几乎完全成功了
,不过最后还是遭到了失败。 
  这次进攻开始得很顺利,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不仅把俄军的相当一大部分兵力
吸引到这个方向上来了,而且还经常同时威胁到几个目标。可是到后来,德军却又
自讨苦吃了,又是因为自己分散了兵力,沿着4条独立的作战线开进,而且每个方
向都是追求一个目标,所以就遭到了极大的困难。这样分兵两路实施进攻,是失败
的主因,其原因又是因为德军统帅部中意见不能统一。总参谋长哈尔德在制定作战
计划时,是把着眼点放在伏尔加河河岸上的,要在斯大林格勒地区进行战役,巩固
阵地,在那里建立一道战略性的屏障,把俄军的主力同它的石油供应基地隔绝开来
。希特勒的打算则是要以最快的速度直接攻入高加索,但他又没有把这个心事告诉
哈尔德,而只是命令这个作战方向的指挥官要把高加索作为主要目标。结果,自然
就要削弱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进攻力量。后来,出于一心想要攻下这个挂有“斯大
林”姓氏的城市,希特勒的心灵起了变化,改变了原来的决心,所有这些导致了失
败,因为德军对于这个太直接的目标公开地集中火力,而且拼命地作了太直接的攻
击。 
  1942年春季,俄军向德国人占领的哈尔科夫发动了一次反攻。这正好促进了德
军进攻的开始。但俄军的这次反攻出完全是直接化的,因而也不能不招致失败。而
且,这次反攻持续的时间也很长,使得俄军也把预备队消耗殆尽了。当俄军深深突
入到哈尔科夫方向上时,德军统帅部获得了一个突击俄军翼侧的好机会。到了6月
底,德军进一步发动了进攻,在作用上很有一些反攻的意味,实际上当时敌军所处
的形势已是十分的危险和恶劣了。 
  德军原来的进攻轴线,正好与俄军的平行,只是方向相反而已。他们从哈尔科
夫以北的库尔斯克地区出发,切过俄军扼守的突出地带的侧翼,而后急速地突进
170公里,前出到了顿河上游,到达沃罗涅什附近。沃罗涅什位处莫斯科到高加索
的主要铁路线上,是一个重要的枢纽站。俄军在这里集中了大量的兵力,其目的是
要阻住德军,使其不能继续向东挺进,结果反而使德军转向东南方向实施了突击,
一口气冲进了顿河与北顿涅次河之间的走廊地带。由于德军已在哈尔科夫地区突出
部的南侧作了比较深远的楔入,所以他们这次的机动行动也获得了间接的支援。 

  受到德军包围以后,俄军的抵抗开始溃败。于是,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尽量提高
速度,利用顿河与顿涅次河掩护自己的翼侧,在这两河之间的走廊地带内疾驰猛进
。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到达了走廊的南端,并在罗斯托夫以北地区渡过了顿河
。这样,德国人打开了通到高加索油田的道路,并使整个战役达到了紧要关头。当
时,俄国似乎很快就要瘫痪,因为德军的机动性还在增长,几乎就要切断俄国人的
石油供应线路,在这个战役中,德军采取了迂回机动的手段,结果使他们获得了卓
越的成功。 
  可是,等到德军渡过顿河继续发展进攻时,他们也就逐步丧失了原已据有的战
略优势。在此以前,他们辗转前进,但并没有损害自己在战略上的集中,总是在前
进方向上保持着纵深的兵力部署,而且使这个方向能够同时威胁几个目标,俄军一
直处于相当艰困的境地,摸不准敌人的意图。而德军却能在对方的防御中找到薄弱
环节,并向那里实施进攻。然而,在渡过顿河以后,德军被迫分兵两路,沿着两条
离心的路线前进,一路向南,进攻高加索,一路往东,进攻斯大林格勒。 
  在顿河与顿涅次河之间的走廊地带内,俄军所受的打击是极其严重的。当时,
在这个方向实施进攻的第4坦克集团军,如果不转向南面去协助第1坦克集团军渡越
顿河,那么,也许早在7月间就攻占了斯大林格勒,并抑制住了伏尔加河。而且,
第4坦克集团军的支援实在没有必要,等它回过头来再向北进的时候,俄国的援军
已到达斯大林格勒地区,并且严阵以待了。俄军增援这个地区,远比增援高加索容
易,因为它接近中央地区,有着良好的铁路线和公路网,便于调集预备队。随后,
德军在这条战线上连续遭到失败,从而使得斯大林格勒的精神因素意义不断提高,
而且由于它的名称超过了城市本身的战略价值,又更加助长了精神因素的作用。这
样,德军便不得不把更多的注意力和兵力集中到斯大林格勒方向上来,使他们错过
了夺取高加索石油基地的机会。由于抽出了部分兵力去支援斯大林格勒方向,进攻
高加索的第1坦克集团军也就逐渐地削弱了力量,原拟抽调其他的兵团和部队来补
充这个集团军,即补充调往斯大林格勒战线去了而造成的缺额,但是计划并没能实
现。 
  当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第一次进攻被击退以后,德军往这个方向输送生力军的
速度,就比俄军在此集中兵力的速度慢起来了,而俄军得以开始准备击退德国人的
正面进攻。因此,德军已不可能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保持兵力的优势。对德国人来
说,这是他们在战略方面应该付出的代价,因为他们放弃了原来的战略,放弃了分
散敌人兵力兵器的手段。他们愈是死死地包围着这座城市,则其进行战术机动的范
围就愈小,所以就更加难以击溃敌人的抵抗。 
  对于俄军来说,战线缩得愈短,则在防御体系中对任何一个遭受威胁的地点机
动战术预备队的可能性也就愈大。德军曾经多次突破斯大林格勒的防御正面,但是
每一次都被俄军堵塞住了突破口。这个经验证明,防御的正面愈缩小,则防御者进
行防守的有利条件也就愈多。 
  随着实施机动的空间的缩小,进攻方面所遭受的损失自然也就逐渐增大。每前
进一步都要付出更高的代价,而收获却反而递减。这一消耗过程很快就暴露出一个
问题:德国人手中的物质资源,现在已比1941年少得多了。首先是坦克不足,调拨
给每一次突击用的坦克数量越来越少。其次是飞机缺乏,因而使空中的优势越来越
小。由于两种主要的技术兵器不够,步兵的负担也就日益加重。因此,每争取一个
局部的小胜都须使用大量步兵,使得胜利的代价昂贵,兵力的消耗激增。 
  由于交通线的过分遥远漫长,德军在战术上的过度消耗就变得更加危险了。总
参谋长哈尔德极力主张减少损失,建议及时停止进攻,而选择一个有利的地区转入
防御,以便度过严冬季节。可是,希特勒断然拒绝了他的忠告,并且将他撤离岗位
,委派了比较年轻而且富于激情的泽特勒尔接替他担任了总参谋长。无论如何都要
攻克斯大林格勒的愿望,强烈地影响着希特勒,正象去年秋天他想攻占莫斯科的情
况一样。而且,他仍然获得了不少拥护这种主张的军官。可是这一次进攻的后果,
则比进攻莫斯科的惨败还要严重。那些直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因为向前推进太远
,其进攻的正面很窄,结果遭到了合围的威胁。 
  11月,俄军开始反攻,于是危机成熟,合围的威胁变成了现实。这时,无论从
精神方面来说,还是从战略形势来说,被围德军的失败实际已成定局。俄军的这次
反击,不仅在物质的路线上具有巧妙的间接性,而且和所有的反攻都天然地具有被
压缩的反作用力一样,对德军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当时,希特勒使用罗马尼亚和意
大利的部队掩护着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的绵长侧翼,而俄军反攻的突击矛头正好指
向了这两支部队的防御地段,并获得了成功。结果,俄军切断了绝大部分进攻部队
的退路,因而第一次俘获了大量的敌军部队。 
  俄军继续向前推进,向南面方向进行了一系列的突击,以不断扩张战果,并进
而威胁着高加索地区的德军后方和交通线。为了说明德军所面临的危险,可以举出
下面这个简单的事实:1943年1月,德军在罗斯托夫以东,已经前进了640公里;而
在此时,俄军在顿河下游,沿着河流实施进攻,已经达到离城只有65公里的地方。
对于高加索的德军来说,罗斯托夫正是咽喉要地,它掩护着德军交通线穿过其中的
一条走廊。尽管德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控制住了这条通道,使其部队逐渐撤退出来
,没有遭到合围,但是,这不仅使它放弃了高加索,而且在被合围的威胁之下,被
迫退出了顿涅茨工业地区。 
  1943年2月,德军加快了退却的步伐,于是,俄军紧踏着他们的足迹进行追击
