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ugang (浩然天地::正气长存::::), 信区: Green
标  题: 交锋---当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记实(三十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20日10:32:14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作者:马立诚 凌志军
军事与泥巴 整理校对 http://mm.xxinfo.ha.cn

------------------------------------------------------------------------


    7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记者述评:《积极引资莫彷徨》。与
《经济日报)关注“对外开放的原则和限度“不同,《人民日报》记者
评论道:“用堵外国企业,堵外国牌子的方式保护自己,绝非上策。”
3天之后,也即7月17日,《人民日报)再次刊登记者述评,说“啤
酒行业利用外资总体上还是利大于弊。
    中国两大报纸对同一个问题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一边倒”局
面为之一变,公开的舆论中出现了多种声音。这种情况只有在70
年代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中才有过。从那以来,世人已然久违。
大多数人都注意到这种情况,但是只有一个人敢于直言不讳他说
出来。他叫“月阳”.在1996年7月23日《中国经济时报》上,他写
道:“各大报对这一问题出现不同说法是件好事,许多人已经开始
抛弃那种非黑即白的评价模式。
    也有人抱着超然物外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7月6日,《中
华工商时报》在一版刊登何力的评论,何力主张“不忙着给引进外
资打分”。但是,他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倾向:”几年前人们似
乎对外债的偿还能力问题更为倾斜,但今天更多的人是把‘引进外
资’和‘振兴民族工业’放在一个框架中加以审视的,有人甚至还把
它们搞成了对立面。”
    这些话很容易使人想到,几年以前,当数百亿美元进入中国的
时候,有人说过,“外资越多越反动”,那时是拿“姓社姓资”的问题
来指斥对外开放。现在,外资已经进来了上千亿元美元,人们话题
变成了“爱国不爱国”,实则还是“外资越多越反动”的翻版。
    不过,眼下这场关于“民族经济”的争论,还在向更大的范围蔓
延,牵涉到整个中华民族的问题了。。
      从八十年代的世界主义到九十年代的民族主义
    1996年1 月,也即旧历岁末岁初相交替的时候,中国南北的
玩具市场上,卷起一阵不大不小的波浪。推动这波浪的,是一些日
本;日时军舰的仿真电动模型,其中又以二战时期日本战犯山本五
十六的旗舰“大和号”的模型最引人注目。它赫然摆在一些大城市
里百货公司的货架上,售价不菲,说明书上还申明是严格按照实物
比例缩小仿制。
    这些缩小了的“日本军舰”,本是冲着孩子们来的,但在大多数
成年人中间却溢出一种异常气愤的心境。大人们不是不想让孩子
们高兴,而是不能容忍这些“为侵略行为张目”的东西来毒害他们
的后代,所以纷纷投书报社,大致是“一边倒”地要求抵制商家的这
种见利忘义的行为,终于见效。在哈尔滨,大小商店里面的“大和
号”已被全部撤下。其它城市里面,敢冒天下之大不匙的商家也越
来越少。
    玩具市场上对“大和号”的褒贬,只是这一年春天中国的一个
小小插曲。
    要命的是,在90年代中期,这样的插曲似乎越来越多。
    对于”大和号”的谴责声犹未尽,图书市场上有一本新书引起
世人的注意,此书1996年5月出版,先在国外引起舆论的褒贬,十
几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版权。到了这一年夏天,国内的舆沦也鼓
噪起来。新华社发布消息,报刊争相报道。在北京,美国驻华使馆
约请书作者交谈。私下里人们的议论比报刊上公开出来的还要
多。
    此书叫做《中国可以说“不”》.封面上有一个血红色的壮怀激
烈的长城和一个带着诛儒身材的自由女神。里面的内容则是大骂
美国人的恶劣以及述说中国如何不能与美国人共处。5位作者声
明他们可以代表民族的精神,说出了大多数沉默的中国人的肺腑
之言。这些30岁左右的年轻人自豪地质间:难道世界主义就注定
代表了人类的进步,而民族主义就一定是劣根性的表现吗?他们
似乎认定,只要是个爱国者,就一定要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说
“不”,倘若你说了“是”.那就有“洋奴”之嫌。
    字里行间,全是中国人对美国人的不信任。
    这本书里的内容以及作者的这一番表白,也引起一番“是”或
者“不”的争论。一连串套用这个书名的书,很快又出来了。包括
《中国为什么说“不”?》《中国还是能说“不”)等等。一时间,说“不”
成了一种时尚。有人仰天长笑,说这本书真是畅快淋漓,表达了当
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性抉择和情感抉择。有人嗤之以鼻,说它谁
也代表不了。有人则认为书中的论述不能说全无道理,但总的来
说缺少事实的根据和逻辑的力量。他们说,世界主义无疑代表了
这个时代的趋势,因为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并不是对立的,一个具
有世界性的民族,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民族。
