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pcwth (独翅鸟), 信区: Green
标  题: 《龙旗飘扬的舰队》节选--海防大筹议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20日21:46:07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北京专条》签订后的第六天,恭亲王以总理衙门的名义向皇帝提出了一份重要的奏疏
,指出台湾事件明知日本理曲,苦于我之备虚。溯自庚申(1860年)之衅,创巨痛深。当
时姑事羁縻,本需亟图振作,然而迄今并无自强之实。本衙门提出的练兵、裕饷、习机
器、制轮船等建议,有的被阻格,未能实行;有的实行了没法坚持。同心少,异议多,
局中委屈,局外未能深知,以致敌情猝至,仓惶无备。现在日本寻衅,以一小国之不驯
,防御已苦无策,西洋各国观变而动,就更没法弭救了。
  在这个奏折里,恭亲王等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条紧要应办
事宜,请求饬下南北洋大臣、滨江沿海各督抚、将军逐条详细筹议,于一月内奏复,再
由在廷王大臣详细谋议。经皇帝批准,这个文件由军机大臣密寄各地封疆大吏,由此引
发了关于海防建设的著名大讨论。
  当怀揣军机大臣字寄上谕的信使正在初冬的寒风中策马疾驰时,朝廷收到了广东巡
抚张兆栋转呈在籍守制养病的前江苏巡抚丁日昌所拟《海洋水师章程》。早在1867年,
丁日昌担任江苏布政使时,便考虑改革水师旧制。他分析说,鸦片战争证明中国水师不
能御敌,沿海炮台也呆无所用。建议制造中等炮艇,分别由北洋提督、中洋提督、南洋
提督统帅。北洋提督驻大沽,下属直隶、盛京、山东各海口;中洋提督驻吴淞口,下属
江苏、浙江各海口;南洋提督驻厦门,下属福建、广东各海口。无事出洋梭巡,习劳苦
、娴港汊、捕海盗;有事则一路为正兵,两路为奇兵,飞驰援应。那是最早提出的三洋
水师构想。这次丁日昌所建言的,是他1868年在江苏巡抚任上,因与两江总督曾国藩在
如何创建江苏内外洋艇船部队出现意见分歧,而撰写的海军发展构想。其要点包括六条
建议:一、外海水师,专用大兵轮及招募驾驶之人;二、沿海择要修筑炮台;三、选练
陆兵;四、沿海地方官精择仁廉干练之员;五、北东南三洋联为一气;六、精设机器局
。其中关于三洋水师,改为北洋以山东益直隶建阃天津,东洋以浙江益江苏建阃吴淞,
南洋以广东益福建阃南澳。每洋各设大兵轮船和炮艇。三洋提督,半年会哨一次,无事
则以运漕,有事则以捕盗。丁日昌这些建议,对于未来海军的蓝图设想得十分具体。总
理衙门提出,把丁日昌所拟《海洋水师章程》转交沿江沿海各大臣及在廷王大臣,一并
归入海防建设讨论。
  12月6日,大学士文祥上奏,进一步强调了加强海防的问题。文祥是满洲正红旗人,
字博川,号文山,1845年取中进士,1859年入值军机处。从1862年起到1876年去世,他
一直在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排名第二,是恭亲王的密友,中央洋务集团的重要首脑。文祥
提出:
  目前所难缓者,惟防日本为尤亟。以时局论之,日本与闽浙一苇可航。倭人习惯食
言,此番退兵,即无中变,不能保其必无后患。尤可虑者,彼国近年改变旧制,大失人
心,叛藩乱民一旦崩溃,则我沿海各口岌岌堪虞。明季之倭患,可鉴前车,……夫日本
东洋一小国耳,新习西洋兵法,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藉端发难;而沈葆桢及沿海疆臣
等佥以铁甲船尚未购妥,不便与之决裂,是此次之迁就了事,实以制备未齐之敌。若再
因循泄沓,而不亟求整顿,一旦变生,更形棘手。
  文祥透过日本侵台事件已经看到,日本将成为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敌人。后来其他洋
务政治家也相继指出:"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
中国永远大患……是铁甲船水炮台等项诚不可不赶紧筹备。""日本倾国之力购造数号铁
甲船,技痒欲试,即使日本能受羁縻,而二三年内不南犯台湾,必将北图高丽。我若不
