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pcwth (独翅鸟), 信区: Green
标  题: 《龙旗飘扬的舰队》节选--黄海海战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20日22:08:58 星期一), 站内信件

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向对方宣战。李鸿章传达总理衙门的意见,要海军往仁川截击日
本运兵船。他再次强调"速去速回,保全坚船为要"。2日,丁汝昌率6舰第二次巡弋朝鲜
大同江的洋面。
  这天,朝廷电诘李鸿章,前报丁汝昌往返汉江口,未遇倭船,折回威海,不知做何
进止?李鸿章次日汇报:丁汝昌云,我无侦察船为前驱,若在大洋明战可冀取胜,若入汉
江寻敌
,则恐触敌水雷。我军精锐只"定"、"镇"等七舰,"不可稍有疏失,轻于一掷,大局所关
。"又说丁汝昌已赴朝鲜洋面,发现日本运兵船即行截击。
  皇帝对此并不满意,指出威海僻处山东,并非敌锋所指,究竟有何布置,抑或藉此
藏身?着查看丁汝昌有无畏葸纵寇情事。5日又谕:"丁汝昌前称追倭船不遇,今又称带船
巡洋。倘日久无功,安知不仍以未遇敌船为诿卸地步?近日奏劾该提督怯懦规避,偷生纵
寇者,几乎异口同声。若众论属实,该大臣不行参办,则贻误军机,该大臣身当其咎矣
!"龙颜震怒,锋芒显然已指向李鸿章。
  李鸿章赶紧申辩说:"西人佥谓,我军只八舰为可用,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
于一掷,致近畿门户洞开……海军全仿西法,事理精奥,绝非未学者所可胜任。且临敌
易将,古人所忌。似宜随时训励,责令丁汝昌振刷精神、竭力防剿。"他给丁汝昌布置了
战略意图,要他每月带队往返威海与大同江口两次,相机击逐日舰及运兵船,并就近前
往鸭绿江口巡查,使日舰不敢肆行窜扰,以稳定局面。
  6日,李鸿章再电丁汝昌,转告丁他已接获上谕,要查看丁"有无畏葸纵寇情事,不
得有片词粉饰"。李鸿章告戒丁汝昌,"汝当振刷精神,训励将士,放胆出力。如林泰曾
前在仁川畏日循走,方伯谦牙山之役敌炮开时躲入舱内,仅大副在天桥站立。请令开炮
,尚迟不发,此间西人传为笑谈,流言布满都下。汝一味颟顸袒庇,不加觉察,不肯纠
参,祸将不测,吾为汝危之。"
  显然,李鸿章对丰岛海战的实情已有所耳闻,对丁的呵斥十分严厉。
  9日,丁汝昌率10舰第三次出洋。10日至大同江口,寄泊樵岛。11日继续梭巡。12日
西驶海洋岛。13日清晨回到威海,依旧一艘日舰也未见。而在这一期间,伊东祐亨率领
联合舰队21舰,于10日直薄威海卫口外挑衅,与刘公岛炮台展开火炮对射。11、12日清
晨,又派数舰至旅顺口、威海卫洋面巡游,弄得北洋全线紧张、草木皆兵,飞檄丁汝昌
回航守御。
  13日,皇帝责问丁汝昌巡洋数日,何以未遇一船。若再迟回观望,致令敌船肆扰畿
疆,定当重治其罪。于是,丁汝昌只得在14日第四次匆匆率舰出巡渤海,经鹿岛、秦皇
岛、回至大沽,掩护"图南"等运输船装运军火煤炭前往旅顺。
  近一个月中,丁汝昌率舰队来去匆匆,奔波往返于威海、大同江、旅顺一线,不敢
行驶出北纬37°线以南地区,更不敢前往日本舰队锚地隔音群岛,名为搜索日舰,实际
竟像有意捉迷藏,以回避主力决战。这种行为,使得激进的士大夫大为不满。李鸿藻在
给翁同龢的信中说:"海军船只一无所用,真可杀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情绪。礼
部右侍郎志锐、御史安维峻、钟德祥、翰林院编修张百熙、侍读文廷式等纷纷弹劾,清
议汹涌,力主撤换丁汝昌。这批人以翁同龢为领袖,松散地云集在皇帝周围,常被后人
称作"抵抗派"。
  无论皇帝,无论"抵抗派"中的激烈分子,对于如何正确使用海军,其实都无把握。
23日,军机处直接电令丁汝昌,称威海、大连湾、旅顺口为北洋要隘、大沽门户,海军
各舰应在此处来往梭巡,严行扼守,不得远离。勿令一日船阑入。倘有疏虞,定治丁汝
昌重罪。这道训令表明,朝廷对于海军的使用,与李鸿章并无二致。
