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汉风》4-6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r  4 18:58:10 2003) , 转信

第六节
 
    面对着不断闪烁的镜头和面前成捆成捆的麦克风,年仅38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副部长沈辰中将不禁有些惶惑。这位解放军最年轻的将军是中央“嫦娥”计划领导小组的
实际负责人。负责领导和指挥上万名科技工作者实施这项被海外媒体称为“本世纪头条热
门新闻”的奔月计划。
    中国的航天科技探索开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当时中国的科学家在极为恶劣的政治条
件下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的第十三个年头将中国自己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
了轨道。在东方红一号上天的前一年,一名叫阿姆斯特朗的美国人和他的同伴们代表人类
第一次成功的踏上了月球的土地。领先于中国人成为月宫之客。尽管如此,中国对外层空
间的探索却从来也未曾停止过,中国的空间技术,尽管在规模和程度上均不及美国和俄罗
斯,但在一定范围内却独具特色,在极个别的领域比之美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革结束之后,一口川腔川调的“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取代横空出世的一代巨人毛
泽东,以霸主的姿态出现在各方诸侯割据纷争不断的中国政坛上。尽管在名义上华国锋还
是“英明领袖”“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选定的合格的接班人”,但是无论是一贯以思想右
倾著称的党内元老陈云还是老谋深算大智若愚的一代元戎叶剑英,心中都清楚的很:小平一
出,谁与争锋?面对这个在党政军三方均拥有庞大实力的德高望重的四川人,华国锋拿什
么和他斗呢!毕竟,交城的山,交城的水,交城有一支游击队,游击队里有一个华政委..
.....也就是说,当邓小平已经出任八路军129师政委,率领刘邓大军纵横中原叱咤风云的时
候,“英明领袖华主席”还在交城的游击队里当政委呢!
    邓公出山后的第一个大手笔,就是后来被人们喻为“细雨春风”的全国科学技术教育
大会,一代伟人以轻松而坚定的口吻嘲弄着已故舵手的守灵人:“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
的一部分嘛!”。
    一句话,改变了一个国家内一个社会群体的地位,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航
天科技发展,走上了一条辉煌之路。从1979年到1989年,是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
,那时候的人心齐,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好,在科技发展上受的围堵较小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础,就在这十年里悄悄地打下了。
    1989年,一场由学潮引发的政治风波席卷中华大地。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学生群体的
精神领袖,政府口中的幕后黑手,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明令全国通缉的卖国贼,三重
身份都偏偏集中在中国天体物理学泰斗方励之的身上。中央对他采取的措施,犹如一石激
起千层浪,让以季羡林,于光元等人为首的中国知识界和以吴祖光为首的中国文化界人人
自危。京城里的枪声,彻底击碎了凝结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的那一点信念。中国的知识分
子,第一次对祖国失望了。
    八九风波之后,受损最大的实际上是政府的信用度。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未来美好生
活的憧憬变成对物质生活的疯狂追求。中国的知识界达成了“莫谈国事”的共识。最为可
怕的是,在中国的知识阶层之中,形成了一股出国热潮。这其中包括了许多从事高精尖科
技研究工作的高级人才。方励之教授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落户安家也确实让中国
的知识分子充分体会到了美国对人才的渴求。如果当时出一个类似李文和案的事件,恐怕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往外跑的时候就会多想想,可惜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已经被“六.四”以及
随后的大审查吓怕了,许多参加过游行的知识分子都准备收拾行李跑路。连中央电视台一
位姓赵的著名老资格播音员因为及时写了检讨才勉强过关,而其他如薛飞,杜宪等强项者
只有被扫地出门的命运。向吴祖光一样以退党作为抗争手段的人也不在少数,但那只有知
名人士才能做得到且有效果。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则没有那么幸运。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科技
人才的外流就不可避免了。而且,在风波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对知识分子存在着
一种广泛的敌视和不信任。因此,中国的航天科技面临着一场人才危机。
    1991年,中国承担了“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任务,该卫星的发射成功证明,20年的
努力并没有白费,中国的航天科技基础是十分坚厚扎实的。并未因人才的危机而导致科技
的衰退。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很清楚,局势再这样发展下去,中国的航天业很快就要面
临青黄不接的威胁了。
    对于这种局面,中国的智慧老人洞若观火。他私下曾对秘书说:“现在的人才政策不
对头,人家在吸引,我们却在往外赶!方励之是个别现象,不能因为鸡窝里混进一只黄鼠
狼就把整个窝拆掉。现在的政治风向不对头,在向左转。”为了抵制这种开倒车的政治风
向,老人在武汉以罕见的正颜厉色说了一句:“谁反对十三大路线谁下台”。1992年,老
人以他独有的形式发起了一场扭转中国政治风向的“南巡战役”。
    “邓公南巡”的旋风吹开了结冻三年的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时也带来了蕴含着默默
温情的新的知识分子政策。老人在深圳当着省市地方领导的面说:“要善待知识分子,不
要因为八九一下子,就把他们看成洪水猛兽,要积极的吸引人才。不要算旧帐,以前因为
八九年的事跑出去的那些人,现在欢迎他们回来,想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

