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ugang (浩然天地::正气长存::::), 信区: Green
标  题: 交锋---当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记实(四十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20日10:34:25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作者:马立诚 凌志军
军事与泥巴 整理校对 http://mm.xxinfo.ha.cn

------------------------------------------------------------------------


    接着,邢贫思便谈到了一年前他写的那篇文章。他说;  1996
年江泽民同志在几个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
克思主义的七个重要界限,他想讲一讲邓小平理论。”当前所谓马
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用一个什么东西作参照系。如果按照一
百多年前马恩的理论观点来作参照系,那么最后反到我们自己头
上来了。因为马克思没有讲市场经济;队这样划分的结果,把我们
自己划到反马克思主义这一边了。最后一棍子就打到我们自己头
上,这也正是一些思想僵化、保守的人们所欢迎的。所以,起初我
们讲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这个问题,他们拍手
称好。为什么?在他们看来,是时候了,按照他们的逻辑,前一段
时间反马克思主义大厉害了。其实,他们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就
是那一套,僵化的。所以,我们这些人都是被他们划入反马克思主
义的行列中了。还有,江泽民同志提出要讲政治。有人就利用这一
点,认为邓小平只讲经济,把第二代领导与第三代领导对立起来,
同时达到他们批邓的根本国的。再加上七个界限,一时好像山雨
欲来风满楼,有人认为时机来了。我当时隐隐约约已经感觉到有
人利用我们‘讲政治’。‘要划清七个界限’来造谣,煽风点火,进行
挑拨。所以这事事关重大(因为实质是要否定邓小平理论。我认
为新的社会主义观和传统的社会主义观根本区别,前者突出经济,
后者突出政治。好像一字之差,这是一个根本的转折。我理解讲
政治是针对有些地方的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对政治方面的问题
有所忽视而言的,不是从根本上、从理论上来强调讲政治。江泽民
去年‘两会’在解放军代表团上就讲过,当前讲政治,最大的政治就
是要把邓小平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下去,更没
有任何意思要以政治代替经济。”                .。
    以如此激烈的语言公开地指向“左”的思潮,这是自1992年邓
小平南巡谈话以来的第一次。
    这篇谈话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使人们不再回避同“左”的思潮
的正面交锋。两年多的私下“争论”由此涌到表面,再也没有必要
支吾其辞。
    7月31日.吴敬琏说,最近一个时期,一些人士对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持有异议,断定“国有制是公
有制的高级形式和必须追求的目标”;认为国有经济比重的降低表
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丧失,社会主义因素的减弱,甚至意味着社会
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他们反对国家为包括国有、集体、
个体等不同经济成分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这种说法,在部分干
部群众中引起思想混乱,因而需要给予回答。
    8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记者班明丽的述评,其中说,目前
的“种种疑虑,仍然没有超出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中
提出的‘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
路’。”
    8月12日.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李君如说,过去人们对市场
经济姓“社”姓“资”有疑问,这个问题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和十
口大上已经解决了。现在姓“社”姓“资”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到所有
制层次上,具体地表现为姓“公”姓“私”的问题。“对于怎么解决已
经出现的种种困惑和疑惑,有人从马克思的本本中找答案。在去
年和今年初一些流传的打印稿中,就出现成段成段地引用马、恩的
著作,来说明公有制应该是怎样的。相应地,不赞成这种观点的一
些同志为了推进改革,也从马克思的本本中去找证据,论证与之相
反的观点。这就出现了我们历史上常见到的奇特现象,观点相左
的双方都从马克思本本里面找证据,而且接下来又围绕马列经典
作家的这段后和那段话发生争论。比如在马克思关于股份制的问
题上,有的人举出马克思的某句话论证股份制是’私有制’,有的人
举出马克思的另一句话论证股份制是向公有制发展的过渡环节。
江泽民讲的‘学风问题’就是针对这个误区的。”李君如还说,总书
记的讲话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冲破了姓”公”姓”私”问题上的疑
惑。“从总书记讲话的大背景看,存在的种种困惑包括来自‘左’和