,达到并越过了德军在1942年发起夏季攻势时的出发地区,越过了他们的原出发线
。俄军收复哈尔科夫,抵近了第聂伯河。但在2月底时,德军实施了一个反突击,
重新抢夺了哈尔科夫,并在一段时期以内使俄军丧失了平衡。1943年初的俄军正好
也和1942年夏季的德军一样,向前伸展得过度了,拉长了自己的交通线,不停地跟
踪退击,使补给品一时接济不上来。德军则好象滚雪球一样,向着自己的基地和补
给方向退去,因而使自己的力量得以恢复和加强。 
  德军在哈尔科夫城下的反突击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足以说明间接路线战略中的
一种防御攻势的形式,其办法是采取诱惑性的机动把敌人诱入陷阱,而这一次则是
造成了一个超级规模的陷阱。这一次行动的设计和执行者是曼斯坦元帅。他在第一
个冬季作战时充任隆德斯特集团军群的参谋长,1940年5月使法军覆灭的阿登战役
的计划,就是他的杰作。德军的大多数将军都把曼斯坦看成是他们中间最有才能的
战略家,但是希特勒本人对他并不怎么欣赏。1942年11月,当鲍罗斯的第6集团军
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遭到合围以后,希特勒为了避免全军覆没,才委派曼斯坦来担任
“顿河”集团军群的总司令。尽管时机已经太晚,不可能扭转斯大林格勒的危局,
但是,曼斯坦还是对俄军进行了相当时间的牵制,使其不能遮断罗斯托夫走廊,而
把高加索境内的德军救了出来,并且在阿速夫海和北顿涅次河之间沿着米乌斯河重
建了一道防线。 
  这时,俄军已经在北顿涅次河以北地区突破了由意大利军和匈牙利军扼守的防
线,在北顿涅次河与沃罗涅什城之间扩大突破口,使其正面达到了320公里,并且
急速向西挺进,迂回到了曼斯坦的翼侧。他们在北顿涅次河的上游渡过了该河,重
新收复了哈尔科夫,并向西南方向挺进,直抵第聂伯河的大弯曲处,而那个地区正
是曼斯坦的补给来源地。1943年2月21日,俄军的先头部队到达了扎波罗日耶,该
城位于河弯拐弯之处,曼斯坦的司令部刚刚从那里撤走。在这个极其紧张的形势之
下,曼斯坦表现得头脑特别冷静,神经非常镇定。早些时候,他拒绝了希特勒的要
求,没有把自己有限的预备队用去从正面进攻哈尔科夫,现在他又拒绝了指示,不
肯用这些兵力来扼守第聂伯河之线。他看到,俄军向西南方向进攻,给他提供了一
个良好的机会,可以向其侧翼实施一个歼灭性的突击。因此,尽管俄军的挺进将要
威胁到他的基地,他还是决定让俄军深入得更远一些。 
  这时,曼斯坦忙着调整自己的兵力部署。他把3个已经残缺不全的坦克群(军)
从米乌斯河地区撤退下来,面向西北方向构成一道反正面。直到2月26日,他才开
始向俄军的翼侧和后方发起进攻。这正和1940年在色当的情况一样。德军一刀插向
了俄军的接合部。1个星期之内,原来向西南进攻的俄军纷纷溃退,漫无秩序地逃
过了北顿涅次河,一共损失了6百多辆坦克和1千余门火炮。于是,曼斯坦继续向北
进攻,打击着从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向西进攻的俄军的后方。这里的俄军也同样
遇到了失败,被迫放弃了这两个城市,匆忙地实施后撤。当时,德俄双方的兵力对
比,以师的数目来计算是1:8。在这个对德军不利的条件下实施的战役中,曼斯坦
采取了一连串的间接路线行动,因而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如果曼斯坦不是过于
缺乏兵力,那么这次战役很有可能象色当战役一样,会取得决定性的结果。可是,
俄军在兵力上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这也是一个不样之兆。 
  德军预备兵力的来源已经枯竭。在两年以来的各次进攻战役中,德国方面几乎
把所有的预备队都消耗干净了。与此同时,俄军的新编师却是有增无减,源源不断
地开上前线。尽管在哈尔科夫实施的反突击取得了胜利,暂时解除了俄军的威胁,
但是在兵力的对比上,俄军已完全占有了优势。 

                太平洋战争 

  从1931年起,日本人不断侵略中国,并在亚洲大陆上扩张他们的立脚点,以排
挤美英两国在亚洲的利益。当时,中国由于国内斗争而遭到了削弱。就在这一年,
日本人侵占了中国的东北地区,并把它变成了自己的附属国。1932年,他们继续侵
入中国内地。但是,一旦着手在这个辽阔的区域内建立起控制权,他们马上就感觉
到了,自己已经陷入在游击战争的泥沼当中。日本人为了摆脱这个困境,寻找一条
出路,决定采取南进办法,既进一步扩张地盘,也隔断中国人的外贸市场,断切其
获取外援的路线。希特勒打败法国以后,日本人随即利用了法国当时孤立无援的困
境,派遣军队进占法属的印度支那地区,强迫他们承认对于这一地区的“保护占领
权”。 
  1941年7月24日,美国罗斯福总统要求日军撤出印度支那。为了加强这个要求
的份量,他决定从26日开始,冻结日本在美国银行中的一切存款,并且禁止向日本
输出石油。英国首相丘吉尔随即予以响应,决定采取同样的措施。2天以后,在伦
敦的荷兰流亡政府也被劝加入了这种行动。这样,诚如丘吉尔所说的,“由于这一
打击,日本人最重要的石油来源就被断绝了”。 
  早些时候,人们曾经认为,由于遭受到这种瘫痪性的打击,日本人只有两条出
路:或者进行宣战,这是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或者放弃他们原来的政策。值得注
意的是,日本人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来避免战争,力图通过谈判的途径以换取石油
的进口。但是美国政府决不让步。它提出的条件是,日本不仅要从印度支那撤军,
而且要从中国撤军,否则就不能解除禁运。这不要说是日本,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一
国政府,都不会接受这种屈辱性的条件,绝不会那样不顾面子。这样一来,从7月
底以后,太平洋上的战祸也就迫在眉睫,随时都有爆发的危险。不过,日本人还是
等待着,他们迟延了4个月才发起进攻。这对于美英两国来说,实在是一件可幸的
事。但他们并没能很好利用这个机会,在此时间内所进行的防御部署,是没有多大
成效的。 
  1941年12月7日凌晨,由六艘航空母舰组成的一支日本海军兵力,对美国夏威
夷群岛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进行了一次闪电式的空中袭击。这次具有毁灭性的突击
,是在正式宣战之前实施的,是不宣而战。这也和过去进攻旅顺港的情况一样,日
本人那次进攻俄国舰队,也是采取先下手为强的手段。 
  直到1941年年初为止,日本人所拟定的对美战争计划,都是想把他们的海军主
力用在南太平洋上,并且同时向菲律宾群岛实施进攻,其目的是要阻止美军舰队去
援助他们的菲律宾驻防部队。美国人的心目中,正好也是估量着日本的这种行动路
线。而在战争前夜,日本又不断向印度支那发展,这就加强了美国人的信念。可是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却制定了一个新的作战计划,预期对美
国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进行一次突然袭击。担负这次奇袭任务的日本舰队,采取了一
条非常大的迂回路线,经过千岛群岛,由北向南,在美国人不知不觉之中,从北面
偷偷靠近了夏威夷群岛。当舰队抵达距离夏威夷群岛480公里的海域时,360架飞机
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在日出之前飞临到珍珠港上空,突然地进行了空中袭击。停泊
在港内的8艘美国战列舰,4艘立即被击沉,4艘受了重伤。只花1个小时多一点的时
间,日本人就夺得了太平洋上的控制权。 
  在这样一击之下,日军经由海上侵入马来半岛的道路就完全打通而毫无阻碍了
。当日军海军的主要突击兵力已经抵近夏威夷群岛东北的时候,海军的其他兵力也
护送着运输舰船开进了西南太平洋。差不多就在空袭珍珠港的同时,日军也分别在
马来半岛和菲律宾实行登陆。前者以英国人在马来半岛的巨型海军基地新加坡为目
标,可是,他们并不打算从海上去攻占这个基地,因为该要塞面向海上的防御工事
是极其坚固的。但日军这次采取的行动有着极大的突然性。它首先在马来半岛的东
部海岸上选择了两个登陆点,派出部队从那里登陆,夺取飞机场,以此吸引了敌人
