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aing (abing), 信区: Green
标  题: 醒狮65(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Dec 19 11:02:10 2001) , 转信

041型超深潜艇 

在南海昆仑岛-湄公河口海战中一举击落了8架越南米格机的那2艘“微型导弹潜艇”041
型可不是用来打击越南人的,那不过是机遇。这是我国潜艇业界的资深专家王海华教授与
单士俊中校率领的项目组的研究成果。美军的航母集群经常来台湾海域耀武扬威激起了中
国人民的极大义愤,不但军方在研究克制的对策,民间人士也在献计献策。诸如,改装重
型弹道导弹来突破“宙斯盾”;空军组织大机群突破舰载机的拦截,对航母实施饱和的导
弹攻击;采用潜艇的狼群攻击战术…。然而经计算机模拟后,成功率都太低,而代价又太
高。多年前王教授提出,在系统的支持下以单艇突破拦截网,给航母以致命的打击。并与
老朋友单士俊作了深入的讨论,引起了他的共鸣。 

我军现有的潜艇,包括核潜艇都不能胜任这一重任。王教授认为应该研制一款小型常规潜
艇,去掉一切其他的武器,艇首只有1个650毫米大口径鱼雷的发射管,俄国有这种战斗部
达1吨多的重型鱼雷,采用线导和尾流跟踪寻的,声/磁近炸引信。而推进系统就用高性能
电池,推动电动螺旋桨。如此一来,小艇就很小,噪声也就很低,再贴上消音瓦,敌军的
反潜系统将很难发现它,但绝对不是日本人的自杀潜艇。它必须能潜入600米以下的海下,
然后进入攻击位置,得手后再从容退出返航,以钛合金可以做到这一点。在潜艇研究所领
导的支持下,他们组织了一个小组经过深入的研究,得出初步结论,以我国当时的技术可
以用钛合金制作这么一艘小潜艇,电池舱可以提供它以22节高速,在600米水下航行500公
里(需12小时),以唯一的鱼雷攻击目标再以7节的经济航速航行500公里返航(需38小时
)。总共需时50小时,以6名艇员,维持生存系统是不成问题的。整个小艇几乎是塞满了电
池的电池舱。那么它怎么到达距航母500公里的地方,又怎么在水下得到航母的位置呢? 


这就是王教授的系统工程的思想,一般的远洋渔船或商船可以通过隐蔽的电缆向下面的小
艇供电,甚至供气。航母集群的防卫圈一般是200公里,不至于对500公里外的商船或渔轮
都加以干涉。渔船可以从侦察卫星得到航母的位置再传送给小艇。小潜艇当然比较容易在
深海突破航母集群的反潜网,但是要经过12小时的潜航才能到达目标位置,在12个小时中
,航母可以移动甚至300海里呢,小潜艇哪里还找得到航母?王教授要求在航母最可能巡弋
的海域的海底下向外秘密布设一条海底光缆长度至少要500公里,两端的终端盒平时沉入海
底,需要时可在附近向它发送一串超声波密码,启动它上浮到一定的深度。然后终端盒会
发出超声波密码信号。潜艇就可以找到它,机械手把它与艇身上的接线盒连接。商船或渔
船则可与另一端连接。如此就可以向小潜艇通报航母的新的位置,很快就能找到航母发动
攻击了。 

显而易见,这个方案成功的前提是美军的航母集群能到台湾海域来,这点几乎是无疑的。
2005年时单中校向海军参谋部作了汇报,海军领导很重视这个设想,于是正式立项开始了
041型潜艇的设计。由于该型潜艇的核心部分就是电池,所以由单中校任组长,王教授作顾
问。王教授利用与法国合作的南海深海合作研究项目,收集了大量的深潜器的资料,法国
在这方面是国际上领先的,他们研制的钛合金深潜器可潜入6千米海下,并作机动航行收集
海情、在海底采集样品。项目组则发出了各种协作委托书,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项目组也是最早感受到我国军费增长的研究单位之一,经费大幅度增加,技术力量得
到了充实。2006年底中俄军事合作协议中的引进俄国的钛合金加工技术和设备,给了他们
很大的推动。当单中校带来金龙电池研制成功的消息时,研制组成员欣喜若狂,这解决了
他们最大的问题,小潜艇一下子缩得更小了。接着,“人造鲨鱼皮”的研究成功又是更大
的喜讯,如此小的潜艇简直真的成了一条“鲨鱼”了,噪声达到了海洋的背景噪声,低噪
声性能肯定超过了1万吨级的“海狼”核潜艇。 

不过新来的成员也带来了新的思想,为了保持艇型,可以增加一些自卫武器,所以有了前
甲板设置CZ-1L轻型垂直发射系统的设想。就在他们即将完成设计之际,又得到了瓷钢―
―建艇的最好材料,谁也无法躲避它的诱惑。艇身可以加厚,并在所有的接口、焊缝处加
厚20%,以此大幅度提高小潜艇的耐压强度。最后他们设计的041型潜艇的潜深达到了前所
未有的1千米!超过了美国人的“海狼”。 

我军还成功地引进了意大利佩柯派里公司的“自动推进水雷”-MAFOS1的技术,它类似于
美国的MK60型自导水雷(布深760米),其布深达6000米而且是沉底布设。我国研制了鱼-
6超深鱼雷可从1千米水深处发射。 

这艘小艇去年6月在武汉船厂开工建造,这家船厂建造过著名的039型“宋”级潜艇。可是
041型却是对他们的极大考验,其水密耐压舱的壁厚极大,每一道焊缝都编了号经特别处理
,并经X-光、超声波检测,结果记入电脑。好在只有一个人员/战术舱需要如此处理。最
后呈现在海军军代表面前的是一艘漂亮的小潜艇: 

——长42米、宽6米,吃水5米,满载排水量800吨,潜深1000米。 

——采用七叶高弯角单螺旋桨推进器,串列1台200千瓦巡航电机和1台1千千瓦的加速电机
。由于艇身覆盖了“人造鲨鱼皮”,不但大幅度降低了噪声,而且降低了高速航行时的阻
力。巡航速度达20节时,噪声等级仍接近海洋的背景噪声。而其最高速度达到了35节!超
过了美军常规动力试验潜艇“大青花鱼”号创下的33节的常规潜艇水下航行最高纪录,与
“海狼”的相近。 

