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ugang (浩然天地::正气长存::::), 信区: Green
标  题: 交锋---当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记实(二十六)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20日10:31:20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作者:马立诚 凌志军
军事与泥巴 整理校对 http://mm.xxinfo.ha.cn

------------------------------------------------------------------------


七、厂长负责制是否削弱了党的领导?
    这问题现在说出来已经令入党得可笑。不过,就在几年前,它
还是让所有厂长伤脑筋的活题。那时候搞出来一个“厂长中心”。
一个“书记核心”。有二“心”无一意。你争我夺,此起彼伏,连《企
业法》也成了一纸空文。1992年以后,改革之风再起,厂长们方敢
理直气壮地负起责来,但问题并没有解决。
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呈不是“单干风”?
    这本是改革初期的一个大争论,并且早已经有了结论。那时
候,反对者认定这是在刮“单干风”,是颠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罪
魁。这几年,随着对于改革的重新审视,还有旧话重提的。
九、引进外资是不是扼杀了民族工业?
    这个问题,是从“保护国产名牌”的讨论中提出来的。有人对
“国产名牌”在竞争时纷纷败北痛心疾首,说这是外资大举进入的
结果。有人则拿出不断涌现的新的“国产名牌”来证明,开放和外
资的进入,乃是推动了民族工业的繁荣而下是削弱了民族工业。
    以往的、已经有了结论的争论,在9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的一
轮争论中,几乎全部再现。我们又一次发现,思想的解放并不能够
毕其功于一役。改革者仍在感受着思想方面的挚时,也即所谓“名
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行不果”。
    越到深处越艰难,因为这是最核心的领域。
                  中国改革的新乐章
    对于“最核心的领域”,国家体改委新闻发言人冯并有过另外
一种表述: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思维突破已全面接近临界点。”
    此人曾经是经济日报社的评论员,其经济评论专栏在读者中
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成名之后,转赴国家体改委任职,时为1993
年,正是第二次思想解放浪潮刚过,我们国家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目标之时。
    最低限度从文件上讲,1993年起,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计划
经济的国家。
    这一年的11月14日,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
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在中国,党中央的文件,一般来说,具有与法律相当的权威。
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这个“决定”的推行看作是“中国经济
改革的第二部曲”。
    第一部曲是什么?是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
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为1984年10月20日。
    也就是说,这10年当中,中国诞生了前后两个经济体制改革
的决定。
    我们手上有了1993年的新“决定”,当然可以豪迈他说,是“前
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不过,喜新是不必厌;日的。读“第二部
曲”.须与10年以前的“第一部曲”对照起来,才有意思。理由有
    其一,  10年以前的“第一部曲“.邓小平虽然”没有写一个字,
没有改一个字”.但他曾经多次赞扬那是一个好文件。这一次的
“第二部曲”,贯彻其中的主要线索,也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原本就是邓小平的想法,甚至其中部分文字,也是直接地来自他的
讲话。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前后两个文件都是包含了邓小平的改
革思想。
    其二,中国改革的“第一部曲”.是由第二代领导来指挥;现在
的“第二部曲”,是由第三代领导来指挥,其问相隔整整10年。这
就使得两个文件的对照,可以让我们从远距离和大范围来观察思
想解放的新的起点。
    当1984年共产党宣布了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一般
人已经觉得惊心动魄。因为它反对将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
来的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并不在于商品经济是
否存在,以及价值规律是否发生作用。
    由这样的起点出发,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便出现了新的局
面。
    1984年的“决定”,总计10个部分,其中经济方面的主要之
点,计11项:
    一、全面改革经济体制的需要更为迫切,且条件已经具备;
    二、社会主义的经济,应当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既非僵化
的计划经济。也非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