亟谋自强,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诗》云:'未雨绸缪',何况既阴既雨乎?""日本
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由
此奠定了中国近代海军的战略使命和主要假设敌。但文祥对于明治维新的深远意义没有
认识清楚,以为大失民心,将酿成事变。在这种历史转变关头,中国政治家的错误判断
,正是中日两国在现代化道路上拉开距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是文祥毕竟是同光年间中国最有远见的智者。1860年他随恭亲王与英法联军议和
,亲身感受家国沦丧、火烧圆明园的切肤之痛,恐怕要超过看准洋枪洋炮厉害,索性借
洋兵来打太平军的李鸿章。李鸿章在给湖广总督李瀚章的家信中袒露:"文相为倭事气愤
不过,发此正论,但恐有唱无和,言易行难。……此间正拟构思,尚不知何处说起。尊
处虽居上游,遇此大议论,不免随众涂抹。幕僚中有可商榷属稿者否?弟自凌筱南南旋后
,洋务笺奏皆自起稿,苦涩殊甚。"信中所提到的凌筱南,是李鸿章乡试同年,1862年即
入李鸿章幕府。李鸿章曾称他久历艰险,赞画戎机,于筹议通商事务尤思精虑密,力持
大体,"于洋务公牍实能曲折赴题",但毕竟还是旧式文人,对于19世纪的世界变局缺乏
真正的了解。李鸿章处尚且如此,其他督抚在讨论中就更难以置喙,反映出整个中国官
场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转型初期,从观念到人才都缺乏准备。
  李鸿章还告诉其兄:"海防自强复疏,文相又专函催嘱畅所欲言。若弟不畅所欲言,
各督抚未必尽知,未必敢说。连日百忙中采择各营局洞悉军情洋法者议论,又历年来所
阅历蕴蓄,逐条详答,推阐出许多新意,或日做一条,或数日一条,兹拟就六条草稿,
尚须改定,先抄寄秘览。将来王大臣会议,即不能尽行,存吾此言,以俟后世。不一一
做到,洋务断不能振作,自强断无实际也。兄未经办洋务,有许多话可说不到,复疏或
不必分条详对(于正折内条对似可藏拙),或分条撮要言之,幸勿过于雷同耳。"如此严肃
的海防讨论背后,忽然读到李氏兄弟这番坦率体己的私房话,我们不难体会到,古往今
来,庙堂上许多重大的历史决策,在幕后就是这样讨论的。
  经过各自不同的准备,督抚们对于海防建设,开始发表意见了。李鸿章、文彬、杨
昌濬、王凯泰、刘坤一、沈葆桢主张三洋水师之议,唯地域所分略有不同;李瀚章、李
鹤年主张于南北洋分设外海水师;王文韶称简任重臣督办海防,驻节天津,慎选熟悉海
洋之提镇作分统,分布沿海;左宗棠则明确反对,认为海防一水可通,若划三洋,畛域
攸分,彼此势均力敌,意见难同,督抚亦成虚设。关于铁甲舰,除了丁宝桢明确宣布山
东暂时不购,李宗羲表示要慎重,需酌定停泊所,试验是否适用外,各地疆臣都支持购
买。此外,对于总理衙门和丁日昌提出的其他问题,督抚们也各抒己见,虽互有出入,
但至少在表面上大同小异,都表示出对洋务活动中各项求强事业的支持。
  李鸿章是绝顶聪明的人物,他对海防大筹议并不抱乐观的态度。讨论初起时,他就
透露出对时局的忧虑:"近日热闹,万寿排日筵宴,恬嬉歌舞,皆幸倭事速了,意乃不以
为耻辱。窃料奏议即多,仍是空话。农部及外省一毛不拔,必亦一事无成也。闻恭邸模
棱缄默,畏祸实甚宝鋆、沈桂芬,自邸以下,更无建白。升除多出特简,如新补豫臬(河
南按察使)兴奎,由宦者荐引;周寿昌名字吉祥,擢署户左(户部左侍郎);张家骧值南斋
,不知所由推之。西林(英翰)督粤、寿山(裕禄)抚皖,似皆意外。仲仙(吴棠,时任四川
总督)退志已决,雨亭(李宗羲,时任两江总督)必不耐久,替人亦不知谁何?不得人则江
海固不必防,防亦虚文,何用?"此处万寿,是指慈禧太后虚岁40的生日。恭邸模棱、缄
默、畏祸,是指恭王在刚刚结束的关于是否重修圆明园的争议中,率全班军机抗旨,迫
使同治帝收回成命之后,不欲在反击日本侵台事件上再持激烈态度,破坏普天同庆太后
生日的热烈气氛。我们以往注意到恭亲王谏阻重修圆明园时的执着坚毅,却忽略了他在
处理台湾问题上的踌躇。李鸿章表面上也力主对日议和,私下则认为如此草草求和,是
不知羞耻,并对朝政的腐败提出尖锐的批评,更展示了他对官场的透彻观察。这年他本
人51岁。但到十年、二十年以后,恰逢中法、中日两战,他也开始考虑战争与太后祝寿
的关系,并力图以屈辱求和的方式来回避战争。那时,他是更圆熟了,还是更胆小了呢