  同日,李鸿章派汉纳根前往襄助海军防剿事宜。汉纳根与丁汝昌相商,称因无快船
可以飞驶查看敌舰动向,且敌舰不免还要前来窥伺,所以"水师现在不能甚做大事"。
  25日,庆王奕劻,军机大臣、总署大臣及翁同龢、李鸿藻在军机处讨论军情。在议
论到御史高燮曾、易俊分别参奏丁汝昌贻误军情,请另派大员统领海军的两个折片时,
翁同龢、李鸿藻坚决主张要将丁汝昌治罪,否则难孚公论。军机大臣额勒和布提出先请
北洋保举替代之人然后再降旨,孙毓汶主张以电旨传达而不要明发,翁同龢均不同意,
两方展开激烈争论。最后写成一个意见,报皇帝定夺。次日明发上谕,将丁汝昌即行革
职,责令其带罪自效。又命李鸿章在诸将领中遴选堪以胜任海军提督者,酌保数员,候
旨简放。27日,军机处再一次电寄谕旨:"兹特严谕李鸿章,迅即于海军将领中遴选可胜
统领之员,于日内复奏。丁汝昌庸懦至此,万不可用,该督不得再以临敌易将及接替无
人等词曲为回护,致误大局。懔之!"显然,光绪帝对于丁汝昌的避战已经极为痛恨了。

  丁汝昌的避战,既有其自己的胆怯,也有李鸿章的掣肘。李鸿章的避战,既有保存
实力的私心,也有对海军战略的错误认识。关于后者,人们历来极少论及。
  中国近代海军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侵略蹂躏造成的民族危机中产生的。通过进
口和自制军舰,至1889年,其规模冠亚洲之首,居世界第9位,排在英、法、俄、德、荷
兰、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后,美国、日本之前。由于朝廷对于建设海军的重要意
义和国家防务重点由内陆向沿海转移缺乏心理准备和足够的认识,因此对于海军战略以
及海军发展中的一些基本构想,考虑极不充分。其中对于在战略防御总态势下,中国海
军究竟采取内线与外线相结合的作战方法,通过控制沿海海域以取得制海权,还是放弃
海上角逐,倚据海岸炮台和陆军进行陆基作战这个涉及海军建设的基本战略方针,长期
没有取得正确的认识。
  军事学上的防御理论,包括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两类。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决
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单纯防御。由于海洋的特殊性,除了毗邻海岸的近海
地区外,在本国和敌国领海之间,往往隔着辽阔的公海。海军外线作战具有广阔的舞台
,积极防御的纵深地带,有很大的弹性。在战争状态下,能否利用这种弹性,将海军的
作战前沿尽量前伸,创造机会进行主力会战,从而消灭敌方主力,夺取一定时间内对一
定海区的控制权,确保己方海上行动自由和安全,同时剥夺敌方的海上行动自由和沿海
安全,是衡量各国海军战略和作战能力的重要标尺。这里的关键,是争夺制海权。
  明朝抗倭战争中,文臣武将对此已有深刻的认识。胡宗宪认为:"防海之制,谓之海
防、则必宜防之于海。"杨溥说:"鏖战于海岸,不如邀击于海外。"归有光云:"所谓必
于海中截杀者,贼在海中,舟船火器皆不能敌我,又多饥乏。惟是上岸则不可解矣。不
御之外海而御之内河,不御之海而御之于海口,不御之海口而御之于陆,不御之陆则婴
城而已,此其所出愈下也。"俞大猷也指出,要以有效的战船和火炮灭倭寇于海上,根本
不让其有登陆的机会。并从战术原则上提出:"海上之战无他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
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而已。"在这种积极防御的战略理论中,已经孕育了制海权
的光辉思想。对倭作战,中国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和发达的造船技术,也是主张海权论
者的重要依托。
  到了鸦片战争时,由于英国舰队在武器舰只的性能上优于中国,广东水师无法在正