    三、中国的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须下最大决心,
以最大毅力,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
    四、以往之计划经济的体制有诸多弊端,与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不能适应:
    五、经济体制之改革须以城市企业为重点,其要旨在于解决好
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六、改革之突破口,首先是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地分
开;
    七、同时实施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国家机构和劳动工资制度
的配套改革;
    八、政府原则上下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少数具有直接经营管
理企业责任的经济部门.也须简政放权;
    九、改革过分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缩小国家统一定价的范
围;
    十、按劳分配,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便全
社会一浪接一浪地走向富裕;
    十一、对外开放为基本国策,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
内国外两个市场。
    1993年的“决定”,也是10个部分。其属于经济的部分,也有
11项:
    一、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
    二、新的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须将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改革得失的标准 
    四、转变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注意改革的循序渐进,又能不
失时机地在重要环节取得突破;
    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新体制之基础,亦是中国国有企业改
革的方向;
    六、改革之关键,在于企业制度的创新,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
合的经营机制;
    七、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推进财税、金融、投资、计划
囚大体制的改革;
    八、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九、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          ,
    十、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十一、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使国内国际互接互补,依照我国
国情和国际经济一般准则,规范经济活动。
    以上是相距10年的两个“决定”之要点,搞明白其中的相同和
不相同的地方,也就能够了解到,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多么长的:
段路。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必须明了。这就是,白纸黑字上的东西,并
不一定能够反映中国社会认识的最高水平,而大致上只是一种平
均的水平。人的队识总是不会一律,有的走得远些,有的走得近
些,乃是常情。但是,用作正规的文书,往往就要高不成,低不就。
来一个平均。比如,  1993年的这个“决定”里面,关键的地方有一
句关键的活,即企业拥有“全部法人财产权”。从理论的概念来说。
这活就是“法人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支配权”这两种认识的“平均”
的结果。              ·
    今天我们回看这两个“决定”,很难不生出无限感慨。记得当
日“第一部曲”唱出来的时候,陈云曾经希望,用5年时间做好这件
事。邓小平也说三年五载即会见效。可是,第一个“决定”迄今已
经过去大约15年,第二个“决定”也已经过去大约5年,回头一看,
还有不少事情井没有做好。
    改革的事情,能够说到已经很不容易,做到就更加不易。
    现在,把话说回来,冯并所说的“临界点”是什么,从1997年的
形势看,是”财产权”.也即“所有制”。
    5年前,当我们唱响经济改革的“第二部曲”时,已经听到了这
个“临界点”的声音,但我们那时装作没有听见,也许是认为它本来
就应当默不作声。
    到了1997年,它还是顽强地唱起来,并且已经成为主旋律。
                “左”倾思潮没有纲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趋向,是所有制的多元化。
    但是,改革者在这里始终是“犹抱琵琶半途面”。
    迄今为止的改革,大致采取了“遇到难题绕着走”的策略:既然
“公有制”不能碰,大家就在“公有”的王国外面,建起一个新王国。
用理论界的一个习惯说法,叫作“体制内”和“体制外”。
    非公有经济就这样成长起来了。国有经济虽然总量没有少。
还增加了,但是它所占有的比重却每况愈下。到90年代中期,在
工业中占有大约50%,在商业中只占40%左右。说到就业者,国
有经济里面不仅不能增加,反而还有2000多万人下岗,纷纷调转
头走进了“非公有”的王国。
    表面上是公有制遇到了麻烦,可是,按照我们始终确信不疑的
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公有制的麻烦,也就是社会主义的麻烦。不
改革,难以为继;改革,会不会把“命根子”改掉了?