——艇首为单根650毫米鱼雷发射管,1枚“鱼-6”线导+尾流跟踪+主/被动声自导,磁
/声近炸引信。鱼雷靠自己的动力离开发射管,无再装填装置;前甲板是32个CZ-1L垂直发
射单元,在浮航状态可发射中近程防空导弹、CY-2反潜导弹、C-702反舰导弹;这是潜艇
的自卫武器。 

——由于潜艇的结构简单、任务也比较单一,后面的球形小型人员/指挥舱,仅8名乘员。
只有一个微型厨房,食用宇航员的营养餐。只有这个舱是水密耐压舱。 

——帆罩内有一个折叠式平面相控阵雷达的天线,浮航时可展开工作。 

——最后是设备舱、电池舱和动力舱,串列的巡航电机和加速电机驱动单轴的大弯角低噪
声螺旋桨。 

——由于采用了以往只有核潜艇才使用的电解水制氧机,因此可以长时间在水下潜航。以
往由于电解水制氧,耗电量太大,常规潜艇都采用化学药剂制氧,制氧量都有限。 

而且为了更有效地突破美军的反潜网,应该有对付“海狼”的手段,于是又有了艇首采用
4个反潜鱼雷发射管的反潜型041H型的配置。装备的是324毫米的“鱼-5B”型线导反潜鱼
雷。也无再装填装置。 

在设计组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船厂员工的拼搏在年底先后建成了201号反舰型,202号反潜
型。最费时的是对焊缝的处理和检验。在小艇上也采用了多用途通讯/光电/ESM(电子支援
装置)桅杆,它不是从耐压舱中升起的,接收的图象、信息显示在战术舱的大屏幕上。配
备了强劲的综合声纳系统:圆柱形艇首基阵,舷侧阵;在反潜型中还有拖曳阵列声纳。 

建成后他们就迅速航行到南海进行深潜试验。试验证明,海面系统是极难探测到在1千米海
下的这款小艇,以20节巡航速度行进时,噪声接近背景噪声。它们35节的最大速度足以与
“海狼”在水下一搏。本身简直如同一枚超级鱼雷。 

它们可以在50米深处使用水下天线接收超长波电台的电文,而且在300米的水下使用浮式天
线接收通信卫星、短波电台的电文,顶端是一小段浮在海面上的由轻塑料包裹的细小的金
属线,颜色与海水相同,仅接收电波,不会暴露自己的位置。那么如果在高度危险的战术
环境中要发送极重要的信息怎么办呢?它还有一招就是发射一枚“动力发报浮标”,它们
如同一枚微型鱼雷,从艇后发射后,在电动推进器的推动下,可以水平移动5海里,浮出海
面后,自动发报机发射经压缩的加密电文。通讯卫星或高空侦察机接收到电文就可以转发
给总部。浮标随即销毁沉入海中。美军的电子侦察系统即使能高速反应找到浮标的位置,
也是无法找到潜艇的。 

正当他们完成了海试,就接到了参加昆仑岛海战的命令。潜艇的指战员不愧为我军的精英
,竟然一举击落8架越军的米格-21。如此运用潜艇主动打击敌机,这可是潜艇作战史上的
第一次。这又迫使海军参谋部赶紧为它们研究新的战术。后来这款潜艇的优越性能又得到
了进一步的应用,项目组又发展了一款该型041T型。 

041T型拆除了CZ-1L垂直发射系统,装置了2个球形耐压舱,可搭载24名全副武装的蛙人,
650毫米的鱼雷换成了蛙人输送艇。电解水制氧机足以为他们提供氧气,当然需要加大空气
净化装置的能力。这是一款极具突击力的人员投送利器。 

当然我军现有的潜艇力量也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如前所述,3艘092型夏级导弹核潜艇、5艘
091型汉级攻击核潜艇按照预定方案经过了电器推进系统的改造,采用了定型生产的HD-0
8核电一体化装置,艇身粘贴了“人造鲨鱼皮”。再加上2艘093型攻击核潜艇和2艘094型导
弹核潜艇,可以说我军已经真正地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位的核潜艇大国,形成了一支现实的
核威慑力量。 

然而更重大的转变是运用战略的改变,092与094型导弹核潜艇加大到太平洋各海域的探测
巡航的航次,搞得美国人神经非常紧张。而汉级作了重大的改装:1艘改作远程蛙人输运艇
,4艘编入了航母集群。2艘093级则作为导弹核潜艇出航的护卫艇,并装备了潜射型巡航导
弹“CTF-1”远程战略巡航导弹,这款巡航导弹的性能接近美国的“战斧”,采惯性制导,
地形匹配, GPS等联合导引方式,精度可达25米!以小型涡扇发动机推进射程远达2000公
里,可作为远程对陆打击力量。 

海军参谋部支持新的研制方向,分别研究专用的095型攻击核潜艇和096型导弹核潜艇。项
目组提供095型的初步设计令与会者震憾: 

——以瓷钢建造的无磁性的艇身,长85米、宽9米、吃水9.5米,水下排水量仅5500吨,可
潜深至1千米; 

——主要武器是2管650毫米的重型反舰鱼雷发射管;4管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但也能发射
324毫米的鱼-5甲反潜鱼雷。还备有“CTF-1”远程战略巡航导弹,也可从鱼雷发射管发射
。共备弹24枚。 

——前甲板配置了16个CZ-1垂直发射单元,后甲板有16个CZ-1L单元,装备了“天罗盾L
”战术系统;在浮航时有相当的对空作战能力。 

——人造鲨鱼皮使它的低噪声巡航速度达到20节,在1千米深的海下,接近了背景噪声。 


——研制小型化的HD-09型核电一体化装置,功率仅1.5万千瓦,但全寿命期不用换核装料
,配合金龙电池的巨大储电量足以为全艇提供巨大的峰值功率。最高航速可达37节。 

——由于各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设备系统又作了简化,艇员仅58名。 

它将全面超越俄国“阿库拉”级攻击核潜艇(北约称为“大鲨鱼”级,是当今世界上航速
最快、噪音最低的潜艇之一。它长为110.5米,宽12.2米,吃水9.4米,共有7个隔舱。潜水
深度为600米,最高航速可达35节,艇员63名。水下排水量为12770吨)。 

