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ugang (浩然天地::正气长存::::), 信区: Green
标  题: 交锋---当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记实(三十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20日10:32:32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作者:马立诚 凌志军
军事与泥巴 整理校对 http://mm.xxinfo.ha.cn

------------------------------------------------------------------------


                对苏共垮台的再认识。
    1989年3月26日.莫斯科举行苏联人民代表选举。这时候。
共产党领导的苏联还活着,还是一个完整的国家,但是,已有明显
的征兆表明,危机已经来临。
    鲍里斯·叶利钦击败了他的竞争对手——利哈乔夫汽车厂总
经理布拉科夫,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其获得的选票为全体投票者
的89.44%,可以说是“压倒多数”。在这同一次竞选中,共产党的
相当一批党政要员落选。《人民日报》在3天之后报道了这个消
息,还刊登了一幅照片。照片并不出色,但那上面的情景令人感到
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叶利钦离开他的办公室,坐进汽车里的时候,微笑着向选民们
招手致意。
    世人均知,叶利钦本是共产党员,后来给自己选择了一条与共
产党背道而驰的路,所以他宁愿不当共产党的部长,也要竞选人民
代表。
    共产党内出了异己,本非怪事,怪的是他竟能得到老百姓的拥
护。
    我们在前边已经叙述,在1995年以前的几年中,不少人对苏
联作为一个国家的懈体以及苏联共产党的垮台,抱着怨天尤人的
心情。要么是指责苏联共产党内出了“叛徒”,或曰“走资本主义道
路当权派”.拿他们的所谓“改革”和“新思维”去颠覆党和破坏整个
国家;要么是抨击西方列强的“西化”和“分化”,好像共产党所遭遇
的一些危机均为外人之强加。
    到了1996年,情势渐变。中国人开始回过头来打量自己的所
作所为。
    《真理的追求》在1996年第11期上发表了署名“晨钟”的文
章。作者注意到苏联解体过程当中的许多细节,而这些细节恰恰
可以说明一些重要的问题。
    苏联共产党试图发动“八·一九”事变来结束国内危机,有如晨
钟所说,这是苏共避免自己“走向灾难深渊的最后尝试”。但是,在
这个关系生死存亡的时刻,苏联共产党却未得到苏联人民、甚至党
员的积极响应。军队分裂,派去攻打俄罗斯议会大厦的军队拒绝
执行命令,甚至倒戈。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的“救国委员会”瘫痪
了,连共产党本身也因组织了这次行动更加威信扫地。此后,解散
共产党便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人民群众没有起来保卫共产党,党
的各级组织也没有抵制。甚至后来重新成立的共产党组织也自惭
形秽,声称“并不想使前共产党复活”。
    晨钟描述的这些事实,在过去中国国内的报刊上极少提及,但
是他的文章的意味还在于事实后面的结论。
    晨钟说:
    “苏联共产党经过70多年的执政岁月,逐渐走上了腐败变质
的道路,严重地脱离苏联人民群众,人们从失望到不满,最后,当它
面临崩溃的时候,几乎是‘不堪一击’,像颓废的大厦一样轰然而
倒。
    “共产党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苏共崩溃诸因素中影响最
大的应当是长期以来党和政府的官员蜕化变质、官僚主义和腐败
成风,使党完全丧失了群众基础。”
    “背叛了人民的官员或党,就会被人民所唾弃。”
    京城里面,但凡对政治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真理的追求》这
家刊物的政治倾向。它在过去的几年当中一直致力于揭露西方对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西化”和“分化”的阴谋,并巨不遗余力地批
判中国内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势力”。现在,它居然能够由苏联
的失败当中意识到共产党本身的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变
化。
    但是,事情并没有完。到了1997年,人们对苏共的垮台又有
了新的认识。
    “苏联这个地跨欧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了70
年之后为什么解体了呢?”刘大年说,“真正看到了实情的是亚洲一
个国家的一位领导人。他说,冷战不是西方外交官和将军们打胜
的,是西方工人阶级用他们生产的狩猎牌豪华汽车、货物丰富的超
级市场和购物中心打赢的。事情正是这样,六七十年代以后的苏
联社会发展陷于停滞,社会生产不振,物资匣乏,内部矛盾加深,于
是倒退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这一切说明,不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巩固与发展。
    刘大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也是中国著
名的学者。他是在1997年秋季说这番后的,他说,邓小平的理论
早就阐明了这个思想。
    但是,刘大年的这一番后,仍然包含着一些新的寓意:
    第一,苏联的解体和倒退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苏共的垮台,是经济失败必然导致政治失败的一个例
证;
    第三,导致圩台和倒退的最主要的责任者,不是别人,正是共
产党内阻碍改革和阻碍经济发展的那些人。
    能够这样来认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比之1995年流行
的那些观点,应当说,已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我们知道;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是诸多因素造成的。西方敌
对势力的渗透和影响自然是苏联垮台的原因之一。但一个有近百
年历史的大党竟然经不住外部势力的“颠覆”,不是有点令人费解
吗?事过六七年之后,我们可以体会到当年邓小平处理这一突发
事件的深谋远虑:抓自己的事,发展是硬道理。
    现在回到本章的开头,倘若中国人真的“以俄为鉴”,又将怎样
评价自己的改革?又怎样推进自己的改革?