面海域同侵略者进行大规模的主力决战,致使中国海战理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魏源在
《海国图志》第一页上提出了"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的观点。这一针
对清军水师装备落后,从破敌战术出发提出的专守防御理论,对于当时人们确定海军战
略,起了消极作用。在魏源的同时代人中,林则徐的海防思想发生过从重陆防到重海军
的变迁,但人们却把它忽视了。
  1873年,傅兰雅、华蘅芳联合译出了曾经参加过美国南北战争的普鲁士军官希理哈
的著作《防海新论》。书中介绍了海军防御的两种样式。一种是抵岸封锁的积极防御,
"将本国所有兵船径往守住敌国之各海口,而不容其船出入",从而使本国的防御线一直
前出至敌国的领海线,这被称为"防守本国海岸之上策"。一种是保卫本国海港冲要的消
极防御,即在本国沿海要塞屯扎重兵,实行专守防御。这个说法,本来并不全面,因为
它疏忽了抵岸封锁和海口防御之间,还有广泛的海域可供角逐。可是李鸿章居然奉为圭
臬。本来他就认为:"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此
时读了《防海新论》,更评论说:"中国兵船甚少,岂能往堵敌国海口?上策固办不到,
欲求自守,亦非易言。自奉天至广东,沿海延袤万里,口岸林立,若必处处宿以重兵,
所费浩繁,力既不给,势必大溃。惟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
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
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
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说到底,便是主张放弃海上决战,放弃争
夺制海权。这恐怕正是20年后北洋海军穿梭于威、旅基地之间,回避与日军主力相遇的
奥秘所在。此后,尽管李鸿章给友人的信中也说过"海上如练成大枝水军,益以铁舰快船
数艘,南略西贡、印度,东临日本、朝鲜,声威及远,自然觊觎潜消,鄙人窃有志焉"之
类豪言壮语,但基本属于幕僚执笔的应酬文字,算不得他自己真正的海防战略思想。
  1885年,天津机器局刊印了奥国海军官军学校教习阿达尔美阿所著的《海战新义》
。书中归纳了五种最主要的海战样式:一是舰队出海寻求对敌国舰队的进攻;二是舰队
在本国海岸防御击敌;三是派遣舰队攻击敌国海口或本土,牵制敌国舰队的行动;四是
当敌国舰队将集中于我海岸时,我舰队出他处机动,以吸引和分散敌方兵力;五是将我
海军分编成数队,分别行动,在机动中创造战机,适时集中各队击敌一部。书中提到:
"凡海权最强者,能逼令弱国之兵船出战,而弱国须守侯机会,以伺侯强国一分股之船。
"这是在中国海军学术词汇中首次使用"海权"这一名词。但我们迄今尚未见到中国海军人
士当时就寻求海上主力决战,创造机会聚歼敌国舰队的任何讨论文章。即便将海军的作
用局限在海岸要塞防御上,对于海陆联合作战的指导理论和合成训练,也没有认真研究
和演练,从而建立自己的海军战略战役理论体系,以指导战争实践。
  几乎没有中国人知道,进入90年代之后,制海权已不仅仅只是海军战略的概念了。
美国海军军事学院院长马汉连续发表了《制海权对1660~1783年历史的影响》和《制海
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1660~1783年历史的影响》两部著作,从而震动了世界。制海权
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海洋同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直接联系。马汉风靡世界。英
国人为他倾倒,法国人把马汉著作印发给海军每一艘舰艇。日本也很快出了译本,用作
军事院校的教科书。惟有中国依然故我,虽然濒临大海,仍是大陆国家的胸怀。