的注意力,而以主力在半岛的最狭窄的部位上登陆,那里地属泰国,在新加坡以北
约800公里。从那里开始,日军部队沿着半岛的西海岸实施进攻,连续迂回绕过英
军企图阻止他们前进的各道防线。由于选择了这样一条困难的行进路线,英国人对
此是完全没有料到的,而在厚密的丛林当中,有着许多实行渗透的机会,这就使日
军获得了很大的好处。英军部队差不多实行了6个星期的连续退却,终于在1月底被
迫撤离大陆,退到了新加坡岛上。1942年的2月8日夜间,日军开始强渡那个只有大
约1公里半宽的海峡,向新加坡岛进攻。他们在许多点上都登陆成功,于是沿着一
个宽广的正面发展新的渗透行动。 
  守军的兵力实际上要比实施进攻的日军部队多一倍以上,但是日本方面都是一
些特选的精兵,他们受过在丛林和狭窄地段上进行机动作战的良好训练。至于守军
方面,却是一批杂牌部队,其中多数都是没有经过训练因而技术不熟练的新兵。他
们实施坚决的反机动的能力很差。在战役的过程中,他们总是害怕侧翼力面的威胁
。守军的这种弱点,本身已够相当严重,他们还缺乏空军的掩护,无法对付日本空
军的不断威胁,于是情况更加严重。所以,扼守该地的英军很快就发生了动摇,丧
失了平衡。当时,后方的居民陷于一片混乱,他们再要恢复自己的稳定性已很困难
。这样,英军部队不仅没有一个稳定可靠的基地,而且背后所依靠的竟是一个人口
众多的混杂的城市,加上敌人已经控制住了城市面前的海洋,粮食和水源都有随时
被切断的威胁。当地政府又决定实行“焦土”政策,下令焚烧油库,结果弄得黑烟
滚滚,弥天漫野,造成了一种非常恐怖的景象,使多数人的神经遭到了打击。这在
心理方面说来实在是大错而特错了。2月15日,也就是下一个“黑烟滚滚的星期天
”,守军终于全部投降。 
  在菲律宾的最大一个岛,即吕宋岛上,日军最早是在马尼拉北面实施登陆的,
随后,他们又在首都的后方进行了登陆。出于面临着遭受合围的威胁,美军放弃了
这个岛的大部分土地,在12月底以前,撤退到了小小的巴丹半岛之上。在那里,日
军只能在一个极其狭窄的空间内对美军实施正面的攻击。因此,尽管敌人在兵力方
面拥有绝对的优势,美军还是在这个半岛上坚守了很长的时间,直到1942年4月才
被日军攻克。 
  早在巴丹半岛陷落以前很久,甚至还在新加坡沦陷以前,日本人那股抢夺土地
的浪潮,从入侵马来半岛开始,已经席卷了其他许多地区。1月24日,日军分别在
婆罗洲、苏拉威西相新几内亚各个岛上登陆。3个星期以后,他们开始向荷属东印
度的核心————爪哇岛实施进攻。当时,这个岛已经处在两翼都被隔绝的孤立地
位。3个星期以内,整个爪哇岛就象是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到了日军的手里。此
后,澳大利亚即面临着遭受日军入侵的威胁,但是,它却有幸没有直接遭受这个厄
运。日军把它的主力转向西进,用去攻占缅甸了。他们在曼谷到仰光的广阔地面上
,采取着直接挺进行动。这对于实现他们在亚洲大陆的主要目的,即瘫痪中国的抵
抗力来说,可以算是一种间接路线。仰光是滇缅公路的出海口,美英两国援助中国
的一切军用物资,都是通过这条公路运进中国去的。同时,日军的这次进攻还追求
着一个良好的理想,那就是从西面把通向太平洋的一切陆路都加以占领,并在这些
主要的交通线上建立起坚固的壁垒,使美英盟军将来无法利用这些交通道路来对付
日军。3月8日,仰光陷落。在以后的2个月时间里,英军被完全逐出缅甸境界,越
过山地,退到了印度。这样一来,日军的西边翼侧就有了很可靠的天然障碍作掩护
。盟军要想进行反攻,势必遭到极大的困难,而且必须经历一个非常缓慢的程序。
 
  经过了很长久的时间以后,美英盟军才筹建了一支足够数量的兵力,以来收复
被日军抢夺去了的失地。这一工作是从东边开始的。由于保全了澳大利亚,盟军获
得了不少益处,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基地,而且直接靠近着日本的前哨防线。 
  1942年8月,麦克阿瑟将军发起了第一次进攻。进攻的目标是瓜达尔卡纳尔岛
。这是所罗门群岛中最南端并靠近澳大利亚的一个大岛。攻占该岛的作战行动一直
延续了6个月。直到1943年6月底,美军才进到了这个群岛中的下一个大岛————
新乔治亚岛。收复该岛的作战又延续了3个多月。 
  这时,澳大利亚部队已在新几内亚岛的东南角上夺得了一个登陆场,并从那里
发起了进攻。可是,新几内亚岛上的作战行动发展得非常迟缓,而且吃够了苦头。
这是因为,那里的条件极端困难,日军又进行着极顽强的抵抗。从夺得新几内亚岛
东南一角起,差不多经过了1年,到1943年9月,才最后攻克了莱城。 
  由此看来,从这里通向菲律宾的道路还是漫长的,而要到达日本,其途径更是
极端遥远。可是,到了1943年的秋天,由于采取了迂回绕过一些岛屿的方法,突进
的速度便大大地加快了。这也可以说是间接路线战略的另外一种形式。这一方法的
实质,是美军利用海运前进,在比较靠近日本本土的一些岛上登陆,而把日本外围
圈上的岛屿抛在后面不管,使其岛上的守军孤立无援,无法获得补给,换句话说,
就是把他们圈禁在那里,陷入在战略包围之中。 
  1944年10月,美军进行了一个长距离的跃进,又回到了菲律宾。在此以前,他
们对菲律宾南北两端两个最大的岛,即绵兰老岛和吕宋岛,进行了强烈的空中突击
,毁坏了那里的港口和机场。很自然,这些空中突击引起了日本人的警惕,使他们
想到美军必定会在岛上某一地点实施登陆,但是真正的登陆地点将在哪里,他们却
又猜不出来。后来,麦克阿瑟将军的海军舰队却突然在莱特岛附近出现了,并在那
里实行登陆。这个岛正好位于两个主要大岛的中间。这样,好象是一斧子砍到了菲
律宾的腰上,美军深深楔入到菲律宾各岛屿的中心部位了。如果范围放大一些,从
战略上更广泛的背景来看,那就是美军在日本与其太平洋占领区(荷属东印度)之间
打下了一个楔子。 
  为了继续实施进攻和完全攻占菲律宾,美军必须集中起足够数量的兵力,而在
此以前,不可避免地要有一个新的间隙期间。然而,最后成功的保证却是美国人结
合使用两种战法:首先攻占靠近日本本土的一些岛屿,在整个战区内夺得制海权和
制空权;同时把日军占领的一些岛屿抛在后方,加以孤立,尔后再去实行攻占。此
外,由于所夺占的基地靠日本很近,美军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动强有力的空中袭击。
美军下一个巨大的跃进是绕过台湾进占冲绳岛,这是琉球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
正好位于台湾与日本的中间。 
  在整个后期的作战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值得注意。美军在每一次采取越岛跃
进的迂回机动的,总是在目标的选择方面迷惑敌人,使其无法判明他们的主突方向
,同时又能利用敌人防御中的弱点来发展自己的胜利。这样一来,他们的每一次突
击行动都在战略上具有间接性,保障了作战的胜利。 
  日本人那股侵略浪涛所波及的地区,实在是太大了,因而给他们自己带来了严
重的后果。他们的军队不得不过分分散。这样,当海空军的实力一旦发生变化而使
美国人夺得优势以后,美军就得以自由利用广大海域,向任何一个地点实施登陆,
使日军到处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侵略者本身现在也要遭受侵略了。这个反作用推
倒了军事上的一种教条:“攻击就是最好的防御手段。”事实恰巧相反,日军的进
攻,在最初时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致伸展过度,所以到后来,他们的防御力量
也就过于单薄,不得不经受极度的紧张。德军的情况与此相似,开始时,进攻发展
得很顺利,到后来,却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地中海的战争 

  在地中海战区的最初几次战役中,德意两国的企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夺取对于
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实施这些战役的过程证实了一个明显的事实:交通线
的大大伸展,不论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都有其一定效力。这些战役也证明了采用
间接路线的重要性。 
