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ugang (浩然天地::正气长存::::), 信区: Green
标  题: 交锋---当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记实(十六)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20日10:28:34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作者:马立诚 凌志军
军事与泥巴 整理校对 http://mm.xxinfo.ha.cn

------------------------------------------------------------------------


                  万里:我走独本桥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
干问题的决议(草案)》,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
到户”。这虽然是历史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到了
1979年10月这个文件的定本,“不许包产到户”六个字被删去,而
代之以:“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
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虽有松动,仍没有开口。
    小岗的分田到户即包产到户1978年底就出现了。怎么看待
这一突破性的实践呢?这令各省乃至中央官员伤了脑筋。
    1979年1月23日,中共陕西省委会议决定:“必须继续稳定
地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这是肯定人民公社,反对包产
到户。
    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王谦在1979年1月说:“大寨是在毛主席
指引下成长起来的,山西是坚持学大赛的。”
    湖南省委第一书记毛致用在1979年春说:“要继续坚持学习
大寨的基本经验。”
    也许是在包产到户问题上,过去的教训太深了,至今心有余
悸,省委书记们谁也没有公开附和安徽。最大胆的也是避实就虚,
说“各种办法都可以试”,就是不回答可不可以包产到户。
    然而农民们却受不了饿肚子,行动起来了,  1979年春,各地不
少农民把人民公社的土地重新划分,三家五户结为小组,共同拥有
那一份共同的土地。到春耕时,全国已有2oo万个村的3亿社员
采取了这种行动。这也叫包产到组。              。
    正在这时,发生了“张浩事件”。
    张浩是甘肃档案局的干部,他回河南洛阳老家探亲,看到那里
正在搞包产到组,分地分牲口。他以激烈的措词给《人民日报》写
了一封信,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搞了二十几年,群众已经习惯。
现在搞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是倒退,是脱离群众不得人心,会搞乱
干部群众的思想,给生产造成危害。
    报社收到这样一封来信并不奇怪。
    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全国农业的是王任重。
    从《人民日报》一篇社论的送审样上看到华国锋的批示,批评
农村中抢牲畜闹分队的现象。王任重立即于3月14日给〈人民日
报〉总编辑胡绩伟写了一封信,指出要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决
不能倒退回去,并且要《人民日报》站出来说话。
    来自上级如此急迫而且具体的亲笔指示,使编辑部没有任何
回旋余地。于是,(人民日报)的编辑在一大堆来稿中选出了张浩
来信,井依据王任重的指示写了编者按。
    3月15日,张浩的信和编者按一同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显
要位置,张文题国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
    《人民日报》为此文加的编者按要大家认真读一读张浩的信,
不能从队为基础退回去,已经出现包产到组和分田到组的地方,必
须坚决纠正。
    所有有头脑的人当然都认为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最新体现,
而决不是一封普通来信。
    立刻,有的县把已经分田到组的人都合并起来。有的县大批
农民当即停止春耕,说:“报上又批评啦,算啦,不干啦!”
    凤阳县更是人声鼎沸。县委书记陈庭元顶住了,仍然坚持大
包干。
    万里叫秘书打电话给凤阳,对那些不知所措的人说:“《人民日
报》能给你饭吃?”
    3月12日至24日.由玉任重兼任主任的国家农委请七省农
村工作部门和安徽三县负责人在京开会,会后形成纪要,经中央同
意批转全国。虽然会上有争论,但文件的精神是“不许包产到户”。
文件要求:已经搞了包产到户的地方,要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
    同时,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批评万里“好行小惠”, “变相单
干”.指责万里不肯学大寨。
    刚正不阿的万里回敬说,你们不要强加于我们.我们也不强加
于你们,“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这句话后来成为名
    面对这种形势,中共四川省委及时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生
产队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和奖惩问题的通知).稳定农村政策,稳
定已经包产到组的农民的人心。
    万里则指示安徽省委给《人民日报》写信,反驳张浩。
    3月3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安徽省农委辛主、卢家丰
的来信,题目是(正确看待联系产量的责任制)。
    来信尖锐批评张浩的信和编者按给农村造成了混乱,批评有
人“把联系产量责任制看得一无是处”和视“包”字为洪水猛兽。来
信指出,应当相信大多数群众。不要硬要群众只能这样不能那样。
    《人民日报)为此文加的编者按承认3月15日张浩来信和编
者按“有些提法不够准确”,“今后应注意改正”。还说:各地情况不
同,怎样搞好责任制应和当地干部群众商量,切不可搞一刀切。
    《人民日报》发表安徽反驳张浩的来信和编者按,极大地缓解
了对包产到组的压力,给了各地从事农业改革的官员和农民回旋
的余地。
    当然,《人民日报》这样做是冒了风险的。从围绕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诞生的整个宣传来看,这一出击,反映了当时《人民日报》
一贯的支持改革的立场。
    在当时的形势下,为了适当保持平衡,同一天《人民日报》还登
了一封赞成张浩观点的来信。
    但斗争仍然是很尖锐的。国务院农委主办的颇具权威性的
《农村工作通讯》,1980年第2期和第3期分别发表了《分田单干
必须纠正》和《包产到户是否坚持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两文。批
评分田单干违反党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批评包产到户既没有坚
持公有制,也没有坚持按劳分配,实质是退到单干。
                邓小平一锤定锣音
    乡下的消息不断传到城里来,十之八九是农民如何不听约束。
造成了农村的混乱,土地被瓜分得七零八落,碰到好地大家都抢。
有的竟被分割成几米宽,农具拆了,拖拉机大卸八块,五保户没人
过问,劳动力少的人家唉声叹气,民办教师把学生撂在教室回家种
地去了……河南的一首诗这样反对包产到组。
        耕地累死牛。
        用水打破头。
        拖拉机不用了。
        大片土地成了花布头。
    1979年夏安徽诞生一首讨伐大包干的诗:“集体干分掉了,人
心干死掉了,干部干瘫掉了,耕牛干死掉了,农具于毁掉了,机械干
锈掉了,公房子倒掉了,大田干小掉了,科学于停掉了,公活干歇掉
了,教育干低掉了,贫富干大掉了。
    一时间,各种舆论纷起。
    “万里这家伙到底要干什么?