所有制:改革能冲过这个险滩吗
          江泽民说,改革正处在关键时刻
    1996年,中国改革的形势怎样?
    其一,改革已经取得极大的进展:
    其二,改革正面临很大的困难,似乎是一个越改难题越多的局
面:  ”                                  
    其三,改革在各个领域里摆出加快推进之势,但却欲快而不
能。
    三者合而为一,构成我们国家改革的大形势。
    然而还有更加重要的问题。
    首先是,既然取得了进展,为什么还会“越改越难”?
    其次是,既然“越改越难”,为什么还要“迎难而上”?
    改革的实际进程在全力推进着,问题却依然连肩接遗:调整工
业结构,压缩纺织行业乃是必行之举,可是下岗工人全在那里发牢
骚;企业改进管理,降低了成本,可就是赶不上原材料的涨价:农村
劳动力要转移要流动要进城,这就挤占了城里人的就业机会;在企
业内部建立新的机制,就牵涉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问题:要转向效
益的轨道就要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就会增加下岗的职工,安置下岗
职工牵涉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又牵涉政府的职能,这
是企业改革的" 链条”;住房的商品化牵涉着公房的房租制度,房租
的多寡牵涉到职工的收入,提高收入便牵涉企业的成本,成本牵涉
效益。效益问题又牵涉企业改制,这是住房改革的“链条”。
    “牵涉”二字,在人们的嘴里频频出现,这意味着这样的“链条”
有很多很多。
    改革发展至今,已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局面。解决一个老问题
的同时,又常常会引发一打新问题。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感到“越
改越难“的原因。
    改革当然很难,但是不改革就一定更难。之所以这样说,是因
为,我们看中国的问题,是不能关起门来看的。许多事情,你不做,
别人要做。许多机会,你不抓,别人要去抓。1996年初夏,中国人
和美国人的“贸易战”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再早些时候,台
湾海峡的上空弥漫着一层紧张的气氛。而国际市场上大量的资金
正绕过我们东南沿海,流向其它的地方。亚洲“四小龙”已经不用
再说,新的投资热点包括泰国。曼谷年收入:万美元的家庭,在
1986年还只有16万户,而现在已经超过100万户。越南正连续
保持着接近大约10%的年增长率,并且已经成为商家竞争之地。
甚至它的宿敌美国人也在争相来投资。在印度,居民购买能力的
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这个数字在总体上不次于中国。一向内
乱不止的菲律宾,现在则雄心勃勃池想要成为亚洲的一头经济“猛
虎”。
    我们的情况又如何,自说自话,也许不能作数。也是在1996
年初夏,美国国际集团做了一项调查,调查题目为《上海作为一个
杰出金融服务中心:对当前上海金融服务状况的评估》。 2000多
位中外知名人士对上海目前以及今后5年的投资环境给予的平均
分数,前者是67分:后者是79分。
    大家知道,上海在90年代一反其长期的萎靡之势,经济发展
的动力陡然高涨,很有独占全国之鳌头的样子。就是这样一个地
方得到的分数,目前是及格,今后也只是接近良,都不算高。
    投资当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但是投资的流向却可以
看出经济活跃的程度。在这样的局面中,中国如果还是没有实质
性的改革、能行么?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形势,江泽民总书记说:
    “改革当前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
    他是在1996年春夏之交说这番话的。5月3日和4日,江泽
民连续两天召见了四川、河北、辽宁、山东、上海企业界的人士,和
江苏、浙江、山东、上海4省市的领导人,宣讲改革的问题。一下子
面对7个省市,不能算少,但他的讲话显然还不仅仅是对着这7个
地方。而是针对着全国。
    我们国家第三代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自从80年代未以来,几
乎天天有,但是,我们还没有看到如此激昂的改革的呼声。
    表面听来,这话并无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和实质性的倾向,但
是,联想到多年以来中国政坛上的种种情形,就可以认为,这是江
泽民就任我们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以来所发出的最为强烈的改革
之声。
    江泽民的这句话是在上海说出来的。在今天,这座城市是被
国内的人们当作改革前沿来看待的,就如同若干年前的广东一样。
    平心来论,广东和上海,或者更广泛一些说,整个中国,确实正
面临着一个关键时刻。
    江泽民的这次讲话,有一句意味最长:
    “等是等不来的/
    这话的意味长在何处?
    也是在江泽民讲话的这一天。京城里面几个朋友聚集一堂,把
酒对青天,笑谈天下风起云涌,自然也说到我们国家许多人现在的
心态。大家说、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等。
    等什么呢?也许是等新一轮改革高潮?也许是等经济方面的