  1940年9月,意大利的格拉齐安尼元帅开始从利比亚向埃及发起进攻。从兵力
对比上来说,意军这次进攻的胜利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他们的数量比驻守埃及
的英军要多得多。可是,意军的机动性却是非常有限:一方面是由于机械化的程度
太低,另一方面则是行政领导缺乏效率。于是,意军穿越西沙漠前进115公里以后
,便在西迪巴腊尼地区被阻住了,并在那里滞留达2个月之久。 
  英国中东军总司令魏维尔将军决定,要以西沙漠兵团对意军实施一次突击。这
个西沙漠兵团后来编成为第8集团军,由阿康诺尔将军指挥。从计划上来看,这次
行动只是一次使用大量兵力进行的袭击,而不是正规的进攻,因为预计打了就走。
当时,阿康诺尔属下只有2个师,一个是第7装甲师,一个是印军第4师。根据计划
,印军第4师要在进行袭击之后立即撤回尼罗河去,而后调往苏丹,因为那里正遭
到来自厄立特里亚和阿比西尼亚的意军威胁。 
  可是,这次“袭击”竟取得了决定性的结果。阿康诺尔的部队穿过沙漠,前出
到了意军的后方。这个突然袭击对敌人产生了瘫痪和颠覆的作用,无论从物理上还
是从心理上来说,都是采用间接路线的一个范例。这次突然袭击是在1940年12月9
日发生的。格拉齐安尼军的大部分立即被切断,3万5千人被俘,其余残部在一片惊
恐之中逃回到原来的防御地区。第7装甲师紧跟在后退的意军后面进行追击,很快
突破了边界防线,随后又进行了一个机动,企图合围退却的敌人,并在不久之后就
切断了向巴尔迪亚撤去的意军残部。 
  假使英军高级司令部不那样坚持原来的计划,不把印军第4师立即调回埃及,
那么,进攻意军的整个战役很可能就在这里宣告结束。由于缺乏步兵的支援,第7
装甲师当然无法突破意军在巴尔迪亚的防线。这样,一拖就是几个星期。后来才有
一个新的步兵师,即澳大利亚的第6师从巴勒斯坦调来。1941年1月3日,英军攻下
了巴尔迪亚,俘虏了4万人。22日,占领了托卜鲁克,再俘获2万5千人。 
  格拉齐安尼的残部经过班加西向的黎波里撤退。对于这些部队的追击,是这次
战争中一个最卓越和最果敢的攻击行动,是一个间接路线的很好例证。2月5日,第
7装甲师完成了一个横越沙漠的跃进,其目的是要前出到班加西南面的海岸线上。
该师的先遣分队,在一片难以通行而且陌生的地形上开进,仅仅36小时即前进了
270公里。这时,英军立即分成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康贝上校率领,在贝达富姆地
区遮断敌人的退路,设置起一道障碍;另一部分是康泰尔准将率领的第4装甲旅,
他们一直尾追压迫敌人,直到敌人投降为止。英军这两支兵力加起来,总共也只不
过3千人,但是他们在同数量上占有很大优势的意军作战时,表现得机智勇敢,结
果竟俘获了敌军2万1千人。 
  英军凭着这样少量的兵力,居然奇迹般地夺占了昔兰尼加(现称拜尔盖)地区。
这是他们始料所不及的。现在,要在通往的黎波里的道路上阻住这支兵力的前进,
已经是不可能了。残存的意军部队,这时不仅武器装备太差,不可能挡住对方坦克
的进攻,而且其主力已经完全覆灭,在心理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动摇。阿康诺尔极力
主张乘胜追击,充分利用在贝达富姆所取得的决定性战果。他认为,只要能够获得
新的补给,他们可以毫不延宕地立即实施新的突击。可是,英国政府作了决定,停
止继续进攻,因为它想要抽调兵力,去向希腊作那个不幸的远征。魏维尔接到命令
,只准留下最少量的兵力扼守昔兰尼加地区。阿康诺尔则返回埃及,守备部队改由
能力较差的人员来指挥。正当这个时候,由隆美尔率领的德国非洲军的先遣部队,
已经开到了的黎波里。为了拯救自己的意大利同盟军,使他们免遭覆灭,德国的援
助实在是来得太晚了,但是总算还是赶来了。这样,就使得一场北非战役进行了2
年多的时间。而在此期间,英国人在埃及的地位却一再地受到了严重威胁。 
  隆美尔于3月底发起了第一次反击,但其兵力只勉强地凑了一个师。他采取夜
间急行军的办法,迂回了英军的侧翼,前出到其后方,从而击毁了他们的先头部队
。而后,他又做出了一个象是合围的佯动,迫使英军主力在梅基利地区缴械投降。
隆美尔的这次反攻是突然实施的,因而提高了突击的效果。仅在2个星期之内,他
就几乎把所有英军都逐出了昔兰尼加地区。只有很小的一支英军部队退入到了托卜
鲁克,并在后来成了隆美尔的眼中钉。不过,当德军部队前进到埃及国境时,他们
的补给线已是伸展得太长了,因而迫使隆美尔不得不停止下来。 
  1941年6月,英军获得了新的增援部队,并又企图向利比亚发起进攻。这次战
役的计划,曾经称之为“长柄斧”。在战役中,英军基本上是采取正面进攻的办法
,而且似乎表现了力争取胜的雄心。隆美尔却采取着深远突击的办法,他以坦克部
队穿越沙漠,向英军的侧翼实施一个计划周全的反突击,不仅阻住了英军的进攻,
而且使整个局势变得于自己有利。 
  11月,英军发动了一次更大规模的进攻。此时,奥钦列克将军继魏维尔担任了
英军的总司令,而驻守利比亚边境的英军,则改编为第8集团军,由孔尼汉将军担
任指挥职务。进攻于11月18日开始,英军继续向紧靠沙漠的侧翼方面突进,逼近了
隆美尔的后方。但由于后来在战术上多次采取直接路线,而遇到敌人的坦克兵力时
又总想以正面突击的方法去加以消灭,英军在最初采取间接路线所获得的战略优势
,便完全丢掉了。这样,英军反而使自己落到了隆美尔撒下的网中。 
  为了对付英军机械化部队的数量优势和其比较大的机动性,德军在战术上技巧
地采取了间接路线行动,把英军的坦克诱入他们设置的网中。在那里,德军早已隐
蔽着坦克和威力强大的88毫米火炮。这一次,隆美尔也和上次进行“长柄斧”战役
时一样,突出地表现了他的作战特点:使用新的防御和进攻方法,采取欺骗敌人的
行动。这些正是现代机械化战争的特点,也就是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在实行突击以
前,要先用自己的“盾”去磨钝敌人的“剑”。结果,不仅使英军丧失了战略上的
优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坦克数量的优势。无论在心理方而还是在物理方面
,英军第8集团军的稳定性都受到了破坏。所以,到11月23日时,孔尼汉已在打算
中止这次进攻了,他准备撤到埃及境内,以便重新整顿兵力。 
  第2天,隆美尔看到,采取果敢行动的有利局势已经形成。于是,他立即派出
快速部队,冒险地向第8集团军靠沙漠的翼侧实行迂回,越过边界而进到了英军的
后方。德军的坦克部队很快就突进到了英军的侧后,引起了英军的混乱和恐怖。如
果英军的进退之权当时完全操在孔尼汉手中,那么,这次战役的结局一定会是德国
方面取胜。可是,正在这一紧急关头,奥钦列克亲自乘飞机赶到了前线,他坚决命
令英军继续打下去。2天以后,奥钦列克返回开罗,他随即任命李特奇去接替孔尼
汉的职务。由于奥钦列克的亲自干预,英军才得以转败为胜,远远地向前推进了。
但是他的这个决定,与隆美尔的战略性袭击比较起来,似乎还更具有“赌博”的意
味。英军虽然遭受了隆美尔的战略袭击,但还是在自己的后方保存了储备品。对于
英军来说,有一件最大的幸事,那就是隆美尔部队在前进到昔兰尼加境界时,居然
没有发现英军的两个巨大军需仓库。英军的先遣部队,后来就完全依靠这两个仓库
来进行物资补给。至于隆美尔为什么没能发现这两个仓库,看来是因为英国空军掌
握着制空权。 
  隆美尔的这次深远突击当然是功败垂成了。因此,他在失败时所受到的损失也
不免相当的严重。那时,他率领着自己的3个坦克师(两个德国师和一个意大利师)
,越出了昔兰尼加境界,因而和其余部队隔绝很远。在此时刻,被隆美尔打散了的
英军残部,便乘机在后方恢复了活动,他们组合起来,重新采取了进攻的行动,并
且在隆美尔把坦克部队调回来援救他的非机动部队以前,就与托卜鲁克的守备部队
联络起来了。这也是一个实行冒险的例证。它说明,当留在某一地点的基本兵力并
不强大,不足以进行长时期的抵抗时,仅以部分兵力去进行战略性袭击,是一种冒
险。 
  经过几天的苦战和不断调整军队部署以后,隆美尔总算是获得了战术上的某些
优势,但也只是暂时性的优势,并没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他这时的损失比战役初期
反而更为严重。他的坦克大量减少,已经超过了他赖以支撑的限度。而更为严重的
是,英军方面正源源不断地获得大量的增援部队。12月6日,隆美尔被迫停止了托
