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pcwth (独翅鸟), 信区: Green
标  题: 《龙旗飘扬的舰队》节选--黄海海战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20日22:15:08 星期一), 站内信件

18日凌晨,"济远"首先驶抵旅顺。方伯谦称,"济远"舰首漏水,火炮均坏,不能发射,
所以退出战场。余船仍在交战,胜负不明。旅顺的人们才知道,昨天下午,中日海军已
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会战。营务处道员龚照玙立即把情况电告李鸿章。
  6时,天已大亮。丁汝昌率领舰队,到达旅顺口。"广甲DOUBLE_QUOT
ATION因天黑和慌不择路,在大连湾外三山岛搁浅。丁汝昌右面头部及颈项至右臂,被火
烧伤,左臂和左脚也有撞击伤和挤压伤,被人抬下"定远"。他布置各舰入坞修理后,便
考虑如何向李鸿章汇报战况了。
  电文颇费斟酌。评功摆好,推诿责任,保奖参劾,都是官场的大学问。然而时间紧
迫,不及核实,上午便把第一通电报发往天津。这个电报讲了中方的损失后,声称击沉
3艘日舰。
  以今天的眼光细核黄海海战的失利原因,至少包括以下五条:
  一是丁汝昌指挥无能。丁汝昌下令用横阵迎击联合舰队的纵队,一直是后世争论不
休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另外两个重要问题,即丁汝昌完全不懂海
战指挥和在海战开始后中断了对舰队的控制,使得舰队失去统一协调,完全处于各自为
战的状态,最后陷入一片混乱。丁汝昌为人随和,不拘形迹,虽行伍出身,却晓畅文墨
,能起草文翰。惟领兵15年,始终未能认真学习海军业务。近代海军是个技术性很高的
专业军种,指挥军官需要多年的专门培训。丁汝昌以陆军将领来统师这样一支新式舰队
,主要凭资历治军。他从不觉得自己需要有精深的海军知识,这是他的悲剧,也是世界
海军史上的怪事。他曾这样坦率地批评一个弄坏了昂贵鱼雷的外国"专家":"损失一个鱼
雷不是什么大事,但我不满意你装成专家。我是海军提督,我能够假装知道关于军舰和
航海的一切事吗? "他敢于承认自己不是一个懂行的海军军人,这份勇气固然可爱,但到
作战时就一筹莫展了。负伤真是他解脱自己的最好理由。丁汝昌本人或许并不怕死,裹
伤后仍坐在甲板上,用微笑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官兵作战,但舰队最高指挥官仅能作此动
作,海战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是编队变阵的错误。以散漫的单横编队迎战日本单纵队进攻,是丁汝昌始料未及
的,说明北洋海军的军事素质存在很大问题,造成了后来交战中的一系列被动。"定远"
大副沈寿堃战后写道:"大东沟之役,初见阵时,敌以鱼贯来,我以雁行御之,是也。嗣
敌左右包抄,我未尝开队分击,致遭其所困。此皆平时操演未经讲求,所以临时胸无把
握耳。"北洋海军由五叠小队变为夹缝雁行的双横队,并不是旗舰的临时措置,而是早有
预案的。那末,这一战术动作怎么又会失败呢?沈寿堃认为,关键在于将领之勇怯不同。
"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此阵之所以不齐,队之所以
不振也。"他问道:"致败之由,能勿咎此乎? "这个责问是切中要害的。
  三是"济远"、"广甲"等舰的临阵脱离。在下午3时30分以前,中国舰队以2艘铁甲舰
、8艘巡洋舰及若干鱼雷艇与日本舰队9艘军舰鏖战,双方在舰艇数量和吨位总数上略有
出入,但很接近。3点30分,"致远""沉没,"济远"、"广甲"相继逃离战场。接着"靖远"
、"经远"、"来远"、"平远"、"广丙"也陆续退出,使得正面海战场上仅剩"定"、"镇"两
舰,顶住5艘日舰的轮番进攻。中国巡洋舰此时都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难以继续坚持
作战。退出战场修理和逃离战场回基地,对于战争结局已无很大区别。当"经远"遭到日
本第一游击队4舰进攻时,"靖"、"来"、"平"、"丙"也没能给予必要的援助,等于是坐视
"经远"遭劫而沉没。但是"济远""广甲"的退出毕竟造成军心的动摇,也使舰队左翼完全
瓦解,责任十分重大。
  四是军舰航速落后和弹药供应不足。前已指出,至中日战争爆发,日本军舰在总吨
位与航速上,都已接近和赶上中国。而在黄海大战中,日舰在航速和速射炮方面的优势