    “什么解放思想,我看是天下大乱!
    “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是复辟资本主义!”
    “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
    但是,包产到组和部分偷偷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确实大大增
加了农副产品的产量,农民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实践的胜利和
理论的滞后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整个形势在1980年开始的时候相持不下。弄得各地的干部
在表态时左右为难。当时贵州省委书记池必卿用这样的话来概括
从1979年初到1980年初的形势。他说,乡下一年来的局面是“一
场拔河比赛,那一边是千军万马的农民,这一边是干部。”
    这就使关于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的问题成为党的全部经济方
针的焦点所在,这是1979年争论的继续。
    正当此时,邓小平于1980年5月31日同中央负责人就农村
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
    邓小平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
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
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
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
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指出,总的说来,现在农村工作中的问题是思想不够解
放。他还强调说:从当地具体条件和群众意愿出发,这一点很重
要。
    邓小平在农村形势发展极为关键的时刻发表的谈话,对于打
破僵化观念,消除恐惧心理,推动包产到组和最终发展到包产到
户、包干到户,具有租转乾坤的巨大作用。
    云南省委书记安平生说:“现在是从天上回到地下。”内蒙古自
治区党委书记周惠把早就准备好的包产到户的典型经验拿出来四
处宣传。
    根据邓小平谈话的精神,中央于1980年9月召开了各省市自
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讨论加强和完善农业责任制的问题。会后,
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
知》。
    《通知》说:“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长期‘三靠’的生产
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支持群众的要
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稳
定。”        
    《通知》说:“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
会主义经济,而下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
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针对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群众对生产责任制比
较满意的一般地区,《通知》指出:“这些地方的领导的主要精力应
当放在如何把集体经济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发展,就不要搞包产到
户,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应允许继续进
行。”
    这次座谈会和《通知》,虽然还有两种意见折衷的痕迹,但它的
主要方面是推广包产到户,这就打破了多年来深深植根于党和群
众中的包产到户等于资本主义复辟的僵化观念,是全党对包产到
户认识的重大转折和突破,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接受用包产
到户的办法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这个文件序号是“中发1980年
75号,所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习惯地称它为75号文件。这个
文件,是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大胆解放思想的产物。
    当然,限于当时形势和认识水平,75号文件回避了包产到户
本身的性质问题,到底它是姓社还是姓资?没有提。这个问题,要
等到1982年初的第一个1号文件才能解决。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在这一年春夏之交,万里调到中央担
任国务院副总理,代替王任重主管全国农业工作。这不仅有力地
遏止了对安徽的攻击和指责,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工作的思想
解放,有力地推动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进展。
    《通知》下发之后,到1980年年底,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
的生产队从1980年初的1%上升到15%。
    这里要解释一下:包产到组,是几户社员结合起来组成一个
组,共同耕种一部分土地,收获分配权掌握在生产队里。除了上交
之外,剩下的由队里主持,平均分配给组里各户。
    包产到户,是一户农民单独耕种一份土地,收获都交给生产
队。由生产队决定上交多少,分给社员户多少。分配权在队里。
    包干到户,是分配也由农户自己作主。“完成国家的,交够集
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所以,从包产到组到包产到户,再到大包干,是一步更进一步
地把权力下放给农民。                              
    到1980年末,中国农村的收获情况是。
    仍然坚守在人民公社阵营里边的产量不增不减。
    包产到组的地方增产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