卜鲁克地区的战斗。开始向安-埃尔-加扎拉实行退却,尔后,又退到了的黎波里塔
尼亚(现称泰拉布鲁斯)的边界上。 
  在这里,隆美尔又使用了由防御转入进攻的方法,并获得了惊人的成就。
1941年12月27日,英军发起了进攻。这时,隆美尔首先进行防御,挡住了敌方的攻
势,而后,他从翼侧进行迂回,进到敌后,迫使英军在反正面上投入战斗,并在最
后把英军合围起来了。1周以后,德国的运输船到达,隆美尔得到了相当数量的坦
克增援。从11月中旬以来,这还是第一次获得增援部队。考虑到英军在最近的一次
战斗中已经损失了大量的坦克,而且过分地拉长了交通线,隆美尔立即决定利用自
己的优势进行反攻。当英国人还在认为隆美尔并未恢复元气的时候,隆美尔突然地
发起了一个反突击,并一举突破了敌人的防线,然后趁着英军的混乱局面,从靠沙
漠一边的侧翼实施急袭,攻克了英军在班加西的基地,迫使他们向加扎拉退却。这
样,就把被英军夺去的地区收回了一半以上。 
  在以后的3个月当中,战线大致稳定在加扎拉的阵地上面。英军第8集团军采取
了线式部署,比较适宜于作为发动新攻势的出发阵地,而不大利于组织牢固的防御
。这次是隆美尔首先动手的,他采取了积极的行动。1942年5月26日夜间,他以坦
克部队实行了一个宽广的迂回机动,企图对英军进行突然袭击。可是,当德军的坦
克还未能抵达海岸并切断防守加扎拉地区的英军以前,德军部队即被英军拦截住了
。隆美尔随即转入了防御,并使自己的背面紧紧地靠着英军的布雷地带。这一姿态
使英军认为,隆美尔已经陷入了没有出路的绝境,势非投降不可。然而,英军的反
冲击又是太直接化了,反而使自己一头钻进了隆美尔所设下的陷阱。这个陷阱是隆
美尔在被阻之初转入防御时设计的,并且很快就部署好了。由于困在陷阱当中,第
8集团军几乎耗尽了自己的预备兵力,终于无力击退隆美尔从侧翼发起的又一次夹
击,结果被德军各个击破了。这样,英军就被分割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向埃及边界
撤退,一部分向托卜鲁克逃跑。隆美尔的坦克部队首先在托卜鲁克南面横扫而过,
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他们是向埃及边界实行追击,可是,他们稍过一点便马上调头
向北,在英军还来不及组织好防御以前,便突然地从后方攻进了托卜鲁克城。无论
从物理方面还是从心理方面来说,这次作战行动可以算是间接路线的一个杰作。德
军在最薄弱的环节上突破了英军的防线,一举击毁了守军,差不多全部俘虏了驻防
部队,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和运输车辆。这些东西满足了他们在尔后很长一段时
期内继续实施进攻的需要。 
  此后,隆美尔乘着胜利的声威,紧紧追赶着穿过西沙漠实施撤退的第8集团军
残部,并且差不多快要抵达尼罗河谷地。尼罗河是埃及的主要大动脉。如果隆美尔
真正占领了尼罗河,并进而抢夺了苏伊士运河,那么,大不列颠帝国在中东的地位
马上就要发生动摇。在这危急关头,奥钦列克只好亲自出面干预。他接过了第8集
团军的指挥权,组织起那些溃败下来的部队,在阿拉曼构成了一道防线。阿拉曼是
沙漠中的一条狭窄通道,是迈向尼罗河的一个咽喉要地。这样,实施追击的隆美尔
部队,由于突然受到英军凭借新的防御阵地而进行的顽强抵抗,自然无法继续前进
了。当时的隆美尔部队,不仅数量上弱于英军,而且在长距离行军之后已经非常疲
惫了。隆美尔曾在几个地点实施了突击,企图穿过阵地,但奥钦列克也采用了间接
手段来予以还击,同样地选择其他地点向德军实施袭击。尽管他的这种手段并不足
以打败德军,但还是严重地削弱了敌人,粉碎了隆美尔的计划。 
  不久以后,英国的援军开到了前线。丘吉尔希望不要再迟延,指令英军开始转
入进攻。可是,作战经验比较丰富的奥钦列克却不同意,他建议再等待一些时候,
以便使新到的部队在战术方面熟悉沙漠作战的特点。结果,奥钦列克被撤换,亚历
山大接替了英国中东军总司令的职务,蒙哥马利受命去指挥第8集团军。 
  1942年8月底,隆美尔再一次先动手,对英军的阿拉曼阵地发起了进攻。不过
,他的计划这一次又为英军的防御战术粉碎了。当时,英军防线的南半部,只是设
置地雷场加以掩护,没有其他防御设施,而英军的步兵主力,都配置在北半部那些
坚固的防御阵地上。因此,隆美尔决定用装甲部队通过雷区去实施进攻。他企图以
此把英军那些驻守在后方阵地上的坦克兵力引诱出来,以便加以攻击。对于隆美尔
来说,这是一场毫无成果的进攻,他因此损失了大量的坦克。当他被压挤在侧翼的
斜切阵地与地雷场中间位置时,英军第7装甲师遮断了他的南翼。不过,英军毕竟
未能及时收缩网口,没能围住德军,隆美尔仍然撤出了险境,但是从此以后,战场
上的主动权就逐渐地从隆美尔手中转移到了英军方面。 
  由于蒙哥马利手中的兵力兵器和物资补给不断增长,战场的形势产生了急剧变
化。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而且是非常周密的准备以后,顺便说一句,其时间之长是当
初奥钦列克所不敢想象的,第8集团军终于在1942年的10月底转入了进攻。这次实
施进攻的英军,在飞机、火炮和坦克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优势。然而,即使在这样
的条件下,战斗还是非常激烈的,并且整整打了1个星期,因为正面的宽度有限,
无法进行迂回机动,不可能从后方或侧翼向德军进行突然的袭击。经过连续不断的
战斗以后,隆美尔部队遭到了严重的削弱,加上燃料不足,几乎失去了机动性。当
时,德国往非洲运送燃料的大部分油船,都在地中海里被同盟国方面的潜艇击沉了
。正由于缺乏燃料,隆美尔部队的机动性大大缩小,因而也就在颇大程度上决定了
战役的结局。这样,德军一旦在其过于伸展的前进阵地上遭到失败,也就很难在中
间地区组织牢固可靠的防御,只能一直返回原来基地,退到能够满足最低限度需要
的补给线上。 
  战斗开始的时候,隆美尔正在维也纳治病。他获悉英军进攻的消息后,马上乘
飞机返回前线。隆美尔对形势作了分析判断,决定把自己的部队撤向位在阿拉曼以
西100公里的富卡阵地。他的这一步棋如果真的实现了,很有可能打乱蒙哥马利的
全盘计划。可是,希特勒却没有批准这个计划,命令他原地固守,不准后退一步。
这样一来,德军便在惨败之前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直到最后仓惶逃走。在这次撤退
中,险美尔又显露了他那惯用的机敏和毒辣的手段。他使用了一切摩托化的运输工
兵,把自己的精兵撤了出来,对于那些缺乏机动能力和作战经验较差的部队,主要
是意大利人,却弃之战场而不顾其死活。 
  英军未能切断隆美尔的退路,因为他们的追击缺乏应有的灵活性,预期进行的
合围机动也缺乏足够的深度。开始时候,英军实施机动的纵深太小,未能围住沿着
海岸道路撤退的德军主力。后来,他们设想到进行一次深远的合围机动,一直往前
插到马特鲁附近的“烧焦十字架”地区(大约在阿拉曼以西200公里),可是,由于
遭遇暴雨,燃料不足,还是没有达到目的。当时,如果穿过沙漠实施一个更大规模
的迂回机动,本来是可以绕开这个“雨带”的。不过,英军所以丧失了合围德军的
太好时机,主要还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他们把3个装甲师的大部分运输工具都用
去装运弹药了,所以在追击开始以后燃料自然供应不上来。 
  这样,隆美尔得以从虎口里逃了出来。英军想以坦克部队构成一把钳子把他夹
住,但是没有办到,德军脱逃以后,一直往西退却,达到了昔兰尼加地区最西面的
阿盖拉附近,在隆美尔所预先设置的后方防御阵地上停留下来,那里离开阿拉曼已
经有1100公里的距离了。在2个星期的快速撤退中.隆美尔摆脱了后面的追击者,
一路上不断进行着破坏,自己在人员和物资方而都没有遭受多大损失,却使追兵一
无所获。当德军在班加西地区沿着海湾岸边退却时,英国方面本来可以使用空军对
退却中的敌人实行空中袭击,但是这却需要启用战地的前进机场,而这类机场那时
还得不到进攻部队的掩护。空军指挥官们曾经准备冒险,但集团军司令部却没有允
许他们那样作。隆美尔在过去所作的闪电反击,早已在英军的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所以他们不敢贸然行事。不过,这一次的兵力对比太悬殊了,隆美尔不仅没
有实施这类突然反击的能力,甚至在阿盖拉地区也不可能坚持太长时间的抵抗。 

  第8集团军休整了3个星期,调集了兵力,而后才开始向阿盖拉阵地发起进攻。