右两方面的错误观念,但主要是那些超越阶段的‘左’的观念引起
的。
    李锐1997年9月8日写道:“目前不仅是建国以来,也是中国
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但是如果不能彻底解决防‘左’的问题,今
后还有可能出现麻烦,甚至再走弯路。”他还说,“不要怕马克思,我
们做的已超过了马克思。…‘党的76年历史中最难改的错误是什
么?一个字,‘左’!他还建议总结1978年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
了一连串“不能回避讨论”的问题。包括,是否存在、为什么存在根
深蒂固的“左”的问题?今后如何防止“左”?资本主义是否已经复
辟或存在严重复辟的危险?如何以公有制企业为主?初级阶段将
经历多长时间?还有邓小平甫巡前后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姓
“公”姓“私”和姓“社”姓“资”的问题。
    9月9日.董辅扔说:“前一段时间看到仍有人在文章里写道。
市场经济有两种,一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种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他们更换了一种说法认为,我们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但市
场经济还是有姓社姓资的问题,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
性质的市场经济。表面上看来是承认了市场经济是我们改革的方
向,但实际上最后拐弯抹角又把问题扯到姓社姓资上来了。”“整天
纠缠干姓社姓资的意识形态之中,这对我们的改革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我党得这种现象不可小看,需要重新澄清认识问题的疑惑。”
    差不多同时,《经济日报》刊登记者张曙红的文章。张说:“姓
‘社’姓‘资’的争论渐息,随之姓‘公,姓‘私’的纠葛渐起。”作为姓
“社”姓“资”之争的延续,姓“公”姓“私”的问题“成为新形势下困扰
人们思想的主要障碍。”                            。
    于光远说,“有人散布一种错误观点,即用公与私的抽象对立
来取代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其实这就是改革前
‘一大二公’思想的翻版。…
    9月13日.任仲夷在十二大小组会上说,5年前,他在十四大
小组会上发言时就曾说过,“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阻力和
干扰,很可能还是出在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上,当然也有可能
表现的形式不同。”现在他有些“不幸而言中”的感叹。他说,十四
大以来,特别是近两年,姓“社”姓“资”的问题又从姓“公”姓“私”的
争论表现出来。一直有人在用各种方式宣扬”左”和极左的恩想。
可见“左”的影响根深蒂固,反“左”仍然是长期的任务。他说,我们
要谨记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思想——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
    邓小平有一个重要思想,这些年始终被人们念念不忘,这就是
·‘不争论”。        。
    可是,现在看来,中国的事情,已经到了”不想争论也不行了”
的程度。
    这是1997年夏季出现的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动向。
    外国人争说“谁上谁下”,中国人惊问“姓公姓私“
    天安门广场被鲜花簇拥着。一半为了国庆,一半为了十五大。
    广场中心盘踞着一个巨大的花坛,据说其直径可达68米。一
股泉水由花坛中央喷射出来,四周则有15个小喷泉紧紧环绕。水
池之间均有如意花卉图案相联系,花坛名曰:“万众一心”。
    广场的四角另有4个花坛。与“万众一心”遥相呼应。“西北”
与“东北”乃是相互对称的巨大花篮,名为“万紫千红”。“东南”的
花坛表现着粮囤和果篮,一派丰收气象。“西南”的花坛凸显长城、
山海关以及嘉峪关的姿态,似乎要将祖国山河之美尽收一隅。
    两条鲜花组成的标语,分列入民英雄纪念碑左右。
    一边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周年”;
    一边是,“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但北京的老百姓已经看惯了鲜花,他们希望能够看到鲜花后
面的东西。
    几百个中国和外国的记者聚集在京城,更多的记者、学者、官
员在海外发表评论。
    外国记者看到了鲜花的后面一片空旷:一个画匠正在修饰毛
泽东的巨幅肖像,然后是大会的召开。广场戒严了。这是惯例,没
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有一个妇女似乎是不习惯,她走到禁区里
面。三十警察驱前阻止,并且把她带出禁区。诸如此类的事情为
外国的记者广为张扬,作为中国政治仍然不能开放的一个证明。
    鲜花的后面正在涌出无数“谣言”。
.  香港股市上传出消息,说朱铬基副总理没有和江泽民一同去
参观那个”辉煌的五年”展览,乃是因为健康原因。而在美国,《时
代周刊)猜测到:“朱铬基将于明年继任下任总理。”
    还有其他种种猜测,全都关乎“谁上谁下”。
    外国人正在做他们的“预测游戏”。每家报纸似乎都是消息权
威,或者是先知先觉。他们甚至也开始关注“选票”的作用。新加
坡(联合早报)的言论预测说:完全可能出现“部分相当重要的政治
人物在选举过程中落选,或某个意想不到的人物突然冒升”。按照
这家报纸的判断,既然在选举“十五大代表”的过程中,已有一些人
意外地落选,那么,选举中央委员以及中央候补委员的时候,“落
选”的场面又焉能不会重演?