  日本在华间谍宗方小太郎8月上旬在他的报告书中写道:
  "今日之急务,为以我之舰队突入渤海海口,以试北洋舰队之勇怯。彼若有勇气,
则出威海、旅顺作战。彼若不出,则可知其怯。我若进而攻击威海、旅顺,则甚为不利
,应将其诱出洋面,一决雌雄。……根据鄙见,我日本人多数对于中国过于重视,徒然
在兵器、军舰、财力、兵数等之统计比较上断定胜败,而不知在精神上早已制其全胜矣
。噫!今日之事,唯有突击之一法,'突击'二字,虽颇似无谋之言,然不可不知无谋即有
望也。"
  由此可见,连一个日本间谍也已清楚地看到海上决胜的重要意义,看透了决定双方
国运的,不仅是简单的军力对比,还有力争胜利的精神状态。
  北洋海军不去主动寻找战机,争夺黄海制海权,日本就抓紧时间往朝鲜运兵。从7月
25日到9月12日,在联合舰队护航下,分四次向朝鲜运送了2800余名官兵。并在8月12日
把临时锚地从隔音群岛改为长直路。8月16日,联合舰队再次改编。9月13日,当日本舰
队护送陆军登陆的任务完成后,桦山资纪命令其北驶大同江口,寻找北洋海军主力决战
。14日至16日,日本军舰在渤海及朝鲜西海岸广泛游弋,寻找战机。桦山乘坐由商船改
装为军舰的"西京丸"同行观战。按照"聚歼清国舰队于黄海"的作战方针,日本舰队主动
出击,志在必得,不管中国舰队如何回避,一场海中决战必将发生。
  8月21日,叶志超率牙山残部历尽周折,转战千里,撤至平壤,被朝廷委为"钦派总
统诸军",节制入朝的各支陆军部队。9月7日,协助李鸿章办理军务的周馥、盛宣怀联名
给丁汝昌去电,告之有人建议北洋海军乘日本国内空虚,直捣长崎,得胜即回扰仁川。
建议者认为,此时日军在朝鲜元山、仁川登陆,船已分散,我以整攻散,以实击虚,是
难得的好机会。李鸿章的意见是,现日军进逼平壤,海军能否助叶志超战,或直接进袭
日本本土,请丁即与汉纳根妥筹径报李鸿章。此一甲午战争中最为重大的进攻性战略构
想,后来未见丁汝昌回复而夭折。
  9月12日,日军兵临平壤城下。15日,开始对平壤发起总攻。为了接济在朝部队,李
鸿章派招商局"新裕"、"图南"、"镇东"、"利远"、"海定"5艘轮船,运送刘盛休部12营六
千人,从大连湾至中朝边界大东沟登陆,再辗转前线。15日,北洋海军奉命到大连湾,
担任船队的护航任务。16日凌晨,运输船装卸完毕。丁汝昌先率"定远"、"镇远"、"济远
"、"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平远"、"超勇"、"扬威"、"广甲"、"广丙"、"
镇南"、"镇中"14舰及"福龙"、"左队一"、"右队二"、"右队三"号4雷艇,起锚出发。命
运输船于一小时后启程,循护航舰队航迹前进。
  月光倾洒在万顷碧涛上,也给军舰披上银白色的寒光。秋夜的海风微微吹来,使人
心旷神怡。然而,丁汝昌的心绪却不平静。经过十几年海上颠沛,他对于如何驾驭这支
全国最新式的舰队算是懂点皮毛了。但能否指挥舰队进行海上决战却毫无把握。李鸿章
对他指挥舰艇作战的能力也表怀疑,特派汉纳根担任北洋海军总教习兼副提督。可是汉
纳根这个前陆军尉官又有多少海军知识?战前他多次呼吁更新炮械,到中日宣战后总算运
来20门格鲁申1.79英寸口径速射炮。但与日舰装备的速射炮数量相衡量,还是难成比例
。想到万一要同日本人决战,他真有点不寒而栗。
  16日午后,舰队和运输船队平安抵达大东沟。丁汝昌命"平远"、"广丙"两舰泊于口
外,"镇中"、"镇南"及鱼雷艇护送运输船进入江口,上溯15海里,将增援平壤的军队运
至远离战区的大东沟。此举本来就很荒唐,说明中国舰队此时连直驶大同江的勇气也消
失殆尽,只得用整个舰队护送5艘商船,贴着辽东半岛海岸踽踽东行。舰队中更无人知道
,这天平壤已经陷落,而日本舰队正向海洋岛方向驶来。


--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0.46.72.25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6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