但当英军刚刚展开正要发动进攻的时候,隆美尔便立即溜走了。虽然英军采取迂回
机动切断了隆美尔的后卫,但是他们仍然在英军完成合围之前突围而去。德军一直
后退,终于又在布埃拉特松地区站稳了脚跟,构成了一条战略性的屏障,而这里距
离阿盖拉已有320公里。隆美尔在这里也只停留3个星期,等到第8集团军刚刚调集
兵力,准备好在1月中旬发动下一次进攻时,他再次向西撤退。这一次,隆美尔毫
无停顿地退了560公里,从的黎波里旁边穿过,一直到了突尼斯境内的马里斯防线
。隆美尔所以不断后退,其原因不仅由于兵力单薄,大多数运送补给品的船舶都被
盟军击沉,而且由于英美两国盟军已于1942年11月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业
已形成的新局势对他很为不利。 
  英美盟军在非洲西部海岸的登陆,是紧接着英军在阿拉曼地区发起进攻之后开
始的。两地的距离相隔4千公里。这对于反对盘据在利比亚的隆美尔和解除他对尼
罗河三角洲附近的威胁来说,可以算是一种采用间接路线的方法。从战略上来说,
它的成功和它的突然性正好是成比例的。按照原来的计划,盟军只打算在摩洛哥境
内的大西洋海岸实行登陆。那是一个纯粹的正面进攻,可以使法军有足够的时间来
组织有效的抵抗。突尼斯境内的比塞大港(宾泽特港)是北非战区的一个总枢纽,而
英美盟军的进攻又距离比塞大差不多有2千公里之遥,所以,德国人还是有时间和
能力来增强其法军伙伴抗击盟军入侵的力量的。对于盟军来说,可幸的是,在计划
中补充了地中海沿岸的两个登陆点,即在奥兰(今称瓦赫兰)和阿尔及尔附近同时进
行登陆。在盟军登陆的问题上,美英两国的外交家出了大力,与法国的当权人物达
成默契,使他们对此无所作为。这样,盟军在几个地方都顺利地实施了登陆,并马
上对西海岸上的法军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在此以前,那里的抵抗也是非常顽强
的。 

  盟军在阿尔及尔附近的登陆,缩短了到比塞大港的距离。现在盟军到达那里只
有650公里了。如果派出一支规模不大的摩托化分队,那它可以一直开到比塞大港
和突尼斯城,沿途除了山地道路上可能有些障碍物以外,不会再有其他严重的障碍
。此外,如果再用海运或空降的方式在这些城市附近登陆或着陆,也一样不会遭到
严重的抵抗。但是,盟军的海军司令部看到,海军超出空中掩护的范围未免太远,
因而连一个小规模的登陆行动也不敢尝试。当时,盟军的陆上行动也显得过分地小
心谨慎,然而,德国人对于盟军登陆行动的反应却是非常敏感的,尽管这些登陆曾
经出乎他们的意料。从盟军登陆以后的第3天起,德国方面即火速地向突尼斯调运
兵力,利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运输机和渡海的小型船舶。尽管德军运到突尼斯去的
总兵力并不很大,但当盟军第1集团军的先遣分队在登陆2个半星期以后抵达突尼斯
的接近路时,德军还是把它们阻挡住了。 
  由于德军的抵抗,北非战场上出现了5个月的僵持局势。在这期间,盟军曾经
扼守着一条弧线形的山地阵地,从西面和南面封锁着比塞大港和突尼斯城。而就长
远的形势来说,盟军的这一次失利后来反而变成为一个有利的因素,因为这个僵持
局势迫使德国方面不得不从海上向突尼斯增运补充兵力。于是,盟军仗着白己的海
上优势,首先是阻扰着德军的补给和输送,后来又剥夺了他们从海上后撤兵力的机
会。说起来是一种对命运的讽刺,希特勒居然不得不派出比较大量的兵力来扼守突
尼斯,而在当初却不能使用这样多的兵力去攻占埃及。由于德国和意大利都把大量
的预备兵力通过地中海送到了北非,而他们在那里实际上是塞进了“口袋”,所以
,盟军在后来入侵欧洲时,使省下了许多的气力。北非对于希特勒来说,也和西班
牙对于拿破仑一样,变成了一个战略性的香饵,终于想吃吃不下,欲罢又不能。而
且,紧接着这两个情况之后所发生的事件,都是对俄国的入侵。在非洲和俄国两地
同时作战,使希特勒经受了过度的紧张。两条战线同时给他造成了无法克服的重重
困难,这就使他重蹈了拿破仑的覆辙,最后弄得一败涂地。 
  1942年的突尼斯战役,是由德军首先发起反突击开始的。对于盟军来说,这也
是完全出乎意料的事。盟军方面的两个集团军,即西面的第7集团军和东面的第8集
团军,正想着要把轴心国的军队压碎,把他们钳死。轴心国军的统帅部看到了这个
危险,于是预先加以防范,决定先发制人,企图依次击毁对方的两个集团军。当时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具备的条件,实际上比初看起来更为有利。那些运抵突尼斯
的德军补充兵力,已经编成为一个新的集团军,由阿尔尼姆将军负责指挥。至于隆
美尔集团军,当其残部向西撤退并到达补给港口以后,也获得了新的补充兵员和武
器装备。隆美尔估计到了这个暂时性的有利变化,决定按照拿破仑的方式进行一次
“内线作战”。这就是利用自己处在盟军中间的中央位置,分先后地向两边的盟军
部队实施各别的进攻,以求依次地将他们各个击破。如果他能首先打败从背面威胁
着德军的美国第7集团军,那么就能立即腾出手来去对付英国的第8集团军,出于补
给线愈拉愈长,英军的实力已经日益削弱了。 
  照计划看来,这次作战是大有希望的,但是在实际执行计划的时候,却碰到了
很大的障碍,其原因是隆美尔无权控制他所要赖以完成任务的兵力。战役开始以后
,阿尔尼姆集团军便独立自主地采取作战行动;甚至连原属隆美尔的那个最有战斗
力的第21坦克师,也转隶给阿尔尼姆了,并被派往后方去掩护隆美尔集团军的后退
通道和补给线路,而隆美尔本来是想用它去进行主要突击的。 
  德军这次反突击的直接目标是美军的第2军,其编成包括有法军的1个师。该军
的正面大约有150公里,但其主力却是配置在3条经过山地而通向海边的道路上,其
先头纵队正好配置在加伏沙、费德和冯杜克这3条山间通道上。这些通道非常狭窄
,以致防守者一旦占据它们以后,就会感到自己的地位非常安稳。1943年1月底,
德军第21坦克师突然地向费德隘路实行跃进,并且在美军援兵赶到之前首先击毁了
驻防的法军守备部队,从而为他们的继续袭击打开了一扇大门。这次突击引起了盟
军司令部的警觉,使他们预计到马上就会有更强大的突击来临,而且认为这些突击
将会指向其他地点。正如布莱德雷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所说的:“盟军方面的这种
想法简直是一个错到底的假定。” 
  2月14日,真正的突击开始了。德军还是从费德隘路向前进攻。阿尔尼姆的副
司令齐格勒尔负责前线指挥。美军的装甲部队首先向他们迎击,但德军的第21坦克
师展开后,一方面在正面上牵制着敌人,另一方面则从其右翼进行了迂回,绕到美
军后方并实施了突击。在这次战斗中,美军损失坦克100辆以上。隆美尔曾经力劝
齐格勒尔,希望他趁着黑夜继续进攻,以便充分扩张战果,可是,齐格勒尔却在原
地停留了48小时,直到获得阿尔尼姆的命令才继续向前开进。但他只继续向前走了
40公里,到达斯贝特拉又停下来了,其原因是美军已在那里集中兵力,作了防御部
署。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把美军击败了,只是战斗进行得相当激烈罢了。美
军退后重新集结起来,在卡塞林隘路上进行防守。这时,隆美尔已经从“马里斯防
线”中抽出了一个坦克兵支队,命令他们经过加伏沙,进一步向南实施突击;到2
月17日,这个支队前进了80公里,在卡塞林以西相当远的距离上占领了美军的提里
普特飞机场。 
  当时,亚历山大刚刚接替了统一指挥盟军两个集团军的职务。他到前线视察以
后写报告说:“我所看到的局势要比原来预料的危急得多,在卡塞林地区完全是一
片混乱现象,美军、英军和法军都搅合在一起,既没有协同防御的计划,也缺乏明
确统一的指挥。”他接着又说,如果隆美尔“在西多尔萨里山脊突破我们兵力单薄
的防线,那么,他在下一步向北面实施进攻的道路上,就不会遇到什么天然障碍了
……这足以破坏我方在突尼斯境内整个防线的稳定性,即使不导致全军覆没,也势
非全面退却不可。” 
  在另外一个地方,隆美尔也想乘敌人处于混乱和恐怖之中这个机会,使用现有
的一切机械化兵力转入全面进攻,预期通过特贝萨(位于西多尔萨里以西65公里)前
出到盟军和他们的阿尔及利亚基地之间的主要交通线上。空中侦察报告说,盟军在
特贝萨的补给仓库已经被火苗遮盖了。但他发现,阿尔尼姆并不想采取这样的冒险
行动;他只好在失望中去向墨索里尼求援。这就使时间一分一秒地溜过去了。直到
