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ugang (浩然天地::正气长存::::), 信区: Green
标  题: 交锋---当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记实(三十四)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20日10:32:39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作者:马立诚 凌志军
军事与泥巴 整理校对 http://mm.xxinfo.ha.cn

------------------------------------------------------------------------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标志应该是:保
持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始终是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以保
证社会的经济生活主要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和分配,
使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经济关系中,不发
生阶级分化,这就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可是,目前在我国经济学界,许多经济学家的公有制主体
地位的基本涵义和基本标志,不是从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制
度来理解和把握,而只是从资产比重优势和主导作用方面来
理解和确定。如果作这样的理解和确定,既不能在理论上揭
示和把握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本质意义,因而也就不能在实践
中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就我国的情况来看,1994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共
46.52万个。其中大型和中型企业只分别占1%和3%,但仅
大企业的固定资产就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的52%,
加上中型企业就占70%。一些人正是以此为由提出了小企
业私有化的主张。认为小企业私有化,只保留国有大中型企
业,公有制的资产仍然可以占优势。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和基
础产业以及其他主导产业的产权性质不变,公有制就依然是
主体。然而,这样理解的所谓主体实际上并不是主体。因为
小企业遍布各个经济领域和全国各个地区,在独立核算工业
企业中占96%,其职工人数占80%左右,因而小企业私有化,
就会使绝大多数职工生活在非公有经济关系中,工人阶级的
绝大多数就成为雇佣劳动者,出现普遍的分化。
    有人把马克思上面讲的公有制说成是股份制,是严重的
误解和曲解。马克思在这里讲的公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
的否定,而马克思讲的股份制,是“社会”资本对私人资本的扬
弃,但仅仅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它
虽然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范
围。
    把马克思讲的公有制,说成是马克思讲的股份制,就是把
公有制与私有制混为一谈了,把两种性质不同的所有制混同
起来了。其用意在于用股份制来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达到
私有化的目的。这是历史的倒退。不能让这种理论迷雾误导
我们的改革,这种误解或曲解必须澄清和纠正。
      组成全国范围的、统一完整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
系,有三条基本要求:
    第一条,从所有制结构方面来说,必须做到三点:第一点,
国有经济,主要是几十万个大、中、小型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
以及国家经济命脉部门,必须保持统一完整的体系。……近
年来,有一种尽量缩减国有经济的倾向,这是严重违背社会主
义原则的。一些人的思路往往是颠倒的,对私有经济只讲允
许和鼓励,不提限制,乃至一些人主张让非公有经济“无限发
展”。可是对于国有经济,众多的方案不仅是只讲限制,而且
是尽力为国有经济寻找一个最低极限。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
去,究竟淮是主体,谁是补充?第二点,国有经济必须主导集
体经济。第三点.公有经济必须将非公有经济置于补充地位。
      第二条,从经济领域来讲,就是要保持公有经济在各主要
生产部门和流通领域中都占优势和起主导作用。在生产领
域,当前主张国有经济应退出竞争性行业的观点颇为流行。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国有经济只保留在国家经济命脉部门
和基础性、公益性等非竞争性的行业和部门中,其他竞争·性行
业部让非国有经济去生产经营。这种主张实际上就是让我们
国家承担亏损,让各种资本盈利,从而使我们的国有经济变成
主要为国内外资本服务的经济。这不仅根本上改变了公有经
济为主体、非公有经济为补充的关系,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
国家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条。除台、港、澳之外,其他地方都应坚持以公有制为
    主体。而不能例外。如果每一个地方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局部,
    不以公有制为主体,那就没有总体上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了。
        公有制与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主体与补充之间的关系,是
    有相关性的。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研究报告对不同经济成分之
    间的这种相关性作过这样的具体分析:“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年
    1979年,国有工业产值比重为78.5%,到1983年缓慢下降到
    73.4%:1984年由于我国经济改革步伐较大,这一比重一年
    内下降了4.3个百分点;1989、1990两年,由于治理整顿,这
    一比重呈微弱下降趋势,年均1.1 个百分点。1992年后,改
    革大潮再涌,这一比重当年下降了4.8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
    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可见,国有工业比重的下降与我
    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快慢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就在于,每逢
    改革开放加快时,非公有经济就加速发展,必然冲减国有经济
    所占份额。
    作为“内部征求意见稿”的第三份“万言书”其思想倾向、观点
和行文风格,与前两化万言书”一脉相承,但又有了一些改变。我
们还能记得,第一份“万言书”抱着对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不以为然
的态度,第二份“万言书”在结尾处引用了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话来
证明自己的观点。现在,第三份“万言书”在开头即引用江泽民总
书记在上海、长春召开的企业座谈会上的一段话,然后说:江泽民
同志“鲜明深刻地揭示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
导作用同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接着,”万言
书”又引用邓小平的话:“某些人所谓的改革,应该换个名字,叫作
自由化,即资本主义化。他们‘改革’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化。我们
讲的改革与他们不同。这个问题还要继续争论的。”
    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仍然没有忘记引用江泽民总书记的话
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江泽民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
治。讲政治的核心是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
站在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处理矛盾……通过正确处理公有
制与私有制的矛盾,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看来,“万言书”的作者已经懂得使用”借助钟馗打鬼”的战术。
    争论发展到这个时候,焦点已经非常集中。这就是,改革的锋
芒能不能指向所有制?
