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ugang (浩然天地::正气长存::::), 信区: Green
标  题: 交锋---当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记实(十四)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20日10:27:43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作者:马立诚 凌志军
军事与泥巴 整理校对 http://mm.xxinfo.ha.cn

------------------------------------------------------------------------


    中国画坛自1979年活跃起来的另一标志是各种画家囱体和
小型画展纷纷涌现。其中有上海”海墨画社”、西安“春潮中国画学
会”北京的“同代人油画展”和“劲草木刻研究会”、武汉“行吟连环
画社作品展”、山东的“油画壁画研究会”、昆明的“申社”、辽宁的
“紫罗兰油画展览”、重庆的“野草画会”郑州的“绿城水彩画研究
会”、广播电视美术工作者的“AV画会”和云南的“十人画展”等
等。
    上海“十二人画展”的前言写道:“严酷的冰封正在消融,艺术
之春开始降临大地,战胜了死亡的危胁,百花终于齐放……每一个
艺术家有权选择艺术创造的表现形式。”  。
    从1979年到1980年在京连续三次举办的星星美展,以其更
多地追求视觉审美而又富于思想探索的特点引起更热烈的关注。
    《美术》杂志报道说:“星星美展的展出,几乎成了观众与美术
界,尤其是青年议论的话题。赞成的,反对的,意见尽管不一,但反
应都很强烈。”
    一次美展就留下了14大本观众留言。
    展出的绘画和雕塑(无题)《偶像》《街道生产组的补绣女工)
〈聊斋组画〉等等,在内涵和形式上有较为强烈的现代派倾向。这
对于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的观众,无疑产生了很大的视觉冲击力。
作者雨笔和刀把对“文革”的思索展示在观众面前,也启发了观众
的思考。
    当然,有一些人对此非常不习惯,斥之为模仿西方艺术。
    一位名叫阿蛮的作者撰文说:“从一件件作品中,可以看出在
这些青年艺术家的心中有一个美好的世界。”他还说:“他们大胆地
在形式上进行了尝试和探索。…‘星星美展能够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是艺术民主的丰硕成果。体现了我们国家正在一天天好起来。
    老作家冯亦代撰文,有批评,有鼓励,他说:“创作这些画与雕
塑的年轻人,他们成长于有如噩梦一般的丑恶的十年。他们历尽
了坎坷的生活道路,但他们还是珍藏着一个美好的灵魂……他们
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对于美的追求,使他们拿起了画笔拿起了刀
凿,在画布上,在木石上,留下了他们美好的希望……他们入世不
深,所见者少,或技巧上下成熟,甚至还有模仿、生硬的痕迹,或是
迷茫与低沉的调子,不过他们那种探索的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
的。
                潘晓来信激起轩然大波            ·
    刚刚从“文化大革命”中走出的青年人,是带着创伤思考人生
的。
    他们原来真诚地相信世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真诚地愿意为
革命献身。但是,十年动乱冲毁了这一切:理想与现实竟有这样惊
人的距离,人生的旅程怎么这样艰辛?