    包产到户的地方增产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
    值得一提的是:
    陈永贵在这一年下半年被免去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还是
在这一年,中国第一个大寨县山西省昔阳县(大赛人民公社所在的
县)连续5年虚报产量的丑闻被揭发出来,大寨黯淡了。
    顺便还要提到的是:
    汪东兴于这一年2月辞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职务。他的中
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职务早在1978年12月就被姚依林取代了。
    吴德于这一年4月辞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职务。
他的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的职务于1978年10月被林乎加取代。
    纪登奎于这一年4月被免去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华国锋则稍微晚一点,于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
辞去了中共中央主席的职务,由胡耀邦接任中共中央主席(19S2
年党的十二大将党的主席一职改为总书记):华国锋伺时还辞去中
共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由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9月。
华国锋又辞去了国务院总理的职务,由赵紫阳接任国务院总理。
                  包产到户节节前进
    1979年初担任安徽省委副秘书长,后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
中心副主任的吴象,是曾协助万里在安徽推动改革的著名农村经
济专家。他曾这样概括70年代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巨大变迁
的特点:“是由‘不准’变为‘不要’,再变为‘有条件的允许’,而终于
完全放开。”
    正是如此。这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尊
重实践、尊重群众意愿,逐步取得的成果。
    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在《解放日报》上撰文说:“解放后,我在
农村工作30多年,在执行党的政策上,我饱尝过酸甜苦辣,也深知
农民吃尽了苦头。谁能想到,凤阳农民奋斗了勿多年没有解决的
吃饭问题,这就解决了。”
    1979年,风阳卖给政府大约4450万公斤粮食。
“陈庭元给他的上级写报告说,这个数字相当于过去26年凤阳
卖给国家的粮食的总和。
.  这虽然叫人难以相信,可是事实比这还要精彩得多。因为过
去20多年,政府拉进凤阳救济饥民的粮食,比风阳买去的粮食还
要多。
    里外里一算账,真有天地之别。
    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凤阳48万公社社员生产的粮食还不能养
活自己。
    自从包产到户,凤阳人可以神气活现他说,他们不要国家来养
活,而且可以养活国家。
    肥西县这一次给上级的报告不是像过去一样要救济粮,而是
要建粮食仓库。因为他们的仓库只能放1500万斤粮食,另有500
多万斤粮只好在57个场院上堆着。
    来安县姜泽和的者婆说:“包产到户让我丢了讨饭棍。”她18
岁嫁给了姓姜的,21年来岁岁讨饭为生。现在,这伤心的日子终
于到了头。
    小岗村1979年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
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还有
钱,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平均每人400多元。在当时,对
这群“叫花子”来说,这无疑像一座光芒四射的金山。
    一篇报告文学《丹凤朝阳》这样描写说:一只凤凰从天而降,落
到凤阳县境内,亭亭玉立,金碧辉煌。凤凰忽见一瞎眼老妇,遂展
其光彩,老人立即重见光明。这是凤阳老早的一个传说了。作者
说:实行大包干之后,“神话变成了现实”。
    乡下人都在证明他们看到的事实:人民公社的集体不如包产
到组,包产到组不如包产到户……          。
    比如天长具有个秦捕公社,84个生产队不肯分开,另外29个
队包产到组。结局是那84个队1979年共计减产11万公斤,29
个队则增产20万公斤。在苏皖交界,安徽刘程村和江苏下胡村在
一街的两端。历史上刘程穷而下胡富。但在1979年出现了奇异
的变化。刘程包产到户,一举粮满仓。小伙子们也趾高气扬起来,
三个月里娶回5个江苏姑娘。坚守在人民公社营垒里的下胡男人
们不知所措地嘀咕:“瞧人家快活得腚沟沟都流油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学艺根据调查得出结论
说:“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一般都提高50%以
上。
    为什么呢?从下面的事情不难得出结论。
    陇中黄土高原上,有个农民马和贵,带领全家6口在地里劳
作。他的10岁女儿也蹲在地里一点点把大块土敲碎。忽然狂风
大作,黄沙席卷而来,令公路上的汽车也要减速,可这一家人仍然
埋头苦干,恍若不觉。
                                         
------------------------------------------------------------------------


--
        ·━━━━━━━━━━━━━━━━━━━━━━━━━━━·
        ‖看清楚、看明白、瞧准了,别说我没提醒你。我这个人不出类‖
        ‖拔萃但也不庸庸碌碌,不太玉树临风但也非歪瓜劣枣,不家财‖
        ‖万贯但也不一无所有。有点懒有点馋有点笨,也有点耐心有点‖
        ‖恒心有点信心,也就是说缺点不是没有但优点也有时会闪闪光‖
        ·━━━━━━━━━━━━━━━━━━━━━━━━━━━·                   Go!  天竺  @>>--,--'--- http://Beauty.hit.edu.cn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kis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5.49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