2月19日早晨,罗马才有复电,同意转入全面进攻,可是,命令上却规定向正北面
的泰拉方向发展,而不是依照隆美尔的原来计划,以西北方向的特贝萨为攻击目标
。隆美尔认为,这个进攻方向的改变实在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短视”,而且是很危
险的,因为这样将使进攻部队过于直接地抵近敌人,将使德军碰上敌人强大的预备
队。 
  事件的结果证明,隆美尔的担心一点不错。因为这次进攻的方向,正是亚历山
大所预期的,他正好在那里作了很好的准备。亚历山大已给集团军司令下达命令,
将其所有坦克兵力都集中起来,全力防守泰拉方向,同时,还迅速地把英军的预备
队从北面调到那里。假使隆美尔当时能够按照自己的计划作战,那么事情很明显,
盟军又要遭到一次失败。 
  在此同时,美军也在通向泰拉的接近路上集结了兵力。他们在卡塞林隘路的防
御战中打得非常顽强。因此,直到20日黄昏时,德军仍然未能突破防线。1943年2
月21日,德军一度突进了泰拉,但是很快就被刚刚赶到的英军预备队赶出来了。这
样,隆美尔看到了已经没有取胜的机会,便于22日决定结束这次进攻,开始慢慢地
向后撤退。23日,罗马发来新指令,任命隆美尔负责指挥轴心国在非洲境内的全部
军队。可是,这已经太晚了。 
  分析一下德国人这次反攻的情况,可以获得研究间接路线的重要材料。一方面
,这次反攻很明显地表明,丧失时机会使一切有利的条件都化为乌有,另一方面,
可以强调指出,为了达到突然袭击的目的,求得物理上的间接性,必须进行深远的
迂回机动。 
  由于隆美尔受命统一指挥轴心国军队的时间实在太晚,轴心国一些部队因而多
受了一次挫折。当时,隆美尔已经来不及撤消阿尔尼姆在北面的进攻计划。阿尔尼
姆曾把矛头指向盟军在突尼斯境内的阵地,这是一种过于直接化了的进攻,实施结
果,不仅使阿尔尼姆自己遭到了失败,同时也使隆美尔无法从这一地段及时抽调兵
力去向蒙哥马利进行反击。 
  给隆美尔造成的这个迟误,对于整个战役的前途有着很大的影响。在2月26日
以前,蒙哥马利用于对付“马里斯防线”的第一梯队兵力,仅仅只有1个师。在这
段时间内,蒙哥马利本人和他的司令部很耽心,拼命地工作,企图赶在德军发起进
攻之前恢复兵力上的平衡。这样,到3月6日隆美尔开始实施突击时,蒙哥马利的兵
力已经增加了3倍,除了手里掌握的400多辆坦克以外,另外还有500多门火炮,而
且都进入了发射阵地。出于时间上的耽搁,隆美尔想以优势兵力实施突击的机会也
就消失了。到3月6日黄昏时,隆美尔的进攻即被盟军阻止,德军损失的坦克达到
50辆以上。这一损失对于德军下一阶段的作战行动是有严重影响的。而且,就在这
时,他们更损伤了一个隆美尔,他因为疾病和失望,飞回欧洲去了,一直没有再回
来。 
  1943年3月17日,盟军方面开始发动进攻。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军第2军首先实施
了突击。这次进攻的目标,是要切断德国“非洲军”在突尼斯方向的退路,断绝他
们兵员补充和物资补给的来源。但是,巴顿的进攻行动非常谨慎,也很迟缓。德军
在山地隘路附近阻住了巴顿的部队,守住了通向沿海地带的各条接近路。这次防御
战的胜利又鼓舞了德国人,促使他们再一次发动新的反击,不过,并没能突破美军
的防线,却使自己损失了约40辆坦克。这一失利不仅使德军的装甲突击力量进一步
受到削弱,而且使他们在后来陷入了更加艰困的境地,以致再也不能抵挡蒙哥马利
的进攻。 
  盟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与其说是他们实施突击争得来的,还不如说是
德军错误地采取进攻行动的结果。德军在进攻中使力量伸展过度,盟军才得以获得
翻身机会,使战事的进程产生了有利于自己方面的变化。德国人进行了一系列毫无
效果的反击,把所有的库存补给品都消耗干净了。如果不是这样,他们还可以继续
拖长这场斗争结局的时间。 
  第8集团军对于“马里斯防线”的进攻,是在1943年3月20日夜间发起的。主要
突击直接指向正面,其目的是想突破靠近海岸的防线,打开一个缺口,以便使装甲
师能够从那里进入战斗。此时,一个新西兰军在艾哈马方向完成了深远的迂回机动
,前出到了敌人的后方,其目的是要牵制住驻在那里的德军预备队。可是,盟军的
正面攻击并没能在德军防线上打开足够大的缺口,因此,经过3天激战以后,蒙哥
马利便改变了自己的计划。他稍事后撤,改向内陆方面溜进去,即派遣第1装甲师
紧跟在新西兰军1个师的后面前进,抵达敌人的后方,这是一种“骑兵式”的突然
跃进,忽然地从右翼转到了左翼,很象马尔波罗在拉米伊所采取的行动,只是规模
更大而已。因此,这次行动也称得上是历史上表现了战术灵活性的一个杰作。当时
,英军装甲部队不得不通过一个谷地,而在谷地两侧正配置着德军的反坦克炮。可
幸的是,那时恰好刮起了一阵飞沙的风暴,蒙哥马利得以避免一场厄运。然而即令
如此,英军的攻击还是在艾哈马防御阵地面前被德军所阻止。这样一来,德国人尽
管面临着被合围的威胁,不得不放弃“马里斯防线”,但他们仍然守住了通路,没
有遭受多大损失使安然地撤退出去了。 
  德军只从艾哈马向东后退15公里,随即停驻下来,沿着阿卡利特河的干涸河床
重新设防。这条河临接着加贝斯狭谷,一面是山,另一面连着海,其阵地的正面非
常狭窄。当时,美军已从南面绕过艾古塔尔,企图趁德军被英国人牵制着时抢先占
领德军预期设防的地点,并从背后去进攻德军。可是,美军还没有来得及从高地跃
到平原,就被德军阻止住了。直到4月6日凌晨,在黑暗的掩护之下,第8集团军才
开始向阿卡利特干河实施进攻。这个战术性的奇袭,突破了德军的防御,但英军并
未能扩张战果,因为日出以后,德军即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然而,德军已把3个残
破坦克师中的两个师派去对付美军的进攻了,他们缺乏必要的预备队来继续投入战
斗,因而在第2天的夜间撤出了防线,迅速地沿着海岸向突尼斯城退去了。 
  4月8日,盟军方面又采取了一个切断德军退路的措施,其办法是派遣第9军穿
过冯杜克通道实施突破,一直冲到德军后方的海岸线上。可是,由于盟军的步兵不
能为坦克开辟通路,坦克部队在进攻的第2天就只能独自行动,得不到步兵的支援
,以至在勇敢地通过雷区时遭到了很大的损失。这样,他们虽然突破成功,但时间
已经太晚,而且仅靠一些坦克也切断不了沿着海岸实行退却的德军部队。几天以后
,德军的两个集团军已完全汇合到一起,并且沿着从南面护卫突尼斯城的一道山地
弧线进行了设防。表面看来,他们可以在那里进行相当长时间的抵抗,或者,也可
利用这个由于迅速退却而获得的喘息机会向西西里岛撤退。 
  隆美尔的“非洲”坦克集团军,从阿拉曼到突尼斯,总共实行了3千2百公里的
长距离撤退。这在军事史上是一个很卓越的事件,特别是其最初和最末两个阶段。
从“马里斯防线”到突尼斯的退却路线,要经过一条狭长的走廊,沿途一侧经常有
着盟军部队,所以随时都有受到敌人拦截的危险。隆美尔完成的这个色诺芬式的成
就,在近代史上似乎颇难找到第2个。不过,就在这同一个冬天,也还有另外一次
大撤退,似乎足以与它媲美:其危险性差不多相等,长度要差一点,但是在执行时
的条件也许还要恶劣一些。这就是克莱斯特集团军群从高加索腹地的撤出。当时,
克莱斯特的部队必须经过罗斯托夫那个瓶颈地区才能向西撤退,由于俄军已经从顿
河不断向南进攻,使德军随时处在受俄军侧翼突击的威胁之下。 
  这两个例子令人信服地说明:只要用得技巧,执行有力,现代化的防御将具有
很大的抵抗能力。此外,通过这些例于还可看出,突击敌人后方的可能性总是有限
度的。由此又可说明过去老经验提供的新教训:专靠地理上的间接路线还是不足以
保证进攻的获胜。两个例证说明,在每次开始的时候,进攻方面都有相当数量的兵
力威胁着退却部队的后卫,但却总是不能把敌人合围起来,而最后还是让敌人溜走
了。将会遇到危险的方向,即预期从那里实施突击的方向,总是看得很明显的,因
而使守方能够有效地利用防御的优势,来充分保障自己部队的安全。所以,必须事
先采取心理上的间接路线,以求首先破坏敌军的稳定性,为彻底击败敌人创造一个
先决条件。 
  德军迅速地从阿卡利特干河阵地撤退出来,并成功地粉碎盟军阻挠这个撤退的
企图,给德军最高统帅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只要他们愿意,可以把大部分兵力撤
回到西西里岛。德军当时构成了一条由突出部形成的新防线,从突尼斯城南面75公
里处的恩费达维里起,那里正濒临着哈马梅特海湾,一直延展到比塞大以西,到达