    这样,到了十五大召开的前一天,也即9月11日.外交部的记
者招待会便成了“辟谣会”。
    外国人的确能够听到无数的“谣言”,他们甚至比我们中国人
知道的还要多,并且能够找到无数证明他们观点的事实,但他们却
很难理解中国。比如经济的运行由民间来操作,这在西方人眼里,
从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谈及中国人正在争论姓“社”姓“资”。
或者说是姓“公”姓“私”,他们会觉得好笑,会说“这还用得着争
吗?”
    在1997年。西方人关注的是“克隆人”、是火星探测、是“深蓝”
为什么能战胜卡斯帕罗夫、是“微软”有没有违法垄断计算机软件
市场之行为、是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是朝鲜的饥荒……他们不能理
解,中国人为什么要把时间用在纠缠这些无谓的问题上。
    那是他们不能了解中国的国情,不能理解意识形态之争给中
国人留下的刻骨铭心的感受。            
            李鹏:十二大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江泽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
    不出世人所料,这个报告的主旨,也就是江泽民在“五·二九”
讲话当中阐述的精神。其中很多活,比如关于“旗帜问题至关紧
要”的一段话、中国改革“没有离开社会主义”的一段话、“静止地孤
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没有出路”的一段话,与“五·二九”讲话完全
一样。
    也有一些话,“五·二九“讲话中提到而后来未见公开发表、这
一次则在报告中公开重申。比如“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报告说,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报告的论述相当全面和详尽。其中至少有三个部分最有新
意,也最有可能令“万言书”的作者们感到不快。
    第一,提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重申10年以前十二大政治报告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理论,并且进一步发扬。
    第三,确立新的所有制理论,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
入。
    江泽民在报告中建议,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作为中国共
产党的行动指南。他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有
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
则和经验总结,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称为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
要创立者是邓小平,称为邓小平理论。
    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
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
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
髓。”
      江泽民回顾了1978年冲破”两个凡是”的过程,回顾了1992
年冲破“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的过程,尽管他
没有使用“第一和第二次思想解放”这样的提法,但是他接着说:
      “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加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
性和自觉性。”
      “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
时代精神。”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江泽民说:            。
      “这样的历史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
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
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十五大报告中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论述,应当说是理论方面
最具突破意义的一段。江泽民说。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
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
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
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
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
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
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
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
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
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
统他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健全财产法律制度,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
竞争,并对它们进行监督管理。
      应当说,这是党中央在正式的文件中第一次对我们国家传统
的公有制理论作出重大修正,进而第一次将经济改革的方向指向
传统的公有制。
      其中所包含的关键性的修正至少有10个方面:
      一、我国现在的所有制结构仍然不合理,需要调整和完善;
      二、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概念:
      三、公有制应当包括更大的范围,不仅是我们传统的认识中所
认定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部分,还包括混合所有制当中的国
有和集体成分:
      四、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针对全国而言,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
可以不同;
      五、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社会主义性质;
      六、把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分开:
      七、选择什么样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换
句话说,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必须摈弃;
      八、股份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
也可以用;
      九、非公有经济已经不仅仅是“补充”,而且是“重要的组成部
分”:
      十、不分姓“公”姓“私”,依法对各类企业予以保护、监督和管
理。
      江泽民在报告中坚决地维护了被”万言书”批判的”抓大放小”
的方针。他说:”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治小
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怎样抓好大的?
    国家经贸委主任王忠禹解释说,就是在每个行业当中,“抓好”
国有的大型企业的前几名,优先发展。要建立几家跻身“世界500
强”的中国大企业。
    “放小”呢?