    一时间纷纷扬扬,唯有官方不置一辞。
    事实上,5个年轻的作者,所代表的并不是他们自己。有如他
们自己所说,他们代表了中国正在兴起的民族主义的潮流。
    平心来论,这倒不完全是自吹自擂。
    民族主义的崛起,的确是90年代中国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在90年代中期的几年里,几乎在一切领域,我们都会看到民
族主义的旗号招展起来,包括思想界、经济界、学术界、政治界。
”大多数人之所以能够受到少数人的影响,乃是因为少数人的
背后隐藏着的某种社会情绪。问题在于,今天中国豹社会意识已
经具有多样化的趋向,其中哪一个方面能够受到特别的鼓励以及
特别的张扬,常常取决于少数人的意志。
    90年代中国掀起民族主义的浪潮,同80年代中国所遵循的
世界主义有着鲜明的对照。
    从逻辑上讲,80年代中国的领导人,也即中国“第二代领导
人”.所确定的开放之方针,乃是要在中国实行世界主义。
    对于这个方针的最明确的表述,在当日叫做“融入国际大循
环”。其内容是,充分利用我们国家劳动力资源廉价、充足的优势。
首先依靠沿海地区,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大进(引进原材料、技
术、设备、管理手段等),大出(出口制成品)。这意味着,沿海的工
业将首先进入国际市场的循环中。
    这个表述在1987年提出,并且作为80年代后半期中国改革
开放方针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此以前,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着眼于国内的循环,而我们以往
对于开放的理解,也主要是引进技术、资金、设备等等,以推动国内
的现代化,叫作“洋为中用”。“大进大出”的方针显然已经不再拘
泥于以往的途径,而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角度选择中国经济发展
的道路。
    新战略的起点在珠江三角洲。然后,在沿海地带相继展开,把
“两头”伸向国外的企业在迅速地增加着。到80年代后期,  10000
多家企业组成了出口大军。主力密集地分布在沿海。南起珠江三
角洲。经闽南“金三角”.长江三角洲,北至山东、辽东两大半岛、形
成一个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
    新战略就其内容来说,是经济性质的。就其思路来说,最关键
的所在是用世界标准来组织和衡量我们所做的一切,因之也就不
仅仅具有经济的内容。那时候,在中国人中间流行的书,是托夫勒”
的《第三次浪潮》,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新思维人》。
    这是80年代中国的世界主义的潮流。
    9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化着中国
人同西方人的对立情绪。
    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一些人已经把中国的民族主义比喻成
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时期的民族
主义。90年代以来,“中国威胁论”.“围堵中国论”纷纷出笼。这
种“以中国为敌”的理论,反过来大大刺激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当美国人游说各国抵制中国承办2000年奥运会时,当美国人从中
作梗阻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中国民众的民族情绪曾
经达到顶点。
      不过,中国的民族主义的兴起,还有更加重要的原因。
      一、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日愈减小,中国也许需要新的意识
形态来推动;
      二、中国改革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也即“民族之路”。
      《中国可以说“不”》之类的书,就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成为一个
话题。    
    围绕一本书或者一种思想出现多种声音,是一件好事,更何况
这些年来这样的局面并不多见。从现实的情况看,现代民族主义
思潮正在波及冷战后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美国人的确有些傲
慢和霸道。发展中国家既要接受工业化国家的某些标准又要保有
自己的价值观念,既要进入世界市场又要捍卫自己的利益。更何
况对于国际关系的大政方针还会影响国内局势的顺逆,甚至政治
家的沉浮也会牵连进来。这样看来,9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的民族
主义思潮,与其说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不如说代表了一部分人
的利益;与其说表达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性抉择,不如说代表
了当今中国的一种政治力量。从80年代的世界主义,到90年代
的民族主义,也证明中国的政治已经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国家之间有分歧甚至有冲突是正常的现象,说“不”当然痛快
淋离,但世界是不是靠说“不”进步的呢?当代中美关系历史上,对
于我们两个民族最有好处、因之也是最有价值的事件是什么呢?