    1992年已经结束了的姓“社”姓“资”的争论,就这样变成了姓
“公”姓“私”的问题,卷土重来。
    在这场争论当中,人们不免要重新划线站队,分成“左”和
“右”。
    中国人向有重义轻利之风。诸如“君子喻于义”、“舍生取义”  
之类,都是千年不变的做人信条。到今天,人们仍然可以由于不同
的意识形态,分成截然对立的两个阵营,这也是我们国家的古人格
外顽强地遗风干今日的一个证明。
    但是今人更有今人的风尚。论今人的风尚,意识形态的背后,
真正要来“取义”的,不多。更多的,是权力和利益。大人物关心这
件事,因为它牵涉着旧权力是否能够巩固,以及新权力是否能够建
立。小人物并不关心权力谁属的问题,但是,他们已经从这么多年
的生活里得到教训:领导者的不同倾向施展开来,会给他们的生活
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我们的国家毕竟还未完全进入”法治”之轨道。一个人的头
脑,常常可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行动。“左”来掌权?右来掌权?
还是不“左”不右来掌权?对于国家今后前途至关重要。其干系的
重大,可以有1978年为证。也可以有1992年为证。
    明白了这一个道理,就会很容易的理解,何以反“左”与反右的
问题,在1997年的大局中会重新成为焦点。    。
    反“左”的成果,是逐渐建立了一套理论。包括:”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中心”。“二个基本
点”“三个有利于”、“中国特色”“初级阶段”“市场经济”。
    反右。则是搞运动多,搞理论少,虽有不少“理论家”乐此不疲,
但也只是从马克思的本本中找语录,没有形成自己的东西。
    现在面临着第六次交锋:焦点是,能不能改革传统的所有制结
构?
    这一回,反右的人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他们要形成自己的纲领
    然而。拿“左”的纲领来反右,比没有纲领还要坏。


“公”与“私”:老问题成了新枷锁
    第一汾“万言书”:把“社”与“资”变成“公”与“私”  
    这是一个本已经不成问题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否将给我们国
家的安全带来威胁?
    这问题的重新出现,是在1995年春天。其表达方式不同于以
往,从未在官方文件中有所暗示,也没有人拿到桌面上来讨论。它
似乎是在借助昔日“小道消息”亦或“手抄本”的流传渠道,将一篇
文章广泛地散布于京城,又由京城传递出去。
    此文的主旨是想全面地证明,改革开放正在中国造就一个新
的资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且正在同共产党内部的坏
蛋坑洼一气,对国家的安全产生着严重的威胁。此种威胁自1992
年以后与日俱增,变本加厉,已全面占据了上风。
    问题的本身已经具有惊心动魄的效果,提出问题的方式就更
加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疑问。实则这些观点都是70年代末期以
来我们国家种种争论的继续,也是以后两年“左”的思潮发动的一
连串争论的开始。
    在很长的时间里,争论只是在私下里徘徊反复,令国内外的人
们禁不住张大眼睛左右打量。到了后来,文章的某些观念能够在
公开的场合不断流露的时候,海外报刊称之为“联属上书”.国内报
刊则只是将它说成“一些流传的打印稿”、“一些长篇东西”、“有一
篇文章”“又一篇文章”。
    但是,京城里面,人们在嘴上相互传述这篇文章的时候,称其
为“万言书”。
    “万言书”本来的题目叫作《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若干因素》。
    文章大约写于1994年第四季度至1995年初,最迟不晚于
1995年春天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的时候。无人具名,直到今天
也没有人能够确切地指出为何人所作。但读者几乎一律地认定,
作者为“左”的思潮的坚定的代表者。作者在80年代未至90年代
初的丙年间蒸蒸日上、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又耿耿不能
得志之心情,确切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现择要记录于下:
        我国当前仍然存在不利于国家安全的一些因素。为了接
    受“八九风波”的教训,避免重蹈东欧苏联无产阶级政权倾覆
    的覆辙,我们必须对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因素进行认真的分
    析。
    一、所有制结构的变动
        根据我国生产力的现有状况,党中央决定恢复私有制经
    济成分,使其对社会主义公有制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执行
    这一决策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从1980年到1994年6月底,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所占
    比重由76%降为48.3%,集体(其中很可能有一部分是借用
集体名义的私有经济)由23.5%升为38.2%,私营、个体、三
资企业由0.5%升为13.5%。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
由51.4%降为41.3%,集体由44.6%降为27.9%,私营个体
三资由0.7%升为30.8%。目前,通过租赁、出售、兼并、股份
合作制等形式,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仍在进一步下降。预计。