    他们在苦昔地探索,真诚地交流。
    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青年)杂志1980年5月号发表的署名
潘晓的《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这封来信,一下子打中青
年人的心,在广大青年当中激起轩然大波。
    这封著名的来信说:
    “我今年23岁,应该说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
引力对我已经不复存在。
    “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小学的时候,我
就听人讲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雷锋日记》。虽然还不能完全
领会,但英雄的事迹也激动得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我想,爸爸、
妈妈、外祖父都是共产党员,我当然也相信共产主义,我将来也要
入党,这是毫无疑义的。
    “在我进入小学不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尔后愈演愈烈。
我目睹了这样的现象:抄家、武斗、草营人命。家里人整日不苟言
笑,外祖父小心翼翼地准备检查,比我大一些的年轻人整日污言秽
语,打扑克,抽烟。小姨下乡时我去送行,人们一个个掩面哭泣,捶
胸顿足……我有些茫然,我开始感到周围世界并不像以前看过的
书里所描绘的那样诱人。我问自己,是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眼睛
    “我初中时.外祖父去世了。一个和睦友爱的家庭突然变得冷
酷起来,为了钱的问题吵翻了天。我在外地的母亲因此拒绝给我
寄养费,使我不能继续上学而沦为社会青年……我得了一场重病。
病好后……被分配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小厂里……”
    “我相信组织。可我给领导提了一条意见,竟成了我多年不能
入团的原因……
    “我求助友谊。可当有一次我犯了一点过失时,我的一个好朋
友,竟把我跟她说的知心话全部悄悄写成材料上报给领导……”
    “我寻找爱情。我认识了一个干部子弟,他父亲受‘四人帮’迫
害,处境一直悲惨。我把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同情都扑在他身
上,用我自己受伤的心去抚摸他的创伤……可没想到.‘四人帮’粉
碎之后,他翻了身,从此不再理我……”
    “我躺倒了,两夭两夜不吃不睡。我愤怒,我烦燥。我心里堵
塞得像要爆炸一样。人生啊,你真正露出了丑恶、狰狞的面目
    “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观察着人们。我请教了白发苍
苍的老人,初出茅庐的青年,兢兢业业的师傅,起早贪黑的社员
……可没有一个答案使我满意。如说为革命,显得太空,不着边
际,况且我对那些说教再也不想听了;如说为名吧,未免离一般人
太远,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者并不多;如说为人类吧,却又和现实
联系不起来,为了几个工分打破了头,为了一点小事骂碎了街,何
能奢谈为人类?如说为吃喝玩乐,可生出来光着身子,死去带着一
副皮囊,不过到世上来走一遭,也没什么意思。有许多人劝我何必
冥思苦想,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很多人不明白它,可不是活得挺
好吗?可我不行……”
    “我求助于人类的智慧宝库——拼命读书……我读了黑格尔、
达尔文、欧文……巴尔扎克、雨果、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大师们
像刀子一样犀利的笔把人的本性一层层揭开,让我更深刻地洞见
了人世问的一切丑恶。我惊叹现实中的人与事竟和大师们所写的
如此相像……慢慢地,我平静了,冷漠了……人毕竟都是人哪……
在利害攸关的时刻……没有一个人真正虔诚地服从那平日挂在嘴
上的崇高的道德和信念……”
    “对人生的看透,使我成了二十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我谴责
这个庸俗的现实;另一方面我又随波逐流。黑格尔说过:’凡是现
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成了我安慰自己,平
敷创伤的名言……”
    “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
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
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所以我
想,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
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的了。这大概是人的规律,也是生物
进化的某种规律——是任何专横的说教都不能淹没,不能哄骗的
规律广              。
    这封来信真诚坦率地把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彷徨、苦闷
和思考和盘托出,立即在青年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各地青年的来
信如同洪水一般涌进编辑部。
    《中国青年》杂志随即就潘晓来信展开了讨论。
    这场大讨论震动了全国。从5月号开始,一直讨论到年底12