              短兵相接为什么发生在1995年
    改革开放究竟是在威胁国家安全还是推动了国家的繁荣?中
国国内,两种认识截然对立,争论的焦点最终集中在所有制的”公“
与“私”,由幕后渐趋前台,由隐蔽而为公开,到了1995年,异乎寻
常地激化起来,似有短兵相接之势。其中缘由,要到90年代中期
的经济形势当中去寻找。
    外国人说:中国领导人应当得诺贝尔奖。
    1995年8月,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提出一项经济报告,试图
对中国的经济形势作一个估价。
    这份报告的第一句说:“经济‘软着陆’的目标正在实现。
    “软着陆”是中国人形容自己的经济形势时用的一个词。意思
是:让“过热”的经济平稳、和缓地回归正常的水平线上。有如一飞
冲天的飞机,缓缓着陆于正常跑道,而下是一头摔将下来,机毁人
亡。
    “硬着陆”的最典型的例证是1989年的治理整顿。它在大约
半年当中把通货膨胀率降为大约3%,但却造成了生产的不能增
长甚至负增长,以及市场销售的普遍下降,也即当日人们所说之
“疲软”。
    这一次,情况不大一样。
    中国的经济在经历了1992年至1993年的增长高峰和通货膨
胀高峰之后,从1994年开始回落。这一年,通货膨胀率大致力
10%,回落了大约10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也渐渐回落至10%左
右。这是一个”软着陆”的典型案例。其“着陆”的行动从1993年
夏季开始,大约持续了24个月,结果形成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和
一个不太高的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
    也许是由于这个理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罗德苏、世界银
行副行长施蒂格利茨、美国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等人认为,中国人
对西方市场经济这一套了如指掌。他们甚至认为,最杰出的经济
学家在中国。
    施蒂格利茨长期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斯但福大学,在克林
顿当选总统后曾经出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他对仿美的上
海市长徐匡迪说:“我看你们中国领导人才应当得诺贝尔经济学
奖。
    中国政府的办法:着眼宏观。          。
    操纵中国经济“软着陆”的关键,有如中央政府所说,是”宏观
调控”。
    自从1993年6月下旬,中央政府颁布了”十六条”,稳定便成
为经济方面的最重要的目标。                    
    当时的经济局势,看上去有一触即发的危险:通货迅速膨胀、
投资螺旋上升、信贷几乎失去控制、人民币不断贬值……
    很明显,治理经济过热成为当务之急,姓”公”姓“私”的争论暂
时地搁置一边。
    副总理朱榕基主持金融大局。宏观调控大幕开启。
    “十六条方针”的目标是,在短期内纠正混乱的金融秩序,控制
迅速升温的经济。其具体措施,包括货币、主融、财政、汇率和投资
管理等等方面。
    核心的问题是金融。
    短期的办法在行政指令之下行于全国。
    接着是颁市长远之计。1994年初,税收、银行、外汇、投资体
制等方面的改革办法一起出台……
    由于“软着陆”的成功,宏观调控从此确立了它在中国经济中
的地位。但是,没有人会料到,一些久已埋藏的问题,由于这一局
面浮现出来。
    中国公有制经济内部之百孔千疮的局面,从此再也不能掩盖。
    国有企业首当其冲。
    冲击之一:不能再享有贷款负利率。
    企业的营运一向需要银行的借贷。在我们国家,以往政策的
倾向是优先保证国有企业的信贷,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国有企业对
银行信贷的依赖,以致于国有企业的借贷数额已经超过其资产总
值的四分之三。这就可以想见,1993年7月开始的紧缩信贷,必
会极大地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
    国有企业生产停滞,亏损急剧增加.企业之间互相拖欠。1994
年1月一2月,政府预算内亏损国有企业的比重上升到大约45%。
其亏损额增加了138%,实现利润下降了70%,企业之间的债务拖
欠数额在1993年底达到6600亿元。到1995年6月,这个数字增
加到7376亿元。无力支付工人工资的企业日愈增多。
    然而还有无形的冲击。企业到银行去借钱,虽然要付利息,但
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那贷款利率还不能抵销通货膨胀的幅
度,所以,企业贷款在实际上是享有着负利率的。现在,信贷已经
紧缩,通货膨胀的幅度也大大减少,国有企业享有的贷款负利率,
迅速地化为泡影。
    冲击之二:欠债还钱。                        “
    欠债还钱,本是常情,何以也会造成冲击?