到2000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将降为占四分之一,集体将
占二分之一,私营个体三资将升为四分之一。在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中,国有将降为二分之一,集体将降为六分之一,私营
个体(含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业)将升为二分之一。
    私有经济的比重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对我国社会经济
基础的性质产生严重的影响。
    近三年来,许多地方的领导干部,把发展私有制经济看成
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途径。他们置国有制经济于不顾,
把精力、干部、资金、物资、市场等主要投向外资企业和私营企
业,争相为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提供优惠条件,争相提出什么
发展私有制经济的几个“不限制”。黑龙江省委还提出了“开
辟第二战场“的口号,全力加速发展私有制经济。这些领导干
部虽然没有讲私有化的理论,但是却在实际行动上促进着私
有化。                                      ,
    在所有制结构的这种变动中,自1982年以来,国有资产
已经流失5000多亿元,平均每年流失500多亿,每天流失1
个多亿。有人甚至估计我国国有资产每年流失达1000多亿。
这部分化公为私的国有资产,是新生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主
要来源。可以认为,我国重新产生的资产阶级主要是用全国
人民40年辛勤劳动的血汗喂养起来的。
    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中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在
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是我国经济在整体上保持社会主义
性质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公有制经济的萎缩和社会经济结
构的私有化,必然会妨碍乃至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安全。
    我国重新出现的私有制经济还将成为新生资产阶级政治
要求的经济后盾。在历史上,欧洲资产阶级曾经根据“无代
表,不纳税”的原则向封建统治者争得了国家政权。现在,新
生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也提出要“通过纳税向政府’购买’市场
无法提供的‘公共品’,如法制、秩序、国防、乃至民主”。
    到1993年底,已经投产的8万个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已经
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0%,进出口额占全国的34.4%。外
资的增长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将使我国经济对外
国依赖加深,与过去相比,容易受制于人,有可能在我国与外
资所属国转趋对立时对我国回家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二、阶级关系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私有制经济成分的恢复和发展,私营业主和
个体生产经营者又在我国重新出现。
    据统计,到1994年6月底,我国已有雇18人以上的注
册私营企业主32。8万户,从业人员500.8万人,注册资金
1041亿多元。平均每户雇工14.2人、注册资金31.7万元。
其中,自有资金逾百万元的1992年底逾5000户。有人说已
逾100万人。其中还有少量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在一些沿
海省份,已出现一些雇工超过千人的私营企业。据国务院研
究室的典型调查,私营企业主的实际数约比注册数多出一倍。
如果把这种情况估计进去,那么私营企业主的实际数字要比
上述注册数字高得多。
    建国初期,我国是以2000元、工业雇13人,商业服务业
雇12人以上的标准划定私营企业主的。根据1979年中央
批准的《关于把原工商业者中的劳动者区别出来的请示报告》
的标准统计,50年代前期我国只有注册私营企业主16万个。
                                         
------------------------------------------------------------------------



--
        ·━━━━━━━━━━━━━━━━━━━━━━━━━━━·
        ‖看清楚、看明白、瞧准了,别说我没提醒你。我这个人不出类‖
        ‖拔萃但也不庸庸碌碌,不太玉树临风但也非歪瓜劣枣,不家财‖
        ‖万贯但也不一无所有。有点懒有点馋有点笨,也有点耐心有点‖
        ‖恒心有点信心,也就是说缺点不是没有但优点也有时会闪闪光‖
        ·━━━━━━━━━━━━━━━━━━━━━━━━━━━·                   Go!  天竺  @>>--,--'--- http://Beauty.hit.edu.cn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kis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5.4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