月号。(中国青年)共收到6万多件来信来稿,其中有不少信槁是
几十名、上百名青年联名写的。这个数字,打破了解放以来报刊专
题讨论来稿数量的纪录。
    投稿的人有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青年、团员,也有不少成年人
和老年人,还有香港、澳门和美国的来信。在八期杂志中,共编发
111位作者的111份槁件。许多青年在来信中表示自己和潘晓有
着类似的遭际和心路历程。他们认为,潘晓说的是真话。潘晓的
思想反映了相当多的青年思想发展过程。“四人帮”统治时期“假。
大、空”盛行,令人厌恶。潘晓能把探求人生意义的心里话坦率他
说出来,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有彷徨、有痛苦,总比麻木和僵化强。
    讨论中的意见大致有这样几种:
    一种意见认为,“人活着是为了使别人更美好。”许多革命者所
受挫折比潘晓还大,但他们不改初衷,为了理想不惜献出生命,这
样的人生态度才是正确的。因此,“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是错
误的人生观。
    另一种意见认为。“人活着是为了使别人更美好”不是科学人
生观的表述。共产主义道德不是禁欲主义,不是基督教道德。人
的“自我”和“为别人”不是截然对立、只能侧重其一的。人考虑”自
我”是正常的,是人性的特点。“自我”是伟大的,但探索”自我”不
能躲进孤独和哀怨中。“自我”离不开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假恶
丑,也有许多真善美。“自我·’只有在不断完善中,在为整体的奋斗
中才能得到光辉的体现。人生的河流是由为自己、为别人等各种
泉源汇合而成的。要承认“为自我”有存在的合理性。合理的解
决。应是发展的“合题”:“主观为社会、客观成就我。”
    还有一种意见赞成潘晓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认为
黄河本身必须有丰富的水源和生命力,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人的活动,首先是耍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然后才能去满足别人。为
自己的生存和生活而奔波,不是自私。只有力自己的利益宁愿去
损害别人利益才是自私的。
    还有比较偏激的青年说,“个人乃是世界的中心和基础”,“自
我就是一座宏大精深的宇宙”,”自私是人的本质”。从动物的“自
保”到人的”自私”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说谎、欺诈、恭维。
奉承是人生的要谛。“一切总体主义的观念都是个体灵魂被歪曲
的结果,是个人本质异化的结果。…‘我的一切就是为表现自我,要
给外物都打上我的烙印。”
    在讨论中,各种观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交锋。编辑部有意识
地编发稿件,对比较偏激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平心静气进行说
服。
    许多人在信中都高度评价《中国青年》敢于发表潘晓的来信并
就此展开讨论,说:“这也是中国报刊前所未有的光荣——不同的
声音发出了,说明我们的神经衰弱症正在好转。”来信还说:这样的
讨论,可以便青年有一个研讨人生的机会,互相交流,在切磋中共
同前进。
    他们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较大的社会进步的前夕,差不
多都发生过一场人生观的大讨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性
沦、人道主义的讨论,俄国革命前关于人本主义和新人生活的讨
论,我国五四时期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都曾经对人类社会的
发展前进做出过贡献。今天,在我们民族经历了这样大的灾难之
后,在国家亟待振兴的关头,讨论人生的意义,必将能促进新时期
所需要的思想解放和社会改革。          。
    在讨论过程中,当时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胡
乔木就这次人生观大讨论发表了谈话,(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
文章《人生观讨论值得重视》。这使人生观大讨沦在全国产生了更
大的反响。
    《中国青年》杂志在1981年1月号上发表了总结这次大讨论
的文章:(六万颗心的回响)。
    总结文章没有摆出居高临下的态势教训青年,而是大量引用
青年人来信来稿中的话,引用编辑部在各地召开的座谈会上青年
的发言,表示了态度。
    总结文章引用英雄事迹之后指出:人不都是自私的,有自私的
人,也有高尚的人。我们还是应该提倡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助人
为乐的精神。
    文章说:“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不是先进的人生态度。
在利己中利他,是较低的要求。人应该在实现整体中去实现个体。
    文章引用了一些青年人拼搏精神的事例之后说:人生的真谛
在于创造。                                          。
    文章说,这次大讨论,加深了青年之间的理解,加深了长辈对
青年一代的理解和信任,同时增添了海外赤于对祖国的关心和期
望占
    的确,这是在三中全会之后解放思想的大潮流中一次非常生
动引人,非常成功的人生观大讨论,凡是从当时经历过来的人都对
这次大讨论经久难忘。