想来不是冷战,而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屡屡提及的《中美联合公
报》。这个公报又是怎么出现的呢?是中国和美国在一些关键的
问题上说了“是”,而不是说“不”。到了1997年,说“不”的潮流似
乎已经退去。这一年秋天,江泽民总书记访问美国,与克林顿总统
握手谈笑。这时候,世界主义的气氛似乎再现。世界的进步,需要
世界上每一民族和每一个国家寻找“是”,这也就是和平与发展能
够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的原因。
                  中国能不能养活中国人                  
    我们已经看到,对于中国的命运,说什么的都有。
    ——俄罗斯人说.中国正在变成资本主义;
    ——中国人说,世界正在威胁中国;
    ——美国人说,中国正在威胁世界。              ·
    “中国威胁论”是1995年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思潮,直到1997
年还没有退去。其中最有力的一个证明是,中国无法养活中国人;
世界也无法养活中国人。
    1995年10月,中科院院长周光召教授访问美国的时候,专程
到华盛顿仕邦广场附近的宇宙俱乐部里拜访了一个人,赖斯特·布
朗先生,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所长。周光召所以要同布朗会面,是因
为布朗最先提出了“中国无法养活中国人”的结沦。
    布朗的结论发表在一本书里,书名就是《谁来养活中国》。此
书甫出。立即轰动西方世界。中国人则奋起反驳。种种意见,针锋
相对,难能融合,成为世界范围里一个最具震撼力量的事件。
    周光召对布朗在书中作出的“中国有可能会引起世界性粮食
价格上涨”的判断表示怀疑。周的随行人员责问布朗:
    叫非洲在挨饿、俄国粮食歉收,比中国更需要粮食,为什么你只
说谁来养活中国,而下提出谁将养活非洲?谁将养活俄国?”