    因为我们有相当一批国有企业对于银行的钱是有借无还的。
有如他们自己所说,“千年不赖,万年不还”。
    我们国家过去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来维持和扩大工业生产
的。从1979年起,政府对基本建设投资实行了“拨改贷”。1983
年,企业流动资金也由财政、银行两家供应改为银行独家贷款。企
业本身的效益不高,只能依靠扩大债务来维持。许多新建企业开
工之日.也就是负债不还之时。
    中国人有句俗话:“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可是现在国有企业
的情形却是“借钱不还,再借不难。说到原因,企业是国家的,银
行也是国家的,所以有些不分彼此的样子,是其一;其二,你不借新
债给他,他就说,那我就没有办法还上过去的欠债,你为了要口老
账,只好借出新账,可是他过了些日子又来了,不是来还老账,而
是又要借新账。
    没有人再说”造反有理”了,但是,说“欠债有理”的人越来越
多i更流行的一句话是:“黄世仁打不过杨白劳”。  
    这种局面的结果是,国有企业的债务总量迅速地大幅度地上
升。比如天津、哈尔滨、沈阳、成都等15个大中城市的2600多家
国有工业企业,1994年年末的资产总额为2544.5亿元,负债总额
却已经有2007.8亿元。与1985年相比,资产增长4.1 倍,而债务
增长8.6倍,企业资产负债率在1985年为42.1%,到1994年为
78.9%。表面上看来,这2600多家企业仍有着大约2544亿无的
国有资产,实则他们若能老老实实地还掉欠债,就只有大约536亿
元的资产了。
    但是,只要“借钱不还,再借不难”的事实存在,企业就不会那
样愚蠢地还清债务,银行借出去而到期不能收回的钱也就还要不
断增加。还以这15个城市为例,1994年底,2600多家国有企业的
长期借款未还的数量,占借款总额的27上儿应还账款超过3年
而未还的,占欠款总额的8.g%。
    全国总计,企业负债金额已有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有借无
还”的部分,有人说大约20%,也有人说超过20%。
    这是国有企业有组织地将自己的麻烦转嫁给银行。
    1994年初开始,国有银行的改革计划,令这种局面无法继续
掩盖,国家的专业银行统统要向商业银行转变,银行贷款逾期不能
收回,便是银行的亏损。所以,现在的银行,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存
贷,而是要债。对于国有企业的“借钱不还,再借不难”,国家银行
也不再有求必应。
    银行的新的办法是“旧账不清,不借新账”。
    这一来,国有企业便再也不能转嫁自己的麻烦。
    冲击之三:不能再为仓库生产了。
    “软着陆”反映了对总需求的成功的控制。到1995年,实际总
需求的增长率大约为9%,与1992年至1994年平均近15%相比,
已然下降。
    需求下降了,生产却还要维持。生产出来的东西到哪里去了?
到仓库里去了。
    “八五”期间,库存的工业产成品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超
过生产增长速度至少10个百分点。其中以1995年为最甚。这一
年,产品库存大约增长了40%,4倍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1995年,全国的货币供应量比上二年增加大约an%。工业品
库存也已占到货币供应量的20%。
    国家统计局的报告说,截至1996年底,全国乡以上工业企业
的库存产品总值已经达到13276亿元。而在1991年,这个数字是
1300多亿元。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增加的贷款几乎全部增到了仓库里。
也说明了,我们的很多机器,是“为仓库开动”.不是“为市场开动”。
    宏观调控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为仓库开动”的机器全关了。
于是,工业领域里,“压”、“限”、“关”、“停“之声,不绝于耳。
    让国有企业来应付这种局面,它能好受么?
    一个争论:宏观好,微观好不好?
    1995年上半年,国有企业集中的某些地区,经济几乎没有增
长。全国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减少了23%。
    全国38万多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利润虽然也在下滑,但其
下滑的幅度远远低于国有企业的利润下滑。
    1985年,  15个大中城市国有工业企业的资本金利润卒为
22.4%,到1994年,降为2.7%。
    企业不能赚钱甚至亏损,成为让政府最头疼的问题。90年
代,总计全国的企业亏损,每年以大约15%的速度增加,年均亏损
逾500亿元,利润总额当中大约47%的部分被亏损抵销,而全部
亏损中,国有企业占70%以上,其亏损额分别为:1990年,  348.8
亿元;1991年,367亿元;1992年,369亿元;1993年,452.6亿元;
1994年,482.6亿元。
    政府的报告说,“软着陆·’宣告成功,但是,工业的问题更加突
出,国有企业的问题更显严峻。
    中国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杨宜勇主任说:中国希望达到
的目标是“宏观好微观也好”。中国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是“微观
不好,宏观也不好”。宏观调整的政策实行之前,曾经有人说:“微
观好,宏观不好”。现在,人们评价目前的经济状况,常说:”宏观
好。微观不好”。                              ’
    宏观好不好?人们大致有定论。微观好不好?人们至今还在
说三道四,没有一个结论。
    明确了”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
    1995年下半年,中央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的思路已经十
分清楚。这就是“抓大放小”。
    “抓大”;就是集中精力抓好一批关系国家命脉、体现国家经济
实力的大企业集团。
    “放小”就是将一般国有小企业,扭亏无望的、产品无市场的,
将之或者兼并、或租赁、或承包、或卖掉、或破产。
                                         
------------------------------------------------------------------------


--
                                                                           
  习惯了,一个人的孤独,但是逍遥自在;                                     
  习惯了,有事的时候才会有人想起你;                                       
  习惯了,填补空间的角色;                                                 
          忽然发觉,                                  累了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kis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2.62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