  然而李鸿章的奏折还是所有参与讨论的督抚中最有切实之言的。他强调"洋人论势不
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第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穷则变,变则通',盖
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他同意丁日昌提出的三洋各设大兵轮船6
艘,炮艇10艘的建议,更提出三洋各配置2艘铁甲艘,合计装备6艘铁甲舰的构想。在讨
论到人才培养问题上,他指出传统的文武进身之途,考章句弓马,太蹈虚饰,不是培养
人才之道,若不破此故习,天下危局,终不可支。建议"另开洋务进取一格,以资造就"

  这年年底(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即1875年1月12日),20岁的同治皇帝驾崩,懿
旨立醇亲王之子载湉入继大统,年号"光绪"。此前三天,朝廷宣布武英殿大学士、直隶
总督李鸿章接替10月17日去世的瑞麟,荣膺文华殿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文祥改任武英
殿大学士。清代不设丞相,以大学士为内阁首领。授大学士是极高的荣誉,习称"拜相"
,又以文华殿大学士为首辅。据说是文祥自谓功业不如李鸿章而相让。李鸿章、文祥等
人的这次职务安排在此非常时期匆匆作出,其中必有深意,涉及到同治去世之后最高政
局的发展脉络,但对海防事业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15日,两宫皇太后再次宣布"垂帘听
政"。同治皇帝在世的时候,对政事就不太留心。亲政两年余,大事仍由太后作主,日常
朝政靠恭亲王和军机处处理,所以龙驭宾天后,各项政务仍然井井有条地执行着。太后
垂帘后,即宣布停止园囿工程,褫革怂恿同治帝重修圆明园的内务府大臣贵宝、文锡和
引导同治微服冶游的御史王庆祺,发遣遇事招摇、营私舞弊的7个太监,使得军机大臣大
受鼓舞,李鸿章进京时发现,恭王、文祥、宝鋆、沈桂芬、李鸿藻"奋兴之象,不似春间
楚囚相对情景"。恭王还告诉李鸿章,海防讨论各折,数他和沈葆桢写得最好。2月22日
明发上谕,将总理衙门筹办海防事宜、丁日昌条陈、李鸿章、左宗棠及其他各大臣复奏
中引申讨论各节,发给在京亲郡王、大学士、六部九卿悉心妥议,限一月内复奏。
  24日,李鸿章上"代奏丁日昌议复海防六条折"。他报告说,在上年的海防大筹议中
,他想到丁日昌随办洋务多年,熟悉机宜,究心时事,曾密抄总理衙门原奏六条,嘱其
筹议切实办法,以为集思广益之助。1月20日,丁日昌从广东揭阳老家寄来了逐条议复的
折稿,现在转呈朝廷。在这份约六千言的文件中,丁日昌进一步发挥其在《海洋水师章
程》中阐述的思路。关于练兵,他认为中国四边,东北为最要,东南、西北为次要,西
南又次之。当分别缓急,选练重兵,以息敌人觊觎之心。他强调沿海水师应当全洋统筹
兼顾,化散为整,不可稍分畛域。他说:"今日驭远之法,内则力图整顿,不可徒托空言
,外则虚与委蛇,不可稍涉虚骄",力保目前和平环境,以待水陆各军练成。关于造船,
他详细介绍各国铁甲舰的情况,认为中国洋面辽延袤阔,目前至少须有10艘铁甲舰,将
来能够制造,至少须30艘,方敷防守海口及游历五大洲,保护中国商人之用。目前各项
船械,购买贱于自造,但如果不能制造,则"终受人把持,终无自强之日"。主张在购买
的同时,派人到国外船厂,学习制造技术。关于筹饷,他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为五大洲
第一繁盛之区,提出建立纺织工业,开发矿产,开发台湾,设立银行,发展交通,设立
电报,彻底禁烟。力主打破保守者的阻挠,所谈思路,已从海防扩展至国家经济发展的
大战略。李鸿章称之"与拙作一鼻孔出气"。有的观点更是他"意中所欲言,而未敢尽情吐
露者"。
  4月1日前后,在京王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关于海防筹议的复奏拟就了,醇亲王
奕譞单衔独上一奏,其余官员由礼亲王世铎领衔,上一合奏。这几天,相关官员络绎不
绝地前往内阁奏事堂会看复奏稿。时任内阁学士的翁同龢记录说,昨天曾拟一稿,军机
大臣李鸿藻认为不妥,又易新稿,其实仍是空言。他在讨论时说,借洋款一节,似未可