    布朗说,中国与非洲不同,与俄国相比,更是另外一回事。他
列举数字证明,过去4年,中国经济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12亿
中国人的平均收入增长了50%。中国的经济是当前世界经济中
最有朝气的部分。中国的粮食进口赤字是工业和经济成功的结
果。而在非洲,不断增长的粮食赤字是迅速增长的人口与经济发
展失败的结果。非洲无财力去购买进口粮食,他们唯一的办法是
勒紧裤带挨饿。中国则外贸发达,比如1994年的外贸顺差足够中
国购买当年世界粮食市场上所有的粮食。“对中国来说,不是有没
有钱购粮的问题,而是愿意不愿意,需要不需要购买粮食的问题。
接着,布朗就分析了俄国。他说,如果俄罗斯1995年的粮食进口
额与1990年相同,今天世界的粮食价格将会更高。但是,俄罗斯
对进口粮食的需求在过去4年中戏剧般地下降,从每年的1500万
吨下降到2万吨。这不是因为俄罗斯的农业生产搞上去了。而是
因为经济的恶化,人民购买力下跌。迫使人民减少肉蛋奶的消费。
肉奶蛋都是消费粮食的食品,因此俄罗斯对粮食的总需求也因此
而大幅度下降。与此相对照的是中国的粮食消费在迅速地上升。
    布朗先生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就在他说这些话的一个月
前,也即这一年的1995年9月11日,第四十四届世界粮食会议宣
布,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尽管这个事
实多年以来已经多次地被中国内外的人重申,但是,与会者还是认
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据说其中有一位名叫毕齐文的美
国人,赞扬中国是“当今世界农业进步最成功的典范”。
    不过,这一切并没有改变布朗先生的看法。
    事情发起于一年前。
    1994年初秋,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上发表了他的最新的研
究报告,题为:谁来养活中国。
    布朗先生对中国的资源和环境,以及未来30年中国粮食的生
产和消费趋势,作了精心的研究。他说,中国在自己的工业化的进
程中,耕地面积正在不断减少,水资源亦将严重不足,污染日愈严
重,无节制地使用化肥将令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增产递减。考虑到
这些情况,中国在未来30年的粮食产量将不是增长的趋势,而是
下降的趋势,到2030年,将比现在降低大约20%。
    这是一个惊人的结论。中国在1994年的粮食产量是多少呢?
略超过4亿吨。若降低20%,则中国在2030年将只能生产3亿
多吨粮食。这是生产的方面。消费一方面,仅仅由于人口的增加,
就会出现一个不断增长的趋势。到2030年,中国将会有16亿人,
为人口的最高峰,没有6亿吨粮食就不能令那时的人们吃饱肚子。
    布朗先生的结论,就建立在这”一减一增”的基础上面。他说,
如果中国走日本、韩国或者台湾的高速工业化的发展道路,粮食将
无法自给。其粮食紧缺的高峰将在21世纪的中叶到来。中国每
年将不得不进口3.54亿吨粮食。中国或许有财力购买这些粮食,
但是世界却无法提供如此多的粮食。因为这些粮食超过1994年
世界粮食储备总量。
    所以,布朗先生说,不但中国养活不了中国人,就是全肚界也
养活不了这个如此庞大的人口群。中国人将会挨饿,并且饥饿将
波及全球。下个世纪将是“饥饿世纪”。
    这个结论对于中国以及对于世界的震撼力之大,是可以想象
的。                                          。
    首先是震惊了美国人。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将布朗的报告
予以连载。然后(华盛顿邮报》、《洛杉矾时报》《纽约时报》《华尔
街日报》和美联社也纷纷转载。一向具有批判精神和怀疑能力的
美国人,这一次似乎没有人对布朗的结论提出疑问。是布朗的报
告的确无懈可击?还是美国人的确像一些中国人说得那样,个个
对中国抱着蔑视和故意?