096型艇首只有6枚324毫米的反潜鱼雷,无再装填。作为最后的自卫武器也有16个CZ-1L垂
直发射单元,可发射中近程防空导弹。不过它最有效的自卫武器是1千米的潜深和低噪声。
前甲板仍是16枚潜射导弹的发射舱,不过装备的已是“巨浪-3”型远程弹道导弹,它有分
导的3个核弹头,有很强的突防能力,射程8000公里。不过已经研制了常规战斗部的CTF-
2远程巡航导弹,可装入垂直发射筒内潜射,射程3000公里。 

095、096型的设计将于明年初完成并开工建造。我军将拥有足以与美军抗衡的战略核力量
。 

我国庞大的常规潜艇,除了6艘039型进行了改造,15艘035型改进型也先后完成了改造。其
实这支力量最可宝贵的是那些艇员,那可不是容易培养出来的。新技术为他们插上了翅膀
。全部改用了电解水制氧机,可全程在水下潜航。去掉了柴油机和原来的电动机,改用了
大功率的永磁推进电机以金龙电池供电,推进低转速低噪声螺旋桨。人造鲨鱼皮的降噪减
阻效果同样明显,它们以20节的经济航速可以潜航4000海里,最大速度为28节。减少了大
量的艇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那个巨大的电池舱可派上了大用处: 

——有4艘改为油料输送艇,可运载220吨航空煤油,在远洋为水油-6供油,而水油-6升
空后可以为歼-11空中加油。 

——6艘改装为蛙人输送艇,电池舱改为人员居住舱,可搭载60名突击队员。 

——还有5艘的电池舱改为了24个CZ-1L垂直发射单元,如同041型拥有了相当的防空能力
。 

可以说就这些现有的潜艇装备也是十分可观的一支打击力量了,绝对不是越南、马来西亚
、印尼、菲律宾这些国家的海军可以抗衡的。甚至日本人也不是对手。我国材料科技的跳
跃式进步对潜艇的性能提升作用最突出。 

海军航空兵 

现代的海战早已脱离了依靠舰炮对射的作战模式,战机成了最重要的打击力量。即使以导
弹进行超视距攻击大多数情况下也需要直升机或战机进行中继制导。俄国的SS-N-2
2“白蛉”反舰导弹,以其高速可以在120公里射程时不必中继制导,但是当射程增加到1
50公里后还是需要中继制导的。 

我国已经建成的2艘航母上首次装备了固定翼的舰载机,而且出手就是苏-33型的重型战机
。不过更大量的还是陆基战机。如前所述,我国在战机制造技术上有了惊人的进步,初步
摆脱了对俄国的依赖。归纳起来,海航有了歼-11系列重型战机,“飞豹”攻击机、歼-
10、歼-8等战机,性能都有了极大的改进;歼-17系列小隐形战机、Q-6、水轰-6、H-
6和H-8这批采用电动螺旋桨的远航程战机。这次总装备部的汇报非常振奋人心,难道又研
制了新型战机?非也。这次专家推荐的“1号工程”却是“曲面相控阵雷达”。 

曲面相控阵雷达 

读者一定会以为是搞错了,相控阵雷达从一出世就是平面天线的。不像以往的机械式雷达
,天线以各种抛物面的截面出现,五花八门十分壮观。那么相控阵雷达的天线为什么那么
单一呢?原来这些平面天线上整齐密集排列的都是移相器,通过计算机控制这些移相器的
状态,天线发射的电磁波就变成很窄的波束,并且指向指定的方向,只要改变移相器的状
态就可以改变波束的方向,这就是所谓的电扫描,当然比机械扫描速度快得多。宙斯盾的
天线甚至可以让一部分单元发射的波束指向一个方向,另一部分单元发射的波束指向另一
个方向,也就是把一个平面天线的波束“分裂”为多个不同指向的波束。如此一来就可以
同时跟踪几百个目标、锁定几十个目标了。 

那么相控阵雷达天线为什么一定是平面的呢?为了取得某一指向的波束,计算机要确定天
线上各单元的参数,平面布置时算式最简单。如果天线是曲面,那么设定各个单元状态参
数的算式极为繁杂,计算机无法及时给定,扫描的速度将慢得无法忍受。在地面或战舰上
天线布置成平面,并不成为问题,巨型的预警雷达天线有几百平方米呢;宙斯盾雷达天线
做成4个平面,可以在360度范围内快速扫描。 

可是对机载雷达,平面天线就成了很大的限制。以歼-8II为例,机头部分的截面直径为8
0厘米,平面天线直径至多也只能做到80厘米的园面,面积大致是0.48平方米。天线前面的
锥形雷达罩内并不能放任何东西,以免阻挡雷达波。这么小的面积当然放不了多少移相器
。当国际上的战机纷纷采用相控阵雷达时,我国未能及时跟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本希望
通过与美国格鲁曼公司的合作来取得先进的机载雷达的制造技术,后来由于美国的“制裁
”,只是得到了一些雷达,未能得到技术。其后在与俄国的合作中,引进了几款比较先进
的机载雷达,并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掌握了机载相控阵雷达的制造技术。不过任何国家也
不会把最先进的技术出口的。俄国提供的歼-8II的“甲虫”雷达,是机械扫描的,扫描角
才+-30度,前向搜索距离是80公里。后来经过很大的努力从俄国引进了用于苏-30的N0
01P雷达,算是苏-27的N001E的改进型,下视能力较强,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同时打击
其中2个目标。 

我国的常鸿电子集团公司原来是研制雷达的研究所,在大裁军的年代,军品任务大幅度缩
减,才改组为制造电视机、录像机等民品的大公司。当不少人热衷于“下海捞银”、“股
海淘金”时,以陈国方教授为首的一个研制组始终瞄准着国际最前沿的机载雷达,仍在为
发展我国的机载雷达而拼搏。日子是很艰难的,经费真少啊,人员也走掉了不少,但并没
有动摇他们振兴中华的决心。以陈教授扎实的科研功底和学术上的声望,前来聘请他的大
公司何止十几个,他的学生就是某跨国公司的技术主管,但陈教授就去作了几次交流报告
,收集了不少技术资料,很快就回来继续自己的研究。他们研制组的好几项成果为军方所
用,并获得了国家科技奖。 