更为明显。北洋舰队航速最快的巡洋舰为"致远"和"靖远",时速为18节,其余各舰皆在
14至15节之间。日本除了航速高达23节的"吉野"外,第一游击队其他各舰的航速亦在18
至19节,从而取得机动灵活的有利条件。此外,日舰装备了大量先进的速射炮。如"松岛
"、"严岛"、"桥立"各装有11至12门4.7英寸口径速射炮,"吉野"装有4门6英寸口径速射
炮、8门4.7英寸口径速射炮,而中国舰队速射炮却极少。根据报道,4.7英寸口径速射炮
每分钟发射8至10发炮弹,6英寸口径速射炮每分钟发射5至6发炮弹,而同样口径的旧式
火炮,其发射速度为50秒钟1发。这样,日舰在速射炮上占有压倒优势,它能把炮弹雨点
般倾泻到中国军舰上来。此外,日本虽然拥有320毫米口径的巨炮,其规模仅次于英国和
意大利海军所拥有的两种巨炮,但在海战中并没有发挥原先期待的作用。整个战斗中仅
发射13次("严岛"5发,"松岛"、"桥立"各4发)。相比之下,"定远"、"镇远"两舰上的8门
305毫米口径主炮却大显威力。可是,中国舰队的弹药准备却有问题。海战前半个月,赫
德在一封信中透露:"当前的难题是军火。南洋舰队每一门炮只有二十五发炮弹。北洋舰
队呢,克虏伯炮有药无弹,阿姆斯特朗炮有弹无药!汉纳根已受命办理北洋防务催办弹药
,天津兵工厂于十日前就已收到他所发的赶造子弹命令,但迄今一无举动!他想凑集够打
几个钟头的炮弹,以备作一次海战,在海上拼一下,迄今无法到手。最糟的是恐怕他永
远没有到手的希望了! "这个问题到海战爆发时仍未解决。洋员马吉芬战后回忆,弹药供
应极为不足。到战斗结束前半小时,"镇远"舰305毫米口径主炮的爆破弹全部打光,仅剩
15发穿甲弹。150毫米口径炮的148发炮弹也全部打完。"定远"的情况也是如此。他说"如
果再过30分钟,我们的弹药将全部用尽,只好被敌人制于死命。""敌方炮弹则绰绰有余
,直到最后还一直猛烈射击。"他把弹药供应的责任归咎于天津当局者的贪污腐化。外国
记者肯宁咸也说,这"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此时担任天津军械局总办的,是李
鸿章的外甥张士珩,张士珩自然成了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但近年来从档案中保存的北
洋海军弹药统计资料发现,情况远非如此。当年二月到八月,天津军械局共向北洋海军
提供了182发305毫米口径爆破弹(开花弹),740发210毫米口径爆破弹。海战中,"定"、
"镇"二舰8门305毫米主炮分别发射了120发和94发炮弹,到海战结束,剩余的爆破弹连同
陆上库存数量为243发,剩余穿甲弹(钢弹)244发;"靖"、"来"、"济"舰7门210毫米主炮
分别发射103发、30发、53发炮弹,剩余的爆破弹连同陆上库存数量为852发,剩余穿甲
弹163发。显然,要么军舰上其实并不缺乏炮弹,要么相当一部分炮弹没有运上军舰,被
堆放在旅顺、威海的基地中。假如由于是后一原因造成弹药供应不足的话,只能说明北
洋海军在黄海海战前的作战准备极不充分,丁汝昌对此难辞其咎。
  五是训练水平和装备保养水平低下。在这场海上大决战中,中国舰队没能击沉一艘
敌艘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福龙"鱼雷艇抵近向"西京丸"发射3发鱼雷,居然都无法命
中目标,暴露出北洋海军训练水平极为差劲,前述编队变换队形失败。也显示出同样的
问题。"致远"因水密门橡胶封条失修,导致军舰中弹后迅速沉没,以及邓世昌在舰上蓄
养宠物犬,都使人们对于这支舰队的许多过去不太触及的深层次问题产生联想和思索。
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在演习时做一些诸如预定靶位的"手脚",以及克扣军饷和维修费
用,据说在军队中是历来存在的,假如在战时能够击败敌人,倒也一俊遮百丑。然而没
有和平年代的刻苦训练和上下同心的英雄主义精神,平日军纪涣散,军官腐败,到了战
场上能指望产生克敌制胜的奇迹?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的失利,是
这支军队所必然要付出的沉重代价。以往在讨论海战失败的原因时,一些论者仅从装备
上寻找原因,其实,倘若将日本舰队的装备与北洋海军交换一下,谁能获胜呢?如果我们
进一步注意到"吉野"是1893年9月底在英国竣工的军舰,"桥立"是1894年6月26日在日本
竣工的军舰,能够那么快地将其编入现役并形成作战能力,日本海军的训练和管理能力
不值得引人深思吗?