    中国的航天科技在邓公南巡之后总算度过了这场长达两年的人才危机,开始了新的发
展历程。
    2000年,中国自行研究制造的“神州一号”宇宙飞船成功的遨游太空,这是中国空间
探索计划的一个里程碑。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中国共进行了12次宇宙飞船发射试验
,其中发射载人宇宙飞船7次。10年中中国共发射人造卫星76颗,为国家赚取外汇174亿美
金。同时为中国军方发射了22颗军用卫星。2004年,中央军委,航天部正式启动了“嫦娥
”计划。
    2009年,出身陆军的计算机专家沈辰上校被调入计划领导小组,同年晋升大校。他出
色的管理调度能力得到当时的国家国防科技委员会主任柳季彬的赏识,于2011年出任领导
小组负责协调工作的副组长,晋升陆军少将,开始接触中央主要领导。在赵长春的推荐下
,秦启风于2013年通过魏臣将沈辰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任副部长,军衔晋升为中
将。沈辰从而成为解放军里最年轻的将军。
    2014年3月15日,就在赵长春在记者招待会上游刃有余的应付各国记者的时候,随着沈
辰一声令下,四枚长征四号火箭助推器载着"嫦娥一号"宇宙飞船点火升空,向着浩瀚无垠的
宇宙空间飞去。58小时之后,两名宇航员在十三亿炎黄子孙的瞩目下踏上了神话中玉树琼
花无限好的广寒绝地。
    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秦启风和赵长春此时亦坐在电视机旁观看实况转播。
    “这个沈辰,安排的很周密!没有什么漏子!”赵长春显然对沈辰缜密的办事作风非
常满意。
    秦启风心不在焉地“唔”了一声,缓慢的说道:“再看看,毕竟年轻了些!条件不错
,就是有些欠成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胡德鹏冷冷地接过了话头:“我看不年
轻了!你们两个小老弟不是35岁就当上中央委员了吗?比他还年轻呢!现在不也蛮成熟的
?”
    全中国恐怕只有胡德鹏一个人敢跟秦启风这个以严厉铁腕著称的总书记以这样的口气
说话。而且秦启风居然还不恼。知识摇着头说:“性格太张扬了,恐怕总不是什么好事,
离中央机枢越近,就越要懂得韬光养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里,可是大风口呀!”

    赵长春瞟了他一眼,以罕见的不客气的语调说道:“要做大事者,必然不拘小节,启
风,咱俩搭班子不是一天两天了!你向来干脆利落雷厉风行,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婆婆妈妈
了?你要选的是个能打胜仗的无敌统帅,可不是一个八面玲珑的官场油条。”
    秦启风含笑点点头:“好家伙,我引起公愤了,长春说的没错,正因为如此我才要让
他多一点历练,我们在台上,这小家伙大树底下好乘凉,万事不愁。可是铁打的江山流水
的官,我们下了台他可怎么办?像他这样做到中将还不会和上面打交道的人可真是不多呀
!说实在的,我最欣赏巴顿式的军人,但是这样的人往往官运不佳,为了让我们的军队能
翻个身,也为了能让我们的改革继续进行下去,于公于私,我都必须保住他!魏臣是个理
论家,凌濮精于带兵;像沈辰这样即通理论又会带兵且两者皆佳的将军还真少见,偏偏这
两个人都跟他有仇似的,处处都拧着劲,以后一旦没了靠山他还不得让人整死?所以说我
这是为了他好!别看我表面上狠,那是*出来的,对像林爽那样的,不狠行吗?可是要是光
凭着这个,我能在官场上混这么长时间?谁都有三板斧,只不过耍法不同而已!”
    赵长春和胡德鹏对视了一眼,无言地苦笑。
    胡德鹏感触颇深:“中国!积重难返哪!官本位哪一天才是个头呢?”
    赵长春则在思考秦启风的话,这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38岁的陆军中将能否真正学
会官场上那一套营营苟苟呢?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9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