行,当时颇有附和者,醇亲王也以为然,就将借洋款归为"不可行"。其余内容皆不疼不
痒,光说海防宜早布置,具体如何筹饷则毫无措置。他在奏稿上签名而出,心中以为"真
是儿戏"。
  3日,两份复奏递上。醇亲王此时正被儿子立为皇帝而诚惶诚恐,奏疏写得空泛而不
着边际。如说购买铁甲舰,"固不可轻于一试,尤不可因噎废食",用词圆滑,看不出主
见。礼亲王等人的复奏同意添设轮船,辅以陆兵,裁撤旧式木船以专养轮船,铁甲船应
俟沈葆桢购到后观其实效,再行续买。筹饷项下,一如翁同龢所说,"增盐厘、借洋款、
开矿厂等事,深恐流弊易滋,诸多窒碍,此议之不可行者"。虽然京官们远没有像封疆大
吏们那样认真地参与讨论,不以为然者多数也只是在自己的心里表示了不以为然,但有
两位不太重要的京官--通政使于凌辰和大理寺少卿王家璧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分别上
奏表示反对。
  于凌辰攻击说:"古圣先贤所谓用夏变夷者,李鸿章、丁日昌直欲不用夷变夏不止!
"他认为李、丁讲求洋学是败坏风气。其推论是:制洋器、造洋船,就不能不学洋学。学
洋学就不能不以是否精通洋学作为人才的取用标准。但师事洋人,不是可耻吗?大家都学
洋学,天下就会将礼义廉耻看作无用,那么谁来与国家共缓急呢?他的主张是:"但修我
陆战之备,不必争利海中也。""但固我士卒之心,结以忠义,不必洋人机巧也。""复不
可购买洋器洋船,为敌人所饵取。又不可仿照制造,暗销我中国有数之帑项掷之汪洋也
。"
  王家璧则上一折五片,抨击丁日昌"矫饬倾险,心术不正,实为小人之尤",是"丁鬼
奴"。他认为铁甲舰及其他各种军舰水雷,不但毋庸购买,亦不必开厂制造,更不宜借洋
款购办。"但就我所能办之炮台、轮船、洋枪、洋炮,参以我所常用之艇船、舳板、快蟹
、长龙等船,劈山炮、子母炮、线枪、火弹、火箭、刀矛弓矢及易得之铜铁各炮,练习
不懈,训以忠义,水陆兵勇互相援应,即足以固江海之防矣。"
  恪守传统观念的士大夫,有时固执和迂阔得不能理喻。李鸿章怀疑于、王复奏,背
后主谋附和者,不止二人,目的是阻止丁日昌出任两江总督。"书生无识,可为悲叹!"就
观点而论,于凌辰、王家璧的煌煌高论,只是道咸同光四朝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无数场
辩论中颟顸庸迂一群的代表而已。
  1875年5月30日,恭亲王等上奏,对海防筹议进行总结并将总理衙门原奏六条,参酌
诸议,提出办理意见。关于练兵,由于限于财力,请先就北洋创设水师一军,俟力渐充
,就一化三,择要分布。旧有舢板、红单等师船,倘实不堪用,即行裁撤。关于简器、
造船、新立外海水师应用枪炮、水炮台、水雷,应随宜购办。并派员赴各国学习制造诸
艺。铁甲船拟先购一二只试用,果有实效,再行购买。恭亲王等还提出,对于凌辰、王
家璧的各项批评,均应无庸置议。
  同日又发布了上谕,著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派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事宜,
所有分洋、分任练军、设局及招致海岛华人诸议,统归该大臣等择要筹办
  李鸿章对于海防筹议的结果不甚满意。他表示他本人"甘为众矢之的,无所疑惧,即
有于、王等十辈,亦不敢竟避其锋!惟此次总署为群议所持,复陈数条,大都模棱敷衍,
而又必强我辈以万做不到万办不好之事,只有挺身而出,不欲强拉旁人"。上谕颁布后的
第3天,他给丁日昌写信,说"海防一节,虽奉简派,徒拥虚名,恐鲜实济。第一是无财
,次则无人,又无激励之法。衰暮负此重寄,瞬见颠蹶,如何可支?"一针见血地提出了
资金、人才和激励机制问题。事实上,古往今来,要办成任何事业,所面对的,都是这
三个条件。
  本文节选自《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 姜鸣 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


--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0.46.72.25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