    江泽民在报告中所说的办法,正是被“万言书”批判过的”私有
化”的办法,“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
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
    此后两天。十二大会议上,党和政府的领导者们开始同仇敌汽
地回答“万言书”的指责。
    在十二大陕西代表团小组讨论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朱馆基再
一次用相当多的时间谈及所有制的问题。
    朱铅基说,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目前
中国的国有企业仍然牢牢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因此发展“非公有
制”经济没有危险。
    他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辩护道:中国目前仍处
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只会有好处,发展是硬道
理,缺了一条腿,发展就快不了。
    朱铬基说,所谓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
大这个问题,要作客观分析。他说,”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
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
分”,这样一算,就不一样了。
    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张皓若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外合资企业
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同属于公有制经济,不管中国的公有制
经济是不是控股,都不影响外资企业的地位,也不影响对外资企业
的政策和其经营方式。
    他说,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
们要鼓励它们的发展,中国对各种各样的经营成分一视同仁,并且
要创造条件,使它们公平竞争。
    他还宣布,目前推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在乡镇企业中所占比
例,比城镇企业为高。已经实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其经济效益都
比较好,因此,一般职工都欢迎这种股份合作制。
    国家经贸委主任王忠禹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国有企业的改革
“已经走出一条路”,今年上半年盈利的企业的盈利总额和去年同
期比增长了1.15倍。情况已经证明,国企的改革道路是正确的,
调整和改革成效已经显露。
    他重申,中国政府有信心在3年内使大中型国企走出困境。
他说,本世纪末到现在,还有3年又3个月多一点,这就是所谓“用
3年时间”。具体说,让国有大中企业走出困境的办法,就是加大
国企“兼并”和“破产”的力度。
    劳动部长李怕勇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会对中国城镇人口的
就业问题造成一定的压力,人贝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
其它所有制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更快发展,又必然创造更多
的就业机会。
    有了这些来自官方的言论,我们的确可以相信李鹏总理在十
五大小组讨论会上说的一句话。他说,十五大是“又一次思想解
放”。
              1997年秋季的人心向背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时候,中央电视
台和零点调查公司联合作了一次调查。调查者利用快速电话系
统,在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访问了205位企业经理。在所有
被访问的经理层人员中,国有、非国有、三资企业经理,各占三分之
一。注册资金在100万元、101万元一1000万元,以及1001万元
以上的企业,各占三分之一。
    有一个问题是直接涉及“国有制”的:除了有关国计民生领域
的国有企业外.其它国有企业的资产使用何种组织形式较为有效?
    205位企业经理中,63。9%的人选择“股份制”;40%的人认为
要“采取多种组织形式”;14.696的人推崇“国有民营”也即租赁和
承包:12.7%的人主张出售、出让给私人。
    主张国有独资经营的人,只占5.9%。
    调查者的结论是:十五大提出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公有制实现
形式多样化,以及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造的思路,在这3个城
市的企业经营者中被广泛地认同。
    另外一个结论虽然没有讲出来,但也不言而喻。这就是原广
东省委书记任仲夷在十二大上说的一句话:用一切方法反对”左”
的思想,仍是今后的一个重要任务。
    当然,在1997年从夏到秋的日子里,大多数省市区并没有公
开地指责谁。但是他们的言论之倾向,却明摆着已经同“左”的思
潮分道扬镳。
    从8月4日开始,山东的《大众日报》以(再来一次思想解放)
为题,连续报道全省各个领域取得的进展。
    从8月底开始、深圳的(深圳商报)连续刊发评论员文章呼吁
在改革开放中敢闯敢试。
    从9月开始,广州的(粤港信息日报)连续刊发文章呼吁“让思
想冲破牢笼”。
    四川 省省委书记谢世杰说,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同等重要。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富民兴川的战略目标。要像抓国有大
中型企业那样抓好民营企业,把发展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放在同
等重要的位置。
    安徽省省长回良玉说,拿出当年“大包干”的劲头搞股份制。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应成为安徽省企业制度创新的主流形势。推
行股份经济在全国的大势己不是星星之火,也不是方兴未丈,而是
如火如荼,将成燎原之势。现在是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
没有出路。
    江西省长舒圣佑说,“不求其纯,但求其佳”,“大力发展集体经
济和非公有经济,不要拘泥于比重问题而束缚自己”。
    湖北省省长蒋祝平说;摈弃那种把股份制同私有制联系在一
起的传统观念,消除出售国有资产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疑虑。
    辽宁省副省长郭廷标说,辽宁将选择一批大企业实行委托租
赁经营,由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大财团大企业承包或租赁经营。
只要有益于合作,任何一种方式我们都可以大胆尝试。
    浙江省丽水地区行署秘书长贾荣方说,贫困地区更应该发展
个体私营经济。
    在这个“让思想冲破牢笼”的季节里,建筑行业里的一个老板,
迈出了藏身20年的“掩蔽所”,公开在合肥注册成立了广厦股份合
作制公司。他叫沈文涛,存此念头已有多年,但始终害怕别人指责
他的企业的性质,所以多年来不断更换牌子,不是挂靠在这个“集
体”就是挂靠在那个“集体”。
    现在,他说:“我决定跨出这一步。”
                                         
------------------------------------------------------------------------


--
                                                           ┏━━┓           
         ┏━━┓                                          ┃无  ┃           
         ┃有  ┗━━━━━━━━━━━━━━━━━━━━━┛欲则┃           
         ┃容乃┏━━━━━━━━━━━━━━━━━━━━━┓  刚┃           
         ┃  大┃                 ── ─- ─ --- - -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kis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5.74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