陈教授耿耿于怀的是外国始终卡住机载雷达——这个提高战机性能的关键技术。2006年的
秋天,他们项目组如同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经费和技术力量都大大增加了,关键是体制也
有了变化,机载雷达不再是某个机型研制时的“配套”项目。项目组来的一位方国兴博士
为研制组带来了新的活力,他提出研制“曲面天线阵列”的相控阵雷达,以充分利用战机
头锥内的空间。可以设想如果天线是一个以机头的截面为底的、伸向前方的圆锥面,锥面
的高度等于底部园面的直径的话,那么这个锥面的侧面积是底面积的4倍!如果是向前突起
的半个球面的话,那么半球面积是底面积的2倍。如此一来,就可以多装那么多倍数的移相
器,对于主动相控阵雷达来说,功率就是增加这么多倍,当然具体实施时,会受到一些限
制。而且头锥内的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天线向前伸了,那么一些雷达部件也可以深入
其中。 

如此好事美国人或俄国人当然也是知道的,关键是各单元在空间成了三维的布置,在电扫
描时各个单元的移相参数设定的计算量将猛增上千倍(与移相器的个数相关)。回波接收
处理的计算量同样骤增。火控电脑根本无法承受。这可是一个能成倍提高机载雷达性能的
研究方向,陈教授当然知道其难度,但方博士攻读的就是非线性方程的解算。于是陈教授
亲自跑总部、科委请求支持力量。主席科技助理秦邦定得知此事后,与陈教授作了长时间
的详谈,既为他们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所感动,也察觉到项目的重要性。于是项目组得到
了更有力的支持,动用了更大的计算机集群来支持这伙年青人攻克曲面天线阵的移相和回
波接收的解算方法。 

与此同时陈教授又率领另一组人马去攻克机载雷达的又一项顶级技术-低截获概率雷达,
F-22“猛禽”的AN/APG77机载雷达就是一款低截获概率雷达,它只要发射少量的脉冲,就
可以根据回波解算出目标的距离、方位、速度、运动方向等信息。由于无须发射密集的跟
踪、锁定脉冲,就不会激活敌机的雷达告警接收机。而且敌方的EMS(电子支援系统)也很
难根据很少的脉冲来确定辐射源的位置等信息,这就是“低截获概率”(LPI)的魅力所在
。它的关键技术有二项:一是,能把所有单元接收到的回波信息(强度、相位、频移等)
同时记录下来;二是,计算机能根据这些值解算出反射这些回波的目标的距离、方位、速
度、运动方向等信息。 

陈教授他们得到了“冷眼”主/被动雷达研制组的支持,“冷眼”的“回波全息存储器”能
把所有单元同一瞬间接收到的回波信息分别存储起来,计算机顺序读取后,就有可能解算
出目标信息。当然这一解算程序的编制是最见功力的事。很多人以为编制程序是计算机人
员的事,那是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是科研人员给出了如何根据几千个单元接收到的回波的
强度、相位、频移的数值来推算出目标的信息的公式,编程人员才能编制程序。在解算的
公式中,同样涉及到接收单元的个数,单元越多,解算的精度就越高。自然运算量就要增
加。但是计算量与接收单元排列的形式关系就更大了。如果单元是部署在曲面上的话计算
量也要增加几千倍呢!当然必须对计算公式进行必要的简化。 

到今年3月份经过无数不眠之夜的煎熬,长期困惑机载雷达研制人员的难题终于被这群共和
国的精英们破解了。世界上第一台“曲面相控阵雷达”QXL-09型的样品出来了,它的天线
阵样子很奇特,下半截是圆锥面的,上半截是半球面。如果采用圆锥面,能得到最大的面
积,但是对正前方的目标探测效果比较差,所以上半截采用了半球面。方博士他们接受了
挑战,拿出了简化的方程式,而且能得到所需精度的结果。针对解算公式中最繁杂的计算
部分还设计了了一块专门的加速芯片。QXL-09型还是按照LPI(低截获概率)模式运作的
。这台火控雷达的控制电脑是国产的“飞翔II”机载电脑。 

这台样机是为苏-33研制的,我军的航母是轻型航母,载机量很少,让它们拥有更高的性
能自然成了装备部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俄国提供的苏-33舰载机并没有安装俄军最好的N0
11M雷达,而是装的N001P,迎头探测距离是100公里,尾追探测距离40公里,只能同时跟踪
10个目标,同时攻击2个目标。我军的电子专家历时4年终于破译了它的火控程序。在第二
次中印边境战争中缴获的印军的苏-30MKI上的雷达倒是N011M多模双波段相控阵雷达,它
的探测距离是160公里,能同时跟踪20个目标,同时攻击6个。直到此时俄国才同意转让该
型雷达和制造技术,得此助力,我国的电子专家又有了前面的经验,5个月就破译了它的控
制程序。这一成果也为陈教授他们用上了。 

与N011M相比,QXL-09型移相器数量是它的2.5倍,探测距离增加到1.5倍达到240公里;在
LPI(低截获概率)模式运作时,跟踪/锁定的距离是200公里;能同时跟踪20个目标、攻击
其中的6个目标;前者的扫描角为60度的园锥角,而QXL-09由于天线的特殊布设,扫描角
扩大为整个前半球。任何人都可以想见到,它将在多大的程度上增强了苏-33舰载机的性
能。QXL-09的性能直追F-22的APG77机载雷达。至少是超过了俄国人,其后在中俄空军对
抗演练中,令俄国的老师们大跌眼镜,详见下文。 

这一成果当然可以应用到所有的战机上,大幅度提高它们的性能的作战效能,所以专家组
和总装备部要求将它列为空军的“1号”工程。要组织这款雷达的定型批产,必须全面改组
机载雷达的生产体系,要涉及元器件在复杂曲面上的定位安装、火控电脑程序的进一步优
化、回波全息存储器的生产、新的冷却装置…。任务是十分紧迫的。 

与会者和王刚高度评价了陈教授项目组的功绩,指出我军不但要引进和研制高性能的战机
以及机载导弹,更应该重视高性能机载探测和信息系统的研制。这才能做到先敌发现、先
敌攻击,打赢现代化的空战,夺取海上和陆地上的制空权。一致同意把这一项目列为1号工
程。 