塞拉持角。盟军方面想要集中力量对德军的新防线发动一次重大的进攻,至少需要
有2个星期的喘息时间。而在这个时间内,恰好出现了多雾的天气。这又可以使德
军的上船和转运获得一种掩护,因此,德军部队的大部分都可以用海运和空运的方
式撤退出来。 
  然而,德军最高统帅部却决定要尽量延长非洲战役的时间,认为这样要比撤退
军队和在欧洲南海岸组织防御更好些。即使在突尼斯,德军所据守的防线也仍然过
长,其周界约为160公里,这是因为想要同时保住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德军为着
同时防卫两个据点而分散了兵力,结果使自己陷入了左右为难的窘境,让同盟国方
面获得了突击其中任何一个目标的理想机会。 
  在新的进攻开始以前,亚历山大调整了军队的部署。他把美军第2军从南面调
到了北边的海岸上,用去进攻比塞大港。就进攻目标来说,也即是从右翼方面调到
了左翼方面。同时,他又把第9军北调,插在第5军和法军第19军之间,因为这个军
已经编入第8集团军,现在成了盟军的右翼。1943年4月20日,第8集团军开始向德
军的左翼实施进攻。可是,昂菲达维尔外面的走廊地带,宽度实在太小,因而进攻
速度很慢。到23日,进攻即已停止。4月21日,第5军从左面向通往突尼斯城的山地
一线实施了突击。22日,第9军从右面进攻古贝拉特地区,其任务是以坦克突破敌
人的防线。该军以坦克实施突破的目的没能达到,只是使敌人的防线受到了损害,
丧失了少量坦克。此后,在整个战线的大部分地段上,战斗都暂时停止了,而且一
拖就有2个星期。但是,北面的美军和一个军的法属非洲部队还在前进,达到了距
离比塞大约30公里的地点。 
  这时,亚历山大再一次调整军队部署。在右翼,在古贝拉特地区,也即是在突
尼斯城西南面50公里左右的地方,他只留下一部分掩护兵力,而把第9军的主力调
到了左翼,集结在第5军的后面,并且还从第8集团军的编成内抽出第7装甲师和印
军第4师,用去加强他们的实力。与此同时,他又实行着一个非常巧妙的欺敌计划
,用以掩护这些部队的调动。他故意给敌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盟军的下一步进攻
必定会发自右翼,即来自南方。由于蒙哥马利指挥的战斗力最强的第8集团军仍然
停驻在南方翼侧,便使这个欺敌计划增加了效果。欺骗产生了作用,阿尔尼姆将军
仍然把自己的主力摆在南方侧翼。当时,阿尔尼姆要识破敌人的欺骗阴谋是困难的
,因为盟军方面控制着制空权。当盟军发起进攻以后,他也很难于变更兵力部署。
这样,盟军利用自己在空军力量上的巨大优势,不仅把德军的飞机完全控制住了,
而且使德军无法变更部署,不能进行补给运输。 
  5月6日拂晓时,由何罗克斯将军指挥的第9军,集中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在一
个极狭窄的正面上,开始发动进攻。冲击开始以前,进行了炮兵火力准备。在通向
突尼斯城的米德杰尔德谷地中一个大约3公里宽的地段上,使用了600多门火炮,进
行了强有力的炮火袭击。拂晓以后,空军又对敌军阵地进行了威力强大的轰炸。在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德军很快即被击溃。印军第4步兵师和英军第4师突破了敌人
的防御。出于战线伸展过长,德军的防御兵力是很单薄的,而且缺乏纵深。防御中
的突破口打开以后,盟军的第4和第7装甲师马上涌了进去。可是,它们却花了不少
时间去消灭敌人阵地中的小型抵抗据点,因而到当天黄昏时候,仅仅前进了几公里
。突尼斯还在25公里以外。 
  直到第2天,即5月7日的早晨,事情还很清楚,尽管盟军的攻击力量很强大,
特别是空中轰炸的威力很大,但是德军并没有瘫痪,只是再也无力采取战术上的任
何反措施了。当天下午,英军装甲师的先头部队突进到了突尼斯城。于是,第6师
转向南面,第7师转向北面,继续挺进,其目的是要在德军部队当中造成更大的惊
恐和混乱,以加速其崩溃。差不多与此同时,美军和法军也突进到了比塞大港。这
样,德军在北部地段上的抵抗就完全被摧毁了。 
  在南面地段,德军仍然有着撤退到紧接崩角那个半岛之上的可能性,并且有可
能在那里组织防御来进行相当一段时间的抵抗。不过,这个可能性很快就丧失了,
因为第6装甲师很快突进到了敌人的后方,切断了他们撤向半岛去的道路。最后,
轴心国的军队全面崩溃了。同盟国方面俘虏的敌军人数超过了25万。 
  这样一来,由于盟军采取了联合的突击,在空中使用飞机,在敌后使用坦克,
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德军统帅部的计划终于完全破灭了,部队的抵抗力彻底瓦解
了。德军遭到失败,主要原因是盟军破坏了他们的指挥体系和交通线,使他们既感
到预备队不足,也感到补给品匮乏,从而使士气和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 
  德军遭到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基地的位置距离前线实在太近。这些基地
一旦被盟军占领,马上就在士气和补给方面对部队产生强烈影响。盟军抢夺了这些
基地,不仅立即在基地人员中间引起恐怖,而且恐怖之波很快就会传到其他地区,
因为后方人员与前线战斗部队比较起来,往往更容易丧失士气。基地丧失以后,德
军背海作战而产生的失望情绪,随即加强起来,因为这时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完全掌
握在盟军手里。 
  值得注意的是,亚历山大的作战计划,和1914年马恩河战役的计划,以及拿破
仑的一些典型战例的计划,颇多暗合之处。当然,这种暗合并非是故意的。这种作
战的特点是,当敌人被钳制在正面的时候,应该立即从某一个侧翼实行迂回。这种
机动本身并不一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它可以创造一种有利的条件来实行决定性
的突击。由于害怕翼侧受包围,德军不得不伸展自己的战线,以预防这种危险,于
是就为盟军提供了向其防御中的薄弱地段实施决定性突击的有利条件。 
  亚历山大的行动在开始时期是遇到了困难的,因为敌人的两个侧翼都有很好的
掩护,但他结合使用了机动性、灵活性与军事计谋,终于夺得了胜利。 
  我们看到,亚历山大在开始时采取了一系列调整部署的佯动措施,从而吸引了
德军的注意力,稳住了敌人的兵力。当德军预计到了亚历山大将在某一方向突破他
们的防线时,亚历山大利用了自己失利的机会,把压倒优势的兵力调整到了另外一
个方向。他在调动自己的部队时,故意进行佯动,似乎是把兵力调向德军的左翼,
而实际上却是调到右翼,即调向敌人的中心地点,而在那里,他原先是遭到过失败
的。这样,竟使德国人受到了欺骗,充满着信心,认为自己在那个方向上的实力是
非常雄厚的。由于多次吸引住了敌人的注意力,就使他们离开了盟军所选择的主要
突击方向,而使自己在集中力量进行突击时能够获得最大的效果。同时,一旦有利
条件已经形成,他也就获得了向任何一个目标实施突击的机会。 
  关于非洲战役的最后阶段,本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这是因为在战略的物
质方面和心理方面,它都提供了一些可供研究的资料。特别明显的是,它可以提供
一个客观性的教训,以来显示欺骗敌人的各种措施和采取间接路线的各种形式。 


--
在长长的一生里,                             .oooO  Oooo.
  为什么,                                   (   )  (   )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                      \ (    ) /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_)  (_/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unny.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5.28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