放开一马?也许是等新政策出台?也许是等大局的变化?也许是
等人事的更迭?等党的十五大的召开和全国人大的换届?
    现在,江泽民说:“只有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改革才有正
确的方向,才能不断深化。”然后又说:“要鼓励探索,允许试验,坚
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去试,大胆去闯。”接着就是那句意味
深长的话,”等是等不来的。回避问题,退缩不前,只能无所作为。
    消息是新华社在5月5日统一播发的首都和各地的报纸都
一律在第二天“照本宣科”,但是,明眼人著能细细品味,使会发现,
不同报纸上面的标题有着微妙的差别。
    北京的《人民日报》.标题是。“坚定信心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加
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步伐”。
    上海的《解放日报》,标题是,“国企改革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命
运,坚定信心加快步伐大胆试大胆闯”。
    “大胆试,大胆闯”.让人几分欢喜几分忧:改革正处在一个非
常关键的时刻,大胆的人大约不会没完没了地等;可是,中国的改
革已经17年了,怎么还是摆脱不了“胆大”还是“胆小”的问题呢?
    这一个春夏之交,出来呼吁改革的中国领导人真是不少,除了
江泽民,至少还有李瑞环。
    5月中旬,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川鄂两省沿长江作了一番
考察之后,发表了一个并不太长的讲话,其中连续五次提到“特殊
性”.看来他对这个概念有着一种特殊的关切。
    李瑞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各个阶段以及各个方面都具
有特殊性。我们要承认这些特殊性,重视这些特殊性,下大功夫研
究这些特殊性,根据这些特殊性决定我们的工作方法。”
    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听到李瑞环说话,仅仅这一个事实,就可以
使我们格外关注他的声音。
    中国人一向喜欢对别人说“特殊性”。比如我们对美国以及对
整个世界,总是说中国的特殊性以及亚洲的特殊性,对于别家想要
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给我们的企图、也总是抱着极大的警惕。
    不过,李瑞环现在所论,显然是国内的改革大势。
    如此高层的领导人如此来讲“特殊性”的,这些年中并不多见。
我们已经承认每个地方的特殊性,所以有“因地制宜”和”把中央的
方针和本地实际相结合”之类的做法广为应用。现在,按照李瑞环
的意见,“特殊性”所能涵盖的范围就更加广泛。看来我们有必要
承认经济的每个领域、每个产业、每个行业的特殊性;承认改革的
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殊性。
    按照李瑞环的解释,中国必须从三个方面来看待“特殊性”。
    第一,它承认多样性,而下是“大一统”;
    第二,它鼓励创造性,允许你去做一些别人没有做、或者不敢
做的事,而下是去做人家都在说都在做的事;
    第三,它是我们国家的逐渐务实的过程,改革初期是农业的务
实,接着是工业的务实,然后是金融以至整个经济的务实,最后,是
建立起一种彻底务实的社会意识。
    “特殊性”是我们整个改革当中的一个特征。了解它的最佳途
径,不仅是懂得物的差别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差别.还有更加重要
的,这就是从事改革的人。由于人的不同而使改革的内涵和节奏
发生变换,这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并不罕见。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对中国以外的地方讲“特殊性”多;对中国
国内的事情讲“特殊性”少。正是在这个背景中,李瑞环的声音极
堪注意。
    但是,我们紧接着便听到了不同的声音——第二份“万言书”。
    第三份“万言书”:“抓大放小”是私有化的主张
    第三份“万言书”的题目是(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
理论和政策问题)。这是这一系列“万言书”当中作者唯一注明写
作日期的一个文本:1996年9月拟定大纲,1996年10月至12月
20日写出初稿,1996年12月21日至1997年1月20日修改定  
稿。                                                    
    尽管作者说这是“内部征求意见槁”,但是,其中主要观点已经
在1996年第4期(当代思潮)杂志公开发表,该文以“本刊特约评
论员”署名,文题:《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标志及怎样才能坚持公
有制的主体地位》。
    “万言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所有
制问题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问题。”‘当今中国,两种改革开放观
的对立,焦点就在于坚持还是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其主要内容摘要如下:
          近年来。在我们的不少书报刊物上频繁地出现私有制优
      于公有制这样的宣传。对这些宣传决不可轻视,因为它从思
      想深处动摇着人们对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国近二十
      年来的高速发展并不是起源于私有制。从粉碎“四人帮”到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1977年和1978年,史称“徘徊中前进的
      两年”。在这两年里,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年递增率分别为
      14.3%和13.5%,与1979一1992年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
      13上%的速度相比还略高一些,而这个时期根本没有提出私
      有经济的问题。
          到1988年就提前两年超额完成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而1988年私营企业法刚刚公
布,各种非公有工业的产值总和起来只占工业总产值的7%。
这说明翻一番主要是公有经济的产值翻了一番。而这期间我
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居世界之首,而且远远高于各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
    一些私营企业是靠非法手段获得发展的,而绝非其本身
比公有经济优越。如果国家对其非法活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
击,建立其正常的经济秩序,私营经济就绝不可能有现在那样
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
    多年来,国有企业以廉价能源、材料和交通运输,并从税
负和各种社会负担等多方面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付出了巨
大的代价,这实质上是国有企业的利润被分割和转移。正是
这种利润的分割和转移造成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之间的
矛盾。十多年来,国有企业的价值指标全都是成倍地下降的。
而它们的实物指标却又是成倍、成儿倍地增长的,这表明,国
有企业并不是低效率的。
    目前在我国经济学界,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坚持公有经济
的资产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就是坚持
了公有制主体地位。这种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它的确
抓住了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外部标志,抓住了公有制主体地位
的必备条件。但是,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看来,他还没有
抓住问题的实质。
    现在让我们静心凝神,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所有
制理论吧。
    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谈论改革问题,有那么一些人把所
有制说成是“无关紧要”“只是手段”。实际上所有制既是目
的又是手段,但这种手段不是无关紧要,而是非常重要。……
回头上说所有制无关紧要,实际上是把所有制看得最关紧要。
所谓无关紧要,其真实意图就是要人们放弃公有制。
                                         
------------------------------------------------------------------------


--
             .                       *            .      .                     
       .              .    有一点动心         .                                 
          ★               ++++++++++            .              *               
              .                              .                                 
       *           ▁▂▃▄▅▆▇█▇▇▆▅▄▃▂▁▂▃▄▅▆▇█▇▇▆▅▄▃  
▁▂▃▄▅▆▇█▇▇▆▅▄▃▂▁▁▂▃▄▅▆▇█▇▇▆▅▄▃▂▂▃▄▅▆▃▂              Go!  天竺  @>>--,--'--- http://Beauty.hit.edu.cn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kis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7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