在中央各部门的督促支持下,常鸿厂在5月初就生产了一批QXL-09型机载雷达装备了歼-
11H(苏-33的国产改进型)。 

总装备部汇报的另一项重要的空军装备是“天眼通II”型雷达告警接收机。 

“天眼通II” 

它是雷达告警系统研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雷达要探测目标,而作为被探测方当然希望知
道这一点,以便作出反应,这就是雷达告警接收机的任务。而且最好能根据雷达发射的波
束能反过来知道雷达,以及雷达载体的信息,这就是EMS电子支援系统的任务。在这一对抗
中,似乎雷达方要吃亏些,因为雷达必须从非常微弱的目标反射波中,解算出目标的信息
。而被探测方却可以根据强度大得多的雷达发射波来解算辐射源的信息。以F-22的APG77
来说,它能搜索到160公里外的目标,那么目标至少在320公里外就能根据它的波束来反算
出F-22的信息,因为二者接收到的电磁波的强度至少差了几千倍。但是EMS的困难在于,
从太空中几乎无穷尽的电磁波中找出APG77发出的那几个脉冲。为此研制组得到了我国强大
的侦察系统、情报系统、电子战专家的支持,他们收集了世界上各型战机的雷达的运行参
数,存入了“天眼通”的控制电脑之中。这样一来,“天眼通II”接收到APG77或其他型号
雷达发出的电磁波,才会将各接收单元同时收到的电磁波的强度、相位、频移的数值,取
出来推算出雷达载体的信息。 

他们引进了意大利公司的“单脉冲探测仪”及其技术,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剖析,破译了其
中的秘密,成功地改进了“天眼通”雷达告警接收机。它能够根据接收到的F-22的APG77
雷达的几个脉冲,就解算出载机的距离、方位、速度、飞行方向等信息。当然对所有已知
的雷达,它都可以起作用。而且它还有一种工作模式,可以对指定空域的点状辐射源进行
监视,只要发现就能确定它的位置。并且把未知的雷达型号的运行参数记录下来。 

可以想见这一仪器的威力,只要F-22打开机载雷达,在它的搜索范围之外,“天眼通II”
就能发现它了,甚至可以据此向导弹发出制导命令。 

会议决策立即组织力量作最后的攻关,尽早让这款具有EMS功能的雷达告警接收机定型组织
批产,装备各型战机。 

歼-17A 

如果说空军的1号工程是上述电子装备,那么在前阶段大显神威、屡建奇功的歼-17、Z-
17一对小隐形战机的改进绝对是“2号”工程。美国、俄国、日本都将它们视作眼中钉,极
为关注对它们的探测手段。当今世界上对隐形战机的雷达探测,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首先一款是我国的一位博士提出概念的,后来通过艰辛的努力实用化了。概念并不复杂:
当大功率的雷达波投射到B-2、F-117隐形战机上,被它们蒙皮上的吸波涂料吸收了,涂
料把电磁波的能量转化为热量,高空的背景气温约为-50度,蒙皮的瞬间升温可以被高灵
敏度的红外探测仪从背景中检测出来。我军运用此类雷达成功地检测到接近,甚至越过我
国领空的“曙光女神”超高空隐形侦察机,而且美军强大的干扰装置丝毫作用也不起,因
为雷达回波不起作用,雷达波只是起“加热”蒙皮的作用。不过暂时还没有手段把“曙光
女神”干掉。可是此类装置对歼-17不起作用,因为雷达波加热的是歼-17的骨架上的涂
料,合成材料的蒙皮挡住了的红外辐射。 

对歼-17的威胁是美俄研制的另外二款雷达:一是NVHF雷达,这是甚高频雷达VHF的改进型
,VHF雷达发射的是几米到几十米波长的电磁波,它们被目标吸收后,目标又辐射出电磁波
为雷达所探测到,在机理上与厘米波、毫米波被目标反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上迄今还没
有一种涂料能吸收甚高频电磁波。如前所述VHF雷达不能准确地标定目标的方位和距离,因
此不能制导导弹对探测到的目标进行攻击。美俄科技人员作了极大的努力克服了这个缺点
,NVHF雷达能对接收到的回波的相位、强度的连续变化进行分析,解算出目标的相当精确
的位置,可以引导导弹进行攻击。但是1座雷达只能锁定1个目标,而且雷达天线的体积相
当大。 

二是“牛眼冲激”雷达,它的原理也不复杂:目前最有效的吸波材料是受到电磁波的照射
,才转换成吸波状态,这一转换只需要极短时间。但是如果一个电磁脉冲比这个转换时间
还要短,那么吸波材料就不起作用了。问题是如此短的脉冲只能包含极低的能量,反射回
去的发射波的能量就更低了,接收系统根本无法从背景噪声中检测出来。冲激雷达是雷达
技术的重大突破,它能发射出功率巨大而又极其短促的电磁脉冲,接收装置还极其灵敏,
能把自身的噪声降到极低,以便检测出极其微弱的目标反射波。当然这套装置也相当的笨
重,但是能通过相控阵天线跟踪2-4个目标。 

情报显示,美俄军方为了检验这二款新颖雷达的性能,把十几座昂贵的雷达租借给台湾、
印度、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军方,以测试对付我军的隐形小飞机的效果。这对歼-17
、Z-17是很大的威胁。 

我国的科研人员迎击这一挑战。首先找到的是压制“冲激雷达”的方法,原理非常简单,
就是在蒙皮的内表面也刷上一层吸波涂料。当极为短促的雷达脉冲照射到蒙皮内表面的涂
料,轻易地透射而过,因为它的极性尚未来得及完成转换,同样脉冲波也穿透了骨架上的
涂料层,并且反射波也轻易地回过来透过了这层涂料,可是当反射波到达蒙皮内表面涂料
层时,这层涂料的粒子极性已经完成了转换,把微弱的回波吸收得一干二净。当然实施时
还得解决一些问题,蒙皮的内涂层与骨架的距离是经过计算和测试的,有的地方只好在蒙
皮内加一层材料涂涂料。飞机当然要增加成本,并且增加约100公斤的重量。 