                喇叭裤、披肩发和迪斯科
    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人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服饰打
扮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人帮”时期,由于封建意识浓厚,极左盛行,中国人的着装
被讥称为千篇一律的“蓝蚂蚁”“灰蚂蚁”。青年人以穿军装和军
便服力风气,服饰打扮极为单调,反映了社会的沉闷和压抑。
    三中全会以后实施改革开放的方针,社会活跃起来,人们的服
饰打扮也有了生气。从国外传来的喇叭裤受到青年喜爱,并且从
城市到农村迅速流行起来,与此同时,女青年的发式也打破了短
发或辫子的模式,出现了新的花样。表现年轻女性特点和睦力的
长发(又称披肩发),受到女青年的青睐。至于男青年,则出现了蓄
长发的时髦群。          、
    但是,由于国家封闭日久,加上“四人帮”愚民政策的毒害很
深,服装发式的更新同样遇到了很大阻力。
    有些人批判穿喇叭裤是“颓废”“腐朽”的表现,把穿它们的青
年说成是“盲目模仿西方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甚至称之为“流
氓”。有些上了年岁的人发牢骚说:现在从背后发式上已经难以区
别男女了。
    有的地方甚至动员团员、青年上街纠察,不许青年人穿喇叭
裤。遇到不听“禁令”的,就用剪子强剪。
    某些城市的市政府还在报纸上公开刊登禁令说:留披肩发的
女青年不准进入市政府大门。
    一时间,青年人穿戴和发式问题成了社会各界议论和关注的
热点,议论纷纷。
    《中国青年》杂志站出来为青年人说话了。
    该杂志1979年第6期发表了郭思文写的一篇引起了争论的
文章:《谈引导——从青年人的发式和裤脚谈起》。
    文章一方面规劝青年说:“我们并不赞成青年人蓄长发、穿喇
叭裤。不主张青年在衣着、发式等问题上花过多的精力,青年应该
把自己的精力用在工作、学习上去。
    另一方面,文章转向重点:
    “但我们也不赞成在青年的衣着、发式等个人生活问题上过多
地评头论足和指摘干涉。”
    “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期间,青年人一律绿军服,挽起袖口,强
剪辫子,豁牛仔裤,没收后跟稍高一点的皮鞋等等。这种·全面专
政’.我们还不曾遗忘。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应该也包括肃
清它在文化和生活方面散布的形而上学的影响。”
    “毛主席在谈到批评问题时,曾经指出,批评要注意大的方面,
不要只注意小的方面,对个人的缺点,‘如果不是与政治的和组织
的错误有联系,则不必多所指摘,使同志们无所措手足。’在个人生
活爱好问题上,只要不违反法纪,无伤于道德风尚,是应当允许求
大同、存小异的,毋需强求一致,更不宜把一般生活爱好都联系到
思想原则问题上来分析批判。头发的长短,裤脚的大小和思想的
好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其实,就发式来说,中国男子自古是蓄发束髻的,我们今天的
分式发、小平头,都是从外国学来的;光头,即古代的和尚头。是来
自于印度的佛教,也是‘洋头’……在裤脚问题上,中国的上著裤式
是丐裆裤,裤脚是绑起来的。现在流行的裤式也是来自西方。难
道要让大家穿起丐裆裤才好?
    在18年后的今天看来,这篇文章所讲的不过是人人都懂的常
识,丝毫不成问题。可是当时,这篇文章的间世竟是冒着极大的风
险,很多人看了之后也是哗若寒蝉,心里同意这篇文章也不敢公开
说出来。时代的潮流,终究是阻挡不住的。从这里,你对中国国情
及中国改革的特点也会有进一步的体会。”
    当时争论极大的还有迪斯科舞蹈。
    迪斯科在思想解放潮流中传进中国,立即受到青年人的欢迎。
1979年春,北京北海公园出现建园以来没有的奇观——每到傍
晚,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就提着录音机,涌进公园大跳迪斯科。人
员的密集程度快把公园涨满。震耳的迪斯科音乐,湖边和林中无
数快节奏跳舞的男女,飞扬的尘上、成了京城从未有过的一大奇
观。后来经政府有关方面和公园营理人员多方费力做工作,才把
北海公园迪斯科热降了温。
    迪斯科又成为当时争沦的热点。
    以至于某位领导人写信给某省委书记,批评他以省委书记之
尊,竟然支持迪斯科舞蹈,岂非咄咄怪事?
    但是,迪斯科也终于存在下来普及开去,并且在中老年人当中
也获得了广泛认同。
                                 
------------------------------------------------------------------------


--
        ·━━━━━━━━━━━━━━━━━━━━━━━━━━━·
        ‖看清楚、看明白、瞧准了,别说我没提醒你。我这个人不出类‖
        ‖拔萃但也不庸庸碌碌,不太玉树临风但也非歪瓜劣枣,不家财‖
        ‖万贯但也不一无所有。有点懒有点馋有点笨,也有点耐心有点‖
        ‖恒心有点信心,也就是说缺点不是没有但优点也有时会闪闪光‖
        ·━━━━━━━━━━━━━━━━━━━━━━━━━━━·                   Go!  天竺  @>>--,--'--- http://Beauty.hit.edu.cn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kis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53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