    其次是激怒了中国人。中国人中,几乎没有人同意布朗的预
言。第一个奋起反驳的人,是90年代在经济理论舞台上格外活跃
的胡鞍钢博士。1994年9月,他在《中国日报》发表文章,饱含着
爱国主义的感情指斥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诬蔑。他说,新中国成立
初期,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就预言,中国无法养活5亿人,事实证明
这个预言破产了。胡的意思大约是,布朗的预言也会同样地破产。
不过,这种充满感情的论战,至多只能证明胡是一个爱国者,而于
理论和学术方面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当然胡并没有完全忘记他
是一个学者,所以他的文章里面也有一些对于事实的分析。他认
为,中国有巨大的增产潜力,而布朗低估了中国在这方面的潜力。
只不过,胡在他的文章中投入的学问远不如投入的感情有力量,所
以并没有提出任何可能令“布朗预言”破产的有说服力的内容。
    有证据表明,布朗先生很快读到了胡鞍钢的文章。然而几个
月后,也即1995年2月,布朗在臭斯陆再次提出他的报告,还是论
说那个耸人听闻的题目:谁来养活中国。这一次,他是应挪威首相
之邀,在各国环境部长会议上发表演讲。布朗在演讲中对中国粮
食的前途仍然抱着悲观的想法,并且坚持认为,中国可能会成为
“粮食进口大国”看来,胡鞍钢的充满爱国激情的文章,没有令布
的改变初衷。
    中国国家环保局长解振华在奥斯陆的会议上听到了布朗的演
讲。他认为,布朗对中国粮食问题的分析是毫无根据的,所以即席
发言予以驳斥。解宣布冲国正在优先发展农业生产力,依靠科学
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人自己能够养活自己。接着,这个
春天,中国人不断回击布朗先生的报告,有政府官员,也有学者,其
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和农业部部长刘江。
    这样,在1995年世界经济舞台上,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和两种完全相反的结论:
    布朗断言:将来没人能养活中国。
  中国人说: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平心而论,布朗的结论以及他的分析方法,中国国内在过去并
非没有。题目虽然令人心悸,但从逻辑来说却并不新鲜,其论述也
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在国内,已有相当多的人在相当多的场合
里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但却从未引起大多的关注。这一次,提出问
题的是美国人,而且是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所以,这文章便引起
极大的关注。
“布朗先生对中国的农业感兴趣,似有与生俱来的原因。他出
身于农民家庭,他的女儿和前妻至今还在美国西部洛杉矾务农。
读大学时,布朗获得过“天才奖”,乃由美国总统亲手颁发。此后他
有机会在美国农业部任研究员和部长顾问。离开政府的任职之
后,他自己创办了世界观察研究所,拥有30名固定研究人员,以研
究和发表耸人听闻的结论闻名。他的关于中国粮食问题的报告。
最初就是发表在这家研究所的刊物上。
    1995年夏天,布朗来到他精心研究过的中国。他是接受中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邀请,就中国的粮食问题和一批中国专家
来辩论。辩论会开了两天。根据新华社记者江国成发出的消息,
布朗先生承认中国的粮食缺口比他预料的要小。
    我们姑且不论布朗先生是否被中国专家们说服,只就实际的
情形看,他的最后结论虽有偏颇,但他提出的问题,诸如人口的增
长、耕地的减少,以及土壤恶化、水资源的短缺,以及粮食增长率的
递减……几乎全部都是事实,并且全都对粮食的增长发生着重大
影响。就国内粮食的局面来说,生产的增长与需求的增长是否能
够持续地平衡,并不能说完全没有疑问。这样看来,对于布朗先生
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我们实在有足够的理由给予认真
的研究。
    很显然,无论解振华、周光召还是刘江,所说的话都不仅仅代
表他们自己。他们是代表政府来说话的。说”中国人能够养活自
己”.当然十分豪迈,但是,经济的问题是不能仅仅依靠豪迈来解决
的,过去已经做到,也不能成为今后永远能做到的理由。
    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中国人似乎对布朗先生的动机更感兴
趣,看来,尽管这个世界的“冷战”时代已经结束,但是,以“冷战”的
眼光来看待世界者,仍然不少。所以,在许多中国人的眼睛里面,’
布朗的动机便比他的研究结果更加重要。
    更何况,他所煽动起来的这个疑问,已经汇入一些国家“遏制
中国”的一片叫嚣。                                       
                                         
------------------------------------------------------------------------


--
             .                       *            .      .                     
       .              .    有一点动心         .                                 
          ★               ++++++++++            .              *               
              .                              .                                 
       *           ▁▂▃▄▅▆▇█▇▇▆▅▄▃▂▁▂▃▄▅▆▇█▇▇▆▅▄▃  
▁▂▃▄▅▆▇█▇▇▆▅▄▃▂▁▁▂▃▄▅▆▇█▇▇▆▅▄▃▂▂▃▄▅▆▃▂              Go!  天竺  @>>--,--'--- http://Beauty.hit.edu.cn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kis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6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