对付NVHF雷达,则采取了主动抑波技术。英国人曾经发明了一套主动抑波的抑制噪声的装
置,在距离噪声源一定距离的地方设置一套发声装置发出与噪声频率相同但是相位相反的
声波,两者叠加后在这个方向上就没有噪声了。对歼-17来说,接收VHF电磁波后再辐射出
相应的回波,这一过程是严格遵循物理定律的。研究人员在骨架前的一定距离设置了一根
很细的天线,它首先接收到了雷达波,接收仪确定了波长和相位后,完全可以确定骨架辐
射回波的波长,以及到达这根天线时的相位,于是发射机通过天线发射一个频率相同,但
相位相反的电磁波,如此一来在面向雷达方向,两个波就叠加消失了。 

科研人员以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消解了这二个危机,歼-17和Z-17继续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小
飞机。当然机体本身也作了改进设计,提高了升阻比,优化了翼形,螺旋桨也改进了设计
,以适应高空飞行,翼展加宽了半米。改进后的歼-17A,隐形性能进一步提高,关键是升
限提高到了14000米,最大航程提高到4200公里。它的武器舱也作了改进,既可以放2枚双
导引头的霹雳-15B近程空空导弹,也可以放1枚专门为它研制的C702H轻型反舰导弹,最大
有效射程15千米。导弹直径为220毫米,弹长2.5米,翼展450毫米。发射质量150千克,战
斗部为高爆型,重量100千克。这完全是配合海军参谋部为它研制的攻顶战术,歼-17A隐
蔽地飞到敌舰的上空14000米处,俯冲而下,C702H的红外成象导引头锁定敌舰后,垂直地
飞射而下,所以只需要很少的燃料,简直像制导炸弹。100公斤的高爆炸药当然还不能对大
型战舰造成严重伤害,但是可以把上层建筑的大批雷达天线摧毁,如此一来这艘战舰还有
什么战斗力呢?天线可没法用装甲板保护起来。歼-17A也是舰载型的。 

Z-17也采用了这些技术提高隐形性能。Z-17H按照Z-2H的方式作了舰载型的改造,并改
进了电动机,加大了转速变化的范围,升限提高到7000米,在白天也有很好的目视隐形性
能。后来全部替换了Z-2H,成了一款隐形“海燕”。导弹护卫艇和反潜护卫艇都可以搭载
这款隐形“海燕”。 Z-17的另一款改进型Z-17A也加大了机体,可以搭载6名突击队员了
,不过在白天难以目视隐形,而且不能为护卫艇搭载。 

隐形战机项目组最大的进展是研制成功了Y-17H隐形运输机,它是歼-17T的改进型,略微
扩大了骨架,它可以运载2.5吨的负载,或搭载22名全副武装的战士。最大航程为4500公里
。只需200米的跑道就可以起降,因此可以在航母支持舰上起降。但是由于形体较大,在白
昼是难以隐形的。在夜间即使是明月夜,目视隐形效果也是非常有效的。这是我军突击队
的又一款利器。 

海航装备的另一项重大的进展就是中国的“海鹞”-JH-8。 

JH-8 

它的外形与AV-8C(海鹞III)差不多,但是内涵却有了很大的差异。“海鹞”飞机是攻击
机中的一个特别分支,也是航空技术一项伟大的应用成果。垂直或短距起落使作战飞机更
有利于隐蔽出击,达到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目的,可达到距前沿仅几十千米处突然发起
攻击的快速反应目的,并使攻击机在一般大型商船上进行搭载提供了条件。但也有航程短
、载弹少、后勤补给跟不上、造价偏高,操纵不易等不足之处。我军得到AV-8C后与英国
公司合作改造了它的供电电气系统,已经获得了270公斤的减重效果。AV-8的起落架是比
较奇特的自行车式的前后轮主起落架,在机翼下还有一对辅助起落架,重达860公斤,这是
抗击垂直降落时的冲击所必须的,对最大垂直起飞重量9050公斤来说比例是很高的,镁钠
合金的强度完全满足需要,一下子减重460公斤;机体的骨架和蒙皮都可以使用镁钠合金制
造,又减重了300多公斤;另外作为对地攻击机,它有一定的装甲防护,换用镁钠合金为基
材钨网装甲板后不但加强了防护效能,而且减重60公斤。如此一来,在以最大重量垂直起
飞时,可以多装1090公斤燃油,大大延长了作战半径。 

而且成飞的工程师与黎阳发动机厂的联合研制组成功地对著名的“飞马104”型发动机动了
大手术,以钨基高温合金制作了燃烧室和尾喷管,加入了微波阻燃、等离子发电、电磁TV
C装置。原来4个喷管都要能在基础位置下转89.5度,通过喷口操纵系统和油门的控制来改
变推力大小和方向,为飞机提供垂直起落,过渡飞行和正常飞行所需的升力和推力。现在
电磁TVC可提供7度的偏流,装置只要能下转82.5度即可,推力提高了10%,效率提高了12
%,还大幅度提高了机动性。 

经此改造后JH-8的样机,性能比AV-8C又上升一大截: 

WS-14比飞马104,推力提高到11500公斤,最大垂直起飞重量达到10吨,最大起飞重量则
为12.5吨,最大外挂为4.5吨。作战半径更是提升到580公里(垂直起飞)-1200公里(满
载滑跑起飞)。我国聘请的英国专家试飞了JH-8后,认为这是“海鹞”系列战机的革命性
的进步。减重的数量积累到这个程度,“海鹞”算是真正有了强劲的战斗力。它们甚至在
商船上都可以起降呢,对海军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陆基的战机也在提升性能,最有威力的是发动机的改进。自从钨基高温合金得以实用
化后,新的发动机都改用了新的燃烧室、高温涡轮和喷管,大幅度地延长了发动机的寿命
,并彻底摆脱了高温涡轮对俄国的依赖。现有的发动机有不少提前大修更换了这些部件。
 