  战败原因显而易见,却不能如实上报。丁汝昌要给自己洗刷,要为舰队变阵失误解
脱,又不能得罪张士珩。说来说去,只有"济远"、"广甲"的临阵脱逃,可做一篇参奏的
材料。但"广甲"管带吴敬荣,又是丁汝昌的小同乡,也要曲意回护。恰好李鸿章细心,
在接到龚照璵报告战事的电报后回电查询:"此战甚恶,何以方伯谦先回? "于是丁汝昌
顺水推舟,把方伯谦抛出去做替罪羊。
  19日,丁汝昌派"济远"前往三山岛牵引"广甲"出险,未获成功。方伯谦见远处有日
舰驶来,而本舰炮械全坏,失去作战能力,便避入大连湾。后来又派"金龙"拖船去拖,
也未成功,于是就地把军舰炸毁了。
  20日,丁汝昌因伤势恶化,头脚皆肿,两耳流血水,眼不能睁,日流黄水,脚也发
肿,皮肉发黑,疼痛异常,言语稍多,便感心悸,不能自持,请在林泰曾、刘步蟾中择
人暂代职务。李鸿章选择了刘步蟾。接着,丁汝昌向李鸿章发出关于战况的第二个汇报

  "当酣战时,自'致远'冲锋击沉后,'济远'管带方伯谦首先逃回,各舰观望星散。日
船分队追赶'济远'不及,折回将'经远'拦截击沉。余船复回归队,'超勇'舱内被敌炮击
入火起,驶至浅处焚没。'扬威'舱内火起,又为'济远'拦腰碰坏,亦驶至浅处焚没。查
战时,'定远'、'镇远'舱内亦为敌弹燃烧,一面救火,一面抵敌,皆无失事。'超'、'扬
'若不驶至浅处,火即可救。'经远'同'致远'一样奋勇摧敌,闻自该管带等中炮阵亡,船
方离队,如仍紧随不散,火亦可救。'广甲'管带吴敬荣随'济远'逃至三山岛东搁礁。…
…窃自日寇起衅以来,昌屡次传令,谆谆告诫,谓日人船炮皆快,我军必须整队攻击,
万不可离,免被敌人所算。此次'来远'、'靖远"'如不归队,'定'、'镇'亦难保全,乃"
'济远'首先退避,将队伍牵乱,'广甲'随逃,若不严行参办,将来无以警效尤而期振作
。余船请暂免参,'定远'、'镇远'异常苦战,自昌受伤后,刘镇步蟾尤为出力……"
  这份报告,有意打乱时间顺序,回避问题要害,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把整个海战
失败的原因全推到方伯谦一人身上。甚至造成"超"、"扬"沉没在"济远"逃跑之后的印象
。又为丁汝昌整队集中的战术摆好,似乎"超勇"、"扬威"、"经远"只要不离旗舰,火灾
便能扑灭,而船不致沉没。报告末尾,还为刘步蟾单独添上"尤为出力"的考语,而整个
战斗究竟如何进行,却没有实事求是地说明。
  李鸿章接电后,奏准将方伯谦以临阵逃脱罪名即行正法,吴敬荣虽随同逃跑,因丁
汝昌称其"惟人尚明白可造",革职留营,以观后效。24日清晨,方伯谦被从床上拖出,
穿着一身茄青色纺绸睡衣,押到黄金山下大船坞西面的刑场上斩首。方伯谦临阵脱逃,
罪无可挽,成了祭祀死难将士的一具牺牲。但仅此远不能弥补黄海大战所带来的巨大损
失和消极影响。尤其是到了这个时候,朝廷仍为部下蒙敝,不知丰岛、黄海两战真相。
龚照玙在给李鸿章报告中竟说:"此次日舰伤重先退,可谓小捷,若后队不散,当获全胜
。"翰林院侍读文廷式上奏说,丰岛海战时,"广乙"管带林国祥独与日本三船鏖战,及船
身受伤将沉,犹开足马力,突撞"松岛",与之俱没。这种纯属胡诌的表彰,使得林国祥
被破格提拔为"济远"管带,接替方伯谦的遗缺,实在是个莫大的讽刺。制造假信息,并
以假信息自欺欺人,这是王朝末日吏治腐败的典型表现。
  1 0月5日,李鸿章根据丁汝昌海战报告,为死难的邓世昌、林永升、陈金揆、黄建
勋、林履中请恤。邓世昌的事迹早已传遍都下,所以除同林永升一样,按提督例从优议
恤外,还被赐予"壮节"谥号。同日,李鸿章还转呈丁汝昌所撰《海军劝惩章程》,援引
邓世昌船沉不愿独存之例,建议今后各舰凡前敌冲锋尽力攻击而致船沉,或机器损坏,
或子弹罄尽,或伤焚太甚者,准免治罪,仍予论功,以为海军保存人才。这个建议被允
准了。
  23日,朝廷颁谕,刘步蟾以记名提督简放,并赏换格洪毅巴图鲁名号,林泰曾赏换
霍伽助巴图鲁名号,丁汝昌着交部议叙。其他得到奖励和提升的,也都是"定"、"镇"两
舰的军官。此外,赏洋员汉纳根二等第一宝星和提督衔。


--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0.46.72.25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177毫秒