不过空军装备的另一杰出成就是DS-2电动压气涡扇发动机。 

DS-2发动机 

不出美国人所料,“红蜂鸟”歼-12M的DS-1发动机是一款原理试验型的发动机,是为更
大型的发动机打基础的,只是没有想到DS-1本身就取得了如此成就。DS-2绝对不是DS-
1的简单放大,它的核心是电动压气机,1台1万千瓦的双转子变频电动机,7千千瓦的低速
转子运转风扇和低压级转子,3千千瓦高速转子驱动高压级转子,当战机低速飞行时,空气
的压缩比仅为19.5,因此燃烧室的空气流量不足以让发动机发出最大功率,战机加速后进
入进气口的空气的动压帮助了电动机,电机只要提高转速,功率并不增加,在超音速飞行
时,压气机可以把压缩比提高到23,功率当然可以猛增。那么就没有问题了吗?在低速飞
行时本来就要减油门,降功率的;在高超音速飞行时需要发动机提供巨大的功率,它就能
输出高功率。 

问题是起飞时,或者刚完成“眼镜蛇”动作时,战机已经处于失速状态,极需要发动机提
供强大的功率,但是DS-2并不能满足要求。加大电动机功率是不可取的,不但重量要增加
,而且体积也不能忍受,况且大多数时间不需要这么大功率。战机需要的是强大的爆发力
。 

研制人员借用米格-25的“喷甲醇加力”的技术,简要的原理是:在起飞或低速飞行时压
气机的最后一级的气室中,空气被压缩到19.5倍,温度猛增到500摄氏度,如果在高速飞行
时被压缩到23倍的话,温度更会猛增到600度,自然大幅度降低了空气的密度。此时向气室
喷入一定量的甲醇,甲醇蒸发时会吸收巨大的热量,对压缩空气降温,这就提高了压气机
的效率,提高了末级压缩空气的密度,增加通过燃烧室的空气的流量。以往喷气机在高海
拔机场或热带机场起飞时也经常采用“喷水加力”的办法,不过甲醇在空中或高寒的高原
上不容易结冰,而且自身也是燃料,在燃烧室燃烧时能产生热量,它的蒸发速度也比水快
。 

我国专家在应用时有了创新:用半导体制冷机把甲醇冷却到-30度,加强冷却空气的效果
;把压气机最后二级的导向叶片采用热管技术冷却,叠层半导体冷却面紧贴这些热管,散
热翼片则正好在外函道中,吸收的热量被流过外函道的气流带走。好在这些装置都没有运
动部件,增加的维护量很少。DS-2在必要时也可以有爆发力了。 

由于这款发动机与歼-11系列的AL-31F、AL-37FU发动机的外形差别太大,难于置换它们
。DS-2将装备在歼-8Z和歼-7Z战机上。 

歼-8Z 

这是对歼-8大改造的新型战机,仍然突出其高空、高速性能,这一点在对印度和越南的作
战中都证明是极为重要的。否则我军就没有战机能克制米格-31了。改造后机身加粗,大
幅度增加了机内燃油的容量,而且头锥的直径达到1.1米,可以安装大功率的QXL-09X曲面
相控阵雷达。 

并首次在重型战机上如同歼-17一般在下腹部有2个发射孔,内置2枚近程空空导弹采用燃
气弹射的方式发射,比起F-22必须打开弹舱门来发射导弹可要快得多了。整个机腹相当平
整,有7个外挂架,挂载的导弹都已经作了雷达隐形处理,涂了隐形涂料。由于DS-2的电
磁TVC可以提供足够的转向力矩,可去掉所有的尾翼,因此RCS降到了2,今后隐形涂料解决
剥落问题后,只要涂上涂料就可把RCS降到F-22的水平。 

翼展增加,2台DS-2发动机如同F-22置于机翼之上,进气口后倾,上面覆盖一层瓷钢丝制
作的网,以降低RCS。其强劲的动力足以让它以1.7马赫的速度巡航,这将是我国的第一款
超音速巡航的战机,最大速度为3马赫,升限为3万米,达到了米格-25的水平。但这并不
是简单的赶上这款1968年就服役的战机。首先机体和蒙皮都是以镁钠合金建造,是全焊接
结构,机翼和机体的强度很高,以大体相似的机体,米格-25最大起飞重量达35吨,而歼
-8Z仅25吨。其次发动机的寿命,米格-25初始时仅150小时,后来才改进到600小时,而
DS-2无高温涡轮,燃烧室和尾喷管又以钨基高温合金制作,寿命高达6000小时以上。最大
的改进在于,发动机的效率至少提高了1倍,米格-25无外载油箱的超音速航程为1250公里
,续航力2小时5分;而歼-8Z内部油箱大,发动机效率又高,去掉尾翼后升阻比大幅度上
升,航程达到3600公里。 

而机载设备就更不是40年前生产的米格-25可比拟的了,QXL-09X曲面主动相控阵雷达和
“冷眼II”雷达告警接收机大幅度提高了它先敌发现、先敌攻击的能力。先进的数值通讯
和数据链使它成为战区网络系统的一部分。 

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款重型高空截击机,它无与伦比的高空高速性能,使它可以实施
高举高打的新战术。预计在8月份首架样机可以进行试飞。 

经过二天的讨论研究,会议决定: 

——如期开工建造工商号核动力中型航空母舰,68000吨级,斜角甲板。安装4台蒸汽弹射
器;采用蒸汽弹射和火箭弹助推复合技术;将装备YJ-7H舰载预警机。 

——如期开工建造061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19000吨级。2座三联装203毫米舰炮;“天罗
盾”战术系统,156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一台弹射器,可弹射满载的JH-8;可搭载2架J
H-8,4架Z-1H,2架歼-17H。将是航母集群的护卫主力,也可作攻击舰队的主力。计划
建6艘。 

——今年底完成062型核动力战列舰的设计,开工建造首制舰,它是时隔65年后人类再次建
造的又一款新型的战列舰,将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战列舰,计划建造4艘。满载排水量4
9000吨级。2座三联装406毫米舰炮,它能把890公斤的炮弹投射到105公里处,采用底排气
弹射程为140公里;天罗盾系统,320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装备2台ZTQ-1弹射器,可搭载
12架JH-8或Z-1H直升机。 

这些都要2-4年后才能形成战斗力。当前的应急计划: 

——引进的6艘两栖舰,加强接舰人员的力量,力争9月份能投入服役。 

——年底前完成12艘055型轻型护卫舰的建造。 

这是世界上第一艘只有电池作为动力的大型战舰,它的舰型接近德国的MEKO级(3000吨级
),长105米、宽13米、吃水4米,不过满载排水量仅2500吨。它装了120吨金龙电池,以每
公斤9千瓦小时的容量,可储存108万千瓦小时的电能,单轴串列一台4000千瓦的巡航电机
,一台2万千瓦的加速电机,最高速度33节。由于极大地简化了动力推进系统该型舰只需要
60名舰员,还包括了舰载机飞行员。可推算出,充满电能后,护卫舰可以22节巡航速度航
行216小时,航程为4750海里;如果以33节的最高速度就只能航行约1650海里了。既可用直
升机给它更换电池,也设计了“伙伴充电舰”-055D型,它装置了2台RZ-80发电装置,可
以通过电缆同时为2艘055型舰充电。 

055型应用了瓷钢A(比重6.3)作舰体,而且上层建筑和甲板是以瓷钢B(比重4.2)建造,
强度高而重心低,而且极强的耐腐蚀效能,只要求很小的维护工作量。舰体和甲板厚度达
20毫米,强度可抵30毫米装甲钢板呢。在舰桥和前主炮的前装甲分别加厚到35-50毫米,
并局部加装了钨网装甲板。 

055型的武备相当强劲,前主炮是1门紧凑型的单管130毫米舰炮,射程已提高到42公里。舰
炮后到舰桥的一段甲板,是密集排列的98单元的CZ-1型垂直发射系统,控制它们的是“天
罗盾L”战术系统,电子舰桥很小巧,顶上向前、向后各有一组光电组合仪,它们由变焦摄
像机、微光夜视仪、热成象仪组成,它们的图象既可显示在舰桥,也显示在战术中心的大
屏幕上,还存入了电脑中,更可以控制防空系统拦截目标。顶端伸出的粗大桅杆上是主/被
动相控阵雷达“冷眼IIIL”的4个平面天线,舰桥两侧各1座双37近防炮。后甲板是直升机
的起降平台,采用下沉式机库可停放1架Z-1反潜直升机。舰桥下左侧有1个小机库可停放
1架Z-2H微型直升机;右侧是1台升降机直通底舱的电池舱,用于垂直补给时快速更换电池
。 

056型重型护卫舰和057型驱逐舰的新设计尚未完成,可是各造船厂大中型船台一点空闲的
时间都没有,他们都在忙于改造原来的江卫级、海卫级护卫舰,旅沪级、东方级驱逐舰,
经过改造它们的性能、打击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当前海军装备的另一支援军则来自俄罗斯,俄国的经济状况迫使军方采用收缩政策,提前
报废了一批舰艇,以便集中有限的经费为留下的舰艇提供更好的维护。对这些“废”舰艇
,只有中方的出价最高,而且经办人员打通了关节,俄国的经办人员也可捞到不少好处,
因此大多数落到了我军手中。其中最有战斗力的是: 

——2艘伊凡罗格夫级两栖船坞登陆舰,满载排水量13100吨;可搭载4架卡-27;有双联
装76毫米舰炮和4门23毫米近防炮。可运载1个营的陆战队,40辆坦克以及气垫登陆艇。 

——4艘惩罚级导弹巡洋舰,光荣级就是它的后继改进型。该舰长173.8、宽18.3米,吃水
6.2米,满载排水量9900吨;主机功率有134000马力。可搭载1架卡-27。 

——1982年服役的光荣号导弹巡洋舰也被列入了退役的行列。它原来就是一款相当强劲的
巡洋舰,满载排水量11200吨,4台燃气轮机总功率12万轴马力,最高航速34节。上面均衡
地配置了强大的武器系统,是远洋海战中的极具威力的武器平台。 

——4艘克里瓦克III级导弹护卫舰,这是前苏联设计的一款低档的比较容易建造的反潜护
卫舰舰,后来在III级上去掉了1门100毫米舰炮,设置了直升机机库和起降平台,成了一款
多用途护卫舰。满载排水量3900吨,全长125米,全宽14.1米,吃水4.9米,动力强劲,最
高航速30节。 

还有一些轻型护卫舰、巡逻舰等。我国购入后,都进行了供配电系统、空调系统的改造,
舰载机当然都改成了电动直升机,加装了我军的通讯指挥系统。有的还装上了“天罗盾”
战术系统,经过改造战斗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加入了我海军的战斗行列。不过后勤系
统遭遇了很大的困难,要维持如此众多的导弹型号、动力系统的备件,培养维护人员。不
过这也是应急措施,海军将它们大多数装备了我军的日本海舰队和驻朝鲜的海军舰队。以
便就近得到俄国太平洋舰队的一些后勤支持。 

海航将得到总装备部的和空军的全力支持,立即组织QXL-09系列的雷达和“冷眼II”的定
型生产,生产型的新雷达和雷达告警接收机优先装备海航的各型战机。歼-17A、Z-17A、
Y-17、歼-8Z加快定型生产的进度。要以战时的紧迫感来推进定型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由这一战略部署可以看出中国军方的长远目标是打击日本、抗衡美国,绝对不是以台湾、
越南之类的海军为对手的,这些小角色只是近期用来练练功夫的靶子,或者说是拉来为海
军热身的。 

后世的战史专家认为,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开初的第一波武器装备提升的高潮是王刚于2006
年末访俄后开始的,以引进俄制武器及改进仿制为主,规模直追建国之初的从前苏联大规
模引进三军的武器系统。令人咋舌的是仅过了2年半又掀起了第二波更大的研制新武器的浪
潮,以金龙电池、瓷钢、镁钠合金、钨网装甲这新的“四大发明”为基础,以海军舰艇和
战机为主线,其发展势头只有前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的武器发展可以比拟。而且中国军方
完全改变了只重硬件的偏向,把巨大的力量投入了武器系统软件性能提升的方向。充分利
用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短时间内就把海空军的武器系统的水平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
度,为其后杀出重围,创建世界级强国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清政府创建北洋水师时的扩建海军的规模可以比拟,但是当时清政府是
亚洲最富有的,甚至在世界上也是有数的富国。现在我国在世界上只能列入“发展中国家
”的行列,自然还碰到“拦路虎”-钱,任何武器系统的发展都必须有钱才能推进,尤其
是海军更是耗钱的超级大户。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6.21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2.15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